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中图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一、选择题
(2021高一下·滨州期末)畜禽粪污是指养殖过程中猪、牛、羊、鸡等养殖业主要畜禽排放的粪便尿液。下图示意部分小型养殖场、养殖户(以下简称农户)根据自身条件合理运用闲置资源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畜禽粪污家庭循环利用模式的流程正确的是( )
A.污水储存池→农田果林 B.农户→污水储存池
C.自然堆沤→晾晒场 D.养殖圈舍→污水储存池
2.畜禽粪污家庭循环利用模式能够( )
A.解决农村能源紧缺 B.减轻农村环境污染
C.提高畜禽产品品质 D.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3.(2023高一下·蓝田期末)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凸显的人地矛盾主要表现为( )
A.劳动力不足 B.土地价值衰落
C.生态破坏严重 D.人多地少
4.(2023高一下·蓝田期末)受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及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转型驱动,我国地与地的竞争日趋激烈,其通常不表现( )
A.林地与灾毁林地争地 B.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
C.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争地 D.非农村建设与农业用地争地
(2023高一下·西安期中)读“人类社会生产发展过程图”(阶段I是农业生产,阶段II是工业生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阶段I,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①全球变暖②水土流失③酸雨④森林破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关于阶段II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可能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②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③会导致全球变暖④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3高一下·西安期中)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因为贫穷而被迫定期接受美国的固体废弃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国外某些国家向中国转移输入“洋垃圾”的实质是( )
A.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B.资源输出
C.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D.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
8.有关污染物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广人稀,少量的污染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B.很多发展中国家环境自净能力强,可以自然分解更多的垃圾
C.转移的污染物会给他国带来环境污染
D.发展中国家可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促进该国的经济发展
9.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物,反映了环境问题中的矛盾是( )
A.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B.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2023高一下·城区期末)下图为"异地倾倒"漫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图中行为可能直接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臭氧层破坏 C.石漠化 D.环境污染
11.关于"环境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污染,但还没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B.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
C.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经济得到足够发展后再来治理环境问题
D.世界环境问题的解决只需要依赖发展中国家努力
(2023高一下·宿州期中)西藏工业博物馆是自治区立项并投入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西藏发挥本地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原拉萨水泥厂的设施和条件,在其基础上改、扩建,并结合西藏实际和西藏特点,将水泥厂的工业遗址元素巧妙融入到美术馆的设计当中,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出西藏工业文化,展示民族工业红色记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原水泥厂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 )
①生态破坏 ②资源短缺 ③大气污染 ④垃圾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工业博物馆的建设( )
A.完善了当地的公共服务设施 B.限制了当地的工业发展
C.增加了当地的居住用地 D.缓解了交通拥堵现象
(2022高一下·鄠邑期末)近些年,科学家在野生动物体内及野外环境中都发现了微塑料,微塑料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繁殖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我国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被称为升级版“限塑令”。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材料中因使用塑料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臭氧层破坏
C.植被退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15.减塑之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B.减塑之路一定会减缓经济发展
C.转变消费习惯,崇尚绿色消费
D.企业转变思路,改进生产技术
二、综合题
16.(2017高一下·山南期中)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据在南极考察的美国科学家考证,阿德利亚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2.5℃,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致使企鹅数量剧减。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已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了目前的9000对左右。
(1)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是全球大气环境的什么问题?
(2)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除资料中显示的内容外,还有哪些方面?
(4)你认为如何来缓解上述问题带来的影响?
