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湘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
下图为北太平洋主要“垃圾洲”(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聚集区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垃圾洲”的固体漂浮物主要来自( )
①大气沉降②河流输入③海洋运输④海底上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2011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甲地,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 )
A.西北方 B.东南方 C.东北方 D.西南方
【答案】1.C
2.C
【知识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解析】【点评】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表现为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污染物的扩散方向同洋流的运动方向一致。
1.①大气搬运能力较弱,不能搬运大量塑料物品,①错误;
②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的,由入海径流搬运入海口附近,②正确;
③河流搬运至入海口附近的塑料和碎屑物,在洋流搬运作用下聚集形成“垃圾洲”,③正确;
④漂浮物质量较轻,由入海径流携带至入海口附近后,不会沉积到海底,④错误。
故答案为:C。
2.图中甲地位于日本东部沿海,附近有日本暖流流经,根据图示海陆轮廓可知,日本暖流由西南方向流向东北方向,故在洋流作用下,这些漂浮物主要漂向东北方,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高二下·孝感开学考)来自生产、生活污水以及泥沙等的总氮(TN)是反映河流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TN越大,水质越差。流域的土地利用对河流TN有重要影响。某科研图队对西南地区某流域(以山地,丘陵为主)7月和12月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河流TN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P值如表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期 林地 耕地 建设用地 灌草地
7月 -0.800 0.373 0.786 0.540
12月 -0.539 0.104 0.848 0.241
3.P值季节变化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贡献的TN主要源自( )
A.农业生产活动施用化肥
B.产业发展产生大气污染——大气降水
C.植物新陈代谢枯枝落叶
D.工业生产活动和城市生活活动排放污水
4.该流域灌草地的P值大于耕地,其原因之一是灌草地的( )
A.面积小,河流TN相关性小 B.土层厚,河流TN相关性大
C.植株密,河流TN相关性大 D.坡度大。河流TN相关性大
【答案】3.D
4.D
【知识点】水污染及其成因
【解析】【点评】水污染的原因:
1、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包括厨房、洗涤房、 浴室和厕所排出的污水,流到河流或地下造成水污染。
2、人为的工业污染,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污水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污染自然水域。
3、农业污染,由于耕作或开荒使土地表面疏松,降雨时很多泥沙流入水中,增加了水中的悬浮物。
3.读表可知,P值季节变化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建设用地,是人类居住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对河流贡献的TN主要源自排放污水,如工业生产活动和城市生活活动排放污水,D正确;农业生产活动施用化肥主要源自于耕地,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大气污染对河流贡献的TN较少,B错误;植物新陈代谢枯枝落叶主要源自于林地,C错误。故答案为:D。
4.据材料可知,灌草地的P值大于耕地表示灌草地面积与河流TN相关性更大。灌草地面积小,与河流TN相关性就小,这与表格数据矛盾,A错误;灌草地主要分布在坡地上,物质迁移速度更快,土层应该更薄,B错误;植株密,不易水土流失,与TN呈负相关,P值应该为负值,C错误。灌草地坡度大,水土流失较严重,与TN呈正相关,与河流TN相关性较大,D正确。故答案为:D。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单元测试题))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预报,2016年12月16日至21日,京津冀及周边省份将出现一次重度至严重污染过程,持续时间长达6日。在此次污染过程中,超过20个城市空气质量可能连续4天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且可能出现2天以上的严重污染。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预测重度污染天气的主要依据是( )
A.寒潮来袭,导致空气中尘埃集聚在冷锋前端
B.温带气旋控制我国华北等地,大风导致扬尘
C.企业为完成年度生产任务,加大生产力度,排放的污染物增加
D.大气层结构变得稳定,空气运动减弱,导致尘埃等集聚
6.16日至21日的重度污染,可能导致该地区( )
A.高速公路被封 B.建筑物易遭受腐蚀
C.降水量增加 D.越冬作物遭遇冻害
【答案】5.D
6.A
【知识点】环境问题的概述;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解析】【点评】雾霾的危害
雾霾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呼吸道形成刺激和伤害,因此容易使人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特别是抵抗力较弱的儿童和身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更是容易遭受雾霾的侵害。街道两旁空气中的汽车尾气更不易扩散。人吸入或接触过多有害物质,可诱发哮喘、过敏性鼻炎、气管炎、咽喉炎和一些过敏性疾病,还可能造成慢阻肺。健康人甚至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咳嗽、痰量增多等症状。
