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8 17:3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
嘉陵一中高2023级高一下期3月月考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史学界关于啤酒的起源众说纷纭。考古学家在研究 5000年前北高加索管状金银器文物后发现,该器物尖头上的钻孔有大麦淀粉颗粒物残渣,这为研究当地居民较早使用管状器饮用大麦酿制的啤酒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这说明( )
A.考古发现有助于探知历史真相 B.考古发现决定了历史研究水平
C.古发现相较科学研究更真实 D.考古发现应与文字记载相印证
2.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多刻在泥板上,古埃及人在莎草纸上书写象形文字,印度河流域的文化遗址则发现了“印章文字”,这反映了( )
A.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早期文明之间联系密切
C.区域文明的同源性 D.各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3.在北印度、中亚和我国新疆地区出土了许多来自公元前3~4世纪,具有希腊元素的文物。如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小爱神形象的带翼天使壁画(如图),古希腊海豚型货币等。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罗马帝国的建立
C.亚历山大的东征 D.阿拉伯商人活跃
4.公元前3千纪,西亚地区腓尼基人从埃及输入亚麻、从塞浦路斯输入铜、从小亚细亚进口锡和铁,而自己则输出象牙制品、青铜或银制品、玻璃制品、雪松以及用紫红色染料染过的纺织品等。由此可知( )
A.商业贸易引发社会分工 B.古代腓尼基人的工商业经济发达
C.商品出现了世界性流动 D.古代小亚细亚率先掌握冶铁技术
5.公元前5世纪前期,罗马经常和周边的伊达拉里亚人、高卢人、埃魁人、沃尔斯奇人等战争,罗马平民则利用外敌进攻的时候离开罗马,让贵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这种斗争方式被称为“撤离运动”。到公元前449年,平民开展了三次“撤离运动”。这一运动( )
A.体现出平民家国情怀淡薄 B.促使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
C.催生了罗马成文法的产生 D.加剧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6.中世纪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作理提坝、水利系统和树篱,防御火灾等:还需要成员提供劳役。例如以村民们轮流提供劳动的方式维护与整修道路,桥梁,据此可知,当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 )
A.拥有一定的自治功能 B.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C.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D.对王权构成一定威胁
7.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抑或是文化上,都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局面,诸如贵族与国王的对抗、乡村与城市的对立、灵界与世俗的对峙等。其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B.古典文明、日耳曼传统、基督教的融合
C.西欧民族国家形成 D.封君封臣与庄园农奴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8.11世纪时的西欧,人们对于国王的认知是:国王虽然没有被教会授予神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教士;但是国王并不是纯粹的俗人,而是也一定程度上“分享”了教士的性质,国王甚至拥有用手触摸即可治愈疾病的能力。这样的一种认知( )
A.巩固了教权的优势地位 B.带有一定人文主义色彩
C.蕴含着王权加强的契机 D.推动王权与教权的结合
9.下表是7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情况。由此可知,当时阿拉伯( )
人物 概 况
贵族群体 模仿拜占庭帝国统治方式,将土地占为私有,收取地租,成为大地主
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 杀死哈里发阿里,自称哈里发,建立“倭马亚王朝”。并废除哈里发选举制和“共和政体”。 实行世袭制,建立东方式的君主专制政体
A.减缓了对外扩张进程 B.国家政权封建化趋势明显
C.由游牧转为定居生活 D.宗教政治影响力不断衰弱
10.古代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下列能体现“达到高峰”的史实是( )
A.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 B.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新”
C.贵族和庄园领主豢养大批武士 D.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统治
11.古代非洲有一座沙漠城市,“这里储备了大量的医生、法官、教士以及其他有知识的人。国王用自己的钱给予他们款待。在这里,潜水员捞上来的北非伊斯兰教地区的手稿和书籍,能卖到比任何商品都高的价钱。”这座城市是( )
A.摩加迪沙 B.廷巴克图 C.巴格达 D.大津巴布韦
12.下表为小楚同学制作的古代文明简表展板。其中不正确的是
A.证明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达到很高的成就
B.三星堆古蜀文明,是中国长江上游一个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中心
C.美洲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用于扩大耕地面积
D.马丘比丘城遗址,展现了美洲玛雅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13.表中内容是根据《达 伽马航行的佚名笔记》整理的航海家达 伽马与印度卡利库特王公的一段对话。根据对话内容,可以推知( )
人物 对话内容
印度卡利库特王公 贵国有些什么商品?
达 伽马 有很多食粮、呢绒、铁、铜等。
印度卡利库特王公 是否带来了一些商品?
