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8 13:2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郑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 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里耶出土的邮简“迁陵以邮行洞庭”,将邮简插入捆扎的公文信函并标注从“迁陵县衙”送到“洞庭郡府”。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记录。里耶出土的公文简牍中频繁出现“洞庭郡”,下辖迁陵、酉阳、沅陵三县。简牍关于“洞庭郡”记载与传世文献不相符合。这说明( )
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定论 B.史学新发现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
C.史料拓展更有利于全面理解历史 D.历史解释就是在不断地否定传统
2.如表为唐代兵部尚书来源数量统计表(单位:人)。据表可知当时( )
家庭出身 入仕途径(详细可考)
皇族 郡姓(古代操纵郡邑地方权力的世家大族) 非郡姓 科举 门荫(因祖、父辈地位而在入仕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其他
5 71 20 69 5 9
A.世袭成为选官主流 B.门阀士族控制人事权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
3.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该言论的主旨是( )
A.倡导经世致用学术取向 B.提倡无研不信为学方法
C.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D.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4.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继续沿用当地的土司管理制度,但规定了土司由朝廷统一授予官职;在北疆蒙古族聚居的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派本盟的王公贵族充任;在西藏地区,“驻藏大臣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共同协商处理政事”。清朝的这些做法( )
A.实现了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B.扩大了清王朝的统治区域
C.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旨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5.1964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颁布,纠正了外语教育语种严重偏向的问题,指出要注重各外语语种的比例,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B.调整了对苏联的外交政策
C.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 D.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6.甲骨文主要是殷商使用的文字。《甲骨文编》中“福”字有50种构型,基本上都是关于祭祀或祈祷活动,意为“捧酒献于祭台”,下图为其中的三种构型。由此可知,殷商( )
①神权色彩浓厚 ②具有宗法血缘观念
③社会经济繁荣 ④人们向往美好生活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中世纪,英国国王经常和法官一起主持审判。1608年,法官柯克认为,只有经过长时间学习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能行使司法审判权,因此拒绝詹姆斯一世坐堂问案。柯克的行为( )
A.体现了代议制对王权的限制 B.利于近代英国司法走向独立
C.开创了“王在法下”的先例 D.改变了传统法官任用的标准
8.纽伦堡审判上,美国首席起诉人杰克逊说:“重新接受存在非正义战争的原则……可以追溯回顾为若干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首先具有重要意义的是1928年《非战公约》……它改变了侵略战争的合法状况。”由此可知,《非战公约》( )
A.纵容了绥靖政策的出台 B.完善了集体安全机制
C.推动了对法西斯的清算 D.拓展了国际法的领域
9.宋代以前,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没有单独列为户籍,城乡人口的划分在户籍上没有多大的差别。宋代,“坊郭户”(城市民户)作为法定户名出现,政府将其单独列籍定等,不仅包括居住在州府城、县城和镇、市的人户,也包括居住在州县城外新的城市居民区草市的人户。这一转变从侧面说明宋代( )
A.城乡经济的差距日益扩大 B.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重视维护市场秩序的规范 D.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10.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柯枝国、古里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 浏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碑》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两奉救驾海舶人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三宝太监……踪迹建文” 《明书》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国、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度亦不货” 《明史》
A.郑和航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郑和远航推动了东西方经济交流
C.郑和是奉皇帝之命出使海外诸国 D.郑和远航是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
11.19世纪40年代,法国众议院颁布法令,对铁、谷物、外国纺织品征更高额的税金,以期利好法国产业。法国学者巴斯夏揶揄众议院道:“我们恳请诸位通过法律,勒令关上所有窗户”和“一切空洞和缝隙”,以便“创造出对人工照明的需求”。巴斯夏的主张( )
A.反映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B.意在呼吁加大对电力照明的投入
C.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腐败无能 D.适应了世界市场形成的国际环境
12.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的早期遗存,考古学家在此发现房基40多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个、陶窑6座、墓葬200多座、生产生活用品1万多件,以及粟类作物的种子和炭化了的菜籽等。这表明,当时( )
A.干栏式民居有所发展 B.父权制家庭地位上升
C.农业聚落已初步形成 D.早期国家的雏形出现
13.1802年至1803年,德意志艺术家格德在游历不列颠岛的伯明翰和什鲁斯伯里时,感叹方圆数英里“冒着火光的山川”像“喷火的火山”一样映红了地平线,“被煤炭闪耀的火光映衬得如此绚丽,使人仿佛置身于古罗马火与锻冶之神伍尔坎的工场!”这段艺术描写( )
