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9 08:2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传世之作,这首诗诞生于他在江宁县丞任上,寓意深刻且独特。它不仅仅描绘了与朋友的依依惜别,更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与品格。尽管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与传统的离愁别绪有所不同,更多地是借助景物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领略王昌龄这位伟大诗人的精神世界。
诗的前两句,细腻入微地勾勒出了送别时的景象,情景交融。夜幕降临,烟雨朦胧,覆盖着吴地,与江水交相辉映。诗人将在这拂晓时刻,目送友人渐行渐远,自己则孤独地留在楚山之畔。首句中的“寒”字,不仅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抹清冷的气息,更为离别之情奠定了深沉的基调。次句中的“平明”点明了送别的具体时间,而“孤”字则巧妙地凸显了楚山的孤寂,同时也映照出诗人的孤寂与落寞。
诗的后两句,则转向展现诗人的志向与情操。诗人恳切地嘱咐友人,若洛阳的亲友问及自己的近况,请告诉他们:我的心如同晶莹剔透的冰,封藏在玉壶之中,清澈透明,毫无瑕疵。“冰心”一词,寓意着诗人纯洁无暇的内心,“玉壶”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高尚、正直的品质。全诗巧妙地运用了象征与隐喻手法,将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韵味无穷,让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四个生字的准确读音和书写技巧,使之能熟练认读并应用。
2. 教授学生如何以恰当流畅的语调朗诵古诗,直至他们能熟练背诵全篇。
3. 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流露出的深情厚意和离愁别绪,品味诗人崇高的品格与情操。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无误、流畅自如地朗读古诗,并能够深刻领悟诗句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此外,我们还致力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古诗词功底,要求他们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古诗。
2. 教学难点:引领学生深入感受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所表达的难以言表的离愁别绪,理解并体会诗人坚守自我、洁身自好的高尚精神品格。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
教学过程:
一、诗意启航
今天,让我们在古诗的熏陶下,共同踏上一段美妙的学习之旅。首先,请大家静心欣赏古诗《出塞》的四句经典,低声吟诵,感受其韵律的悠扬之美,并试图回忆其背后的故事。这首诗,就是那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佳作,出自唐代才子王昌龄之手。
师:接下来,我们深入探索王昌龄的诗歌世界。请大家翻开课本第22页,共同品味《古诗三首》中的璀璨明珠——《芙蓉楼送辛渐》。
二、品味古诗之美:
1. 开启一场古诗之旅,我们首先得确保诵读的准确无误和流畅自然。此刻,就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他们的诵读技巧,让我们一同领略古诗的语言之美。
2. 深入探索古诗的内涵,理解其题目及其背后的意蕴。芙蓉楼,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如今屹立在江苏镇江之北,脚下是滚滚长江,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诗人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是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尤以七言绝句闻名,被誉为“七绝圣手”。他与高适、王之涣齐名,共同谱写了诗歌的辉煌篇章。其代表作如《从军行》《出塞》《采莲曲》《闺怨》等,都是诗坛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3. 接下来,我们将一同学习古诗中的生字:“芙、蓉、洛、壶”。请同学们跟随我一起拼读,特别注意“壶”字的书写。这个字的结构独特,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部首为“士”。在书写时,上下部分需收敛,而中间部分则要舒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间的横钩要写得稍长一些,形成托上包下的态势,以彰显汉字的韵味与美感。
4. 再次诵读古诗,我们不仅要追求读音的准确和流畅,更要把握好诗句的停顿和韵律。现在,让我们用各种形式来朗读,共同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和无穷魅力。
三、并肩研学,探寻古诗之瑰丽:
1、团队研讨:展现诗歌与注解的魅力,引领我们思考:借助注解与各自对古诗的领悟,回答以下问题。
(1)辛渐从何处扬帆启航,又将追寻着何方的梦想?
(2)当王昌龄送别辛渐之际,天空洒下了怎样的细雨?当时又是哪个季节的画卷?
(3)辛渐离去的那一刻,是日升还是日落的时刻?
(4)挥别辛渐后,王昌龄的心情又是如何描绘成一幅细腻的画作?
(5)王昌龄,他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能以其笔墨点亮岁月的长河?
