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1 Countries
[单元导航]
本单元的主题是Countries,重点是询问和了解他人的国籍及居住地。在单元导图中,呈现了Li Ming作为中国“Happy Camp”的导游,接待来自世界各地小朋友的场景,为本单元故事的展开说明了前因。 Lesson 1呈现的是Li Ming和Danny在机场巴士上与新朋友们相互认识,并用“Where are you from ”及“I’m from Britain.”等询问国籍的情景。Lesson 2 呈现的是“Happy Camp”的成员来到Li Ming的学校参观,其他同学向Li Ming和Danny询问这些新朋友来自哪里的情景。学习“Where’s she/he from ”及回答“She’s/He’s from Britain.”等。Lesson 3呈现的是Miss Zhang和同学们在校园小亭子中用“Where do you live ”“I live in …”等句子与新朋友们谈论居住地的情景。Lesson 4的Let’s talk.部分,故事情景转移到Li Ming家中,各国小朋友穿着自己国家的特色服装表演节目,以此复习了本单元所学的重点句型。
“Try yourself.”中的“Enjoy it.”板块呈现了一个与分享有关的小故事“Riceland and Clothesland”,讲述了两个国家因为分享互助,使两国人民既能吃饱又能穿暖的故事,学生从中能领悟出国家或个人之间应该学会彼此分享、友好互助的道理。此故事句式简单,可让学生借助图片和注释自主理解故事内容,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Check it.”板块的表格中呈现的是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单词和要学会运用的句式。这一板块既可以用来让学生自查学习成果,也可以用在单元复习上。“Learn to learn.”板块提供的学习策略要求学生收集各国典型人物信息,制作典型人物信息卡片,在班级中用所学语言交流卡片内容。目的在于拓展学生对各国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和语言运用能力。
[课时教学设计]
Lesson 1 I’m from Britain.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Lesson1 I’m from Britain.是新授课,内容包括三部分:Part 1 Listen and say. 内容是Li Ming和Danny在机场迎接来中国参加“Happy Camp”的新朋友,并互相询问姓名和国籍,学习询问“Where are you from ”及回答“I’m from …”等。Part 2 Let’s talk.是对话练习,让学生根据不同国家的标志性景观和国旗,用“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来询问对方的国籍。 Part 3 Let’s do. 设置人物模仿秀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各国的典型人物,灵活运用本课所学在创设出的较为真实的语境中进行交流,应用语言。
本课是四年级下学期的第一堂课。经过一年半的英语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知识,也具备了初步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学生经过一个寒假的休整,对新课本新知识均充满了好奇。所以第一堂课可多结合学生之前的知识储备,首先唤醒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本课的主题——国家,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拓展一些跟国家有关的小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渗透多元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准确地运用词汇:from,China, Canada,the U.S,Britain,以及句型“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来询问国籍。
2. 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用“Where are you from ”询问对方来自哪里,并且能够用国家名,地方名作答“I’m from…”以此了解对方的相关信息。
3.通过认识各国标志性景观和国旗,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外国文化,拓展国际视野。通过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图片,学生能够增强爱国情感。
4.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养成互助、互学的意识,体验集体的智慧,培养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运用“Where are you from ”“ I’m from…”询问国籍。教学难点是准确把握China中i的发音,from中o的发音。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单词卡片、头饰、名字卡片、国旗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
新学期第一节英语课,教师欢迎学生回到英语课堂,并询问“Did you enjoy your winter holidays Are you happy to see your classmates ”让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本课为寒假回校的第一堂英语课,简单的问候有利于唤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记忆,并为学生的继续学习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到英语学习状态。
2.新课学习
(1)展现课文情境,导入新课
①教师在课件中呈现李明的头像,询问“Do you remember him Is he happy Why What happened ” 三个问题后,引出李明是“Happy Camp”的导游,他在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朋友。
②通过李明作为导游所说的“Welcome to China.”引出新授单词China。通过Chinese语音迁移至China,强调字母i的发音,强调国家名称的首字母需要大写。把China的单词卡片贴到表格中,并和同学们一起板书China。然后通过贴国旗,在地图上找国家位置等方式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
③教师引导学生,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中国是我们的国家,从而进入本单元主题“Countries”。教师板书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单元主情境图的展示,带领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把李明的头像、名字、来自的国家和所属国家的国旗贴到表格中,为之后表格的完善做出了示范。
(2)初读课文
①教师课件展示天安门、熊猫、鸟巢、长城的图片,告知学生因为中国很美丽,所以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些小朋友也想来中国看一看。课件上呈现一幅地图,本课主人公的图片分别从他们的国家集中来到了中国。
②再次出示完整的单元主情境图,先和同学们一起找出Ling Ming, Wang Hong和Guo Yang,然后圈出本课出现的三位新朋友,询问“Who are they ”同学们表示不知道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第一遍课文动画。
③动画结束后,找一位同学把新朋友的名字贴到表格中相对应的头像后。然后播放相关动画片段验证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有代表性的中国图片的呈现,让学生们感受祖国的美丽,培养家国情怀。抛出“Who are they ”这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吸引学生首次感知课文,使学生对故事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表格是对本课信息的一个归纳,本环节学生第一次自己完善了部分表格,循序渐进地开始了对本课的学习。
(3)再读课文
①教师引导学生:现在Li Ming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名字,他还想知道新朋友的国籍,所以他问了另一个问题,他怎样问的?课件中出示老师的问题和两个选项“A. What’s your name B. Where are you from ”,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②学生找出答案后,通过Tom---rom---from的语音迁移学习新单词from,并强调字母o的发音。然后板书并操练重点句子“Where are you from ”。
③出示人物和国家的连线题,放第二遍课文动画,完成连线。
④课件呈现课文图片验证答案。先呈现Jim和Mike的话语“I’m from Canada.”和“I’m from the U.S.”检查前两项答案。学习Canada和the U.S.,并板书。通过找地图、贴国旗的方式加深印象,并完善表格。板书并操练句子I’m from Canada.和I’m from the U.S.。再检查Mary的连线,学习Britain这个单词。同样使用找地图、贴国旗的方式完善表格。最后操练句子I’m from Britain.