A.讴歌了工业化时代的恢宏气象 B.说明工业革命激发了艺术灵感
C.旨在使人们关注工业污染问题 D.隐含对手工锻冶业衰落的惋惜
14.战国时期,儒、墨思想以鲁国为中心,儒家思想传播于晋、卫、齐,墨家思想传播于楚、秦;道家思想源于南方的楚、陈、宋;阴阳家则起于北方的燕、齐;法家思想以三晋为主。这一现象表明( )
A.社会进入转型时期 B.士人阶层得到解放
C.各诸侯国文化繁荣 D.文化区域特色明显
15. 二战后,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如迈阿密州的居民中四分之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班牙语,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说:“我非常希望我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由此可知,大量移民涌入美国( )
A.改变了原有种族歧视观念 B.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发展
C.进一步推动多元文化发展 D.迫使政府改变移民政策
16.据天津《今晚报》报道,杨柳青年画动画版《“哏儿都娃娃”》以动画这种新媒体形式让年画动了起来。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流行的古风新意的形式,让传统年画中的娃娃更符合如今孩子的卡通心理,突出作品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这种做法的最深刻意义是( )
A.颠覆了原有的年画作品表现形式 B.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C.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接续传承 D.赋予了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宗族集团或异财,或共财,或异财共财相结合。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是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秦的分户政策自商鞅变法开其端,秦简《封诊式》“封守”条记一个士伍甲家,亲属共四口人,除甲夫妻外,没有已婚成年男子,有一大女子,还特注明“未有夫”。这说明秦子辈成年尤其已婚大抵是要出分另立门户的。商鞅第二次变法提出:“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对于这项改革,商鞅说:“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禁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商鞅变法,独立的同时也是分散的个体小家庭成为社会政治的出发点,在一定范围内的家际关系也由原来的充满血缘情感而变为浓重的地缘社会政治色彩,族类意识淡薄。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前后家庭形态的变化。(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对秦家庭形态变革的影响。(6分)
18.交子又名交钞,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它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史上的巨大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下图为宋代发行的交子,图中的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陌:百。此处当“文”解]流转行使”。
材料二 “始,益州豪民十余户连保作交子……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收入人户见(现)钱便给交子,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街市交易,如将交子要取见钱,每贯割落三十文为利。每岁丝蚕米麦将熟,又印交子一两番,捷如铸钱。”
——摘自〔宋〕李攸《宋朝事实》
(1)有学者质疑该拓片的真伪。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该学者质疑的两条理由。(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交子问世的时代背景。(8分)
19.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正是“时代之问”的中国答案。丝路精神穿越千年,正绽放出愈发夺目的光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据《岭外代答》和《诸蕃志》等记载,当时和南宋通商的有50多个国家,南宋商人到达的国家也有20多个。输出的商品以瓷器和各类丝织品为主,品种多达300多种,其海外贸易之繁荣前所未有。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制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梦梁录》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
材料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的重大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庞氏家训》由明朝中后期广东南海人庞尚鹏所著。主要内容包括“务本业”“考岁用”“遵礼度”“禁奢靡”“严约来”“崇厚德”“慎典守”“端好尚”等共8章。最后用歌谣形式编写“训蒙歌”和“女诫”部分并予以专列。《庞氏家训》甫一问世,其“遵礼度”一款即有四条“已入乡约通行”。以下为《庞氏家训》部分内容的摘录:
慎典守 书籍为人蒙命脉,须置簿登记,依期晒晾,束之高阁,无令散失,以全先人手泽。
端好尚 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量力勉图,各审所尚,皆存乎其人耳。予家训首著士行,馀多食货农商语,皆就人家日用之常,而开示途辙,使各有所持循。
训蒙歌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
女诫 男女相维,治家明肃。贞女从夫,世称和淑。事夫如天,倚为钧轴。爱敬舅姑,日祈百福。教子读书,勿如禽犊。
请选择《庞氏家训》中的某章内容或多章内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自拟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史书上中并没有记载出土文物中的相关内容,因此出土的文物有利于填补史书记载的空白,反映出史料拓展更有利于全面理解历史,C项正确。A、B、D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2.【答案】D