5.对于城市而言,每天排放的污染物都是大量的,如果空气流动比较频繁,污染物质容易扩散,大气质量较好,如果遇到静稳天气,大气层结变得稳定,空气运动减弱,从而会导致尘埃等集聚,因此就会产生重度雾霾,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6.重度雾霾会导致大气的能见度降低,因此可能导致高速公路被封。雾霾不会导致建筑物易遭受腐蚀,雾霾严重,会增强大气的逆辐射,保温作用加强,越冬作物不会遭遇冻害,雾霾发生时,多是大气层结变得稳定,降水减少,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同步练习)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7.图示区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可能是( )
A.大气污染 B.全球变暖 C.土地荒漠化 D.森林破坏
8.图示区域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人口激增 C.土壤贫瘠 D.植被破坏
【答案】7.C
8.B
【知识点】环境问题的概述
【解析】【点评】造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绿洲农业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地下水等发展农业生产,过度利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枯竭,使得荒漠化发生发展。
7.从图中可知,该区域草地变成旱地,牧场超载并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说明该地区气侯干旱并以畜牧业为主,而且存在过度利用现象,因此最可能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C正确。大气污染和污染物排放有关,全球变暖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有关,森林破坏和人类过渡砍伐有关,图中信息无法判断此三类问题出现,ABD错误,ABD错误。故答案为:C。
8.注意题干中问的是根本原因。从图中看,该地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B正确。气候干旱、土壤贫瘠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植被破坏是后果之一,ACD错误。故答案为:B。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同步练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环境问题依( )
A.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全球变暖
B.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变暖、荒漠化
C.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荒漠化
D.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荒漠化、酸雨
10.由图中①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有 ( )
A.大气污染 B.腐蚀建筑物 C.皮肤癌高发 D.海平面上升
【答案】9.B
10.C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概述;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解析】【点评】环境问题可以分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湿地萎缩、森林砍伐、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枯竭等。
9.根据废弃物来推断相应的环境问题,氟氯烃化合物导致臭氧层破坏;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导致酸雨;二氧化碳增多致使全球变暖;植被锐减产生荒漠化;氟氯烃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物质;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增多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具有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植被锐减是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0.根据上题分析,①环境问题为臭氧层破坏的影响,会导致臭氧地紫外线的吸收减少,达到地面的臭氧增多,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增强,进而导致皮肤癌的高发,不会导致大气污染、海平面上升及腐蚀建筑物等问题。故答案为:C。
(2022高二上·南阳月考)现代社会,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具体表现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彩光污染”、“交通污染”。据此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幕墙反射的眩光是典型的“人工白昼”
B.娱乐场所的各种灯光,构成了“白亮污染”
C.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是“彩光污染”
D.提高驾驶照明度的氙气车灯,是典型的“交通污染”
12.目前全球70%的人口生活在光污染中,并且光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下列关于光污染所产生的影响,错误的是( )
A.天文上,光污染使望远镜无法形成暗夜环境
B.动物上,大型的广告灯箱可使数十万只有趋光特性的昆虫死亡;夜行动物,无论是觅食还是藏身都更加艰难
C.植物上,夜间的灯光会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使植物正常生长、繁殖存活时间大大延长
D.对人类来说,长时间上夜班,接触光线强度大,患病的可能性变大。
【答案】11.D
12.C
【知识点】环境问题的概述;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解析】【点评】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光污染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光污染的状况多为由镜面建筑反光所导致的行人和司机的眩晕感,以及夜晚不合理灯光给人体造成的不适感。
