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四)(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四)(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8 15:34:22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四)
(原卷版)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有明显价值。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成为研究热点。
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明确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未达到教育目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花费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且容易使学生分心。还有教师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检查。另有教师认为研学旅行类似于以往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用于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
研学旅行虽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但目前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研学旅行有一定随意性。笔者对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存在如表1所示问题。
表1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调查
存在问题 人数 百分比
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 193 63.90%
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125 41.40%
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 55 18.20%
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 42 13.90%
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的研学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基地的教师以当地的导游为主,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层,教育性不够。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研学旅行主题较多,评价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建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知识学习、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进行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摘编自都琦蕾、焦芳芳《核心素养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材料二: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5个要素,不同的要素对应不同的维度与关键评估点,在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5个要素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其中,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研学导师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质量的决定,后者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主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是否富有教育性、挑战性和参与性,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否合适、有益和安全。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主要评价这些学习效果是否与目标相符,如课程中学习的概念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生是否能利用学习到的内容,最大效益如何;学校是否沿用该课程的方案。
(摘编自郭璇瑄、史丽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研究》)
材料三:
在“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
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显著的特点是一个群体的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一种途径。
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现在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了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经典诵读、游圣地习六艺、寻根问祖、再现古代城市管理的晨钟暮鼓等以儒家文化体验及国学教育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
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把它作为课程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教室的更广阔的课堂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手段来运用,让学生在研学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总结、去反思。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1.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2.合理规划,保证它的系统性。3.强化管理,确保它的安全性。比如活动的方案及安全预案、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研学旅行各环节的负责人及职责,这些必须做细,确保安全。4.自愿选择,保证它的多样性。
(摘编自《研学旅行在中国构建新教育新生态》,《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学旅行是校内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活动,它把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不等同于以往开展的春游秋游。
B.目前中小学已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在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同时,有一定的随意性。
C.研学旅行课程重讲授,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某市超过60%的学生认为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
D.无论是对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还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评价,都需要配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部分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没有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这是对研学旅行课程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的表现。
B.要满足现如今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旅行课程的指导教师在数量上应当有所保证,在专业水平上也应当有所提升。
C.教师采用质性评价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既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又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
D.如果研学旅行的主题没有明确,学生就不能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还会影响教育性,也会影响评价内容的建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表1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的一项是()(3分)
A.研学旅行几乎等同于春游、秋游及夏令营活动。
B.有的研学旅行就是到此一游、拍照打卡,浮光掠影,跑马观花。
C.现在普遍的研学变成了景点+课本,景点+作业。
D.我国的研学旅行是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方式,起步较晚。
4.根据材料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结构图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课程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B.课程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C.课程实施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D.课程实施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5.当疫情慢慢消去后,各地研学旅行逐渐重启。学校准备组织高二学生到佛山某革命老区开展研学旅行,为了避免出现材料一的“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就研学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提出你的具体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乡简史
范小青
自清喜欢买书。可书越来越多,就有了许多不便之处。自清打算把书处理掉一部分。正好这时候,政府发动大家向贫困地区的学校捐赠书籍,自清清理出来的书,正好有了去处。
自清有记账的习惯。自清的账本,有时候会超出了单纯记账的意义。他会详细写下购买这件东西的前因后果。自清记账的初衷,是想约束自己的花费,因为早些年大家的经济都比较拮据。但其实该花的钱还是照花。很多年过去了,账本一本一本地叠起来,倒也壮观。自清清闲的时候,随手抽出其中一本,看到是某某年的,他的思绪便飞回这个某某年。
后来条件好起来,而且越来越好。自清曾想停止记账的习惯。但只是想想而已,自清知道,这是习惯成自然。那就继续记账吧。每年年终的那一天,自清就将这一年的账本加入到无数个年头汇聚起来的账本中,按年份将它们排好,放在书橱下层的柜子里。书橱上层玻璃门里的隔板上摆满了自清买来的书,那是一种无声的炫耀。
这天自清打开柜门,竟发现少了一本账本。自清找了又找,想了又想,最后他想到会不会是夹在旧书里捐给了贫困地区。
自清想,这本账本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是没有用处的;但对他来说,就不一样了。少了这本账本,他就觉得心脏那里少了一块什么,像是得了心脏病的感觉,整天心慌慌意乱乱。
自清坐不住了,他要找回那本丢失的账本,把心里的缺口填上。自清第二天就到扶贫办公室去。但是书已经送走了。至于自清的书,最后到了哪里,因为没有记录,没人能说清楚。但是大方向是知道的,运往了甘肃省。
王才认得几个字,他这一茬年龄的男人,大多数不认得字,王才就特别光荣,所以他更督促王小才好好念书。
王小才在学校抽得一本外地城市捐赠的书,高高兴兴地带回家去。王才难得有书读,忙翻开一看,生气地说,错了,这不是书,分明是一个账本。王小才好像犯了错,垂落着脑袋,眼睛却斜着看那本被翻开的账本。他看到了一个他认得出来却不知其意的词:香熏精油。王小才说,什么叫香熏精油?王才愣了一愣,也朝账本那地方看了一眼。
王才就沿着这个“香熏精油”看了下去,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这一看,就对这本账本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是某年的某一天中的某一笔开支;午饭后毓秀说她皮肤干燥,去美容院做测试,美容院推荐了一款香熏精油,7毫升,价格679元。毓秀有美容院的白金卡,打七折,475元。拿回来一看,是拇指大的一瓶东西,应该是洗过脸后滴几滴出来按在脸上,能保湿,滋润皮肤。
王才看了三遍,也没太弄清楚。他竖起拇指,说,这么大个东西,475块钱?王小才说,475块钱,你和妈妈种一年地也种不出来。王才生气了,说,王小才,你是嫌你娘老子没有本事?
