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大联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大联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8 14:18:39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
2024年上学期高二3月大联考
历史
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专题片《古蜀记·三星夺目》解说:仔细研究三星堆的出土文物,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个现象,玉踪和
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十分相似,陶蚕、玉章、铜牌饰深受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铜缨、铜尊等青铜器,
又深受商文化的影响,在湖北石家河文化出土的文物玉人头像造型,外观神态与三星堆青铜人像
十分接近。这说明
A.青铜器文明开始于古蜀
B.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C.古代蜀地文明特色鲜明
D.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广泛
2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讨论“大一统”后治理天下的方案,如《禹贡》依据山川地形将“天下”划分为
九州;《职方氏》依据战国时七国疆域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提出以天子为最高统治者、以王畿为政
治中心的设想。这种划分方式与设想反映了当时
A.恢复西周礼制社会诉求
B.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C.“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D.中央集权政治已经形成
3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很多秦律的记载,其中有记载:如果甲盗钱买丝给乙,乙知道了,可以殴打甲,
但是不能论罪。这说明
A.秦朝统治极其严苛
B.秦朝基层治理自主
C.秦朝注重社会教化
D,秦律既严密又理性
4宋朝出现了“土地形势”路制区划理念,宋朝路制区划理念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中“辖区跨越山水”、
“辖区互相渗透”、“辖区近割远连”、“设置特别路区”等理念是中国古代地方区划理念之精华,对后
世地方区划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宋朝“土地形势”路制区划理念的最主要原因可
能是
A宋地方割据局面很严重
B.基层行政和赋役制度变化
C.周边民族政权的势力强大
D宋朝跨区域商品经济活跃
【高二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0000000
5.下表示意1959年美国联邦政府10851名行政长官的学历占比。材料可用来说明,美国的文官
制度
学历
初中程度
某种程度的大学教育
大学毕业
硕士学位
博士学位
占比
0.5%
90%
80%
25%
10%
A.选才范围局限于高校
B.导致文官队伍急剧膨胀
C.重视官员的文化素养
D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完善
6.19世纪初,普鲁士政治改革家施泰因说:“我只有一个祖国,我全部身心地贡献给她,而不是贡献
给其中的邦国。在这个历史的时刻,我完全不关心王朝的命运,我的期望是德意志将成长壮大和
富强…”这表明
A.德意志统一大业迫在眉睫
B.德意志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施泰因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D.结束了德意志的割据状态
7.根据考古发现证明,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代罗马北部的一座城市的人们有了“面食”,但材质和制
作工序不详,在中国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约4000年前的“面条”,经鉴定,该“面条”的主要成分是
黍和粟。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
A.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
B.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相同
C.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
D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
8.下图是元代海运路线图。下列关于该路线的表述,正确的是
大都9通州
通惠河直沽
临海c
济南

东平
山运河
都城
杭州9
A.元代全国商业运输活跃
B证明元代海外贸易发达
C.该路线为元代的“瓷路”
D,元代南北方的海运发达
【高二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
00000002024年上学期高二3月大联考 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三星堆所在的蜀地文明与中原与长江中下游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交流和相互影响,故 D项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青铜文明时间,排除 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密切,并
没有突出蜀地文明的特色,排除C项.
2.【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探讨“大一
统”后治理天下的方案,体现了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与统一的历史趋势相对应, 禹贡 职方氏 中将天下划分
为“九州”的主张均蕴含“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内涵,故C项正确;恢复西周礼制与材料无关,排除 A 项;材料不
涉及分封制,排除B项;中央集权政治形成于秦朝,不是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时空是秦朝(中国).秦律中规定,甲盗钱买丝给乙,乙知道了,可以殴打甲,但是不能论罪,说明秦律严密
而理性,D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并不是严苛,排除 A项;材料并未提及基层管理,排除B项;材料中的规定并不
是社会教化,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唐太宗与玄宗确立十道或十五道区划制度时,实行的是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赋役征收“以人丁为本”,道区
的划分无需考虑土地因素.唐中期以后,均田制瓦解,租庸调法破坏,两税法确立.宋朝时,土地已成为乡村划
分户等、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作为具有“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的监司路,不得不以“土地形势”作为区划
的重要依据,“土地形势”区划理念随之出现,B项正确;宋朝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割据局面并不严重,A 项错
误;路制区划理念属于内部监察和管理,与周边民族政权没有直接关联,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跨区域
商品经济活跃是明代的特点.
