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29 14:2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
【江苏省考试说明】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①孔子与老子的思想;②百家争鸣;③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②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近年江苏高考命题角度】
1.2008年第12题考查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不同
2.2014年第1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重点一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思想及意义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因素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局面出现,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3)阶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伦理观
孔子 “仁”、“礼”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君轻民贵 “性本善”
荀子 “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性本恶”
特点 以“仁”、“民本”为核心,经历了一个继承、发展的历程,形成儒学体系,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孔子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孟子、荀子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3. 道家思想
史料一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
【导读】 史料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世界观,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史料二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导读】 史料反映的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这种思想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4.“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三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史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春秋繁露》
“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史料三 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导读】 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是对孔孟儒家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吸取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以神权限制王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难点一 认识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也体现出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孟子:孟子的“仁政”贯 ( http: / / www.21cnjy.com )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与民,省刑罚,薄赋敛”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张“仁义”、“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著名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论。
难点二 古代三种治国思想及演变
【精选例题】
1、(2012·山东文综,9)有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 (2012·上海单科,31) ( http: / / www.21cnjy.com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3、(2014·江苏单科,1)在对天、君、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4、 [2014·江苏卷]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5、[2014·新课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国卷Ⅰ]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秦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7、 [2014·山东卷]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8、 [2014·泸州一诊] 《世界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第2部分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江苏省考试说明】
1.宋明理学:①程朱理学;②陆王心学。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①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②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近年江苏高考命题角度】
1.2009年第3题考查王阳明的思想
2.2010年第5题考查李贽的思想
3.2011第21题考查顾炎武的思想
4.2013年第21题考查儒家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一 程朱理学的观点、特点
1.程朱理学的观点
史料一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
——《河南程氏遗书》
【导读】 史料体现了北宋二程提出了万物的本原是“理”的观点。
史料二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导读】 史料反映南宋朱熹继承和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了二程的思想,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理离不开气,提出了以理气说为中心的天理论;说明了朱熹发展了理学,并且后来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表明宋代儒学发展到理学。
2.程朱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带有明显的佛道学说的特点。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重点二 宋明理学发展到心学的表现、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异同及影响
1.陆王心学的表现
(1)南宋的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了“心即理也”的重要命题,主张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代的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宣 ( http: / / www.21cnjy.com )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命题,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表明心学系统理论建立。
2.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异同
(1)不同点
①程朱理学
a.认为宇宙万物有“理”和“气”两个方面,理先气后,是客观唯心主义。
b.主张用外在的“天理”来规范行为。
②陆王心学
a.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b.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达到“致良知”。
(2)相同点
①都属于儒学范畴,并对儒学有所发展。
②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属于唯心主义。
③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④都是古代哲学的重要成果。
⑤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⑥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3.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宋明理学重视个人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个人与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重点三 明末清初的民主启蒙思想
1.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产生的条件
(1)经济因素
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
②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4)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2.明清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史料一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 ( http: / / www.21cnjy.com )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李贽《藏书》
【导读】 表明李贽勇敢地向孔子和儒学的神圣权威提出了挑战。
史料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导读】 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实质上反映了“天下为公”的民主思想。
史料三 王夫之认为,不能离人而别有天,不能离欲而别有理,“随处见人欲,即随处是天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
【导读】 史料反映出王夫之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
3.主张比较
(1)相同点: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②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③思想上:批判地继承儒学,主张“经世致用”。
(2)不同点:①黄宗羲:继承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③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4.评价
(1)积极: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消极: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重点四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影响
过程 时期 表 现
创立和发展 春秋战国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
改造和独尊 西汉 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转型与成熟 宋明 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学”。“二程”提出“天理”,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陆九渊主张“心”就是“理”;王守仁提出了“心外无物”、 “致良知”、“知行合一”
批判与继承 明清之际 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是非标准,批判“存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理,灭人欲”的说教;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顾炎武提出“学以致用”的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
注:综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可得出什么特点?
提示:(1)从演变过程看,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以更加适应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2)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与传统儒学的关系?
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属于儒家学派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改革派,他们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积极因素,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使宋以来恪守天理之说的沉闷的儒学趋于活跃,改变了教条主义的思想局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也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尽管他们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的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理的部分,但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属于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范畴。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难点二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1.趋势
由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至秦汉时期的思想专制,到明清时期封建思想的空前加强和反封建民主色彩思想的出现。
2.原因
百家争鸣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和诸 ( http: / / www.21cnjy.com )侯割据的政治局面的时代特征,秦汉以来的思想专制的出现反映了由分裂到统一的要求,最主要的还是基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明清时期的发展新趋势则反映了明清时期政治上封建制度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精选例题】
1、(2012·海南单科,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2、(2012·课标全国,27)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3、[2014·广东卷] 《红楼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4、 [2014·浙江卷] 如何看待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2014·全国大纲卷 ( http: / / www.21cnjy.com )]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