王才叫王小才去向校长借了一本字典,但是字典里没有“香熏精油”。王才说,城里人过的日子连字典上都没有。王小才说,我好好念书,等大学毕业,就接你们到城里去住。其实王才对王小才一直抱有很大希望,但是这本账本将王才的心弄乱了,他看着站在他面前拖着两条鼻涕的王小才,忽然就觉得,这小子靠不上,要靠自己。
王才决定举家迁往城里去生活,他决定要做城里人了。说起来也太不可思议,王才想,我枉做了半辈子的人,连什么叫“香熏精油”都不知道,我要到城里去看一看“香熏精油”。王才的老婆不同意王才的决定,她觉得王才发疯了。但是在乡下老婆是做不了男人的主的。
王才说走就走,第二天他家的门上就上了一把大铁锁,还贴了一张纸条,欠谁谁3块钱,欠谁谁5块钱,都不会赖的,有朝一日衣锦还乡时一定如数加倍奉还,至于谁谁欠王才的几块钱,就一笔勾消,算是王才离开家乡送给乡亲们的一点心意。其实王小才应该指出王才纸条上的错误,但王小才还没这个水平。
自清去了一趟甘肃。他和王才一家走的是反道。他在甘肃省的西部找到了小王庄,找到了小王庄小学,知道了自己的账本是到了小王庄小学,分到了一个叫王小才的学生手里。
自清最终没有找回自己的账本。当他站到那座低矮破旧的土屋前,看到“一笔勾消”这四个字的时候,心情忽然就开朗起来,所有的疙疙瘩瘩,似乎一瞬间就被勾销掉了。这一天晚上,自清在小旅馆里,借着昏暗的灯火,写下了以下的内容:“初春的西部乡村,开阔,一切是那么的宁静悠远,站在这片土地上,把喧嚣混杂的城市扔开,静静地享受这珍贵的平和。”
自清从大西北回来,看到隔壁邻居的车库里住进了一户外来的农民工家庭。这个农民工就是王才。王才做的是收旧货的工作。天气渐渐地热了,有一天自清经过车库门口,看到王才和他的妻子在太阳底下捆扎旧货。下晚的时候,自清又经过这里,他看到他们住的车库里,堆满了收来的旧货,密不透风。自清忍不住说,师傅,车库里没有窗,晚上热吧?王才说,不热的。他伸手将一根绳线一拉,一架吊扇就转起来了。王才笑了说,到底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捡。自清为照顾王才的生意,常把清理出来的书卖给王才。
自清不知道现在王才每天晚上空闲下来,就要看他的账本,而且王才自己也渐渐地养成了记账的习惯。王才记道:“收旧书35斤,净赚14元整。这些旧书是住在楼上那个戴眼镜的人卖的,听说他家的书多得都放不下了。我要跟他搞好关系,下次把秤打得高一点。”
一个星期天,已在民工子弟小学上学的王小才跟着王才上街,在一家美容店的玻璃橱窗里,看到了香熏精油。王小才高兴地喊了起来,哎嘿,这个便宜哎,降价了哎,10毫升的,407块钱。王才说,你懂什么,牌子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这种东西,只会越来越贵,王小才,我告诉你,你乡下人,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清生活拮据,后来生活好过了,但他没有摒弃节约的美德,加上闲时读账本也是一种享受,所以他保持着记账的习惯。
B.“一笔勾消”的错误,显示了王才文化水平不高,却让自清的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让自清未找到账本的失落一扫而空。
C.小说中自清和王才两个人物的对话表明,城里人与乡下人是能够融洽相处的,但他们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思想差异。
D.进城的王才干着收旧货的辛苦工作,住着堆满废物的闷热车库,可他觉得“到底城里好”,此处反衬出乡村生活的沉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才和自清相互“寻找”,却又刚好错过,最后两人竟然比邻而居,却又互不知道。小说情节安排的错位具有戏剧效果。
B.自清记录香熏精油不是刻意炫耀城市的富有,但它彰显了城乡生活的距离。王才冲动进城,动机就是想去看看香熏精油是什么。
C.为了一本并没有什么隐私的账本,竟然追踪到甘肃西部小王庄,看似不合理,但因为小说作了多方面的铺垫,合乎生活逻辑。
D.王才想做城里人、并逐步认为自己是个城里人,这种心理变化表现了新时代农民渴望通过自己劳动改变自己身份的强烈愿望。
8.有评论说这篇小说“通过视角转换完成了时空的切割,使小说获得了非凡的容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分)
9.小说用父子俩谈论香熏精油的价格和父亲训斥儿子的生活细节结尾,这样结尾有什么效果?请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 ”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 ”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 ”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三恕》)
材料二:
夏,四月,戊寅,禁内宿臣寮聚会。先是,内出欹器一,陈于迩英阁御坐前,谕丁度等曰:“朕思古欹器之法,试令宫人制之,以示卿等。”命以水注之,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率如《家语》之说。帝曰:“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朕欲以中正临天下,当与列辟共守此道。”度拜曰:“臣等亦愿无倾满以事陛下。”因言太宗尝作此器,真宗亦尝著论。庚辰,帝制《后述》以赐度等。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卷第五十二》)
材料三:
苏翰林易简一日直禁林,得江南徐邈所造欹器,遂以水试于玉堂。一小挡传宣于公,见之不识其名,因密奏。既晓,太宗召对,问曰:“卿所玩者,得非欹器乎 ”公奏曰:“然。”亟取进之于便坐,上亲试之以水,或增损一丝许器则随欹合其中则凝然不摇。上叹曰:“真圣人切诫之器也!”公奏曰:“愿陛下执大宝神器,持盈守成,皆如此器,则王者之业,可与天地同矣。”上徐笑谓公曰:“若腹之容酒,得此器之节,安有沉湎之过耶 ”盖公尝嗜饮过中,故托此以规之。易简泣谢惭佩,上亲撰《欹器铭》及草书《诫酒诗》以赐焉。
(节选自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一)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或增损A一丝B许C器D则随欹E合F其中G则凝然H不摇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恶,指哪里、怎么,与《齐桓晋文之事》“以小易大,彼恶知之”中“恶”意思不同。
B.昃是形声字,“日”为形旁,“仄”为声旁,“日中则昃”指太阳过正午就向西偏斜。
C.得非,指恐怕,表揣测语气,与《岳阳楼记》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用法相似。
D.守成,指保持前人业绩,如常说的“守成保业”;“成”与“成事不说”的“成”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参观鲁桓公的宗庙时,看到一个倾倒的器具,便询问看守人是什么器物,知道器物名称后,他让弟子来观察这一器物注水后的效果。
B.宋仁宗一直重视“欹器”,成功试制后,与丁度等大臣加以验证,借此阐发治理天下的决心,并制诏《后述》,受到朝廷大臣的一致响应。
C.苏易简得到徐邀制造的“欹器”后自己用水实验,小太监不认识,秘密报告给了太宗,天一亮,太宗就召见并询问情况,苏易简如实禀报。
D.同样面对“欹器”,丁度和苏易简回复皇帝的角度并不相同,丁度坚守为臣事君之道,态度诚恳,苏易简主要表现为对皇帝功业的赞美颂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朕思古欹器之法,试令宫人制之,以示卿等。
(2)若腹之容酒,得此器之节,安有沉湎之过耶
14.在古代,“欹器”作为一种特殊的器物备受重视,其主要功用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杨本胜①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
李商隐
闻君来日下,见我最娇儿。
渐大啼应数,长贫学恐迟。
寄人龙种②瘦,失母凤雏痴。
语罢休边角,青灯两鬓丝。
注释:①杨本胜:名筹,字本胜,杨汉公之子。阿衮:商隐之子衮师,生于会昌六年,作此诗时(大中七年)已八岁。商隐大中五年赴梓州幕,衮师即寄养于长安。②龙种:指衮师。李商隐与唐皇室同宗,故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因在梓州幕府任职,离开儿女已有一段时日,故而杨本胜来时,殷勤打听消息。
B.颔联的“应”和“恐”,意为“应该”“恐怕”,作者因见不到儿女,故而有此推测。
C.颈联是作者的心碎之语,作者回忆离别之际,儿子瘦弱,女儿痴顽,不禁悲从中来。
D.李商隐的诗歌向来以委婉晦涩难以理解著称,本诗却没有其一贯的特点,晓畅如话。
16.清人纪昀引《四家评》说,“结有情致,诗须如此住,意方不尽于言中”,请你结合本评语,赏析尾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________”指出推行新法的依据,用“________”点明实行新法的根本目的。
(2)马可·波罗曾赞叹临安(今杭州)为“世界上最华贵的天城”。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写出了临安楼阁的雅致。
(3)小刚去看画展,一幅险峻的群山图让他惊叹,他想引用古人的诗句来形容眼前的山势,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盐碱地是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显示,2019年末我国盐碱地共1.15亿亩。立足国情农情,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治理盐碱地,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地适种”,即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①____,即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过去,一些地方依赖单一方式进行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到水资源等条件制约,面临改造成本高、维护难等诸多问题。