光污染影响了动物的自然生活规律,受影响的动物昼夜不分,使得其活动能力出现问题。此外,其辨位能力、竞争能力、交流能力及心理皆会受到影响,更甚的是猎食者与猎物的位置互调。有研究指出光污染使得湖里的浮游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如水蚤,因为光害会帮助藻类繁殖,制造赤潮,结果杀死了湖里的浮游生物及污染水质。
光污染还会破坏植物体内的生物钟节律,有碍其生长,导致其茎或叶变色,甚至枯死;对植物花芽的形成造成影响,并会影响植物休眠和冬芽的形成。
光污染亦可在其他方面影响生态平衡。例如,人工白昼还可伤害昆虫和鸟类,因为强光可破坏夜间活动昆虫的正常繁殖过程。同时,昆虫和鸟类可被强光周围的高温烧死。鳞翅类学者及昆虫学者指出夜里的强光影响了飞蛾及其他夜行昆虫的辨别方向的能力。这使得那些依靠夜行昆虫来传播花粉的花因为得不到协助而难以繁衍,结果可能导致某些种类的植物在地球上消失,并在长远而言破坏了整个生态环境。
候鸟亦会因为光污染影响而迷失方向。据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部门推测,每年受到光污染影响而死亡的鸟类达至四至五百万,甚至更多。因此,志愿人士成立了关注致命光线计划,并与加拿大多伦多及其他城市合作在候鸟迁移期间尽量关掉不必要的光源以减少其死亡率。
此外,刚孵化的海龟亦会因为光污染的影响而死亡。这是因为它们在由巢穴步向海滩时受到光害的影响而迷失方向,结果因不能到达合适的生存环境而死亡。年轻的海鸟亦会受到光污染的影响使它们在由巢穴飞至大海时迷失方向。
夜蛙及蝾螈亦会受到光污染影响。因为它们是夜行动物,它们会在没有光照时活动,然而光害使他们的活动时间推迟,令其活动及交配的时间变短。
11.眩光属于白亮污染,A错误;各种灯光有很多颜色,属于彩色污染,B错误;亮度夜过大的夜景照明属于人工白昼,C错误;车灯属于交通污染,D正确;故答案为:D。
12.注意题干错误的是。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使望远镜不能形成暗黑环境,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广告灯箱会吸引趋光性昆虫,对昆虫有害,而夜行动物适合晚上出行,光污染会影响他们的觅食和藏身,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植物只会在白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夜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叙述错误,符合题意;长时间上夜班接触光线强度大,患病可能性大,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022高二下·宁县期末)“垃圾洲”是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聚集区域,这些塑料制品不能生物降解(其平均寿命超过500年),它们只能分解成越来越小的碎块,表面上看似动物的食物。读北太平洋“垃圾洲”分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洋流),回答下列问题。
13.图中所示固体漂浮物可能来自( )
①海底上泛②河流输入③海洋运输④大气沉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促使垃圾在太平洋上聚集,形成“垃圾洲”的洋流可能有( )
A.本格拉寒流 B.墨西哥湾暖流
C.日本暖流 D.拉布拉多寒流
15.“垃圾洲”给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 )
A.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B.增加海洋气象灾害发生频率
C.影响洋流流向,不利于渔场的形成
D.海洋动物吞食塑料垃圾,危害其健康甚至生命
【答案】13.B
14.C
15.D
【知识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解析】【点评】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大陆东岸是寒流,大陆西岸是暖流;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区为冬逆夏顺的季风洋流。
1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漂浮物是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所以不可能是海底上泛而来,也不可能是大气沉降而来,①④错误;这些漂浮物是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随大陆河流输入和海洋运输带来,②③正确。故答案为:B。
14.本格拉寒流位于东南大西洋中,不位于太平洋,A错。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在北大西洋,而不是位于太平洋中,该“垃圾洲”与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无关,BD错。读图可知,图中A是日本暖流,对“垃圾洲”的垃圾聚集起到搬运积累作用,C正确。故答案为:C。
1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漂浮物是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所以不可能产生大量二氧化碳,A错误。对海洋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影响不大,B错。洋流对“垃圾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垃圾洲”并不会影响洋流流向,C错。这些固体垃圾只能被分解成越来越小的碎块,表面上看似动物的食物,所以会导致海洋动物吞食塑料垃圾,危害其生命健康,D正确,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16.(2021高二下·南阳期末)[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太湖平原湖泊星罗棋布,水产养殖历史悠久,水污染较为严重。近年来,新的生产方式生态围坝推广应用,实现了湖泊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图中的弹性填料(浮床)内有大量的微生物。
(1)人工打造的生态围坝,是由植物浮床、弹性填料(浮床)、 等组合而成的透水围坝,能有效将围坝内与坝外湖区隔开,形成湖中湖(坝内养殖区),但能进行 。
(2)水产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主要就是氮、磷营养盐污染,尤其是随着水产业的产业结构逐渐向大型集约化方向发展,养殖废水大量排放,致使湖泊富营养问题日益严重。指出生态围坝在改善湖泊水质方面的作用。