【解析】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世家大族出身的兵部尚书占比在唐朝仍然较大,这说明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依然可以通过科举制的途径入仕,D项正确;当时选官的主流是科举制,排除A项;当时人事选拔权在中央政府,排除B项;当时通过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可知,顾炎武强调治学之道,知耻是根基,好学是基础,因此要把学术和道德结合起来,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学术与道德的关系,并非治学的方法,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顾炎武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土司由朝廷统一授予官制”“由理藩院派本盟的王公贵族充任”“共同协商处理政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做法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统治边疆地区,根本目的是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实现了对边疆的有效管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清王朝的统治区域得到扩大,排除B项。C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我国调整了外交政策,实行“一大片”外交方针,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外语教育语种进行了调整;故B项正确;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事件是1964年中法建交,排除A项;中共十三大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984年5月,邓小平提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就是发展问题。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就开始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基本上都是关于祭祀或祈祷活动,意为‘捧酒献于祭台’,”可分析出神权色彩浓厚,①正确;祭祀活动涉及对祖先的祭祀,具有宗法血缘观念 ,②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社会经济繁荣,排除③;“福”字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④正确。综上,正确的是①②④,A项正确;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法官柯克认为,只有经过长时间学习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能行使司法审判权”,可以看出中世纪时,国王和法官一起支持审判,但是到了1608年,法官柯克以缺乏学习和实践经验为由,拒绝国王参与审判,排斥国王,有利于推动英国的司法走向独立,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英国司法的作用,并未提及代议制对王权的限制,排除A项;大宪章在英国宪法史上确立了“王在法下”的重要原则,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传统法官任用的标准的变化,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纽伦堡审判首席起诉人指出《非战公约》推动人们重新接受存在非正义战争的原则,这有利于推动对法西斯的审判,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绥靖政策,排除A项;《非战公约》并未完善集体安全机制,也没有拓展国际法的领域,排除B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城市民户单独列籍定等,这与宋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工商业者、市民阶级的兴起有关,从侧面说明宋代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B项正确。为城市民户单独列籍定等体现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居民群体的壮大,但从材料看不出乡村经济发展情况,不能得出城乡经济差距日益扩大,排除A项。为城市民户单独列籍定等是为了优化户籍管理,这并非规范和管理商业活动的措施,对于维护市场秩序没有直接作用,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商业税情况,不能得出 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材料共同指向的历史事实是,郑和奉皇帝之命出使海外诸国,C项正确。郑和航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只适用于第四则材料,不是全部材料共同支持的结论,A项错误。郑和远航推动了东西方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明确具体的说明,B项错误。材料只有中国航海的信息,没有世界其他国家的材料,不能说明“郑和远航是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目的题,时空是19世纪40年代的法国。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40年代,法国加征部分外国商品的关税,这本质上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结合时代背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晚期,英国学者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理论在思想界非常流行,巴斯夏嘲讽贸易保护主义,认为政府的贸易政策是对自由贸易的阻碍,A项正确;材料与电力照明无关,且当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晚期,电力照明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法国政府正在积极调整国家外贸政策,这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政府的无能,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17—18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考古学家在此发现房基40多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个、陶窑6座、墓葬200多座、生产生活用品1万多件,以及粟类作物的种子和炭化了的菜籽等”可知,半坡遗址出现了大量的房基、窖穴、墓葬,这些反映了半坡氏族时期农业聚落已初步形成,C项正确;A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父权地位,且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排除B项;早期国家雏形出现是夏商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02年至1803年,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进程,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的恢宏气象,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的恢宏气象,不能说明工业革命激发了艺术灵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污染问题,材料反映了德意志艺术家格德描绘英国工业化的成就,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的恢宏气象,不能体现对手工锻冶业衰落的惋惜,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可知儒、墨、道等思想均是以一定的区域为中心发散的,这表明文化区域特色明显,D项正确;材料与进入社会转型期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士人阶层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文化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美国。