如今,更多地方打开思路,坚持“两条腿走路”,进行土壤改良的同时,②____:找到了更多治理改良盐碱地的有效方法。比如,山东省庆云县实施暗管排灌改良土质,提升地力,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土地成方连片,并试种高粱等耐盐碱新品种,良法、良种让昔日盐碱地变丰产田。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因地制宜施策,分区分类进行治理改良,③____。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两条腿走路”原本是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的形象概括,现在这一方针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请结合材料简述“两条腿走路”的含义,并举出一个生活中能体现“两条腿走路”的例子。(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作为视听兼备、__①__的艺术形式,B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20年发展,C从引进原版剧目,到将经典剧目改编成中文版,再到打造原创剧目,D实现了“本土化”的转变,E已成为当下文艺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的热门选项。F截止目前,G音乐剧《三星堆》已在四川成都、广东广州、山东济南等地完成了19场演出。
走进剧场大厅,一股强烈浓郁的古蜀国气息扑面而来:徐悲鸿之孙、画家徐骥绘制的油画版海报、硕大的青铜面具复刻版、剧中女主人公佩戴的金色翅膀,一一陈列在大厅的正中央,每一件都__②__,引得观众们“沉浸式”打卡留念,为这个寒冷的冬天更添一份暖意和生趣。灿烂星空下,古蜀国的角色站在高处,以期盼的眼神望着考古现场正在进行紧张挖掘的现代考古队队员。随着一声惊呼“挖到了”,又一件文物__③__,使全场沸腾起来,两个时空的人合唱:“如果有种力量,能够穿越时空,如果有些生命,可以获得永恒,如果有人相信,世界会有奇迹,就来共赴这场星空下的约定。”高亢激昂的歌声在剧场回荡,观众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音乐剧《三星堆》演出现场,一场古蜀文明与现代考古的奇妙相遇正在上演。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
B.实现了“本土化”的转变
C.观众们“沉浸式”打卡留念
D.一声惊呼“挖到了”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0月23日上午7时39分,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第1000亿件快件产生,比2022年达到千亿件提前了39天。快递业的强大韧性与活力,彰显了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的发展态势。快递“小包裹”,映照经济“大棋盘”。从行业发展看,“小包裹”依旧有好前景。随着经济活力的不断释放,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快递业务量的空间也会不断优化。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向好带动快递提速。从经济运行看,“小包裹”在推动大发展。以快递业发展为牵引,推动快递行业与相关产业紧密融合,发挥促进消费、服务生产、畅通循环的作用,就能让发展的“引擎”更有力。
类似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四)
(解析版)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有明显价值。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成为研究热点。
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明确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未达到教育目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花费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且容易使学生分心。还有教师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检查。另有教师认为研学旅行类似于以往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用于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
研学旅行虽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但目前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研学旅行有一定随意性。笔者对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存在如表1所示问题。
表1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调查
存在问题 人数 百分比
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 193 63.90%
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125 41.40%
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 55 18.20%
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 42 13.90%
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的研学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基地的教师以当地的导游为主,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层,教育性不够。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研学旅行主题较多,评价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建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知识学习、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进行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摘编自都琦蕾、焦芳芳《核心素养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材料二: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5个要素,不同的要素对应不同的维度与关键评估点,在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5个要素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其中,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研学导师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质量的决定,后者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主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是否富有教育性、挑战性和参与性,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否合适、有益和安全。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主要评价这些学习效果是否与目标相符,如课程中学习的概念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生是否能利用学习到的内容,最大效益如何;学校是否沿用该课程的方案。
(摘编自郭璇瑄、史丽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研究》)
材料三:
在“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
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显著的特点是一个群体的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一种途径。
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现在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了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经典诵读、游圣地习六艺、寻根问祖、再现古代城市管理的晨钟暮鼓等以儒家文化体验及国学教育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