【答案】(1)固定柱;水体交换
(2)生态坝削弱了风浪对坝内养殖区水体的扰动,利于污染物(颗粒态)的沉降;生态围坝能过滤、减少污染水体向外扩散,降低坝外湖区污染程度;浮床植物根系吸收氮磷营养物质,净化水体;填料中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降解,也净化水体等。(4点即可,其他合理酌情)
【知识点】水污染及其成因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人工打造的生态围坝,是由植物浮床、弹性填料(浮床)、 固定柱等组合而成。坝内养殖区可以进行水体交换。
(2)生态坝将坝内外分割,削弱了风浪对坝内养殖区水体的搅动,有利于污染物的沉积;坝内外分割,也能过滤、减少污染水体向坝外扩散,降低坝外湖区的污染程度;植物浮床的根部可以吸收氮和磷,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弹性填料中有微生物,可以分解、降解污染物,也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点评】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17.(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3.2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同步练习)酸雨是一种跨越国境的污染物,它可以随同大气转移到1 000千米以外甚至更远的地区。挪威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其南部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读欧洲造成酸雨的主要工业废气排放扩散图,回答问题。
(1)分析挪威南部成为欧洲酸雨最严重地区之一的主要原因。
(2)列举在欧洲有效控制酸雨的措施。
【答案】(1)该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多,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工业废气由排放源地向东北扩散,挪威南部处于酸雨的扩散区
(2)使用清洁能源,使用废气净化设备,减少酸性物质向大气中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防治
【知识点】水污染及其成因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题意可知,酸性物质可以随大气转移,挪威南部处于酸雨的扩散区。第(2)题,有效控制酸雨要从源头上减少酸性物质向大气中的排放,还要加强国际合作。
【点评】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酸雨为酸性沉降中的湿沉降,酸性沉降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 、 雪 、 雾或雹等降水形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酸雨又分硝酸型酸雨和硫酸型酸雨。
1 / 11.2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湘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
下图为北太平洋主要“垃圾洲”(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聚集区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垃圾洲”的固体漂浮物主要来自( )
①大气沉降②河流输入③海洋运输④海底上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2011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甲地,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 )
A.西北方 B.东南方 C.东北方 D.西南方
(2023高二下·孝感开学考)来自生产、生活污水以及泥沙等的总氮(TN)是反映河流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TN越大,水质越差。流域的土地利用对河流TN有重要影响。某科研图队对西南地区某流域(以山地,丘陵为主)7月和12月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河流TN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P值如表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期 林地 耕地 建设用地 灌草地
7月 -0.800 0.373 0.786 0.540
12月 -0.539 0.104 0.848 0.241
3.P值季节变化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贡献的TN主要源自( )
A.农业生产活动施用化肥
B.产业发展产生大气污染——大气降水
C.植物新陈代谢枯枝落叶
D.工业生产活动和城市生活活动排放污水
4.该流域灌草地的P值大于耕地,其原因之一是灌草地的( )
A.面积小,河流TN相关性小 B.土层厚,河流TN相关性大
C.植株密,河流TN相关性大 D.坡度大。河流TN相关性大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单元测试题))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预报,2016年12月16日至21日,京津冀及周边省份将出现一次重度至严重污染过程,持续时间长达6日。在此次污染过程中,超过20个城市空气质量可能连续4天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且可能出现2天以上的严重污染。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预测重度污染天气的主要依据是( )
A.寒潮来袭,导致空气中尘埃集聚在冷锋前端
B.温带气旋控制我国华北等地,大风导致扬尘
C.企业为完成年度生产任务,加大生产力度,排放的污染物增加
D.大气层结构变得稳定,空气运动减弱,导致尘埃等集聚
6.16日至21日的重度污染,可能导致该地区( )
A.高速公路被封 B.建筑物易遭受腐蚀
C.降水量增加 D.越冬作物遭遇冻害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同步练习)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7.图示区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可能是( )
