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日常生活或化学实验中都应加强安全意识,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家用电器着火时,应立即用水扑灭
B.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必须要检查其纯度
C.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D.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2.化石燃料面临被耗尽的危险,应合理开采。下列不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
A.地热能 B.天然气 C.石油 D.煤
3.下列关于灭火的方法及原理都正确的是( )
A.吹灭蜡烛,原理是隔绝氧气
B.用高压水枪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辟隔离带,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D.电器着火用水扑灭,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4.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液化气着火,首先迅速关闭液化气罐阀门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携带酒精、汽油等易燃易爆物
D.火场逃生时在有烟雾的地方匍匐前进
5.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金属能导电,则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B.原子是不带电的粒子,则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原子
C.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物质燃烧常伴随发光、放热等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6.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废旧电池随便丢弃 B.碳酸氢铵化肥敞口放置
C.高层着火后乘电梯下楼 D.外出时关闭燃气阀门
7.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完全燃烧,且产物一定有二氧化碳
B.水是常用的灭火剂,其原理是通过蒸发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发生森林火灾时,消防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隔绝空气
D.有效控制燃烧条件,可以达到防火、灭火和防止爆炸的目的
8.下列关于能源、资源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其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
B.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量的
C.石油炼制可以得到煤油、柴油、石蜡、沥青等
D.世界上已有 的金属得到了回收利用
9.通过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可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
④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⑤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0.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可燃物的温度只要达到着火点就一定能燃烧
B.欲促进可燃物燃烧可尝试增大其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之前应该先检验气体纯度
D.通过控制燃烧发生的条件可以有效防火、灭火
11.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验纯氢气
C. 滴加液体 D. O2验满
12.近日浏阳市一家超市深夜突发火灾,一个烟头引发悲剧,夺走两条鲜活生命,全国因烟头引发的火灾每年都在一万起以上, 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下列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
A.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
B.家用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C.炒菜时油锅着火,可放入较多的蔬菜
D.燃着的酒精灯被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构建清洁、高效、低碳能源体系。氢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经历了灰氢、蓝氢和绿氢三个阶段。灰氢是使用化石燃料制氢,制取过程中会有碳排放;蓝氢是在使用化石燃料制氢的同时,实现碳捕集和碳封存;绿氢是使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制氢过程中完全没有碳排放。但生产绿氢使用的设备多,其成本略高于灰氢和蓝氢。
(1)现阶段的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持续上升,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增强。
(2)氢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的原因是 。
(3)蓝氢的制备过程发生的是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电解水制氢时氢气在电源的 (选填“正”或“负”)极产生。
14.如图粉尘爆炸实验装置,请仔细观察冰回答下列问题:
(1)吸入空气的目的是 ;
(2)该实验说明可燃性其他粉尘点燃前应 .
15.实验装置的改进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1)装置甲是荷兰科学家启普(Kipp)发明的,称为启普发生器。该装置常用于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并可“随开随用,随关随停”制取气体。①,②是制取气体过程中的两种状态,其中处于暂停产生气体的状态是 (选填“①”或“②”)。
(2)装置乙是根据启普发生器工作原理进行改进得到的简易装置,实验室可用该装置制取氢气。
①写出仪器a的名称: 。
②产生一定量气体后关闭活塞b,未观察到装置内固体与液体分离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 。
(3)装置丙也可制取氢气,欲让反应发生,操作方法是 。
16.“生命吸管”(如图)可直接将污水净化为饮用水。
(1)“生命吸管”的塑料外壳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塑料中一定含有的元素为 。
(2)活性炭的作用是 。
(3)纺织网可对污水进行过滤,其目的是拦截 (填“大于”或“小于”)网眼直径的颗粒。