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把它作为课程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教室的更广阔的课堂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手段来运用,让学生在研学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总结、去反思。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1.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2.合理规划,保证它的系统性。3.强化管理,确保它的安全性。比如活动的方案及安全预案、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研学旅行各环节的负责人及职责,这些必须做细,确保安全。4.自愿选择,保证它的多样性。
(摘编自《研学旅行在中国构建新教育新生态》,《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学旅行是校内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活动,它把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不等同于以往开展的春游秋游。
B.目前中小学已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在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同时,有一定的随意性。
C.研学旅行课程重讲授,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某市超过60%的学生认为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
D.无论是对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还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评价,都需要配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答案】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某市超过60%的学生”有误。原文所讲“笔者对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指的是以310名学生为样本,并不是全市的学生。
故选C。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部分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没有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这是对研学旅行课程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的表现。
B.要满足现如今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旅行课程的指导教师在数量上应当有所保证,在专业水平上也应当有所提升。
C.教师采用质性评价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既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又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
D.如果研学旅行的主题没有明确,学生就不能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还会影响教育性,也会影响评价内容的建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C.依据材料一“(教师)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并不能说明“采用质性评价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选项存在推理谬误。
故选C。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表1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的一项是()(3分)
A.研学旅行几乎等同于春游、秋游及夏令营活动。
B.有的研学旅行就是到此一游、拍照打卡,浮光掠影,跑马观花。
C.现在普遍的研学变成了景点+课本,景点+作业。
D.我国的研学旅行是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方式,起步较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D项虽然也是问题,但不属于表1里的四个问题。
故选D。
4.根据材料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结构图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课程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B.课程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C.课程实施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D.课程实施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依据材料二“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等内容可知,第①空填的是课程评价,排除C、D。
依据“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而“学生的经验”与“前者(指形成性评价)强调如何提高课程质量的决定”相对应。依据“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而“学习的目标”与“后者(指终结性评价)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相对应。所以第②空填的是终结性评价,第③空填的是形成性评价。
故选B。
5.当疫情慢慢消去后,各地研学旅行逐渐重启。学校准备组织高二学生到佛山某革命老区开展研学旅行,为了避免出现材料一的“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就研学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提出你的具体建议。(6分)
【答案】①课程内容:应符合高二学情,丰富且具有吸引力,体现佛山特色和革命文化。
②实施方式:避免单一讲授,让学生主动参与,综合使用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贴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结合红色路线,课程内容以教育为主,体现地方特色和革命文化。可概括为:课程内容,应符合高二学情,丰富且具有吸引力,体现地方特色和革命文化。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避免单一讲授形式,互动性要强,激发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可概括为:教学方式,避免单一讲授,多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贴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乡简史
范小青
自清喜欢买书。可书越来越多,就有了许多不便之处。自清打算把书处理掉一部分。正好这时候,政府发动大家向贫困地区的学校捐赠书籍,自清清理出来的书,正好有了去处。
自清有记账的习惯。自清的账本,有时候会超出了单纯记账的意义。他会详细写下购买这件东西的前因后果。自清记账的初衷,是想约束自己的花费,因为早些年大家的经济都比较拮据。但其实该花的钱还是照花。很多年过去了,账本一本一本地叠起来,倒也壮观。自清清闲的时候,随手抽出其中一本,看到是某某年的,他的思绪便飞回这个某某年。
后来条件好起来,而且越来越好。自清曾想停止记账的习惯。但只是想想而已,自清知道,这是习惯成自然。那就继续记账吧。每年年终的那一天,自清就将这一年的账本加入到无数个年头汇聚起来的账本中,按年份将它们排好,放在书橱下层的柜子里。书橱上层玻璃门里的隔板上摆满了自清买来的书,那是一种无声的炫耀。
这天自清打开柜门,竟发现少了一本账本。自清找了又找,想了又想,最后他想到会不会是夹在旧书里捐给了贫困地区。
自清想,这本账本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是没有用处的;但对他来说,就不一样了。少了这本账本,他就觉得心脏那里少了一块什么,像是得了心脏病的感觉,整天心慌慌意乱乱。
自清坐不住了,他要找回那本丢失的账本,把心里的缺口填上。自清第二天就到扶贫办公室去。但是书已经送走了。至于自清的书,最后到了哪里,因为没有记录,没人能说清楚。但是大方向是知道的,运往了甘肃省。
王才认得几个字,他这一茬年龄的男人,大多数不认得字,王才就特别光荣,所以他更督促王小才好好念书。
王小才在学校抽得一本外地城市捐赠的书,高高兴兴地带回家去。王才难得有书读,忙翻开一看,生气地说,错了,这不是书,分明是一个账本。王小才好像犯了错,垂落着脑袋,眼睛却斜着看那本被翻开的账本。他看到了一个他认得出来却不知其意的词:香熏精油。王小才说,什么叫香熏精油?王才愣了一愣,也朝账本那地方看了一眼。
王才就沿着这个“香熏精油”看了下去,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这一看,就对这本账本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是某年的某一天中的某一笔开支;午饭后毓秀说她皮肤干燥,去美容院做测试,美容院推荐了一款香熏精油,7毫升,价格679元。毓秀有美容院的白金卡,打七折,475元。拿回来一看,是拇指大的一瓶东西,应该是洗过脸后滴几滴出来按在脸上,能保湿,滋润皮肤。
王才看了三遍,也没太弄清楚。他竖起拇指,说,这么大个东西,475块钱?王小才说,475块钱,你和妈妈种一年地也种不出来。王才生气了,说,王小才,你是嫌你娘老子没有本事?