A.大气污染 B.全球变暖 C.土地荒漠化 D.森林破坏
8.图示区域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人口激增 C.土壤贫瘠 D.植被破坏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同步练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环境问题依( )
A.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全球变暖
B.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变暖、荒漠化
C.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荒漠化
D.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荒漠化、酸雨
10.由图中①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有 ( )
A.大气污染 B.腐蚀建筑物 C.皮肤癌高发 D.海平面上升
(2022高二上·南阳月考)现代社会,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具体表现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彩光污染”、“交通污染”。据此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幕墙反射的眩光是典型的“人工白昼”
B.娱乐场所的各种灯光,构成了“白亮污染”
C.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是“彩光污染”
D.提高驾驶照明度的氙气车灯,是典型的“交通污染”
12.目前全球70%的人口生活在光污染中,并且光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下列关于光污染所产生的影响,错误的是( )
A.天文上,光污染使望远镜无法形成暗夜环境
B.动物上,大型的广告灯箱可使数十万只有趋光特性的昆虫死亡;夜行动物,无论是觅食还是藏身都更加艰难
C.植物上,夜间的灯光会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使植物正常生长、繁殖存活时间大大延长
D.对人类来说,长时间上夜班,接触光线强度大,患病的可能性变大。
(2022高二下·宁县期末)“垃圾洲”是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聚集区域,这些塑料制品不能生物降解(其平均寿命超过500年),它们只能分解成越来越小的碎块,表面上看似动物的食物。读北太平洋“垃圾洲”分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洋流),回答下列问题。
13.图中所示固体漂浮物可能来自( )
①海底上泛②河流输入③海洋运输④大气沉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促使垃圾在太平洋上聚集,形成“垃圾洲”的洋流可能有( )
A.本格拉寒流 B.墨西哥湾暖流
C.日本暖流 D.拉布拉多寒流
15.“垃圾洲”给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 )
A.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B.增加海洋气象灾害发生频率
C.影响洋流流向,不利于渔场的形成
D.海洋动物吞食塑料垃圾,危害其健康甚至生命
二、综合题
16.(2021高二下·南阳期末)[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太湖平原湖泊星罗棋布,水产养殖历史悠久,水污染较为严重。近年来,新的生产方式生态围坝推广应用,实现了湖泊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图中的弹性填料(浮床)内有大量的微生物。
(1)人工打造的生态围坝,是由植物浮床、弹性填料(浮床)、 等组合而成的透水围坝,能有效将围坝内与坝外湖区隔开,形成湖中湖(坝内养殖区),但能进行 。
(2)水产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主要就是氮、磷营养盐污染,尤其是随着水产业的产业结构逐渐向大型集约化方向发展,养殖废水大量排放,致使湖泊富营养问题日益严重。指出生态围坝在改善湖泊水质方面的作用。
17.(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3.2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同步练习)酸雨是一种跨越国境的污染物,它可以随同大气转移到1 000千米以外甚至更远的地区。挪威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其南部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读欧洲造成酸雨的主要工业废气排放扩散图,回答问题。
(1)分析挪威南部成为欧洲酸雨最严重地区之一的主要原因。
(2)列举在欧洲有效控制酸雨的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知识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解析】【点评】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表现为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污染物的扩散方向同洋流的运动方向一致。
1.①大气搬运能力较弱,不能搬运大量塑料物品,①错误;
②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的,由入海径流搬运入海口附近,②正确;
③河流搬运至入海口附近的塑料和碎屑物,在洋流搬运作用下聚集形成“垃圾洲”,③正确;
④漂浮物质量较轻,由入海径流携带至入海口附近后,不会沉积到海底,④错误。
故答案为:C。
2.图中甲地位于日本东部沿海,附近有日本暖流流经,根据图示海陆轮廓可知,日本暖流由西南方向流向东北方向,故在洋流作用下,这些漂浮物主要漂向东北方,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3.D
4.D
【知识点】水污染及其成因
【解析】【点评】水污染的原因:
1、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包括厨房、洗涤房、 浴室和厕所排出的污水,流到河流或地下造成水污染。
2、人为的工业污染,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污水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污染自然水域。