达 咖马 总数不多,只带了些样品。
A.印度已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 B.印度有意与西班牙发展贸易
C.商贸利润推动新航路开辟 D.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得以建立
14.欧洲从中世纪后期到近代前期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人口过剩——饥荒与瘟疫——新航路开辟——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这一过程说明( )
A.科学技术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先导 B.生存危机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本动因
C.饥荒和瘟疫并未造成世界的隔绝 D.中世纪是欧洲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15.如图是1406-1660年英国小麦价格的变化图,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殖民掠夺加速英国麦价上涨 B.圈地运动增加了粮食产量
C.思想解放推动生活水平提高 D.高产农作物导致人口增长
16.16—18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家创造了各种扩张理论(见如表)。“二战”后,现代国际法否定了这些理论,但仍将自然界视为可占有、可商品化的资源。据此可知,这些理论( )
“发现论” 完全否定土著的事实占有,以攫取殖民地的土地等自然资源。
“无主地论” 无视土著的事实占有,以攫取尚未被“有效占有”的土地。
“无主领土论” 承认土著的事实占有,却否定土著法律上的占有,以剥夺土著的财产权。
“优先权论” 部分承认土著事实上和法律上对土地的占有,但欧洲殖民帝国将自身作为土著土地的唯一受让人。
①根源于文明等级论和种族主义 ②服务于殖民者之间的利益争夺
③成为新兴民族国家的法律基础 ④对当代国际法仍存在一定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计52分)
17.(共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商人、士兵、学者和移民来到西亚、埃及,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
材料二
随着中国与中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展,对丝绸之路的关注也再次升温。这条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古代亚欧大陆长距离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等连接起来,被认为是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在这条昔日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遍布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
(1)材料一是如何评价亚历山大东征的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战争的认识。(6分)
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哪种文明交往方式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请结合史实简要说明理由。(6分)
18.(共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开始于10世纪后期。其实9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些和东方贸易有关的城市已然兴起。11世纪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西欧各地不断有新的城市出现。许多城市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者脱离农村与商人集居而成的。还有一些城市是由封建主、教会、国王主导建立的,他们希望得到货币,而获得货币的手段之一是向城市索取。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长安是隋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代后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沿海地区的广州、明州、泉州迅速崛起,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尤其是扬州和益州,富甲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其经济地位实际上已经超过长安和洛阳。宋代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市民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他们要求用文艺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话本和戏曲就成了反映市民生活的新样式。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6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城市职能和城市分布变化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影响。(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6月15日,郑和率领27800多人,分乘208艘木制帆船,由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28年之久的七下西洋的壮举,先后到达东南亚、南亚、波斯湾沿岸、非洲东海岸,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的宝船,最长的长44.4丈、宽18丈,排水量14000吨,载重量7000吨,俨然海上的巨无霸。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朝宫廷宴请各国使节的宴会上,响起了这样的歌声: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朝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廷,朝仁对。明成祖死后,因航海耗费巨大,被迫终止。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哥伦布,1452年出生于热那亚西班牙籍织布工人家庭。大海是哥伦布成长的舞台,从水手到船长到航海家,这是他的人生轨迹。1492年,哥伦布与西班牙王室签订协议:“作为海洋领主的陛下,从今以后赐予克里斯多芬哥伦布以‘唐’的尊号(贵族尊号),并委任他为一切海岛和大陆的司令。一切商品,不论是珍珠或宝石,黄金或白银,香料或其他货物……凡是在司令管辖范围内购买、交易、发现或夺得的,他都有权把全部获得物的十分之一留给自己,其余的十分之九应呈献给陛下。”在西班牙王室资助下,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87名船员扬帆远航。经过两个多月的海上颠簸,横渡大西洋,于1492年10月12日清晨,到达了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郑和远航的主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的历史条件。(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明在交往学习中提升的规律是指人们通过交往,使文明相互交流、学习、促进。交往有两种形式,一是正态交往,即和平友好的交往。这种交往方式本身就是文明的体现,或曰文明的交往。二是负态交往,即非和平友好的交往。其极端形式,就是侵略、征服。这种交往方式本身就是非文明的、野蛮的。与上述两种交往方式相联系的学习也有两种,一是主动学习,即在正态交往中,交往双方被对方的文明之美所吸引、所感动,从而相互仿效。二是被动学习。所谓被动学习,即在负态交往中,吃亏的一方为求得自我保存,被动吸收对手之长,以求击败对手的一种学习。
——摘编自陶富源《文明冲突,还是文明互鉴?》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嘉陵一中高2023级高一下期3月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A C B C A B C B B B D C C A B
非选择题(共52分)
17.(12分)答案
(1)评价: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2分)
认识:(4分)
古代战争充满暴力和血腥,但客观上促进不同民族国家、地区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
(2)和平的经济文化交往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2分)
理由(4分)
正面: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先进文化,促进中日友好交往等;反面:亚历大东征伴随着奴役杀戮战乱,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不同民族国家地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但是破坏性巨大,不是文明交往的主流方式,从长远看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18.(16分)答案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交通便利、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发展、人口聚集、不断出现新的城市。(6分)
(2)特点(4分)
城市职能:由政治军事性城市转向经济性城市转变;唐朝都城长安的职能偏向政治,而北宋都汴京的职能更偏向于经济。
分布特点:由北方地区往南方地区发展。
影响(6分)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级人口的增加和市民地位的提升;有利于话本和戏曲的发展。
19.(12分)答案
(1)主要影响:郑和的远航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西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但由于耗资巨大,劳民伤财,明成祖死后,政府主导的大规模航海活动被迫终止;在政府主导的航海活动终止后,对外交往进一步受到限制,中国逐步失去了开放发展的大好机会等。(6分)
(2)历史条件:哥伦布丰富的航海经验和探险精神;西班牙王室的支持;名誉、地位、金钱的诱惑;欧洲造船技术和航海知识的进步;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对资本的需求等。(任答三点得6分)
20.(12分)答案
示例一:
文明交流分为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
西汉时期开通的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是和平交往的典范。是东西方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通过丝绸之路,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乐舞等西域物种和文化成果。
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对欧亚非广大地区的征服,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促进了文明的交流。拿破仑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综上所述,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示例二:
文明交往形式影响交流学习的方式。
中古时期,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频繁。日本主动派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本国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与进步。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展开了对中国的殖民侵略。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一种被动学习,促使学习西学以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中国主动改革开放,学习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不同的文明交往形式会影响学习方式的选择。
其他论题也可:交流学习的方式分为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两种;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的多样性决定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性;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