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中图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中图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8 20:45:18

文档简介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中图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一、选择题
(2022高一下·连云期末)图为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表示酸雨严重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缓解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
A.减少制冷剂排放 B.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
C.提高植被覆盖率 D.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答案】1.A
2.B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点评】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 雹等大气降水。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后者是指在不降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灰尘所带的一些酸性物质。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最严重的三大酸雨区分别是西北欧、北美和中国,所以图中表示酸雨严重的是甲,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乙表示土地沙漠化,丙表示土壤侵蚀问题,丁表示原始森林破坏,故BCD选项错误。故选A。
2.减少制冷剂排放是防治臭氧层空洞问题的有效措施,故A选项错误;酸雨是人类在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过程中,不断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所造成的,所以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是缓解酸雨问题的有效措施,故B选项正确;虽然植物可以直接吸收一些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但提高植被覆盖率不是缓解酸雨问题的有效措施,故C选项错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可有效防治温室效应,故D选项错误。故选B。
3.(2021高一上·河源月考)下列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起保护作用的是(  )
A.以煤、石油作为主要能源 B.加快热带雨林的开发
C.用NH3代替氯氟碳化物制冷 D.工业废气直接排放
【答案】C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以煤、石油作为主要能源以及工业废气直接排放会造成大气污染,AD错;加快热带雨林开发会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B错;用NH 代替氟氯碳化物制冷,能保护大气层中的臭氧层,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大气层的臭氧主要以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原子和没有分裂的氧合并成臭氧。臭氧分子不稳定,紫外线照射之后又分为氧气分子和氧原子,形成一个继续的过程臭氧氧气循环,如此产生臭氧层。自然界中的臭氧层大多分布在离地20-50千米的高空。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2011年11月1日,日本气象厅发布的消息称,今年以来测到的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的最大值超过去年,已相当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值。
(2021高一下·九台期末)环境效率高表示现有技术条件下污染物可减少的程度比较低,此时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更大幅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环境效率低表示即使不提高技术水平,也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而大幅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改善环境质量。读下图“2013年中国各省环境效率分布情况”,完成问题。
4.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可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省(区)是(  )
A.山东省 B.湖南省 C.山西省 D.甘肃省
5.从环境效率的角度分析,甲省区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措施是(  )
A.提高技术水平 B.大量外迁高污染产业
C.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D.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4.D
5.A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点评】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4.根据图文资料可知,环境效率低表示即使不提高技术水平,也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而大幅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改善环境质量。图中信息显示环境效率最低的省区是云南省、青海省、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故这几个省区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可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根据材料可知,环境效率高表示现有技术条件下污染物可减少的程度比较低,此时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更大幅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图中信息显示,甲省(黑龙江省)环境效率高,其数值大于等于0.8。要减少黑龙江省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措施应该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近年来,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剧增,机动车尾气已成为重庆城区大气的重要污染物。为打赢蓝天保卫战,2019年5月起,重庆市实施机动车新排放标准,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量。下图中的箭头表示近地面大气辐射的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会改变大气的(  )
A.组成成分 B.运动速度 C.垂直分层 D.地转偏向力