王才叫王小才去向校长借了一本字典,但是字典里没有“香熏精油”。王才说,城里人过的日子连字典上都没有。王小才说,我好好念书,等大学毕业,就接你们到城里去住。其实王才对王小才一直抱有很大希望,但是这本账本将王才的心弄乱了,他看着站在他面前拖着两条鼻涕的王小才,忽然就觉得,这小子靠不上,要靠自己。
王才决定举家迁往城里去生活,他决定要做城里人了。说起来也太不可思议,王才想,我枉做了半辈子的人,连什么叫“香熏精油”都不知道,我要到城里去看一看“香熏精油”。王才的老婆不同意王才的决定,她觉得王才发疯了。但是在乡下老婆是做不了男人的主的。
王才说走就走,第二天他家的门上就上了一把大铁锁,还贴了一张纸条,欠谁谁3块钱,欠谁谁5块钱,都不会赖的,有朝一日衣锦还乡时一定如数加倍奉还,至于谁谁欠王才的几块钱,就一笔勾消,算是王才离开家乡送给乡亲们的一点心意。其实王小才应该指出王才纸条上的错误,但王小才还没这个水平。
自清去了一趟甘肃。他和王才一家走的是反道。他在甘肃省的西部找到了小王庄,找到了小王庄小学,知道了自己的账本是到了小王庄小学,分到了一个叫王小才的学生手里。
自清最终没有找回自己的账本。当他站到那座低矮破旧的土屋前,看到“一笔勾消”这四个字的时候,心情忽然就开朗起来,所有的疙疙瘩瘩,似乎一瞬间就被勾销掉了。这一天晚上,自清在小旅馆里,借着昏暗的灯火,写下了以下的内容:“初春的西部乡村,开阔,一切是那么的宁静悠远,站在这片土地上,把喧嚣混杂的城市扔开,静静地享受这珍贵的平和。”
自清从大西北回来,看到隔壁邻居的车库里住进了一户外来的农民工家庭。这个农民工就是王才。王才做的是收旧货的工作。天气渐渐地热了,有一天自清经过车库门口,看到王才和他的妻子在太阳底下捆扎旧货。下晚的时候,自清又经过这里,他看到他们住的车库里,堆满了收来的旧货,密不透风。自清忍不住说,师傅,车库里没有窗,晚上热吧?王才说,不热的。他伸手将一根绳线一拉,一架吊扇就转起来了。王才笑了说,到底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捡。自清为照顾王才的生意,常把清理出来的书卖给王才。
自清不知道现在王才每天晚上空闲下来,就要看他的账本,而且王才自己也渐渐地养成了记账的习惯。王才记道:“收旧书35斤,净赚14元整。这些旧书是住在楼上那个戴眼镜的人卖的,听说他家的书多得都放不下了。我要跟他搞好关系,下次把秤打得高一点。”
一个星期天,已在民工子弟小学上学的王小才跟着王才上街,在一家美容店的玻璃橱窗里,看到了香熏精油。王小才高兴地喊了起来,哎嘿,这个便宜哎,降价了哎,10毫升的,407块钱。王才说,你懂什么,牌子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这种东西,只会越来越贵,王小才,我告诉你,你乡下人,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清生活拮据,后来生活好过了,但他没有摒弃节约的美德,加上闲时读账本也是一种享受,所以他保持着记账的习惯。
B.“一笔勾消”的错误,显示了王才文化水平不高,却让自清的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让自清未找到账本的失落一扫而空。
C.小说中自清和王才两个人物的对话表明,城里人与乡下人是能够融洽相处的,但他们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思想差异。
D.进城的王才干着收旧货的辛苦工作,住着堆满废物的闷热车库,可他觉得“到底城里好”,此处反衬出乡村生活的沉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自清生活拮据”于文无据。根据文本第2段“自清有记账的习惯。自清的账本,有时候会超出了单纯记账的意义。他会详细写下购买这件东西的前因后果。自清记账的初衷,是想约束自己的花费”可知,自清记账的目的是约束自己的花费,并非是生活拮据。故选A。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才和自清相互“寻找”,却又刚好错过,最后两人竟然比邻而居,却又互不知道。小说情节安排的错位具有戏剧效果。
B.自清记录香熏精油不是刻意炫耀城市的富有,但它彰显了城乡生活的距离。王才冲动进城,动机就是想去看看香熏精油是什么。
C.为了一本并没有什么隐私的账本,竟然追踪到甘肃西部小王庄,看似不合理,但因为小说作了多方面的铺垫,合乎生活逻辑。
D.王才想做城里人、并逐步认为自己是个城里人,这种心理变化表现了新时代农民渴望通过自己劳动改变自己身份的强烈愿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动机就是想去看看香熏精油是什么”错误。香薰精油只是一个符号,代表着城市生活的情态,王才是要去见识城市生活。故选B。
8.有评论说这篇小说“通过视角转换完成了时空的切割,使小说获得了非凡的容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案】城乡简史经过视角转换完成了时空的切割,使小说获得非凡的容量:①城里的自清沿着账本的流向去查寻误捐出去的账本,②乡下的王才又因这册账本成为另一端的主人公,并循着账本的来历去探寻城里人的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城乡简史》“通过视角转换完成了时空的切割,使小说凭借现代小说技术获得了非凡的容量。”作者范小青不仅像其他作家那样描写乡下人眼中的城市,如“王才说,城里人过的日子连字典上都没有”,而且也描写了城里人眼中的农村,如“低矮破旧的土屋”。她分别从城里人自清进入乡下,乡下人王才进入城市两个视角,展现了城里人的心灵史(心情忽然就开朗起来,所有的疙疙瘩瘩,似乎一瞬间就被勾销掉了)和乡下人的奋斗史(王才和他的妻子在太阳底下捆扎旧货……他看到他们住的车库里,堆满了收来的旧货,密不透风),城乡之间在物质(475块钱,你和妈妈种一年地也种不出来)和精神上(师傅,车库里没有窗,晚上热吧……王才笑了说,到底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捡)的巨大差距也随之映入读者眼帘。
虽然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城乡居民在现实生活中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直接描写乡下人对生活艰辛的不满,而是从乡下人进城后对底层贫苦生活的小小满足,如“王才说,不热的。他伸手将一根绳线一拉,一架吊扇就转起来了。王才笑了说,到底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捡”使读者感受到作者营造的温暖氛围背后的点点辛酸,这样的描写使作品更具有思想艺术冲击力。
9.小说用父子俩谈论香熏精油的价格和父亲训斥儿子的生活细节结尾,这样结尾有什么效果?请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加以分析。(6分)
【答案】
①照应前文对香薰精油的描写,前后呼应,结构严谨。②香薰精油的高端与王才一家底层的生活情态形成对照,暗示他们想要过上真正的城里生活,还有一段距离,引发读者对他们命运的思考。③香薰精油作为城市生活的一个符号,谈论它折射出王才以城里人自居的心态,表现人物心理变化过程。(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本文结尾写到父子俩谈论香薰精油的价格和父亲训斥儿子这一生活细节,儿子在街上之所以注意到美容店中的香薰精油是因为前文提到王小才在学校抽得一本外地城市捐赠的“书”,即自清的账本,其中里面有对香薰精油的描写,所以结尾这一细节描写使得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前文写到账本上对香薰精油的描写,打了七折花费475,而这475块钱相当于王才夫妻种地一年的收入,为此,王才决定举家搬到城里,在城里过上了收废品的底层生活。结尾写到王小才看到美容院橱窗中的香薰精油的价格,高兴地喊起来,而王才训斥儿子乡下人不懂就不要乱说,从而将香薰精油的高端与王才一家底层的生活情态形成对照,暗示他们想要过上真正的城里生活,还有一段距离,引发读者对他们命运的思考。
