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明威的生平,把握小说内容,分析桑迪亚的人物形象。
2、分析人物心理,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
3、学习语言风格,了解冰山理论。
谈一谈:你心目中的硬汉形象是什么样的?
作者简介
走进海明威
青年时代的海明威
写作时
的海明威
参战的
海明威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
他们曾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故通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对他们的残害,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
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有海明威、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艾略特(长诗《荒原》,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等。
他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报名入伍,因眼疾未被接受。海明威以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后,去当见习记者。
战争始终吸引着海明威。1918年5月被授予中尉衔到了意大利前线担任救护车队司机。在战争中为抢救伤员负过伤,前后动过12次手术,取出了237块弹片。
他是记者、反法西斯战士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明威以记者身份活跃在欧、亚战场。1941年海明威曾来中国采访,在重庆秘密会见过周恩来,并写过6篇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珍珠港事件后,他甚至曾驾驶着自己的摩托艇在海上巡逻以监视敌人潜艇的活动。他还曾率领一支游击队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战争结束后,海明威定居古巴。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
1945年海明威回国后,又开始了长期隐居。他又恢复了30年代的冒险生活,经常到深海去捕大鱼,到非洲去猎猛兽。在旅游时,接连两次飞机失事,他虽死里逃生,但身上又增加了许多伤痕。他在创作上曾一度出现衰竭现象,但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挽回了他的声誉,并获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晚年身患重病,创作才能衰竭,精神抑郁,于1961年7月2日 用猎枪自杀。
他是永不服输的“硬 汉”
海明威成长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日趋没落的年代。这种时代的特点,使海明威的思想呈现出复杂和矛盾的状态。他既看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解体和所谓西方文明的堕落,但又不能从自己狭窄的视野中找到出路,因此眼前感到一片迷茫,而被人称作“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
海明威的作品内容,除了他所喜爱的钓鱼、狩猎、滑雪、斗牛以外,最常见的主题就是对普通人的真诚和勇敢的歌颂,也就是面对死亡而毫无惧色的形象。在他看来,人生不过是一场悲剧,而人的唯一的价值和出路就是面对死亡,无所畏惧。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硬汉”,但又往往是孤独和绝望。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经说过:“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写作。冰山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
那么没有显现出来的还有什么呢?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创作,说创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应该隐含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隐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鲜明,感情越深沉含蓄。
2020全国Ⅰ卷文学类阅读第9题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答案: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合作探究
梳理情节
分析人物
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到一条鱼。在别的渔民的奚落中,桑地亚哥决定第85次出海。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比自己的小船还大的,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
课文节选的是桑地亚哥在归航途中发生的故事,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
内容简介
通读全文,回答问题:
1、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共几个回合?简要概括战况和结果。(武器?鲨鱼?老人?大马林鱼?)
老人的经历(老人与鲨鱼的搏斗)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攻击者 铲鼻鲨
数量
老人作战工具
结局
鲭鲨
犁头鲨
铲鼻鲨
鲨鱼
一条
两条
一条
两条
一群
鱼叉
绳子
绑着刀子的桨
绑着刀子的桨
短棍
短棍
舵把
杀死鲭鲨,大鱼被吃掉四十磅
杀死两条鲨鱼,大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杀死犁头鲨,刀子被折断
鲨鱼受重伤,大鱼剩一半
大鱼只剩下残骸
用鱼叉杀死一条鲭鲨
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
用刀子杀死一犁头鲨
刀子折断
半个鱼身被咬烂了
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
老人先后几次与鲨鱼搏斗?结果如何?
失鱼叉,鱼被吃四十磅
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用短棍劈打成群鲨鱼
大马林鱼只剩下残骸
老人在什么状况下
与鲨鱼接二连三进
行搏斗的?
老人:
年老体衰 精疲力竭
头昏眼花 右手受伤
左手抽筋 没有食物
缺乏武器 孤立无援
小说为什么要描绘鲨鱼的凶残?
鲨鱼:
接二连三
成群结队
凶残强悍
对比:力量悬殊的对抗
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采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丰富的内心活动,再现了桑地亚哥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使人物形象变得更丰满和真实。
2.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
桑地亚哥是一个内心善良、勇敢冷静、经验丰富、技艺娴熟的渔夫。在“武器”简陋、孤立无援、鲨鱼轮番来袭的情况下,他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乐观心态和智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永不放弃,勇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形象。
小结:桑地亚哥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文章的结尾是老人拖着一副巨大的鱼骨回到了家,那么你认为老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人生的成败到底该如何衡量 请谈谈你的看法。
在世俗的眼光看来,桑地亚哥也许是一个失败者, 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
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虽屡遭厄运,却从不服输。他的身上体现了人的自尊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因此他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是一个“硬汉子”形象。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
----桑地亚哥
如何理解这句话?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
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
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
小说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积累写作素材
素材积累与运用——坚强
桑地亚哥,一个弱小孤独的老人,面对浩瀚无限的大海和凶猛无比的巨大的鲨鱼,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与之进行不懈的抗争,他胜了,胜得坦荡!他像一面旗帜,立在海岸上,面对着浩瀚的大海与汹涌的波涛,以撼人的气魄迎着猎猎作响的海风!“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强而有力的音符从桑地亚哥的嘴里,不是从他的心里涌出。老人是弱小的,但是他的坚强的性格是伟大的。老人在生活中遭遇挫折苦难时的乐观向上和永不服输的人生态度永远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素材积累与运用——硬汉海明威
他14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19岁走上战场,200多块弹头弹片,也没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的退稿,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打倒他;直到晚年,连续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了起来;最后不愿意成为无能的弱者,他举枪自杀。
“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他的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下,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海明威他自己先做了个硬汉,然后他写他自己。
素材积累与运用——态度
海明威写作态度极其严肃,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他每天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书写完后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他认为这样三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
素材积累与运用——英雄
那些击败庸人的挫折与失败,是英雄成功路上的铺路石。穿越几千年的尘埃,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失败为常态,百炼始成钢。
英雄如此,桑地亚哥亦如此。鲨鱼的数量越来越多,手中的武器越来越弱,但是这个漂泊于苍茫大海上的老英雄,用自己从岁月中提炼出的经验,从挫折中迸发出的勇气,以及在时光中永不褪色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鲨鱼的进功。这是英雄的力量,心的力量,是英雄之心可以到达的地方,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桑地亚哥带着这颗英雄之心,怀抱哈瓦那灯火带来的希望,与鲨鱼展开搏斗,虽然没有保全自己的战利品,却获得了这场艰苦战斗的胜利,他永远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战士,一个不会被击败的英雄。
日系风格工作报告PPT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