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岁月回声
--保卫黄河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歌曲采用了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是一首进行曲体裁的作品。它以振奋人心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势不可挡的革命精神。艺术形象非常鲜明、生动、有力。《保卫黄河》用轮唱来写,这是一种群众性的合唱形式,同时也是具有很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方法。在轮唱中穿插以“龙格龙”的装饰性音调,增强了生动、活跃的气氛,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教学目标
素养目标:
通过学习这首作品,加深学生对历史背景的认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目标:
理解《保卫黄河》这首作品的风格与奏法,掌握任务中音乐情绪的表达和附点音符的弹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帝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尝试用轮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日本侵略中国的图片,并配上保卫黄河的音乐。
日本侵略中国时间: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华战争的目的是想把满蒙地区化为日本的幅员,满蒙即内蒙古和东北三省)
师:同学们,八年的抗日战争中,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那段惨痛的历史,在中国的大地上,到处硝烟弥漫、尸体遍布、血流成河.。。..。就在这危难时刻,中国人有的拿起刀枪和敌人展开顽强斗争,有的用手中的笔创作了催人奋进的诗词,有的用音乐鼓舞人民斗志,共同保家卫国。著名的大型声乐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是由音乐家冼星海和词作家光未然共同创作完成的。
初听歌曲
1.通过听觉感受音频,了解作品诞生的背景,用心体会音乐主题和结构的变化。
听后交流:震撼、大气,音乐织体庞大。
2.设问:乐曲中你听出了哪些熟悉的旋律片段?能否哼唱出来?
通过这个问题,介绍作品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认识作品构成: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根据冼星海同志1939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改编创作的。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共同改编,首演于1970年。
播放原音乐片段《怒吼吧,黄河》《保卫黄河》《东方红》《国际歌》,出示主题音乐的简谱并引导学生思考创作动机,强调主题音乐。
3.设问:音乐的节奏、情绪、力度有何特点?是通过什么来完成变化的?
师生交流,教师引导。
(节奏紧凑,情绪饱满,铿锵有力,各乐器组分别配合钢琴反复变奏、轮奏,营造出一个气势恢宏的音乐场面。)
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曲式结构:
变奏曲式:引子+主题+变奏Ⅰ+变奏Ⅱ+变奏Ⅲ+变奏Ⅳ+变奏Ⅴ+变奏Ⅵ+插部+变奏Ⅶ
4设问:回想刚才的乐曲,你听出了哪些熟悉的乐器?
学生讨论交流,提问回答问题。(钢琴、提琴、管乐等。)
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作品体裁。
钢琴协奏曲:音乐体裁的一种。是指钢琴与管弦乐队合作完成的作品。在乐曲中,钢琴与乐队互相对抗又相互融合,产生丰富而又强大的音响效果。规模庞大,可与交响乐媲美。
(三)学唱歌曲
1.学唱歌谱:指导学生视唱歌曲,速度不要太快:纯熟后再快,几个连续休止符的地方要唱准。
(连续休止符的地方表现了游击健儿们坚决的保家卫国的信念。)
2.学唱歌词:指导学生干净利落的演唱,不要拖泥带水,开场时速度不要太快,唱准之后再加开速度.
3.解决难点: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认为比较难唱的地方,再请其他同学给句解决,假设学生解决不了,老师再来解决
4.完成演唱歌曲: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5.学生创编请同学们大胆进展创编,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演唱方式进展表现 学生创编,老师组织学生大胆表现。
教学小结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他养育了我们中国13亿人民。我们青岛人现在每天喝的就是黄河的水,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过去的人们用自己的鲜血保卫者我们的母亲河,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为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做一名无愧的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