3、农业污染,由于耕作或开荒使土地表面疏松,降雨时很多泥沙流入水中,增加了水中的悬浮物。
3.读表可知,P值季节变化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建设用地,是人类居住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对河流贡献的TN主要源自排放污水,如工业生产活动和城市生活活动排放污水,D正确;农业生产活动施用化肥主要源自于耕地,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大气污染对河流贡献的TN较少,B错误;植物新陈代谢枯枝落叶主要源自于林地,C错误。故答案为:D。
4.据材料可知,灌草地的P值大于耕地表示灌草地面积与河流TN相关性更大。灌草地面积小,与河流TN相关性就小,这与表格数据矛盾,A错误;灌草地主要分布在坡地上,物质迁移速度更快,土层应该更薄,B错误;植株密,不易水土流失,与TN呈负相关,P值应该为负值,C错误。灌草地坡度大,水土流失较严重,与TN呈正相关,与河流TN相关性较大,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5.D
6.A
【知识点】环境问题的概述;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解析】【点评】雾霾的危害
雾霾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呼吸道形成刺激和伤害,因此容易使人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特别是抵抗力较弱的儿童和身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更是容易遭受雾霾的侵害。街道两旁空气中的汽车尾气更不易扩散。人吸入或接触过多有害物质,可诱发哮喘、过敏性鼻炎、气管炎、咽喉炎和一些过敏性疾病,还可能造成慢阻肺。健康人甚至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咳嗽、痰量增多等症状。
5.对于城市而言,每天排放的污染物都是大量的,如果空气流动比较频繁,污染物质容易扩散,大气质量较好,如果遇到静稳天气,大气层结变得稳定,空气运动减弱,从而会导致尘埃等集聚,因此就会产生重度雾霾,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6.重度雾霾会导致大气的能见度降低,因此可能导致高速公路被封。雾霾不会导致建筑物易遭受腐蚀,雾霾严重,会增强大气的逆辐射,保温作用加强,越冬作物不会遭遇冻害,雾霾发生时,多是大气层结变得稳定,降水减少,A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答案】7.C
8.B
【知识点】环境问题的概述
【解析】【点评】造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绿洲农业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地下水等发展农业生产,过度利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枯竭,使得荒漠化发生发展。
7.从图中可知,该区域草地变成旱地,牧场超载并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说明该地区气侯干旱并以畜牧业为主,而且存在过度利用现象,因此最可能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C正确。大气污染和污染物排放有关,全球变暖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有关,森林破坏和人类过渡砍伐有关,图中信息无法判断此三类问题出现,ABD错误,ABD错误。故答案为:C。
8.注意题干中问的是根本原因。从图中看,该地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B正确。气候干旱、土壤贫瘠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植被破坏是后果之一,A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9.B
10.C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概述;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解析】【点评】环境问题可以分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湿地萎缩、森林砍伐、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枯竭等。
9.根据废弃物来推断相应的环境问题,氟氯烃化合物导致臭氧层破坏;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导致酸雨;二氧化碳增多致使全球变暖;植被锐减产生荒漠化;氟氯烃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物质;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增多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具有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植被锐减是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0.根据上题分析,①环境问题为臭氧层破坏的影响,会导致臭氧地紫外线的吸收减少,达到地面的臭氧增多,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增强,进而导致皮肤癌的高发,不会导致大气污染、海平面上升及腐蚀建筑物等问题。故答案为:C。
【答案】11.D
12.C
【知识点】环境问题的概述;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解析】【点评】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光污染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光污染的状况多为由镜面建筑反光所导致的行人和司机的眩晕感,以及夜晚不合理灯光给人体造成的不适感。
光污染影响了动物的自然生活规律,受影响的动物昼夜不分,使得其活动能力出现问题。此外,其辨位能力、竞争能力、交流能力及心理皆会受到影响,更甚的是猎食者与猎物的位置互调。有研究指出光污染使得湖里的浮游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如水蚤,因为光害会帮助藻类繁殖,制造赤潮,结果杀死了湖里的浮游生物及污染水质。