王才之所以举家搬到城里,是因为他看到城里人的账本中有关于香薰精油的描写,要靠自己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王才一家人搬到城里以后,靠收旧货为生,过上了底层城里人的生活,可当看到美容院橱窗中的香薰精油时,儿子高兴地喊起来,认为这个精油便宜,这时候王才训斥儿子,你个乡下人不懂就不要乱说,说明这时的王才是以城里人自居的,所以香薰精油作为城市生活的一个符号,从而表现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 ”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 ”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 ”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三恕》)
材料二:
夏,四月,戊寅,禁内宿臣寮聚会。先是,内出欹器一,陈于迩英阁御坐前,谕丁度等曰:“朕思古欹器之法,试令宫人制之,以示卿等。”命以水注之,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率如《家语》之说。帝曰:“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朕欲以中正临天下,当与列辟共守此道。”度拜曰:“臣等亦愿无倾满以事陛下。”因言太宗尝作此器,真宗亦尝著论。庚辰,帝制《后述》以赐度等。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卷第五十二》)
材料三:
苏翰林易简一日直禁林,得江南徐邈所造欹器,遂以水试于玉堂。一小挡传宣于公,见之不识其名,因密奏。既晓,太宗召对,问曰:“卿所玩者,得非欹器乎 ”公奏曰:“然。”亟取进之于便坐,上亲试之以水,或增损一丝许器则随欹合其中则凝然不摇。上叹曰:“真圣人切诫之器也!”公奏曰:“愿陛下执大宝神器,持盈守成,皆如此器,则王者之业,可与天地同矣。”上徐笑谓公曰:“若腹之容酒,得此器之节,安有沉湎之过耶 ”盖公尝嗜饮过中,故托此以规之。易简泣谢惭佩,上亲撰《欹器铭》及草书《诫酒诗》以赐焉。
(节选自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一)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或增损A一丝B许C器D则随欹E合F其中G则凝然H不摇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恶,指哪里、怎么,与《齐桓晋文之事》“以小易大,彼恶知之”中“恶”意思不同。
B.昃是形声字,“日”为形旁,“仄”为声旁,“日中则昃”指太阳过正午就向西偏斜。
C.得非,指恐怕,表揣测语气,与《岳阳楼记》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用法相似。
D.守成,指保持前人业绩,如常说的“守成保业”;“成”与“成事不说”的“成”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参观鲁桓公的宗庙时,看到一个倾倒的器具,便询问看守人是什么器物,知道器物名称后,他让弟子来观察这一器物注水后的效果。
B.宋仁宗一直重视“欹器”,成功试制后,与丁度等大臣加以验证,借此阐发治理天下的决心,并制诏《后述》,受到朝廷大臣的一致响应。
C.苏易简得到徐邀制造的“欹器”后自己用水实验,小太监不认识,秘密报告给了太宗,天一亮,太宗就召见并询问情况,苏易简如实禀报。
D.同样面对“欹器”,丁度和苏易简回复皇帝的角度并不相同,丁度坚守为臣事君之道,态度诚恳,苏易简主要表现为对皇帝功业的赞美颂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朕思古欹器之法,试令宫人制之,以示卿等。
(2)若腹之容酒,得此器之节,安有沉湎之过耶
14.在古代,“欹器”作为一种特殊的器物备受重视,其主要功用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0.(3分)CEG
评分标准:涂对1处给1分。超过三处给0分。
11.(3分)A(两个“恶”都是疑问代词,表示“哪里,怎么”,意思相同。)
12.(3分)B(“受到朝廷大臣的一致响应”原文没有依据。)
13.(8分)
(1)我揣摩古人制造欹器的方法,尝试让宫人造出,来展示给各位爱卿。(4分)评分标准:“试”“示”各1分,句意2分。
(2)如果你肚子里盛酒,能够像这个器物一样有所节制,哪能有沉溺于饮酒的过失呢?”(4分)
评分标准:“若”“节”各1分,句意2分。
14.(3分)有警示劝诫的功能,(1分)可以作为君子修身、君王治国、臣子辅政之用。(2分)
评分标准:答出警示劝诫给1分;简要说出其具体功能给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去参观,在那里看到一件容易倾倒的器物。孔子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啊?”守庙人回答说:“这是国君放在座位右边以示警戒的欹器。”孔子说:“我听说国君放在座位右边的欹器,空虚时就倾倒,水不多不少时就端正,水满时就倒下。贤明的国君把它作为最高警戒,所以常常把它放在座位边。”说完回头对弟子说:“灌进水验证一下。”弟子把水灌进欹器,水不多不少时欹器就端正,水满时就倒下。孔子感叹道:“唉!哪有东西盈满了不倒的呢!”子路走上前问道:“请问保守成业有什么方法吗?”孔子说:“聪明睿智的人,用愚朴来保守成业;功盖天下的人,用谦让来保守成业;勇力震世的人,用怯懦来保守成业;富有四海的人,用谦卑来保守成业。这就是退损再退损的方法。”
材料二:
夏四月戊寅日,禁止宫内宿卫的臣僚聚会。以前,宫内有一个欹器,放在迩英阁皇帝座位前面,诏谕丁度说,“我揣摩古人制造欹器的方法,尝试让宫人造出,来展示给各位爱卿。”令人把水灌进去,放入一半水则欹器立得正,水满后便歪倒倾覆了,没有水时则偏斜,大致如同《家语》的说法。仁宗说,“太阳正午则偏西,月亮圆满后便亏损,朕要以中正适度治理天下,一定与各位臣子共同坚守这一原则。”丁度拜谢说,“臣子们也愿保持中正适度为陛下做事。”因此谈到太宗赵光义曾作这个欹器,真宗赵恒亦曾有所评论。庚辰,仁宗撰《后述》赐给丁度等人。
材料三:
翰林苏易简有一天在禁宫内值守,发现江南徐邈所制造的欹器,于是就在玉堂上注水实验。一个小太监来向苏易简传达消息,见到欹器后不认识,就秘密上奏皇帝。天亮了以后,太宗召见苏易简问话,说:“你所把玩的东西,莫不是欹器吗?”苏易简回答说:“正是。”于是马上取过来进献到皇帝的别室,皇帝亲自注水实验。如果水量增加或减少一点点,器物就随之倾倒,而恰好适中,器物就竖直固定不摇晃。皇帝感叹道:“这真是圣人说的用来殷切劝诫的器物啊!”苏易简上奏说:“希望陛下您拥有这大宝神器,保持已成的盛业,都像这个欹器一样,那么王者的基业,就可以与天地同岁了。”皇帝慢笑着对苏易简说:“如果你肚子里盛酒,能够像这个器物一样有所节制,哪能有沉溺于饮酒的过失呢?”大概苏易简曾经喜好饮酒且总是过度,所以皇帝依托这个欹器来规劝他。苏易简哭着谢罪,惭愧而又敬仰信服,皇帝亲自撰写《欹器铭》以及草书《诫酒诗》赐给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杨本胜①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
李商隐
闻君来日下,见我最娇儿。
渐大啼应数,长贫学恐迟。