根据材料,“二战后,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结合所学知识,人口迁移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可知拉丁裔移民的到来推动了拉丁文化与美国本土文化的交融发展,促进了多元文化发展,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至今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观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美国经济,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政府移民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流行的古风新意的形式,让传统年画中的娃娃更符合如今孩子的卡通心理,突出作品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可得了这种做法把传统文化赋予了新时期的特征,让更多的青少年接受,这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接续传承,C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生活的丰富,排除B项;D项不是属于深刻的意义,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小题,共52分。
17.(12分)【答案】(1)变化:由按宗法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变为个体小家庭;家庭由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不独立性变为相对的独立;由家庭成员同居一室变为“父子有别“男女有别”;由充满血缘情感变为地缘社会政治色彩。(任答3点,可得6分)
(2)影响: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式的大家庭制;有利于改善社会的恶风陋习;促使小家庭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国强兵目标。(任答3点,可得6分)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秦的分户政策自商鞅变法开其端”可分析出由按宗法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变为个体小家庭;根据材料“但是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商鞅变法,独立的同时也是分散的个体小家庭成为社会政治的出发点”可分析出家庭由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不独立性变为相对的独立;根据材料“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禁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可分析出由家庭成员同居一室变为“父子有别“男女有别”;根据材料“在一定范围内的家际关系也由原来的充满血缘情感而变为浓重的地缘社会政治色彩”可分析出由充满血缘情感变为地缘社会政治色彩。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由充满血缘情感变为地缘社会政治色彩,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式的大家庭制;“由家庭成员同居一室变为“父子有别‘男女有别”有利于改善社会的恶风陋习;“由按宗法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变为个体小家庭;”促使小家庭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国强兵目标。
18.(16分)【答案】(1)理由:其一:材料一中面额“七百七十陌”是事先铸好的;而材料二中“书填贯,不限多少”,即金额是临时填写的,二者不能相互印证,因此质疑此拓片的真伪。其二:拓片上明确标注“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即允许四川以外诸路州县官家、私人使用,可见流通范围不包括四川;而材料二“益州豪民十余户连保作交子”反映出交子是在益州(四川)境内流通的,因此质疑该拓片真伪。(8分)
(2)时代背景:宋代商品交易扩大,货币流通量需求增加;铜币出现钱荒,铁钱笨重,携带不便;宋代商业信用关系的发展;宋代货币多元;技术条件的进步,如雕版印刷术的发展等。(8分)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理由:根据材料一“下图为宋代发行的交子,图中的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和材料二“始,益州豪民十余户连保作交子……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可知,材料一中面额“七百七十陌”是事先铸好的;而材料二中“书填贯,不限多少”,即金额是临时填写的,二者不能相互印证,因此质疑此拓片的真伪。根据材料一“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和材料二“益州豪民十余户连保作交子……诸豪以时聚首,同用”可知,拓片上明确标注“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即允许四川以外诸路州县官家、私人使用,可见流通范围不包括四川;而材料二“益州豪民十余户连保作交子”反映出交子是在益州(四川)境内流通的,因此质疑该拓片真伪。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背景:根据材料二“收入人户见(现)钱便给交子,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街市交易,如将交子要取见钱,每贯割落三十文为利。每岁丝蚕米麦将熟,又印交子一两番,捷如铸钱。”及所学可得出宋代商品交易扩大,货币流通量需求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铜币出现钱荒,铁钱笨重,携带不便;宋代商业信用关系的发展;宋代货币多元;雕版印刷术的发展等方面说明。
19.(14分)【答案】(1)特点:贸易范围广;商品种类多;空前繁荣;政府管理规范。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的重视和鼓励。(8分)
(2)重大意义:促进中国和周边国家经济的新发展;有利于维护中国周边和平环境;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任2点即可)核心理念:共商、共建、共享。(6分)