【设计意图】本环节抛出对课文的第二个问题“Where are you from ”,引领学生深入学习课文。通过快速浏览,让学生做到自主阅读整篇课文。三个国家分两次学习,降低了难度。三个国家的学习都采用了找地图的方式,但教学细节上却有细微的不同,力求做到在扩展学生知识的同时,又避免枯燥。
(4)梳理知识
①通过Sharp eyes游戏梳理所学新单词。
②就表格内容用“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进行问答,梳理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
【设计意图】使用表格归纳整理整篇课文的重点信息,逻辑清晰,一目了然,而Sharp eyes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这一环节既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梳理总结,体现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突出了重点单词和句子的操练,完成对教学目标的初步达成。
3.巩固练习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听音跟读模仿课文对话。
(2)教师请学生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时的语气、表情等。
(3)请一组学生给动画配音,再请一组学生到讲台上戴头饰表演对话,并给于奖励。
【设计意图】跟读和配音练习,让学生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进行模仿,难度较低,培养了学生正确规范的说英语的能力;而表演则要求学生看着图画提示,按照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语言输出,难度加大,这样层层推进,使学生深入熟练对话。
(4)进行课本Let’s talk.部分。教师在课件中出示Wang Hong,表明她也想认识这些新朋友,让学生据此把第一幅图的对话补充完整。然后选三组同学仿照第二幅图的对话,做其他三组对话。
(5)教师引导学生帮助Wang Hong对新朋友做一个自我介绍。课件中出示自我介绍的语言支架,让学生试着完成。学生完成最后两句“China is a beautiful country. Welcome to China.”后介绍长城的配图。然后介绍其他三个国家的标志性景物,让学生从Jim、Mike和Mary中选择一位作自我介绍。
【设计意图】把Let’s talk.分成两部分操练,以Wang Hong为主线,第一部分是对课文重点句型的操练。第二部分则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点难度,让学生帮助主人公作自我介绍,体现了对学生的创造性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两步设计,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了有梯度的练习。
4.语言运用
(1)教师给学生呈现自己好朋友的照片,并询问“Do you want to know her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her For example: What’s your name What’s your hobby Who’d like to ask her some questions ”然后让学生来自由提问。
(2)在课件上呈现归纳整理出学生有代表性的问题。
(3)放两遍朋友的自我介绍录音,学生在组内对听到的信息进行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
(4)每一组选一位代表到讲台上进行答题PK,对获胜的组别进行奖励。
(5)通过听力短文最后一句话“Canada is a beautiful country. I love Canada.”引出“China is a beautiful country. I love China.”,对学生渗透爱国情感的教育。
【设计意图】 本环节对学生来讲具有挑战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就我的朋友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对习惯于回答问题的他们来讲,挑战不小;二是听短文后,让学生组内讨论,归纳整理信息,对四年级学生来讲,也颇具挑战性。而正是通过这样的挑战,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采用PK的形式,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参与度。同时也再次渗透了爱国的情感教育。
5.回顾整理
利用表格,教师引领学对课文内容进行回顾。结合板书,总结深化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最后教师对学生这节课的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
6.自我拓展
(1)听音,模仿跟读课文。
(2)在一起作业网上阅读绘本Countries。
(3)教师呈现下节课中要学习的国家的美丽图片,激励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主动查阅这些国家的资料。
【设计意图】将学生学习英语的范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三点。
一是将课文情境贯穿整个课堂。本课从单元主情境图入手,让学生先了解课文故事发生的“前因”,再进入到课文当中,在主故事情节推进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而巩固拓展环节也由也想认识新朋友的Wang Hong来完成。总之每一个环节都在情境主线当中,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接受新知识,并在真实语境下练习运用语言。
二是利用表格,梳理课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本节课对表格的利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课文的学习中,利用表格,检测学生对Who are they 这个问题的回答。然后边学习课文,边填充表格,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逻辑关系理解得更加清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都通过表格得以体现,一目了然。第二部分的利用,体现在课文讲授完毕后的操练以及承接环节中,每一阶段的练习,学生都可以依托黑板上的表格进行,而每个环节结束后,老师也可以利用表格,对上一进行环节简单的总结或引领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表格属于板书的一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掌握本课的重点语言知识。
三是分层拓展,层层递进。拓展练习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规律,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本节课我设计了两个拓展练习。一个是基于课本Let’s talk.部分的拓展,让学生们帮助课文中的小朋友做一个自我介绍。这样,在设定的情境中既训练了对目标语句的运用,又初步整合了一些学过的旧知识,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为下一个拓展做了铺垫。第二个拓展部分是基于上一个自我介绍部分展开的。我通过想介绍我的一位好朋友给大家,首先让同学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录音中寻找答案,最后通过PK的形式归纳整理出相关信息。这个拓展,使学生对本节课功能语句的运用更加灵活,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这个拓展比上一个拓展难度加大,但由于铺垫到位,学生的达成还是很好的。这两个层次的拓展设计,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语用能力培养的层层递进。
当然,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课堂用语存在不自觉的“口头语”,一堂课下来说了很多“ok,now”,这就使我的课堂语言不够严谨,导致教学环节之间稍显松散。二是没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比其他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我觉得我的学生们不太敢张嘴说英语,也缺乏表现的欲望。这可能主要是因为我的课堂评价语言比较单调,今后我要多向前辈们学习如何才能更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