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部分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江苏省考试说明】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①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秦朝的统一;②皇帝制度;③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近年江苏高考命题角度】——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即可,不必过于深入
1.2008年第1题考查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2.2009年第1题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一 分封制的概念及影响
1.封建的概念
史料 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史料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导读:史料中的封邦建国充分说明了“封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含义。西周分封制也称封建制,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由周天子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对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建立诸侯国。
2.分封制的影响
(1)积极作用:西周初期,周王有较高的权威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诸侯国有较强号召力和向心力,诸侯国对周王室起到拱卫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
(2)消极作用: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又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3)对后世影响: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重点二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重点三 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僚机构
1.皇帝制度
史料一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史料二 (皇帝)总揽威权,柄不借下。
——《太平御览》
导读:史料说明皇帝制度具有:皇位世袭、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的特点。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
史料 “法令出一”、“别黑 ( http: / / www.21cnjy.com )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而天下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导读:从史料关键词句“一尊”、“主独制而天下无所制也”可看出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帝专制独裁的特点,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创立。
(2)影响
①积极:随着中央集权的建立,形成中国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大国。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②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难点一 宗法制的内涵和影响
1.宗法制的内涵
(1)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及嫡庶之别划分大宗和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
(2)从血缘上看是兄弟关系,从政治上看是从属关系,形成“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权结构。
2.宗法制的影响
(1)对西周:确立了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证了贵族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了贵族间权力的争夺,稳定了统治。
(2)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是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难点二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类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建立基础 血缘关系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巩固了统治,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注: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演变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提示: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精选例题】
1、(2012·浙江文综,13)中国古代讲 ( http: / / www.21cnjy.com )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11·课标全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3、 [2014·广东卷]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4、[2014·山东卷]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5、[2014·天津卷]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6、 [2014·威海质检] 公元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782 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 )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7、 [2014·武汉武昌区调研] 春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8、 [2014·临沂模拟] 《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第2部分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江苏省考试说明】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郡国并行制;②选官制度;③三省六部制;④行省制。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①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②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②中央集权制度的社会影响。
【近五年江苏高考命题角度】
1.2008年第3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2.2009年第2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3.2010年第2题考查九品中正制
4.2010年第3题考查管辖机构宣政院
5.2011年第2题考查科举制的特点与影响
6.2011年第4题考查行省制度
7.2011年第21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8.2012年第4题考查内阁的地位和职能
9.2013年第3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职能;第5题考查军机处的职能
重点一 君主专制政体的内涵及演变趋势
1.君主专制制度的内涵
君主专制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表现在皇权和相权之争上。
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趋势
从汉代开始,皇帝通过削弱、限制、分割宰相的权力,不断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直至被取消。
【史料】
重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代内阁的特点
史料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导读:史料表明明代阁臣只是皇帝顾问,不具备宰相的职权。一旦阁权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表明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代军机处的特点
史料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导读:史料表明清代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是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命令,说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促进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消极影响
①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
②从措施看,它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违背了时代潮流,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重点三 中央集权的内涵与地方行政制度沿革
1.中央集权的含义:中央集权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1)西周:推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2)秦朝: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4)元代:地方推行行省制,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特点与影响
(1)特点: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影响: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史料】
重点四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
朝代 制 度 选拔方式或原则 特 点
汉代 察举制 以品行举荐为官,举孝廉为主 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察举与举荐相结合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 与当时的士族制度密切相关
隋唐 科举制 考试选拔人才 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
【史料】
难点一 比较郡县制与行省制
比较 郡县制 行省制
推行时代 春秋战国至元建立前 建立于元代
和中央的关系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权力和职责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只有管理权 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管辖辖区内的一切军政事务,不可世袭
作用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经过后世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日益明显,影响深远
注:郡县制与行省制有何相同点?
提示:都是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难点二 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提示: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这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宰相专权。
难点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精选例题】
1、 (2012·广东文综,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2、 (2012·海南单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3、 (2010·广东文综,14)唐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4、[2014·天津卷] 从秦至清的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5、 [2014·浙江卷] 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
①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②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③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④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6、 [2014·浙江卷] 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全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8分)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9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9分)
[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桑蚕、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7、 [2014·福建卷] (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 ( http: / / www.21cnjy.com )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分)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
[答案]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 ( http: / / www.21cnjy.com ),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