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氧化物单元复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氧化物单元复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28 12:2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氧化物单元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为使我国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加快开发清洁能源 B.荒漠上多植树种草
C.工业废气高空排放 D.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2.物质的用途与利用的性质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物质 氧化钙 氢气 氩气 活性炭
用途 干燥剂 填充高空探测气球 保护气 冰箱除味剂
性质 能与水反应 可燃性 通电后能发有色光 稳定性
A.A B.B C.C D.D
3.焊接金属时,能用作保护气的一组气体是(  )
A.H2、N2 B.N2、O2 C.CO2、CO D.N2、Ar
4.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配制溶液时称量固体 B. 取液体后持拿滴管
C. 移走蒸发皿 D. 验证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5.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主要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加入石灰石
C.产生二氧化碳 D.收集二氧化碳
6.冬季室内燃煤取暖时,要注意通风,以免造成人员中毒。这里的有毒气体主要是指(  )
A.O2 B.N2 C.CO D.CO2
7.如图为实验室制取CO2四套装置,其中可能收集不到CO2的是(  )
A. B.
C. D.
8.NO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而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在实验室中,收集NO时可选用如图收集装置中的(  )
A. B.
C. D.
9.下列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碳的氧化物
B.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用作燃料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0.近日,我国企业成功研发圆珠笔笔头用新型不锈钢材料,标志着笔头用材料的国产化、自主化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笔头不锈钢材料中含有碳、铁、钨等元素。如图是其元素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碳元素只能形成二种单质
B.铁原子中有30个中子
C.一个钨原子的质量为183.84g
D.笔头不锈钢材料中全是金属元素
11.净水壶的滤芯中填充有活性炭,主要利用该物质的(  )
A.可燃性 B.稳定性 C.吸附性 D.还原性
12.人们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色素等,这是利用活性炭的(  )
A.吸附性 B.氧化性 C.还原性 D.不溶性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5G平板电脑创新搭载了3D石墨烯散热技术,石墨烯是指由单层碳原子组成的二维薄片。工业上可采用甲烷(CH4)制取石墨烯。
纺织领域是石墨烯应用的新兴领域。面料掺入石墨烯后,在低温情况下,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促进新陈代谢。另外,石墨烯中的含氧基团能影响菌体的正常代谢,从而使菌体无法生存。实验人员研究不同面料中掺加石墨烯后的抗菌效果。测得其他图1条件相同时,四种面料对大肠杆菌等三种菌体的抑菌率结果如图2。
(1)石墨烯与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2)根据图2可推断“石墨烯—棉混纺纱面料的抗菌性能比棉混纺纱面料”   (填“强”或“弱”)。
(3)关于石墨烯的相关认识正确的是____。
A.石墨烯可以利用远红外线为人体供暖
B.面料的抑菌率与菌体种类无关
C.抑菌率越高,表明抗菌性能越弱
D.应用于5G平板电脑,是利用了石墨烯的导热性
(4)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14.小李学习了二氧化碳知识后,进行了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溶解性的探究,其实验步骤及装置如下.
①用大号针筒抽取200毫升二氧化碳气体.
②试剂瓶中加入200毫升水,塞紧双孔橡皮塞.
③连接大号针筒和试剂瓶,缓慢推动活塞,将二氧化碳注入水中.
(1)推动注射器活塞时尽量缓慢,其目的是    .
(2)当向水中注入CO2气体体积达到120毫升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实验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    体积的二氧化碳.