17.(2021高一上·南海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的温带雨林。柯莫德熊(又称白灵熊)是该区域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主要栖息于雨林中,有冬眠的习性,以洄游的鲑鱼为食,也喜食森林中各类浆果。20世纪后期,几家大型跨国木材公司在该地区进行了商业性采伐,大熊森林面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下图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主要原因是其地处40°N~60°N大陆西海岸,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气候 ;暖湿的西风受海岸山脉的阻挡,多 雨,降水丰沛;开发历史相对较 (长或短)、地广人稀,(早期)森林几乎没有遭受人为干扰破坏。
(2)推测秋季柯莫德量进食的原因。
(3)阐述柯莫德熊的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点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河流、水源;
人文因素:政治、军事、宗教、交通、农业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旅游、科技等。
1.结合材料及图示分析,循环模式中,污水储存池→农田果林,A正确;污水储存池→农户,B错误;晾晒场→自然堆沤,C错误;养殖圈舍→晾晒场,D错误;故答案为:A。
2.畜禽粪污家庭循环利用模式能够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农村环境污染,B正确;能够提供沼气,缓解农村能源紧缺,A错误;对提高畜禽产品品质作用不大,C错误;畜禽粪污家庭循环利用模式并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D错误;故答案为:B。
3.【答案】C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增长快,对土地需求迅速增加,因此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凸出,出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人地矛盾主要表现为突出的生态破坏问题,而不是劳动力不足、土地价值衰落和人多地少,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
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表现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短缺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地域
差异 发达国家更突出 农村地区、发展中国家严重 城市地区、发达国家严重
4.【答案】A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食品消费结构转型使食品消费中粮食作物比重降低,因此导致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占用大量土地,造成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争地、非农建设与农业用地争地;林地与灾毁林地争地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及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转型无关,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答案】5.C
6.C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点评】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生态破坏(草地退化、森林锐减、湿地较少等)、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5.从图中可以看出,阶段I人类活动是农耕活动,发展农业生产,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等问题, ②④ 正确。故选C。
6.读图可知,阶段 II 是工业生产大量排放工业废弃物,可能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酸雨、全球变暖等问题,从而使环境质量下降, ①③④ 正确。故选C。
【答案】7.A
8.C
9.A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点评】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出于自身利益,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大量废物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转移污染。
7.根据所学知识,国外的垃圾转移,其实质是利用其经济优势,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政策监控漏洞,向外转移污染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A正确。故选A。
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地广人稀,污染必定会引起环境问题,A错误;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且经济发展过程中污染物排放不断增加,环境自净能力减弱,若再接受国外的垃圾转移,会进一步加剧污染,B错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污染物会给他国带来环境污染,C正确;发展中国家没有获得经济补偿,D错误。故选C。
9.由题可知,发达国家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只是把污染问题转嫁他人而已,发达国家只顾自身利益,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而是转移给其他地区,这会导致污染向更大范围转移,属于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A正确。故选A。
【答案】10.D
11.B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点评】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且限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故环境问题更加严重;而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国民环保意识强,重视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使其环境大为好转,故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轻。
10.读“异地倾倒”漫画图,注意关键词“异地”可以判断,异地倾倒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为目的,将化工废料跨区域转移倾倒、造成目的地环境严重污染的不法行为,故答案为:D。
11.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污染,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A错误;
B、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B正确;
C、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但不能等待经济得到足够发展后再来治理环境问题,C错误;
D、世界环境问题的解决更需要发达国家的努力,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2.B
13.A
【知识点】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点评】环境问题按性质可分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三大类。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土壤盐碱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资源短缺:森林锐减、草原减少、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枯竭等。
12.水泥厂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③④正确;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不属于环境污染,①②错误,故答案为:B。
13.博物馆属于公共服务设施,因此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A正确;工业博物馆的建设会吸引游客,促进当地工业发展,可能会加剧交通拥堵现象,BD错误;工业博物馆建设对居住用地没有产生影响,C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4.D
15.B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点评】环境问题一般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14.从材料“微塑料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繁殖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可以看出,主要产生的环境问题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D选项正确,A、B、C选项材料中都没有相关表述。故答案为:D。
15.减塑之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限制塑料的使用;公众转变消费习惯,绿色消费,减少塑料的使用;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对包装等进行技术革新,A、C、D不符合题意。减塑可以推进技术革新、减少环保成本,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经济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6.【答案】(1)全球变暖。
(2)人为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人类活动大量地毁坏森林植被。