【解析】(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当时和南宋通商的有50多个国家,南宋商人到达的国家也有20多个”可知,贸易范围广;根据材料“输出的商品以瓷器和各类丝织品为主,品种多达300多种,其海外贸易之繁荣前所未有”可知,商品种类多;空前繁荣;根据材料“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制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可知,政府管理规范。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当时和南宋通商的有50多个国家,南宋商人到达的国家也有20多个”“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可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材料“输出的商品以瓷器和各类丝织品为主,品种多达300多种”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制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可知,政府的重视和鼓励。
(2)重大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13年(中国)。根据材料“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可从促进中国和周边国家经济的新发展;有利于维护中国周边和平环境;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等方面分析意义。核心理念: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13年(中国)。根据材料“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和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
20.(10分)【答案】论题一:儒家思想深入社会生活。
阐述:明代中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社会生活领域也出现了强调奢靡享受等风气。儒家士大夫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反应。如材料中的家训在“训蒙歌”中强调要“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主张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加强儒家纲常伦理的教育;在“女诫”中则强调要加强对妇女的教育,要求女性相夫教子,和睦亲友,体现了儒家重视家庭,男尊女卑思想。这些篇章都可以说明理学代表的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的的渗透。由此可见,家训代表的家庭教育带有明显的儒家思想的印记,这说明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
论题二:明代“四民”观念在坚持传统基础上出现了新变化。
阐述:明代科举制继续发展,统治者高度重视官僚阶层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加之儒家思想的影响,士的地位仍为最尊贵的;明代小农经济持续发展,官府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农业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的地位虽次于士人,高于工商业者。可是,随着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商业资本的集聚,商人的经济地位显著提升,社会对财富的关注度提升,使士、农、工、商这四民的职业界限开始变得相对模糊,对职业选择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家训提倡随材就业,子孙聪颖便可力学上进,如果天资愚钝,则可从事其他职业,自食其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有所淡化。总之,明代“四民”观念渐变,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基础变化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明朝时期。设问是选择《庞氏家训》中的某章内容或多章内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自拟论题,写一篇小论文。首先,根据材料“务本业”“考岁用”“遵礼度”“禁奢靡”“严约来”“崇厚德”“慎典守”“端好尚”及所学可得出论题一:儒家思想深入社会生活。其次,由材料“禁奢靡”及所学可知,明代中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社会生活领域也出现了强调奢靡享受等风气。儒家士大夫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反应。由材料“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及所学可知,家训在“训蒙歌”中强调要“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主张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加强儒家纲常伦理的教育;由材料“男女相维,治家明肃。贞女从夫,世称和淑。事夫如天,倚为钧轴。爱敬舅姑,日祈百福。教子读书,勿如禽犊。”及所学可知,在“女诫”中则强调要加强对妇女的教育,要求女性相夫教子,和睦亲友,体现了儒家重视家庭,男尊女卑思想。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家训代表的家庭教育带有明显的儒家思想的印记,这说明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
首先,根据材料“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量力勉图,各审所尚,皆存乎其人耳。予家训首著士行,馀多食货农商语,皆就人家日用之常,而开示途辙,使各有所持循。”及所学可得出论题二:明代“四民”观念在坚持传统基础上出现了新变化。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明代科举制继续发展的影响;明代小农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工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的影响;家训提倡随材就业的观念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明代科举制继续发展,统治者高度重视官僚阶层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加之儒家思想的影响,士的地位仍为最尊贵的;明代小农经济持续发展,官府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农业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的地位虽次于士人,高于工商业者。可是,随着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商业资本的集聚,商人的经济地位显著提升,社会对财富的关注度提升,使士、农、工、商这四民的职业界限开始变得相对模糊,对职业选择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家训提倡随材就业,子孙聪颖便可力学上进,如果天资愚钝,则可从事其他职业,自食其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有所淡化。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明代“四民”观念渐变,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基础变化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