15.某化学实验小组需制备O2并进行O2部分性质实验,结合以下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   ,仪器②的用途   ;
(2)甲同学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其发生装置应选用上述装置中的   (填装置对应的字母),收集氧气的方法是   (只填一种);
(3)乙同学提出可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可以从甲同学制备氧气后剩余的固体中提取二氧化锰,则提取二氧化锰的操作步骤依次为:①溶解、②过滤、③洗涤、④干燥,其中步骤②比①多使用了一种玻璃仪器,该仪器名称是   ,请写出乙同学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4)丙同学欲用少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取较多量氧气,你认为是否可行   (填“可行”或“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
(5)丁同学将硫粉置于收集到的氧气中燃烧,可观察到发出   (填火焰颜色)火焰,其燃烧产物是   (填化学式),它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16.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一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青山”—就是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打造绿色生态环境。请回答:
①自然界的河水一般不能直接饮用,必须对其进行净化处理。自来水厂得到的自来水是   
A.纯净水 B.硬水 C.软水 D.可能是硬水也可能是软水
②“森林防火,人人有责”,每年因火灾损失大量森林。森林灭火常用一种干粉灭火剂,它的主要成分是NaHCO3,遇热时会分解生成碳酸钠并放出CO2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干粉灭火剂的灭火原理是   。
(2)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我国作出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请回答:
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低碳生活”中的“碳”的含义与下列名词中“碳”的含义与相同的是   
A.碳单质 B.碳中和 C.碳纤维 D.碳达峰
②甲烷也会造成温室效应。在相同条件下,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500s内甲烷和二氧化碳气体在太阳光照射下的温度变化情况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曲线,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③低碳生活,需要我们对能源的利用有新的认识。
“化学链燃烧”是新的燃烧概念,即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燃烧,而是以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来实现燃料较低温度下燃烧的过程。该过程具有无火焰、低污染、高效率等特点。氧化镍(NiO)作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过程如图,相比直接燃烧甲烷,对该技术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反应更充分,能源利用率高 B.较安全,减少爆炸风险
C.消耗等质量甲烷,参加反应氧气较少 D.有利于分离和回收较纯净的二氧化碳
17.工业上,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1.2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A、加快开发清洁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A不符合题意;
B、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因此荒漠上多植树种草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B不符合题意;
C、工业废气高空排放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C符合题意;
D、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实现“碳中和”应注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答案】A
【解析】【解答】A、氧化钙能与水反应,具有吸水性,可以用作干燥剂,说法正确;A符合题意;
B、氢气的密度小,可以用于填充高空探测气球,不是利用的可燃性,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
C、氩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可以用于保护气,但与通电后能发有色光无关,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用于冰箱除味剂,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是常用的干燥剂;氢气的密度小,可以用于填充高空探测气球;氩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能做保护气;金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用于冰箱除味剂。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用途,属于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也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理念。
3.【答案】D
【解析】【解答】解:A、氢气具可燃性,遇火燃烧,不能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故A不正确;
B、氧气具助燃性、氧化性,高温易和金属反应,不能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故B不正确;
C、一氧化碳具可燃性,遇火会燃,不能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故C不正确;
D、氮气、氩气化学性质稳定,很难和金属物质反应,常用作金属焊接时的保护气;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氢气具可燃性,不能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B、氧气具助燃性不能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C、一氧化碳具可燃性,不能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D、氮气、氩气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作金属焊接时的保护气.
4.【答案】A
【解析】【解答】A.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有腐蚀性,易潮解,应放玻璃器皿中称量.A符合题意;
B.胶头滴管取液后应保存橡胶帽朝上,故错误;B不符合题意;
C.移走蒸发皿应用坩埚钳,故错误;C不符合题意;
D.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说明已经满了,故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胶头滴管使用(四不原则):不倒置,不平放,不伸入容器,不碰容器壁;加热后的蒸发皿温度很高,移动一个借助坩埚钳;二氧化碳的验满一个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5.【答案】B
【解析】【解答】A、检查装置气密性,先连接好仪器,把导管先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外壁,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
B、往试管里装入块状固体药品时,先把试管横放,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把试管慢慢竖立起来,使块状固体缓缓滑入试管底部,不能直接把块状固体从试管口直接丢进竖直的试管内,以防砸烂试管底部,故B错误;
C、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不需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择固液不加热型,故C正确;
D、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导管要伸入到集气瓶底部,把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正确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块状固体取用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二氧化碳反应原理和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进行分析解答。
6.【答案】C
【解析】【解答】煤炭不充分燃烧会产生一种有毒性的气体一氧化碳。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空气组成的部分没有毒分析
7.【答案】C
【解析】【解答】A、实验室利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需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需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给装置能收集到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从漏斗中加入稀盐酸,利用小试管进行液封,所给装置能收集到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长颈漏斗下端过短,气体会从长颈漏斗逸出,所给装置不能收集到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D、用注射器注入稀盐酸,装置密闭,所给装置能收集到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选择固液常温发生装置,由二氧化碳密度和溶解性 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结合各图中装置的特点及密闭性分析。
8.【答案】A
【解析】【解答】解:一氧化氮不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而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因此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因此收集NO时可选用A选项中的装置.
故选:A.
【分析】根据气体的性质可以选择收集的方法.
9.【答案】C
【解析】【解答】A.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C、O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由2个氧原子和1个碳原子构成,每个一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1 个二氧化碳分子比 1 个一氧化碳分子多 1 个氧原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作燃料,故错误,符合题意;
D. 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结构,进行分析。
10.【答案】B
【解析】【解答】A、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C60等多种单质,不符合题意;
B、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所以铁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56-26=30,符合题意;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钨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3.84,相对原子质量单位符号是“1”,不是“g”,不符合题意;
D、笔头不锈钢材料中含有碳、铁、钨等元素,笔头不锈钢材料中含有非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碳能够形成多种单质;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单元格的信息可知,再根据质子数加中子数约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即可计算;
C、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
D、理解碳元素不是金属材料;
11.【答案】C
【解析】【解答】解:净水壶的滤芯中填充有活性炭,主要利用该物质的吸附性,故选C.