寄人龙种②瘦,失母凤雏痴。
语罢休边角,青灯两鬓丝。
注释:①杨本胜:名筹,字本胜,杨汉公之子。阿衮:商隐之子衮师,生于会昌六年,作此诗时(大中七年)已八岁。商隐大中五年赴梓州幕,衮师即寄养于长安。②龙种:指衮师。李商隐与唐皇室同宗,故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因在梓州幕府任职,离开儿女已有一段时日,故而杨本胜来时,殷勤打听消息。
B.颔联的“应”和“恐”,意为“应该”“恐怕”,作者因见不到儿女,故而有此推测。
C.颈联是作者的心碎之语,作者回忆离别之际,儿子瘦弱,女儿痴顽,不禁悲从中来。
D.李商隐的诗歌向来以委婉晦涩难以理解著称,本诗却没有其一贯的特点,晓畅如话。
16.清人纪昀引《四家评》说,“结有情致,诗须如此住,意方不尽于言中”,请你结合本评语,赏析尾联。(6分)
参考答案
15.C(3分)
【解析】作者因杨本胜到来,告诉自己儿女的消息,作者推测儿女现状,担心儿子瘦弱,女儿痴顽,并非作者回忆离别时的情景。
16.①尾联意为,(我和杨本胜)谈话结束(夜已很深),边地的画角之声已经停止,(我对着)青荧的油灯,两鬓斑白如丝(2分)。
②尾联以景结情(1分),借助深夜画角声停止、青灯照着两鬓如丝的情景(1分),
③表达了作者对儿女深深的思念与愧疚(1分),及流落幕府、功业无成的感伤之情(1分)。
【评分细则】(6分,每条2分。内容、手法+分析、情感各2分)
【命题意图】本材料选取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是一首饱含深情感人至深的思念儿女的作品。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传统诗歌鉴赏题,情感往往侧重于离愁别绪、爱国主义、感时伤怀,对于此类作品,考查较少。实际上,古代大诗人都很注重家风传承与子女教育,历代家训传承千古,薪火相继。最早如周公的《诫伯禽书》,后代如著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等,均是对于家风重视的典范。历代文学作品,也极其重视父子亲情,从《诗经· 小雅·蓼莪》,到陶渊明的《责子》李白的《寄东鲁二稚子》杜甫的《月夜》苏轼的《洗儿》及本篇,均是至情流露、家风传承的佳作。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在学科核心素养第三条“审美鉴赏与创造”中明确提出,“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在第四条“文化传承与理解”中,明确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李商隐被称为“九世纪的朦胧诗人”,后世评论家曾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以此说明李商隐诗歌朦胧晦涩而难以把握主旨,本篇却畅晓如话,便于学生掌握。本篇旨在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魅力与表达技巧,体会中华民族千古延绵不绝的亲情,感悟大诗人李商隐对子女的拳拳深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________”指出推行新法的依据,用“________”点明实行新法的根本目的。
(2)马可·波罗曾赞叹临安(今杭州)为“世界上最华贵的天城”。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写出了临安楼阁的雅致。
(3)小刚去看画展,一幅险峻的群山图让他惊叹,他想引用古人的诗句来形容眼前的山势,如“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2)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3)示例一: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示例二: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每空1分,添字、漏字、错字则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盐碱地是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显示,2019年末我国盐碱地共1.15亿亩。立足国情农情,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治理盐碱地,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地适种”,即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①____,即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过去,一些地方依赖单一方式进行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到水资源等条件制约,面临改造成本高、维护难等诸多问题。
如今,更多地方打开思路,坚持“两条腿走路”,进行土壤改良的同时,②____:找到了更多治理改良盐碱地的有效方法。比如,山东省庆云县实施暗管排灌改良土质,提升地力,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土地成方连片,并试种高粱等耐盐碱新品种,良法、良种让昔日盐碱地变丰产田。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因地制宜施策,分区分类进行治理改良,③____。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两条腿走路”原本是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的形象概括,现在这一方针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请结合材料简述“两条腿走路”的含义,并举出一个生活中能体现“两条腿走路”的例子。(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作为视听兼备、__①__的艺术形式,B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20年发展,C从引进原版剧目,到将经典剧目改编成中文版,再到打造原创剧目,D实现了“本土化”的转变,E已成为当下文艺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的热门选项。F截止目前,G音乐剧《三星堆》已在四川成都、广东广州、山东济南等地完成了19场演出。
走进剧场大厅,一股强烈浓郁的古蜀国气息扑面而来:徐悲鸿之孙、画家徐骥绘制的油画版海报、硕大的青铜面具复刻版、剧中女主人公佩戴的金色翅膀,一一陈列在大厅的正中央,每一件都__②__,引得观众们“沉浸式”打卡留念,为这个寒冷的冬天更添一份暖意和生趣。灿烂星空下,古蜀国的角色站在高处,以期盼的眼神望着考古现场正在进行紧张挖掘的现代考古队队员。随着一声惊呼“挖到了”,又一件文物__③__,使全场沸腾起来,两个时空的人合唱:“如果有种力量,能够穿越时空,如果有些生命,可以获得永恒,如果有人相信,世界会有奇迹,就来共赴这场星空下的约定。”高亢激昂的歌声在剧场回荡,观众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音乐剧《三星堆》演出现场,一场古蜀文明与现代考古的奇妙相遇正在上演。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