2、学子回应,师生携手探索答案的奥秘。从学生的回答中领略他们对这首诗的感悟深度,为后续的教学之路点燃明灯,照亮前行的方向。
四、精解前两句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这两句诗如一幅深秋的画卷,细腻地描绘出了别离的哀愁与孤寂。夜幕降临,绵绵寒雨洒落江面,似乎与江水连成一片,绘就了一幅凄美的吴地秋雨图。随着晨曦的到来,诗人送别友人,而友人的背影逐渐消失于楚地孤山的远方,只留下诗人孤身一人。
1. 字词精解:“连江”二字,生动描绘了雨势的绵密与浩渺,仿佛整个江面都被雨水覆盖;“平明”则意味着黎明的到来,暗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2. 学生解读尝试: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深情的离别画面描绘出来,感受其中的情感波动。
3. 教师讲解:此两句诗巧妙地通过秋夜寒雨与清晨送别的场景,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自身形单影只的孤寂感。
4. 关键字解读:诗人运用“寒”字和“孤”字,巧妙地表达了送别时的凄凉与孤独。同时,采用“藏情于景”的手法,将情感融入景物,使读者能够深切体会到诗人的内心情感。
5. 朗读指导:在朗读这两句诗时,要注意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传达出凄凉与孤独的感觉。教师将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朗读,以更深入地感受这两句诗的独特魅力。
五、对后两句诗进行深入剖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意解读:
倘若我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们好奇地探寻我的近况,恳请你们如实相告。我内心的那份纯净与清澈,就如同被巧妙地封装在晶莹剔透的玉壶中的冰心。它纯洁无私,毫无杂质,就如同一颗纯净无暇的宝石,在玉壶中熠熠生辉。
1、字词含义深度解析:
冰心:它象征着一份纯洁无私的心灵,这份心灵如同晶莹剔透的冰,纯净得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象征着高尚的品格和纯净的内心。
玉壶:它用以形容一个人的高尚品格,象征着清雅脱俗、高洁不群的气质。玉壶晶莹剔透,洁净无暇,就如同我们期望的高尚品格一样,清澈、透明,无暇无疵。
2、诗句内涵的独到诠释: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详尽而深入的解读,从而揭示出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3、视频辅助教学的生动演绎:
通过观看精心制作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诗人通过运用“冰心”与“玉壶”这两个象征物作为自我比喻,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视频播放完毕后,学生将分享自己的见解,并由教师进行总结提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这两句诗的深刻内涵。
板书精华提炼:
玉壶、冰心 —— 这两大象征物,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诗歌深层含义的大门。它们不仅代表了诗人洁身自好、高尚情操的精神风貌,更通过巧妙的“象征”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深远、意味深长,令读者在品味之余,回味无穷。
六、课堂总结:
1. 邀请学生们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收获的知识硕果,这不仅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他们积极参与精神的肯定和鼓励。
2. 对本节课的核心主题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领悟知识的精髓。
3. 通过课堂实战演练,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七、课后作业如下安排:
1. 请投入心血,深情背诵《芙蓉楼送辛渐》,确保你能准确无误地默写全诗,让它在你的心中流淌如清泉。
2. 请积极搜集并阅读其他经典的送别诗篇,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韵味,让你的诗歌素养得到丰富和提升,同时积累更多的优美诗句,为你的文学宝库增添更多瑰宝。
八、精心设计的板书如下:
22.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纷纷洒落,孤山静静屹立,构成一幅深邃而寂寥的画面。玉壶晶莹剔透,冰心熠熠生辉,象征着诗人高洁的情操与坚贞的品格。这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壮美,更凸显了诗人内心的深邃与超脱。
《芙蓉楼送辛渐》鉴赏练习
1. 《芙蓉楼送辛渐》,一首情真意切的送别之作,展现了诗人与友人间的深情厚意以及诗人坚定的信念与崇高的品格。
2. 该诗的作者是唐代诗坛的璀璨明珠——王昌龄。其中,那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已成为传颂千古的送别佳句。
3.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平明”两字,犹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为离别的场景披上了一层明亮与希望的薄纱。
4. 诗中的“孤”与“楚”,仿佛是一曲凄美的挽歌,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孤寂与凄凉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芙蓉楼送辛渐》课后深思
深入研读《芙蓉楼送辛渐》后,我为其中蕴含的情感之丰富而打动,更为王昌龄对友情的纯真表达所感动。此次学习,不仅让我领略了送别诗的韵味与意境,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人对友情的珍视与价值观的坚守。
此外,诗中的独特意象与优美措辞也令我为之倾倒。那“平明”之时的清晨之光,如希望之种播撒在离别者的心田;而“孤”与“楚”的交织,更是将凄凉与孤独的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这些细腻的描绘,使我更加沉醉于诗歌的深邃内涵,对诗歌艺术的热爱也愈发浓厚。
回顾此次学习之旅,我深感自己在理解诗歌主题、把握诗歌情感及欣赏诗歌艺术方面均有了显著的进步。然而,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诗歌鉴赏方面仍有诸多不足,仍需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与文化底蕴。
总之,《芙蓉楼送辛渐》的学习为我带来了丰富的收获,不仅提升了我的诗歌鉴赏能力,更丰富了我的情感体验。在未来的学习之路上,我将继续怀揣对诗歌的热爱与探索之心,感受其无穷的魅力。
完成本课的教学后,我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之中,同时也对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我成功地引导学生领略了古诗的韵律之美,让他们自主诵读,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主动性。在初步朗读阶段,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要求他们精准把握诗的节奏,实现恰当的停顿。这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更快地融入了赏析古诗的角色。在此过程中,科学的诵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我引导学生关注声调节奏,力求在朗读中完美呈现诗句的韵律美。正确的停顿和节奏不仅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更能读出诗句的语气和语势,进一步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多次、多样的诵读,学生深受古诗韵律美、节奏美的熏陶,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文。这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兴趣,也为他们理解和品味古诗的意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深入古诗韵味,启发想象翅膀,解读诗人心灵世界。古诗之美,源于诗人将内心情感与外在景物完美融合,构成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感性画卷。领略古诗意境,就是要感悟诗人如何将情感与景物和谐统一,这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用情去体验。在探究诗人王昌龄孤独心境的课堂上,我们以“寒、孤”为诗眼,层层递进,深入剖析。
三、借助视频资料,增强教学效果。课堂上,展示与诗歌背景相关的视频素材,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背景,更能深切体会到诗人送别友人的离愁别绪,以及诗人高尚的情操。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复习了知识点,还加深了学生对诗人品格的领悟。
课程虽已圆满落幕,但我的思考仍在继续。为了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我将持续努力、自我完善。我坚信,以人为本,自我提升,才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将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与时俱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愉快,成果更加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