5.【答案】C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美国10851名行政长官的学历中某种程度的大学教育占比最大,其次是大学毕业,硕
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也有一定的占比,这说明美国文官的文化素养水平较高,体现了政府重视官员的文化素养,C
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美国联邦政府10851名行政长官的学历占比,不能说明其推动高等教育的完善,排除 D
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官数量的增长,不能说明文官队伍急剧膨胀,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美国联邦政府10851
名行政长官的学历占比,没有体现出选官范围,排除 A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19世纪初,施泰因和哈登贝格于1807~1822年间相继作为首相主持了普鲁士改革.他们的期望是通过
改革提高德意志民族的素质和民族觉悟,使德意志成长壮大和富强,从而恢复德意志的独立性和民族性,解放整
个德意志,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谈论统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A 项不符合主旨,B、D两项
也与材料主旨无关,均排除.
7.【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公元前4世纪的罗马和古代中国都出现了“面条”,但他们的“面条”在材质和制作工序上可能存
在差异,由此可推知,二者是相对独立地发明了“面条”这一食物,A项正确;仅仅面食也不能说明饮食文化相同,排
除B项;材料时间是公元前4世纪,与丝绸之路开辟和罗马帝国建立的时间都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的海上路线是从江苏的刘家港到天津的直沽,然后走运河到大都,主
要是从海上运输粮食等,D项正确,C项不正确;图只是元代海上运输图,无法反映出全国商业情况,排除 A 项;
材料体现的是南北之间的贸易路线,非海外贸易发达,排除B项.
9.【答案】C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 1页(共3页)】
{#{QQABQQCEogCIAJJAABhCQQlACEMQkBAAAAoOAFAEMAAAiRNABA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全国各省均有集市,各省集市平均数量存在差异,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存在地域差异,C
项正确;材料反映明代市镇兴起,但是据材料无法得出明代市镇兴起的原因,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商业
活动的监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间商人,且根据材料无法得知明代集市为商业市镇,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工业的发展,长时间的连续工作使得工人身体、精神濒临崩溃,卓别林将现实主义的
图画提高到了哲学高度,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实质,反映出工业发展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C项正确;工人服
从工厂制度的管理,并非被限制人身自由权,排除 A项;材料未涉及城市化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
体现不出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苏秦“刺股”的故事表达了苏秦积极进取的心态和坚强
的意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A项正确;“和而不同”体现的是包容精神,排除B项;“崇德尚贤”与
题意不符,排除C项;家国情怀体现的是爱国精神,排除D项.故选 A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通过品评中国文化,来宣传其民主、法治思想,体现了儒
家精神对启蒙运动的影响,C项正确;启蒙思想家意在借用中国文化,传播启蒙思想,排除 A项;孟德斯鸠在 论
法的精神 中指责中国没有法治观念,而非赞扬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排除B项;材料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主要
是评论中国文化,没有论及西方的法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公元前6世纪埃及.据材料可知,波斯征服埃及初期,石碑
浮雕主人公虽然是波斯皇帝,但却采用纯粹的埃及风格,表明埃及文化在埃及被波斯征服后依然在一定程度上
得到延续,D项正确;材料强调浮雕采用纯粹的埃及风格,而非同时体现波斯与古埃及两种文化的影响,排除 A
项;材料主旨未提及波斯帝国对埃及的具体统治方式,不能反映其灵活性,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艺术风格,
而非政治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时空是中世纪的法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世纪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诞生, 列那
狐的故事 中列那狐与狼的较量象征着市民阶层与封建势力的斗争,骗过了狮王得到认可说明他与国王合作,
他与弱小一起却也欺压弱小,说明他是城市市民又与市民有矛盾.这反映了中世纪城市经济发展下市民文学
的特点,C项正确.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
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在波斯帝
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材料中 A 项是
波斯帝国疆域图;B项是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C项是罗马帝国疆域图;D项是阿拉伯帝国疆域图.故选 A项.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高丽史 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日本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字母片假名和平假
名,这些说明古代朝鲜和日本吸收了中华文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D项正确; 汉谟拉比法典 是研究
古代巴比伦奴隶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而非封建社会,排除 A 项;史诗 伊戈尔远征记 反映的是古代斯拉夫民
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不能说明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史书属于二手史料,有一
定主观性,无法判定美洲当时文化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首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1)特点:官治和自治相结合;注重道德感化方法与强制性法规的结合;道德教化为主导;统合基层诸事
务;协商治理.(6分,答出三点即可)
(2)机构:庄园、城市(行会或商会)、基督教会.(3分)
功能:组织生产、征收地租、解决纠纷,治理城市、规范经营活动、宗教活动等.(3分)
(3)理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多元化治理主体和多元合作共治互动的善治格局.(4分,可直
接从材料中提炼,但不能照抄原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史料阅读和归纳素养,根据要求,第一问和第二问只要从材料中提炼答案就可以,但要注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 2页(共3页)】
{#{QQABQQCEogCIAJJAABhCQQlACEMQkBAAAAoOAFAEMAAAiRNABAA=}#}
意综合提升,不能照抄原文;第三问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但要结合所学知识才能作出完整答案.
