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马说》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马说》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8 14:27:4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3张PPT)
据说,有一匹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曲;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有个人遇见了,上前挽住马对它流眼泪,并脱下自己的衣服覆盖在马身上。马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他倾诉什么。
情境导入
这个人就是伯乐,这匹马就是千里马,千里马长鸣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写的杂文《马说》,作者对千里马的命运又是怎样的述说呢?
情境导入
1.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疏通文义。 2.结合具体语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学习目标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主要作品有《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著有《韩昌黎集》,本文选自《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参考四次便进士及第。次年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遭遇失败,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说,是谈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往往是托物寓意。我们学习过的说体文章有周敦颐的《爱莲说》。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所加,“马说”即是谈马、论马。
文体常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
即使
只是

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可是,表转接
凭借、用
著称
屈辱,埋没
疏通文意
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里辱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通“饲”,喂

通“现”,表现,表露
怎么
等同
吃一顿
能够
能力
有时
才能和美德
定语后置的标志,能行千里的马
犹,尚且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虽然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能吃完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仆役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并不按照千里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可是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能力和特长表现不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 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用鞭子打
通“才”,才能
语气助词
无实义
马鞭
大概,或许,表推测
按照
正确的方法
拿着
面对
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代马
难道,表反问
竭尽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它的鸣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呀!”唉,难道真的没有好马吗?大概真的是不能识别好马呀。
一、阅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本段哪一句提出了论点?
2.本段写什么内容?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整体感知
liyongqiang
墨剑飘雨
3. 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倍受侮辱
骈死于槽枥之间
凄惨而死
湮没无闻
不以千里称也
二、阅读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哪一句体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哪些句子体现了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讲授新知
liyonqiang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liyongqiang
4.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不识千里马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墨剑飘雨
5.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6.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7.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虽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批判。
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思路梳理
第三段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点明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第一段揭示全文论点。
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liyongqiang
墨剑飘雨
当今社会,面对人才问题,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发现重用人才?(可从伯乐与自身的角度)
伯乐:
(1)主动寻找人才(2)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给人才展示的机会(3)允许人才流动,鼓励合作共赢
自身:
(1)主动寻找机会(2)抓住时机展示最美自己(3)毛遂自荐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明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主旨归纳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阅读下面的短文
1.上:指唐太宗。
2.举贤:推荐有才能的人。
3.诘:责问
4.但:只是。
5.如器:好像使用器物。
6.致治者:把国家治理好的人。
7.于:在。
8.正患:只怕。正:只;患:担心。
9.诬:冤枉、贬低。
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的走了。
译文
马 说
托物寓意
以马喻人
结构梳理
提出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分析问题
埋没原因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归纳中心
痛斥无知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痛惜
谴责
嘲讽
小论文写作: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呢? 结合课文,写一小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吃,动词
饲 喂养,动词
表反问,难道
表推测,大概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才能,能力
能够
用鞭子打(动词)
马鞭子 (名词)
一词多义
辨析积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通“饲”,喂
通“现”,显示
通“才”,才能
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通假字:
积累
虚词

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真不知马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 它
助词 的
定语后置标志
结构助词 置于主谓之间,不译
代词 它
语气词 反问 难道
代词 它的
语气词 猜测 大概、恐怕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而伯乐不常有
介词,凭借、用
介词,按照
转折连词,但是
顺接连词,来
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
名—动 用鞭子打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动 吃完
竭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