(3)引起积温变化,影响农业生产;引起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旱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4)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方面减少排放,另一方面植树造林,加快二氧化碳的吸收;也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加快沿海地区防护堤坝的建设,防止海水入侵;还可以有计划地培育、改良农作物的品种,以适应逐渐变化的气候环境。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读材料可知,南极平均气温升高2.5℃,冰川大量融化,反映了全球变暖问题。(2)全球变暖主要与人类燃烧矿物质燃料及毁林有关。大量燃烧矿物质燃料,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同时,大量破坏森林,导致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导致全球变暖。(3)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主要从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干湿状况及自然灾害角度分析。从对农业生产影响看,全球变暖会引起积温变化,影响农业生产,引起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从自然灾害角度看,全球变暖导致旱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水资源来看,全球变暖导致降水的变化,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4)全球变暖的缓解措施主要从节能减排、工程建设、调整农业结构角度分析。从节能减排看,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方面减少排放,另一方面植树造林,加快二氧化碳的吸收;工程措施方面,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加快沿海地区防护堤坝的建设,防止海水入侵。从农业结构调整看,还可以有计划地培育、改良农作物的品种,以适应逐渐变化的气候环境。
17.【答案】(1)温暖湿润;地形雨;短
(2)秋季有大量浆果成熟、鲑鱼洄游,科莫德熊食物来源丰富;科莫德熊有冬眠的习性,大量进食为冬眠储存充足的能量。
(3)原因:温带雨林大量砍伐,生存空间缩小;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生存环境变化;食物来源减少。措施:禁止乱砍滥伐;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立法监督管理。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位于北半球西风带上,终年受来自海洋的中纬西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西风从海洋带来水汽,遇到海岸山脉的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多地形雨;根据材料,区域人类大规模伐木在20世纪后期才凸显,且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其开发历史较短,早期)森林几乎没有遭受人为干扰破坏。
(2)注意时间是“秋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柯莫德熊有冬眠的习性,秋季需要大量进食,为冬眠储存充足的体能。其次,注意材料信息“以洄游的鲑鱼为食,也喜食森林中各类浆果”,秋季森林中有大量浆果成熟,加之该季节鲑鱼洄游,秋季柯莫德熊的食物来源丰富,所以可以大量进食。
(3)根据材料“几家大型跨国木材公司在该地区进行了商业性采伐,大熊森林面积已大大缩小”可知,由于温带雨林被大量砍伐,科莫德熊的生存空间缩小,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生存环境变化,食物来源不断减少。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有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温带雨林;其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柯莫德熊的栖息地以及直接加强对柯莫德熊的保护;加强立法监督管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点评】地形雨是世界降水形式中的四大大降水方式之一(其余三个是;锋面雨、对流雨、台风雨)。地形雨因为发生在地形的阻挡作用当中而得名。地形雨是湿润气流遇到山脉等高地阻挡时被迫抬升而气温降低形成的降水。形成降水的山坡正好是迎风的一面,故而这上面,就是迎风坡。而背风的一面,因为气流下沉,温度升高,不再形成降水。地形雨对改变局部小气候有重要影响作用。另外,由于地形雨对地形区两面坡的不同影响,而导致人们对它们的利用开发也不尽相同,导致人文景观呈现明显差异。
1 / 1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中图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一、选择题
(2021高一下·滨州期末)畜禽粪污是指养殖过程中猪、牛、羊、鸡等养殖业主要畜禽排放的粪便尿液。下图示意部分小型养殖场、养殖户(以下简称农户)根据自身条件合理运用闲置资源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畜禽粪污家庭循环利用模式的流程正确的是( )
A.污水储存池→农田果林 B.农户→污水储存池
C.自然堆沤→晾晒场 D.养殖圈舍→污水储存池
2.畜禽粪污家庭循环利用模式能够( )
A.解决农村能源紧缺 B.减轻农村环境污染
C.提高畜禽产品品质 D.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答案】1.A
2.B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点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河流、水源;
人文因素:政治、军事、宗教、交通、农业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旅游、科技等。
1.结合材料及图示分析,循环模式中,污水储存池→农田果林,A正确;污水储存池→农户,B错误;晾晒场→自然堆沤,C错误;养殖圈舍→晾晒场,D错误;故答案为:A。
2.畜禽粪污家庭循环利用模式能够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农村环境污染,B正确;能够提供沼气,缓解农村能源紧缺,A错误;对提高畜禽产品品质作用不大,C错误;畜禽粪污家庭循环利用模式并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D错误;故答案为:B。
3.(2023高一下·蓝田期末)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凸显的人地矛盾主要表现为( )
A.劳动力不足 B.土地价值衰落
C.生态破坏严重 D.人多地少
【答案】C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增长快,对土地需求迅速增加,因此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凸出,出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人地矛盾主要表现为突出的生态破坏问题,而不是劳动力不足、土地价值衰落和人多地少,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
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表现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短缺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地域
差异 发达国家更突出 农村地区、发展中国家严重 城市地区、发达国家严重
4.(2023高一下·蓝田期末)受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及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转型驱动,我国地与地的竞争日趋激烈,其通常不表现( )
A.林地与灾毁林地争地 B.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
C.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争地 D.非农村建设与农业用地争地
【答案】A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食品消费结构转型使食品消费中粮食作物比重降低,因此导致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占用大量土地,造成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争地、非农建设与农业用地争地;林地与灾毁林地争地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及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转型无关,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2023高一下·西安期中)读“人类社会生产发展过程图”(阶段I是农业生产,阶段II是工业生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阶段I,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①全球变暖②水土流失③酸雨④森林破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关于阶段II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可能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②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③会导致全球变暖④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5.C
6.C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点评】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生态破坏(草地退化、森林锐减、湿地较少等)、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5.从图中可以看出,阶段I人类活动是农耕活动,发展农业生产,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等问题, ②④ 正确。故选C。
6.读图可知,阶段 II 是工业生产大量排放工业废弃物,可能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酸雨、全球变暖等问题,从而使环境质量下降, ①③④ 正确。故选C。
(2023高一下·西安期中)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因为贫穷而被迫定期接受美国的固体废弃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国外某些国家向中国转移输入“洋垃圾”的实质是( )