18.【答案】评述:津浦路从提出方案,到修路借款合同签订,一开始就遭到封建官员反对和义和团运动发生而搁置,
后又因帝国主义争夺利权而拖延.(2分)在晚清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下,最后与英德签订合同,然后
只用了4年时间就建成通车.(2分)津浦路的修建过程折射出我国近代城市化的曲折历程,中国近代化是在反
封建和反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艰难发展.(2分)津浦路的修建过程让我们认识到,维护国权,必须集合政府
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2分)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自强,才
能从根本上维护国权.(2分)从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理由可以看到,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对我国的近代化建设产生了双重影响.(2分)一方面是列强对中国的利权的侵略,列强在铁路修筑权上既勾结
又矛盾,并积极争取在华特权.(2分)另一方面,津浦路的修建采用当时西方最先进的铁路建造技术和管理制
度,所以进程也快,4年就完成通车.(2分)由英、德分段修建的铁路,南北段呈现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还具有
一定的建筑等史学研究价值.(2分)
【解析】津浦路的建设实际上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缩影,评价时可从三个方面去看问题:一是旧势力和列强对中
国国权的侵略形成的阻碍作用;二是津浦路的修建过程折射出我国近代城市化的曲折历程,由些得出认识,只
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自强,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国权;三是要看到列
强的进入对我国的近代化建设也产生了客观积极影响,即建设性的一面,包括建造技术、管理制度和建筑艺术!
19.【答案】示例:看法:文化冲突的结果会客观上促进文明的传播和交融.(2分)
阐述: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最成功也是最典型的例证.西汉末年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
传统文化交锋,魏晋时期就开始在冲突中实现了越来越深刻的融合(佛教本土化).这种融合带来的丰硕成果
就是,一方面促使佛教革新,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作为中国佛教的禅宗;另一方面,是促成儒学的革新,产生了作
为新儒学的宋明理学.(6分)希腊文化的传播是以军事征服为先导的,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欧亚大陆间文化交
流、汇合的序幕.随着罗马的崛起和扩张以及随后对希腊本土的征服,罗马人开始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因素,
尤其是在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古希腊文化在中世纪传入西欧,融入西欧文化思想界,并在其中不断发展,
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奠定了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基础.(6分)综上,文化冲突不仅不完全
是消极的,而且具有重要地位和进步意义.这种文化冲突又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直继续到现在.(4分)
【解析】材料主题非常清晰,细读材料就能找到论点: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
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然后从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各举一例说明即可.中国古代的例子如德治与法治之争
形成了汉代的“外儒内法”,佛教本土化,禅宗和宋明理学的形成;世界古代举亚历山大东征与希腊文化的传播,
欧亚大陆间文化交流;罗马的崛起和扩张,古希腊文化与西欧文化交流和影响等.最后总结提升.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 3页(共3页)】
{#{QQABQQCEogCIAJJAABhCQQlACEMQkBAAAAoOAFAEMAAAiR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