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截至2022年9月,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全球人口为7922312800人。
79.22亿的人口意味着什么?
需要更多食物
需要更多能源
需要更多就业机会
需要更多教育资源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第三节 人口容量
第3课时 人口合理容量
必修二 第一章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学习目标】
1.比较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和联系,提高地理实践力。
2.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特点,提高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自主学习通读课本P21—23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课本P21—P22,明确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区别与联系、影响因素
2.比较资源环境承载力容纳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单个教室(8米*5米)究竟能容纳多少学生”
方案一:如果只是让每个人有立足之地,能容纳多少学生?(假0.4*0.5平方米/人)
方案二:满足学习最基本的条件(一人一桌一椅,教室内无移动空间)下,能容纳多少学生?(假设1*0.8平方米/人)
方案三:提供相对宽松的学习空间,(除一人一桌一椅外,还拥有相对合理的学习和走动空间),能容纳多少学生?(假设每个人需要1平方米的宽松学习空间)
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教室
人口最高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一人一桌一椅,无移动空间
一人一桌一椅,相对宽松的学习空间
1.定义
2.分类
一、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一)人口容量
问题2:中国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6亿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
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
(环境人口容量/最大人口容量)
地球到底能养活多少人呢?
乐观者认为,科学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帮助人类找到新的资源,解决种种难题,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
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超过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若进一步增长,势必引起严重的后果
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一些学者认为,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在100亿左右
个人: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确定区域可承载人口规模的基本参数。借助于资源调配、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努力,或者适度降低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也可以提升区域人口容量。
人口观点,你同意哪一派?试说明理由。
在人口数量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前,可以努力控制人口,最终人口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保持稳定。
人口增长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最终由于饥荒、疾病、污染和资源枯竭,造成人口大量减少,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重新建立。
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图
人口数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受破坏而失衡,并最终丧失原有的承载能力
新知学习
在一个天然的池塘生态系统中,鱼的数量与承载力及限制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图 所示,其增长曲线形态呈英文字母“S”形,故称 S 形曲线。随着鱼群数量的增加,对空间、食物和其他生存条件的需求必然加剧,进而影响到鱼的数量。受这些限制因素的影响,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1. 天然池塘中,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其原因是什么?
2. 在人类社会中,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新知学习
【参考答案】
1.池塘生态系统中,空间、食物和其他生存条件的量有限,会影 响到鱼的数量。受限制因素影响,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2.在人类社会中,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会受到自然资源环 境、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医疗卫生水 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超过该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 境承载能力,会导致本地区的资源短缺并因过度开发利用资源而导致 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被破坏,还会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木桶原理: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某地区或国家的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
一只确定桶底面积的木桶,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木桶的桶板的长度。如果各桶板的长度不相等。那么,木桶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什么?
如果把环境人口容量看成是一个木桶,那么某种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就是一块木板。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3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自然资源因素—首要因素
练练手
新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水源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示意图,盆地四周的冲积扇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
3.影响因素:
科学技术水平—正相关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平原狭小,耕地有限,火山之国,地震之邦,且90%以上依赖进口,其中石油完全依靠进口。那么日本是如何养活了1.27亿人口且成为世界上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的呢?
科学技术水平较高: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交通运输)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开发新的资源、新的替代品等
通过扩大地域开放程度,大量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提高本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
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下,人均消费水平越高,人均消耗的资源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越低,两者呈负相关。
3.影响因素:
高消费
低消费
人均消费水平——负相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正相关
自然资源环境
正相关
正相关
负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
人均资源消费水平
首要因素
决定资源开发广度和深度
决定资源消耗量
影响获取外部资源的条件
人口容量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和
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材料一 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球耕地面积保持在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为16亿左右。
材料二 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我国耕地、草地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如果保证人民能够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人内;如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人。
(1)我国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是_______;我国最适宜的人口容量是_______。
16亿
7亿
(二)人口合理容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
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
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前提
(1)概念
(最佳人口)
(二)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
03
人口合理容量
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将受到破坏
相同面积的土地
不同地区
同一地区
不同自然条件
不同科学技术
不同历史时期
人口合理容量不同
并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的控制目标应低于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对资源空间的浪费
材料一 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球耕地面积保持在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为16亿左右。
材料二 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我国耕地、草地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如果保证人民能够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人内;如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人。
(2)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数值大小关系如何?
人口合理容量<资源环境承载力
二、人口合理容量
思考: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又有哪些和环境承载力不同?
项目 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不同点 内涵
体现意义
人口数量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生存
发展(生活)
大
小
(二)影响因素
(三)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总结
第三节 人口合理容量
一 、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1)人口容量概念和分类
(2)环境承载力
(3)影响因素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概念及特点
(2)影响因素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当堂检测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
回答下列各题。
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
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
2.对于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效应的是( )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内蒙古——水资源
当堂检测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国家级沿海经济区,下图为“该经济区资源环境供给能力和区域开发强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评估该区资源环境供给能力时,首要考虑的资源是( )
A.土地 B.淡水 C.矿产 D.光热
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开发潜力最大的是( )
A.邹平县 B.河口区 C.寿光市 D.高青县
当堂检测
魔芋是热带、亚热带作物,喜温喜湿,忌高温怕涝。贵州西部某区域(阴影所示)地处乌蒙山山区,海拔在1234米~2897米,喀斯特地貌发育,环境承载力低、人口容量小,曾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当地家庭有种植魔芋的传统,2015年该地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芋、有机肥、栽培与管理技术等,开展魔芋精粉加工与销售活动。随着魔芋产业的快速发展,该地实现了脱贫致富。
简述该区域环境承载力小的主要原因。
地处山区,耕地资源贫乏;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地处西南内陆山区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地处内陆山区,区域开放程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