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光和颜色 填空&实验探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光和颜色 填空&实验探究(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28 14:3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学·七下·第四节 光和颜色 填空&实验探究
一、填空题
1.如图所示,太阳光是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   。如果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说明白光是由   混合而成的。
2.如图所示是中考试卷答题卡中用来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样码),当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它时,黑条纹将   条形码扫描器发出的光,白条纹将   条形码扫描器发出的光,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获取考生的相关信息。(均填“反射”或“吸收”)
3.如图2022年5月9日,北京天空出现日晕景观。
(1)在5000m的高空,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    、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光晕”。
(2)这种景象说明太阳光是    (选填“单色光”或“复色光)
(3)日晕的形成与彩虹的形成原理相同,都是光的    现象
4.小新找来一个空的易拉罐,制成如图所示的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   传播。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______。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影子 D.烛焰的像
5.如图所示,把两只烧瓶的一侧都涂成黑色,另一侧都涂成白色,瓶口都用单孔橡皮塞连接有一段有色液柱,两个装置气密性良好,并同时甲涂黑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将乙白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几分钟后,可以观察到有色液柱移动的距离甲为L1,乙为L2,则L1   L2(填“>”“<”或“=”),原因是   。
6.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太阳下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让太阳光透过纸板的圆孔,照到白纸上。
(1)先后将红色、蓝色两种透明的塑料薄膜依次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红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   光;蓝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   光。这两个实验说明   。
(2)当把黑色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   。
7.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这个现象称为光的   由此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三棱镜对B处光的偏折作用更强   光。
8.根据课堂所学,同学找来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圆形小孔,并将顶部剪去;将另一易拉罐的顶部和底部都剪去后,在其中一侧蒙上一层塑料薄膜,两个易拉罐套在一起制成一个小孔照相机(如图)。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在塑料薄膜上可观察到一个清晰的像。
(1)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
(2)在孔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将小孔由圆形改成三角形,则他在纸上看到的像形状是   (选填“圆形”“三角形”或“蜡烛形状”)。
(3)若同学想让观察到的像变大,可以进行的操作是   。(写一种方法即可)
9.双彩虹是在原彩虹的外围出现一条直径稍大、颜色反转的同心彩虹现象。
(1)”人工彩虹”: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如图甲所示),在校镜后可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这是光的   现象。光线射到白屏上后发现①处的温度升高比较明显,因为   具有热效应。
(2)如图乙所示,用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蜡烛的烛焰时,半透膜上可看到一个   (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向右拉动内筒,半透膜上烛焰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0.如图,让一束太阳光照射三棱镜,射出的光射到竖直放置的白屏上。
(1)如图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
这是光的   现象。
(2)下列应用中:①遥控器;②验钞机;③医院“B超机”;④消毒柜。
属于紫外线应用的是   ,属于红外线应用的是   (填序号)。
(3)如果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红纸上看到的颜色是   色;如果色散后的光通过绿色玻璃再射到红纸上,则在红纸上看到的颜色是   色。
(4)光线经过三棱镜后是向它的底边偏折,可以用来类比说明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对于同一凸透镜,   (选填“红光”或“紫光”)的焦距更大。
11.牛顿曾做过光的色散实验,如图,该实验说明我们平时看到的自然光是由   混合合成的;我们平时看电视用“遥控器”选台时,遥控器向电视机发射了   (选填“红光”或“红外线”或“紫外线”)
12.(1)太阳的热主要以   (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将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他任何
色光,这三种色光分别是红光、   和蓝光。
(2)在②区域中看到彩色光带,这是   现象。
(3)下列应用中:①遥控器;②验钞机;③激光准直器,属于③区域光线应用的是   。(填序号)
13.小科为了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在易拉罐的底部中心位置打了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将罐的顶部有拉环的这一个圆面剪去,用硬纸板制作了一个直径略小于易拉罐的圆筒,使易拉罐恰好能套在它的外面在圆筒的一端包上如图乙的半透明的方格纸(格子与LED发光单元等大)并插入易拉罐中,如图甲所示。
像距s/cm 4.0 6.0 8.0
像的高度h/cm 2.0 3.0 4.0
(1)小科应该将半透明的方格纸包在圆筒的    端(选填“A”或“B”)
(2)小科将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多次改变光屏的位置,记录下像距和像的高度如上表所示,则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结论   ;
(3)相比较于烛焰,小科选用“F”形光源的好处是
A.led发光体的亮度更亮,成的像更明显;
B.选用”F”形光源更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
C.选用“H”形光源也能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
14.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小高和小新做了如图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1)影子形成的原理是   。
(2)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小高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点光源的高度H/cm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L/cm 30 15 10 7.5 6
两位同学做此实验前,提出的猜想假设是   。
(3)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得出: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如何操作?
15.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
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1)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   的位置不变,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在这过程中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
(2)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
(3)为验证猜想3,固定烛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现象如下表。
圆孔的直径/mm 小于1.0 1.0 1.5 2.0 2.5 4.0
像的清晰度 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较模糊 模糊
像的明亮程度 ——逐渐变亮→
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   。
(4)通过该探究实验,当成像清晰时,可观察到的像的形状有 。
A.烛焰形 B.三角形 C.圆形 D.棱形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色散;各种色光
2.【答案】吸收;反射
3.【答案】(1)蓝
(2)复色光
(3)色散
4.【答案】(1)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
(2)D
5.【答案】>;黑色物体更易吸收热量
6.【答案】(1)红;红;蓝;蓝;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2)黑色
7.【答案】色散;紫
8.【答案】(1)倒立
(2)蜡烛形状
(3)蜡烛靠近小孔或塑料膜远离小孔
9.【答案】(1)色散或折射;红外线
(2)倒立;变大
10.【答案】(1)色散
(2)②④;①
(3)红;黑
(4)红光
11.【答案】单色光;红外线
12.【答案】(1)红外线;绿光
(2)色散
(3)②
13.【答案】(1)A
(2)光源和小孔的位置不变时,像距越大,像越大
(3)A;B
14.【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
(2)影子的长度与点光源的高度的关系
(3)减小
(4)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点光源的高度不变,改变短木条的位置。
15.【答案】(1)烛焰和纸筒(小孔)
(2)没有控制孔的大小(面积)相同
(3)小孔越大,成像越明亮
(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