(2)实行新标准以后,汽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减少,M方向的辐射将(  )
A.增强 B.减弱 C.不变 D.消失
【答案】(1)A
(2)B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会增加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的含量,会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A正确;大气的运动速度主要受气压梯度力的影响,B错误;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并不会改变大气的垂直分层,C错;地转偏向力与地球自转相关,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对其无影响,D错。故答案为:A。(2)从图中可以看出,M 方向的辐射由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汽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下降,大气逆辐射减弱,故答案为:B。
【点评】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7.河砂是重要的建筑材料,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其需求量逐年加大。最近几年,各省市相关部门大力整治、打击违规采砂。下图为滥采河砂河床下切及侵蚀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河砂的形成过程无关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化 B.侵蚀 C.固结成岩 D.沉积
(2)大规模河砂开采给河流环境带来的影响是(  )
A.河流溯源侵蚀减弱 B.河流沿岸地下水位上升
C.河底生态环境遭破坏 D.入海口泥沙淤积增加
【答案】(1)C
(2)C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河沙是天然石在自然状态下,在外力作用下风化、侵蚀、搬运,并在适当的地方沉积形成的,与固结成岩无关,故答案为:C。(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大规模河砂开采,导致河流溯源侵蚀增强,河底生态环境遭破坏,A错,C正确;河床采砂导致河床高程下降,河流沿岸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增多,河流沿岸地下水位下降,B错;河床采砂导致入海沙量减少,加之河床采砂导致河床高程下降,可能导致海水倒灌加剧,所以入海口泥沙淤积减弱,D错。故答案为:C。
【点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1、风化作用。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空气、水、太阳能和生物的作用和影响下,使岩石产生破坏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按性质不同,风化作用可分为三类:
(1)物理风化作用,主要指岩石受热膨胀、冷却收缩,使岩石产生破裂,岩石由大块变为小块,小块变成细粒。
(2)化学风化作用,主要指岩石在空气和水的作用下,产生氧化和分解,例如长石经过风化后形成高岭土,成为良好的陶瓷原料。
(3)生物风化作用,主要指植物根系对岩石产生机械破碎、微生物对岩石的生物化学作用。
2、侵蚀作用。
外营力(如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冲刷、磨蚀和溶蚀等作用的总称,称为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
风化、侵蚀产物,通过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将物质转移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
4、沉积作用。
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经流水等外力搬运途中,因流速、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等因素的影响,使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称为沉积作用。
一般说来,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形成的沉积物有砾石、砂、粉砂和黏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现象,称为沉积物的分选性。这种情况以河流沉积最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要待冰川融化时才沉积,所以冰碛物大小不分地混杂在一起;山洪暴发,因水流速度大,泥沙石块倶下,河流一出山口,流速很快降低,所以沉积的物质也是大小混杂在一起的。
在干旱地区,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或前进方向遇有障碍物时,沙子便会降落沉积下来,形成沙漠和各种形态的沙丘。
5、固结成岩作用。
地壳中的岩石,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风化过程和改造,通过侵蚀、搬运又在一定环境下沉积,再经过成岩作用变成岩石,这一过程叫固结成岩作用。例如沉积岩中的砂岩、页岩和烁岩等就是这样形成的。
8.来自于生产、生活污水以及泥沙等的总氮(TN)是反映河流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TN越大,水质越差。流域的土地利用对河流TN有重要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西南地区某流域(山地丘陵为主)7月和12月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河流TN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P值如表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期 林地 耕地 建设用地 灌草地
7月 -0.800 0.373 0.786 0.540
12月 -0.539 0.104 0.848 0.241
(1)P值季节变化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贡献的TN主要源自(  )
A.施用化肥 B.排放污水 C.枯枝落叶 D.大气降水
(2)该流域灌草地的P值大于耕地,其原因之一是灌草地的(  )
A.面积小 B.土层厚 C.坡度大 D.植株密
【答案】(1)B
(2)C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读图表分析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P值季节变化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建设用地,是人类居住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对河流贡献的TN主要源自排放污水,B正确,施用化肥是耕地农业活动,枯枝落叶是林草地产生的,大气降水与土地利用类型无关,A、C、D错误。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土地利用类型对环境的影响。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灌草地的P值大于耕地表示灌草地面积与河流TN相关性更大,A灌草地面积小,与河流TN相关性就小,A错误;灌草地主要分布在坡地上,物质迁移速度更快,土层应该更薄,B错误;灌草地坡度大,夏季西南地区降水集中,多暴雨,水土流失较严重,TN也大,冬季降水较少,水土流失较少,TN较小,C正确;植株密,不易水土流失,与TN呈负相关,P值应该为负值,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的一般思路