A.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B.资源输出
C.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D.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
8.有关污染物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广人稀,少量的污染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B.很多发展中国家环境自净能力强,可以自然分解更多的垃圾
C.转移的污染物会给他国带来环境污染
D.发展中国家可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促进该国的经济发展
9.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物,反映了环境问题中的矛盾是( )
A.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B.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答案】7.A
8.C
9.A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点评】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出于自身利益,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大量废物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转移污染。
7.根据所学知识,国外的垃圾转移,其实质是利用其经济优势,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政策监控漏洞,向外转移污染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A正确。故选A。
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地广人稀,污染必定会引起环境问题,A错误;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且经济发展过程中污染物排放不断增加,环境自净能力减弱,若再接受国外的垃圾转移,会进一步加剧污染,B错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污染物会给他国带来环境污染,C正确;发展中国家没有获得经济补偿,D错误。故选C。
9.由题可知,发达国家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只是把污染问题转嫁他人而已,发达国家只顾自身利益,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而是转移给其他地区,这会导致污染向更大范围转移,属于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A正确。故选A。
(2023高一下·城区期末)下图为"异地倾倒"漫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图中行为可能直接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臭氧层破坏 C.石漠化 D.环境污染
11.关于"环境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污染,但还没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B.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
C.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经济得到足够发展后再来治理环境问题
D.世界环境问题的解决只需要依赖发展中国家努力
【答案】10.D
11.B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点评】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且限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故环境问题更加严重;而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国民环保意识强,重视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使其环境大为好转,故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轻。
10.读“异地倾倒”漫画图,注意关键词“异地”可以判断,异地倾倒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为目的,将化工废料跨区域转移倾倒、造成目的地环境严重污染的不法行为,故答案为:D。
11.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污染,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A错误;
B、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B正确;
C、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但不能等待经济得到足够发展后再来治理环境问题,C错误;
D、世界环境问题的解决更需要发达国家的努力,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下·宿州期中)西藏工业博物馆是自治区立项并投入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西藏发挥本地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原拉萨水泥厂的设施和条件,在其基础上改、扩建,并结合西藏实际和西藏特点,将水泥厂的工业遗址元素巧妙融入到美术馆的设计当中,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出西藏工业文化,展示民族工业红色记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原水泥厂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 )
①生态破坏 ②资源短缺 ③大气污染 ④垃圾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工业博物馆的建设( )
A.完善了当地的公共服务设施 B.限制了当地的工业发展
C.增加了当地的居住用地 D.缓解了交通拥堵现象
【答案】12.B
13.A
【知识点】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点评】环境问题按性质可分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三大类。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土壤盐碱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资源短缺:森林锐减、草原减少、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枯竭等。
12.水泥厂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③④正确;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不属于环境污染,①②错误,故答案为:B。
13.博物馆属于公共服务设施,因此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A正确;工业博物馆的建设会吸引游客,促进当地工业发展,可能会加剧交通拥堵现象,BD错误;工业博物馆建设对居住用地没有产生影响,C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一下·鄠邑期末)近些年,科学家在野生动物体内及野外环境中都发现了微塑料,微塑料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繁殖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我国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被称为升级版“限塑令”。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材料中因使用塑料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臭氧层破坏
C.植被退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15.减塑之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B.减塑之路一定会减缓经济发展
C.转变消费习惯,崇尚绿色消费
D.企业转变思路,改进生产技术
【答案】14.D
15.B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点评】环境问题一般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14.从材料“微塑料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繁殖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可以看出,主要产生的环境问题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D选项正确,A、B、C选项材料中都没有相关表述。故答案为:D。
15.减塑之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限制塑料的使用;公众转变消费习惯,绿色消费,减少塑料的使用;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对包装等进行技术革新,A、C、D不符合题意。减塑可以推进技术革新、减少环保成本,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经济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
16.(2017高一下·山南期中)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据在南极考察的美国科学家考证,阿德利亚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2.5℃,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致使企鹅数量剧减。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已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了目前的9000对左右。
(1)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是全球大气环境的什么问题?