B.实现了“本土化”的转变
C.观众们“沉浸式”打卡留念
D.一声惊呼“挖到了”
【参考答案】
18.①另一种是“以种适地” ②选育耐盐碱植物③才能利用好盐碱地资源
【解析】第①处,前文提到治理盐碱地有两种思路,所填句子应与前文的“一种是‘以地适种’”句式一致,内容相对,再结合下文的“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应填写“另一种是‘以种适地’”。第②处,照应上文的“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和下文的“试种高粱等耐盐碱新品种”,应填写“选育耐盐碱植物”之类的内容。第③处,上文提到我国盐碱地资源丰富,明确了此句的说明对象是“盐碱地资源”,“因地制宜施策,分区分类进行治理改良”概括了措施,与所填句子应当是承接或者条件关系,需要补充关联词“才”,并写出措施带来的好结果,因此需要填写“才能利用好盐碱地资源”之类的内容。
19.①“两条腿走路”指一个人或组织依靠两种或多种方式进行发展或应对挑战。②如学习要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实际应用的能力。
20.雅俗共赏栩栩如生重见天日
【解析】①所填成语应作“艺术形式”的定语,且根据下文“已成为当下文艺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的热门选项”可知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备受欢迎,受众较广,因此可填写“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等成语。②所填成语应作谓语,形容剧场道具的状态、特点,结合下文的“‘沉浸式’打卡留念”,可知剧场道具生动逼真,因此可填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成语。③所填成语应作谓语,形容文物的状态,结合“考古”的语境,可填写“重见天日”“重睹天日”等成语。
21.语句:B;可修改为: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经过20年发展
语句:F;可修改为:截至目前
【解析】B处存在缺少介词的语病,应补充介词“经过”。F处,存在搭配不当的语病,“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后面一般不带时间词语(做宾语),往往用于时间词语之后。“截至”表示停止于某期限,后面必须带时间宾语。
D项。A、B、C项均为特定称谓,D项为直接引用。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0月23日上午7时39分,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第1000亿件快件产生,比2022年达到千亿件提前了39天。快递业的强大韧性与活力,彰显了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的发展态势。快递“小包裹”,映照经济“大棋盘”。从行业发展看,“小包裹”依旧有好前景。随着经济活力的不断释放,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快递业务量的空间也会不断优化。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向好带动快递提速。从经济运行看,“小包裹”在推动大发展。以快递业发展为牵引,推动快递行业与相关产业紧密融合,发挥促进消费、服务生产、畅通循环的作用,就能让发展的“引擎”更有力。
类似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快递“小包裹”,映照经济“大棋盘”。这句话表明“小”可以体现、彰显“大”。第二段中进一步揭示了“小”和“大”的思辨关系。由“小包裹发挥促进消费、服务生产、畅通循环的作用,推动经济大发展”可见,“小包裹”能促进、推动“经济大发展”。由“经济向好带动着快递提速,促进快递行业发展”可见,“经济的大发展”反过来也带动“小包裹”提速,即“大”对“小”的引领、提质作用。
“类似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提示考生,可联系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处理好“小与大”的思辨关系,比如,将“小个体”融入“大集体”,将“小梦想”融入“大梦想”,将“小奋斗”融入“大发展”,将“小事业”结合“大事业”,让“小产能”汇聚“大产能”,让“小切口”推动“大变局”,让“小杠杆”撬动“大体量”,让“小物件”折射“大变迁”,让“小我”成就“大我”,等等。
写作时,应围绕“小”与“大”的辩证关系立意,可侧重一方,即符合题意。但仅谈“小”或“大”,割裂两者联系,不涉及辩证关系,则视为偏离题意。
【考场佳作】
长积人间“小包裹”,擘画人生“大棋盘”
湖北高三考生 阅卷老师提供标杆文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已达千亿的“小包裹”映照起社会经济的“大棋盘”。为国自豪的同时,观乎“小包裹”之于国家发展,我们是否有所共鸣?于是醍醐灌顶,心有感慨:长积人间“小包裹”,擘画人生“大棋盘”。
于社会,“小包裹”是快递业的活力解放,是经济运转的不息动力,是恢复向好发展态势的引领。于个人亦然,是无数“小包裹”砌起棋盘,推动人生的一次次落子;亦是点滴“小包裹”的积累,燃起向前的缕缕烟迹,层叠起列车的煤堆。
稻光逐菽,含章未曜。“小包裹”积累起个人的素质与能力。
从历史的长河翩跹而来:我看见贾岛字斟句酌的推敲,看见宋濂负箧曳屣的跋涉,亦看见祖逖闻鸡起舞的每个晨昏,羲之笔墨横斜的一笔一画。他们在每一个日夜,无尽地积累着人生的“小包裹”,或是技艺或是知识。由此可见,正是无数次磨练与积累,才有了宣纸上的笔走龙蛇,击水中流的壮气豪肠。我们于“小包裹”的积累中汲取力量,终究化为前行的燃料。这力量不只物质,更多的是精神,正如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积蓄起发芽的力量,我们目睹着小包裹日积月累砌起“精神的三间小屋”,休憩心灵,涵养品性。
身如芥子,心藏须弥。“小包裹”之小需起于心向须弥的宏愿之大,其背后亦是尝尽酸涩的决心与毅力。
尼采曾言:“想要孕育跳舞的星星,必先守住内心的混沌。”诚然,若无向上向善的满腔热忱,没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决心毅力,怎能望见包裹触日的壮景?莫看其收获之丰、得志之意,且观其耕耘之苦、等待之乏,“小包裹”的积累并非时间的单调堆叠,想要构筑自己的“人生之棋”,坚持自然不可或缺。君可闻董丽娜、江梦南……无数高处的身影呼告着“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坚持之义;君可见“时代楷模”万步炎率团队攻关克难背后的艰辛岁月。身如芥子的我们,想要迈向须弥岂能逞口舌之快?
经济蝶变、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我们见了太多“万丈高楼平地起”,目睹了太多触目而叹的大数字,请别忘记:这些比比皆是的壮举背后,仍是日夜不断的小包裹的积累,我们早已习惯于称颂眼前的奇崛,却忘了如何出发!不妨就此积累人间“小包裹”,擘画人生“大棋盘”,不再只是称道他人的丰功伟绩,你我何尝不可?
感毕回首,你我仍在路上,见证了“小包裹”支撑起经济新态势、自豪之余,愿你我犹能看见自己脚边积贮的“小包裹”,亦在砌筑着我们的未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