17.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为什么在铁丝前系一根火柴?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解答】A. 家用电器着火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再用水扑灭,错误;A符合题意;
B. 任何可燃性气体都有一个爆炸极限,在爆炸极限范围之内,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必须要检查其纯度,正确;B不符合题意;
C. 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正确;C不符合题意;
D. 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尘被吸进体内,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家用电器着火时,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发生触电事故,然后再用水扑灭;
2.【答案】A
【解析】【解答】常见的化石燃料包含煤、石油、天然气,地热能属不属于化石燃料,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常见的化石燃料进行分析。
3.【答案】C
【解析】【解答】A. 吹灭蜡烛,吹走了蜡烛火焰的热量,从而降低了蜡烛的温度,其灭火原理是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不符合题意;
B. 用高压水枪灭火,原理是水汽化吸热,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是不能改变的,故B不符合题意;
C. 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故C符合题意;
D. 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扑灭,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方法分析。
4.【答案】C
【解析】【解答】A. 液化气着火,首先迅速关闭液化气罐阀门,清除可燃物,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隔绝氧气盖灭,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能携带酒精、汽油等易燃易爆物,故错误,符合题意。
D. 火场逃生时在有烟雾的地方匍匐前进,避免吸入烟尘,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方法,火灾自救的方法分析。
5.【答案】C
【解析】【解答】A、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如石墨属于非金属,也能导电 ,不符合题意;
B、 不带电的粒子可能是原子 ,也可能是中子或分子,不符合题意;
C、 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符合题意;
D、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灯光通电也能发光放热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A、根据石墨、酸碱盐溶液等也能导电分析;
B、根据分子、原子、中子都不带电分析;
C、根据单质定义分析;
D、根据物理变化也有发光放热现象分析。
6.【答案】D
【解析】【解答】A. 用废旧电池不可随便丢弃,以免污染环境,A不符合题意;
B. 碳酸氢铵化肥敞口放置,易分解,应密封保存,B不符合题意;
C. 高层着火后不可乘电梯下楼。应匍匐沿楼梯下楼,C不符合题意;
D. 外出时关闭燃气阀门,防止失火或漏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废旧电池随便丢弃,会对土壤水源造成污染; 碳酸氢铵化肥受热易分解,应密封保存;高层着火后,电梯间有大量烟雾,危险较大,应匍匐沿楼梯下楼;
7.【答案】D
【解析】【解答】A. 镁条不仅可以在氧气中燃烧还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可燃物燃烧的产物不一定有二氧化碳,如氢气燃烧生成水,不符合题意;
B. 水是常用的灭火剂,其原理是通过蒸发将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不符合题意;
C. 发生森林火灾时,消防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清除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D. 有效控制燃烧条件,可以达到防火、灭火和防止爆炸的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含碳燃烧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不含碳的物质燃烧不能产生二氧化碳分析;
B、根据着火点是物质性质,不能改变分析;
C、根据撤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分析;
D、根据燃烧条件确定防火、防爆炸的方法分析。
8.【答案】C
【解析】【解答】A、空气的成分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空气是重要的资源,其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 78% ,不符合题意;
B、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到全球淡水储量的 1% ,不符合题意;
C、石油炼制可以得到煤油、柴油、石蜡、沥青等,符合题意;
D、目前世界上只有 50% 以上的废钢铁得到回收利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析;
B、根据水资源的分布分析;
C、根据石油的成分分析;
D、根据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分析。
9.【答案】A
【解析】【解答】解:①甲烷燃烧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干冷的烧杯能证明甲烷燃烧产生了水,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说明生成二氧化碳,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可以判定甲烷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所以①正确;
②将二氧化碳倒入不同高度的蜡烛的烧杯中,能观察到底层蜡烛先熄灭,可以判定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时能够证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②正确;
③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了水由H、O所组成,又说明了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故③的结论正确;
④该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故④正确;
⑤将水倒入盛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只能验证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而不能正确二氧化碳为酸性,故⑤错误.
根据分析可以知道结论正确的为:①②③.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D是正确的.
故选A.