(2)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除资料中显示的内容外,还有哪些方面?
(4)你认为如何来缓解上述问题带来的影响?
【答案】(1)全球变暖。
(2)人为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人类活动大量地毁坏森林植被。
(3)引起积温变化,影响农业生产;引起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旱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4)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方面减少排放,另一方面植树造林,加快二氧化碳的吸收;也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加快沿海地区防护堤坝的建设,防止海水入侵;还可以有计划地培育、改良农作物的品种,以适应逐渐变化的气候环境。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读材料可知,南极平均气温升高2.5℃,冰川大量融化,反映了全球变暖问题。(2)全球变暖主要与人类燃烧矿物质燃料及毁林有关。大量燃烧矿物质燃料,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同时,大量破坏森林,导致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导致全球变暖。(3)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主要从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干湿状况及自然灾害角度分析。从对农业生产影响看,全球变暖会引起积温变化,影响农业生产,引起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从自然灾害角度看,全球变暖导致旱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水资源来看,全球变暖导致降水的变化,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4)全球变暖的缓解措施主要从节能减排、工程建设、调整农业结构角度分析。从节能减排看,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方面减少排放,另一方面植树造林,加快二氧化碳的吸收;工程措施方面,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加快沿海地区防护堤坝的建设,防止海水入侵。从农业结构调整看,还可以有计划地培育、改良农作物的品种,以适应逐渐变化的气候环境。
17.(2021高一上·南海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的温带雨林。柯莫德熊(又称白灵熊)是该区域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主要栖息于雨林中,有冬眠的习性,以洄游的鲑鱼为食,也喜食森林中各类浆果。20世纪后期,几家大型跨国木材公司在该地区进行了商业性采伐,大熊森林面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下图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主要原因是其地处40°N~60°N大陆西海岸,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气候 ;暖湿的西风受海岸山脉的阻挡,多 雨,降水丰沛;开发历史相对较 (长或短)、地广人稀,(早期)森林几乎没有遭受人为干扰破坏。
(2)推测秋季柯莫德量进食的原因。
(3)阐述柯莫德熊的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答案】(1)温暖湿润;地形雨;短
(2)秋季有大量浆果成熟、鲑鱼洄游,科莫德熊食物来源丰富;科莫德熊有冬眠的习性,大量进食为冬眠储存充足的能量。
(3)原因:温带雨林大量砍伐,生存空间缩小;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生存环境变化;食物来源减少。措施:禁止乱砍滥伐;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立法监督管理。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位于北半球西风带上,终年受来自海洋的中纬西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西风从海洋带来水汽,遇到海岸山脉的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多地形雨;根据材料,区域人类大规模伐木在20世纪后期才凸显,且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其开发历史较短,早期)森林几乎没有遭受人为干扰破坏。
(2)注意时间是“秋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柯莫德熊有冬眠的习性,秋季需要大量进食,为冬眠储存充足的体能。其次,注意材料信息“以洄游的鲑鱼为食,也喜食森林中各类浆果”,秋季森林中有大量浆果成熟,加之该季节鲑鱼洄游,秋季柯莫德熊的食物来源丰富,所以可以大量进食。
(3)根据材料“几家大型跨国木材公司在该地区进行了商业性采伐,大熊森林面积已大大缩小”可知,由于温带雨林被大量砍伐,科莫德熊的生存空间缩小,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生存环境变化,食物来源不断减少。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有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温带雨林;其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柯莫德熊的栖息地以及直接加强对柯莫德熊的保护;加强立法监督管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点评】地形雨是世界降水形式中的四大大降水方式之一(其余三个是;锋面雨、对流雨、台风雨)。地形雨因为发生在地形的阻挡作用当中而得名。地形雨是湿润气流遇到山脉等高地阻挡时被迫抬升而气温降低形成的降水。形成降水的山坡正好是迎风的一面,故而这上面,就是迎风坡。而背风的一面,因为气流下沉,温度升高,不再形成降水。地形雨对改变局部小气候有重要影响作用。另外,由于地形雨对地形区两面坡的不同影响,而导致人们对它们的利用开发也不尽相同,导致人文景观呈现明显差异。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