【分析】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2.【答案】A
【解析】【解答】解: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所以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异味,净化饮用水,填充防毒面具的滤毒罐及蔗糖脱色等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故选A.
【分析】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进行解答.
13.【答案】(1)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强
(3)A;D
(4)
【解析】【解答】(1) 石墨烯与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差异较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根据图2可知,“石墨烯—棉混”纺纱面料的抑菌率比棉混纺纱面料高,可推断其抗菌性比棉混纺纱面料强;
(3)A、根据材料可知,在低温情况下,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促进新陈代谢,所以石墨烯可以利用远红外线为人体供暖,A正确;
B、 图2中给出的四种面料对大肠杆菌等三种菌体的抑菌率的结果不同,所以面料的抑菌率与菌体种类有关,B不正确;
C、抑菌率越高,表明菌体越少,抗菌性能越强,C不正确;
D、5G平板电脑利用3D石墨烯散热技术进行散热,说明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导热效果,说明利用的是石墨烯的导热性;
故正确答案为:AD
(4)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从碳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
(2)结合图像进行分析;
(3)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4)根据甲烷燃烧的产物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
14.【答案】使二氧化碳充分溶解;0.6
【解析】【解答】(1)为了使二氧化碳充分溶解,推动活塞时尽量缓慢,故答案为:使二氧化碳充分溶解;
(2)当向水中注入CO2气体体积达到120毫升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说明200毫升水中最多能溶解120毫升二氧化碳,实验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是:=0.6,故答案为:0.6.
故答案为:(1)使二氧化碳充分溶解;(2)0.6.
【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为了使二氧化碳充分溶解,推动活塞时尽量缓慢;当向水中注入CO2气体体积达到120毫升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说明200毫升水中最多能溶解120毫升二氧化碳,实验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是:=0.6.
15.【答案】(1)长颈漏斗;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C;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3)漏斗;过氧化氢 水+氧气
(4)可行;高锰酸钾分解产生氧气,同时生成的二氧化锰作为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使氧气产生的更多
(5)蓝紫色;SO2
【解析】【解答】(1)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故答案为:长颈漏斗;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2)如果用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故答案为:C;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3)过滤比溶解多使用了一种玻璃仪器是漏斗;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故答案为:漏斗;过氧化氢 水+氧气。(4)丙同学欲用少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取较多量氧气,我认为可行;因为高锰酸钾分解产生氧气,同时生成的二氧化锰作为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使氧气产生的更多;故答案为:可行;高锰酸钾分解产生氧气,同时生成的二氧化锰作为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使氧气产生的更多。(5)丁同学将硫粉置于收集到的氧气中燃烧,可观察到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硫;故答案为:蓝紫色;SO2。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分析解答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确定收集装置
(3)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解答
(4)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氧气,生成的二氧化锰能催化氯酸钾产生氧气解答
(5)根据硫燃烧的现象分析解答
16.【答案】(1)D;;隔绝氧气(或空气)
(2)0.03%;BD;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的明显;C
【解析】【解答】(1)①自来水的水质不同,含有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也不同,所以自来水可能是硬水也可能是软水,
故答案为:D。
②碳酸氢钠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可燃、不助燃,会覆盖在可燃物表面,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使火焰熄灭,故该干粉灭火剂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
(2)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低碳生活”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 A选项为碳单质,不正确;C选项中的碳纤维是指碳元素,不正确;碳中和碳达峰都是指的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BD。
②由图像可以看出,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的明显。
③A、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燃烧,而是以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来实现燃料燃烧,可以使反应更充分、能源利用率高,故A说法正确;
B、该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无火焰,可以减少甲烷与氧气反应发生爆炸的危险,较为安全,故B说法正确;
C、该过程相比甲烷直接燃烧,只是反应条件改变,其他的没有改变,所以消耗等质量甲烷,参加反应氧气质量不会改变,故C说法不正确;
D、该反应中甲烷不是在空气中燃烧,而是以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来实现燃料较低温度下燃烧的过程,生成的二氧化碳中不会混合氮气等杂质,所以有利于分离和回收较纯净的二氧化碳,故 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根据自来水厂的水只是除去了水中的不溶性杂质,碳酸氢钠加热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据此进行分析
(2)根据低碳生活即为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分析
17.【答案】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 CaO+ CO2↑
100
56
x
11.2t
= ,x=20t
答: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20t
【解析】【分析】由氧化钙的质量根据碳酸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