【分析】①干冷的烧杯能证明甲烷燃烧产生了水,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说明生成二氧化碳,可以据此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来完成解答;
②将二氧化碳倒入不同高度的蜡烛的烧杯中,可以判定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和能否燃烧,可以据此解答;
③根据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来分析;
④根据可燃物燃烧条件分析;
⑤将水倒入盛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只能验证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
10.【答案】A
【解析】【解答】A.燃烧的三要素:①可燃物、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与氧气接触,则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也不一定燃烧,还需要与氧气接触,该选项不合理;
B.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是:①足够多的氧气、②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则欲促进可燃物燃烧可尝试增大其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该选项合理;
C.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不纯时可能会发生爆炸,则点燃之前需要验纯,该选项合理;
D.破坏燃烧的条件就能够灭火,该选项合理,
故答案为:A。
【分析】燃烧的条件:要有可燃物、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能发生。灭火的原理:移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之下。
11.【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氢气验纯的操作是: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大拇指堵住管口,管口向下移近火焰,松开拇指,听到尖锐的爆呜声,说明不纯,声音很小表示氢气较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C.
【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氢气验纯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氧气验满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12.【答案】A
【解析】【解答】A. 发现天然气泄漏时,不能打开排气扇,因为甲烷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故错误,符合题意;
B. 家用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以防发生危险,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立即放入较多的蔬菜,既能降温,又能隔绝氧气,从而使火熄灭,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燃着的酒精灯被碰倒,酒精着火,可迅速用湿布扑盖,使酒精隔绝空气而熄灭,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有爆炸危险。
B、水能导电,电器着火,需要迅速切断电源,再灭火。
C、根据灭火的方法,进行分析。
D、酒精着火,可迅速用湿布扑盖。
13.【答案】(1)天然气;温室效应
(2)产物无污染
(3)化学变化
(4)负
【解析】【解答】(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二氧化碳的含量持续上升引发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增强;
(2)氢气燃烧生成水,故氢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的原因是燃烧产物无污染;
(3)蓝氢是在使用化石燃料制氢的同时,实现碳捕集和碳封存,在该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4)电解水制氢时电源负极产生的是氢气。
【分析】(1)根据燃料的分类分析;
(2)根据氢气燃烧的产物分析;
(3)根据有无新物质产生判断;
(4)电解水:正氧负氢、氢多氧少。
14.【答案】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验纯
【解析】【解答】解:(1)吸入空气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填: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可燃性气体不纯时点燃或加热可能产生爆炸,故点燃前需要验纯,故填:验纯.
【分析】根据已有的爆炸的条件以及可燃气气体的点燃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5.【答案】(1)①
(2)长颈漏斗;稀硫酸消耗完了(合理即可)
(3)将装置倾斜或倒置
【解析】【解答】(1)②中固体药品与液体药品接触,说明反应正在进行;①中固体药品与液体药品处于分离状态,说明反应处于暂停状态;故填:①。
(2)由装置可看出仪器a是长颈漏斗;锌和稀硫酸常温下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关闭活塞b后,装置内固体与液体没有分离,可能是硫酸已经反应完,不再产生氢气,装置内压强无法增大,不能把液体压回长颈漏斗中。
(3)把装置丙倾斜或倒置,使锌与稀硫酸接触,反应就能发生。
【分析】(1)根据固体与液体分离状态为反应停止状态分析;
(2)根据常用仪器名称、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及通过开关活塞调节装置内压强控制反应发生停止,当气体不再生成时,压强无法明显改变分析;
(3)根据可通过改变装置的位置使固体和液体接触分析。
16.【答案】(1)碳、氢
(2)吸附
(3)大于
【解析】【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后有氢、氧、碳元素,塑料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
(3)纺织网可对污水进行过滤,其目的是拦截大于网眼直径的颗粒。
【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2)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进行分析
(3)根据过滤的原理进行分析
17.【答案】解:在铁丝前系一根火柴是为了引燃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铁丝持续地燃烧.
【解析】【解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在铁丝前系一根火柴是为了引燃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铁丝持续地燃烧.
故答案为:在铁丝前系一根火柴是为了引燃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铁丝持续地燃烧.
【分析】铁丝的着火点较高,因此必须借助其他因素先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