光污染还会破坏植物体内的生物钟节律,有碍其生长,导致其茎或叶变色,甚至枯死;对植物花芽的形成造成影响,并会影响植物休眠和冬芽的形成。
光污染亦可在其他方面影响生态平衡。例如,人工白昼还可伤害昆虫和鸟类,因为强光可破坏夜间活动昆虫的正常繁殖过程。同时,昆虫和鸟类可被强光周围的高温烧死。鳞翅类学者及昆虫学者指出夜里的强光影响了飞蛾及其他夜行昆虫的辨别方向的能力。这使得那些依靠夜行昆虫来传播花粉的花因为得不到协助而难以繁衍,结果可能导致某些种类的植物在地球上消失,并在长远而言破坏了整个生态环境。
候鸟亦会因为光污染影响而迷失方向。据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部门推测,每年受到光污染影响而死亡的鸟类达至四至五百万,甚至更多。因此,志愿人士成立了关注致命光线计划,并与加拿大多伦多及其他城市合作在候鸟迁移期间尽量关掉不必要的光源以减少其死亡率。
此外,刚孵化的海龟亦会因为光污染的影响而死亡。这是因为它们在由巢穴步向海滩时受到光害的影响而迷失方向,结果因不能到达合适的生存环境而死亡。年轻的海鸟亦会受到光污染的影响使它们在由巢穴飞至大海时迷失方向。
夜蛙及蝾螈亦会受到光污染影响。因为它们是夜行动物,它们会在没有光照时活动,然而光害使他们的活动时间推迟,令其活动及交配的时间变短。
11.眩光属于白亮污染,A错误;各种灯光有很多颜色,属于彩色污染,B错误;亮度夜过大的夜景照明属于人工白昼,C错误;车灯属于交通污染,D正确;故答案为:D。
12.注意题干错误的是。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使望远镜不能形成暗黑环境,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广告灯箱会吸引趋光性昆虫,对昆虫有害,而夜行动物适合晚上出行,光污染会影响他们的觅食和藏身,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植物只会在白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夜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叙述错误,符合题意;长时间上夜班接触光线强度大,患病可能性大,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答案】13.B
14.C
15.D
【知识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解析】【点评】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大陆东岸是寒流,大陆西岸是暖流;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区为冬逆夏顺的季风洋流。
1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漂浮物是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所以不可能是海底上泛而来,也不可能是大气沉降而来,①④错误;这些漂浮物是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随大陆河流输入和海洋运输带来,②③正确。故答案为:B。
14.本格拉寒流位于东南大西洋中,不位于太平洋,A错。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在北大西洋,而不是位于太平洋中,该“垃圾洲”与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无关,BD错。读图可知,图中A是日本暖流,对“垃圾洲”的垃圾聚集起到搬运积累作用,C正确。故答案为:C。
1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漂浮物是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所以不可能产生大量二氧化碳,A错误。对海洋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影响不大,B错。洋流对“垃圾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垃圾洲”并不会影响洋流流向,C错。这些固体垃圾只能被分解成越来越小的碎块,表面上看似动物的食物,所以会导致海洋动物吞食塑料垃圾,危害其生命健康,D正确,故答案为:D。
16.【答案】(1)固定柱;水体交换
(2)生态坝削弱了风浪对坝内养殖区水体的扰动,利于污染物(颗粒态)的沉降;生态围坝能过滤、减少污染水体向外扩散,降低坝外湖区污染程度;浮床植物根系吸收氮磷营养物质,净化水体;填料中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降解,也净化水体等。(4点即可,其他合理酌情)
【知识点】水污染及其成因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人工打造的生态围坝,是由植物浮床、弹性填料(浮床)、 固定柱等组合而成。坝内养殖区可以进行水体交换。
(2)生态坝将坝内外分割,削弱了风浪对坝内养殖区水体的搅动,有利于污染物的沉积;坝内外分割,也能过滤、减少污染水体向坝外扩散,降低坝外湖区的污染程度;植物浮床的根部可以吸收氮和磷,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弹性填料中有微生物,可以分解、降解污染物,也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点评】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17.【答案】(1)该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多,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工业废气由排放源地向东北扩散,挪威南部处于酸雨的扩散区
(2)使用清洁能源,使用废气净化设备,减少酸性物质向大气中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防治
【知识点】水污染及其成因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题意可知,酸性物质可以随大气转移,挪威南部处于酸雨的扩散区。第(2)题,有效控制酸雨要从源头上减少酸性物质向大气中的排放,还要加强国际合作。
【点评】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酸雨为酸性沉降中的湿沉降,酸性沉降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 、 雪 、 雾或雹等降水形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酸雨又分硝酸型酸雨和硫酸型酸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