(1)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对污染物进行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理的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9.打造绿色生态校园,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是中学生应尽的责任,也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体现。读“节约型校园‘三化五节’模式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校园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为了卫生,尽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B.为了节省时间,在餐盘上套塑料袋
C.用完的电池和其他垃圾一起扔掉
D.洗漱完毕后及时关闭水龙头
(2)对节约型校园“三化五节”模式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三化五节”中“三化”是理论,“五节”是实践 ②“三化”分为三个层面,第三层面最为重要 ③使用充分化包括节约粮食、水电、时间和空间 ④废弃物循环化包括将用过的书本、资料留给学弟学妹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D
(2)C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资源浪费;用塑料袋和乱扔电池会导致环境污染;及时关闭水龙头有利于节约水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2)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化”是理论,“五节”是实践;“三化”分为三个层面,但每个层面都同等重要;使用充分化包括节约粮食、水电、时间和空间;废弃物循环化包括节约纸张、教材等。
【点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其基本原则是: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工业实行清洁生产,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日常生活中注意适度消费。
10.下图为局域性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类索取自然资源过度 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太低
③自然环境本身演变太快 ④人类排放废弃物过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图中a、b、c分别代表(  )
A.环境污染、清洁生产、文明消费
B.文明消费、环境污染、清洁生产
C.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环境污染
D.环境污染、文明消费、清洁生产
【答案】(1)D
(2)A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增长过快,过度利用资源,无节制地排放废弃物,①④正确。(2)根据所学知识,乡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a为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为循环经济和文明消费。循环经济体现在发展生态农业和工业清洁生产。读图可知a代表环境污染,b代表清洁生产,c代表文明消费。
【点评】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工业实行清洁生产,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日常生活中注意适度消费。
二、综合题
11.(2021高一下·郴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基于对高产的追求,大量投入农药、化肥、水、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新疆气象、土壤等自然条件并不利于棉种发芽、出土、成活,如土壤淋雨易板结不利于棉苗出土。为此,新疆不断改进棉花播种方式,如膜上种植(土地覆膜之后机械打孔播种,再在种穴上覆土)和膜下种植(机械打孔播种之后再覆膜,出苗时需人工逐一撕开棉苗上部地膜)。北疆目前以双膜覆盖播种为主(下图),在膜上种植的基础上再覆盖一层窄膜,窄膜根据棉苗生长需要可一次性揭开。
(1)说明双膜覆盖播种较之其他两种播种模式的优势。
(2)分析新疆棉花种植可能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
(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为新疆棉花种植环节提出改进措施。
【答案】(1)①雨水淋不到种穴,避免土壤板结;②减少棉苗破土压力,增加出苗成活率;③增温保水/墒效果更好,提高出苗率;④一次性揭开窄膜,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
(2)①大量使用地膜,“白色污染”/地膜污染严重;②大量农药、化肥,易导致水土污染,土壤质量下降;③大面积种植棉花,加剧水资源短缺。
(3)①加快全程机械化进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②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在南疆推广双膜覆盖播种等;③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如GPS精准导航播种、智能滴灌、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灾害、虫害抵御能力等;④实施绿色优质发展,如借助生物措施治虫,减少农药使用量;回收、清理土壤中的残膜/使用后的地膜等。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从材料信息可知,因为新疆气候干旱,光照强烈,蒸发旺盛,棉花膜上种植模式,不利于土壤水分保持,水分蒸发快,棉花出苗率低;膜下种植模式有利于土壤水分保持,棉花出苗率高,但是需要人工逐一放苗,增加用工,成本上升;双模覆盖播种既有利于保证棉花的出苗率,减少棉苗的出土压力;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的温度,使得土壤的墒情较好,保障棉花的生长;同时窄膜可以一次性揭开放苗,用工少,成本较低。
(2)新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在干旱地区过度发展棉花生产,会加剧水资源匮乏程度;灌溉用水增加,导致生态用水减少,荒漠化加剧;该地区蒸发旺盛,不合理灌溉会产生土壤盐碱化;棉花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地膜,会导致地膜对土壤的污染;种植棉花,大量农药、化肥,会导致水土污染,土壤质量下降等
(3)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从保护绿洲环境、培育良种、改善种植技术等方面回答。新疆水资源短缺,棉花种植耗水量大,发展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适应能力强的优势棉花品种;改善棉花种植技术,减少对土地的破坏,防止土地荒漠化。可以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如GPS精准导航播种、智能滴灌、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灾害、虫害抵御能力等;加强绿色科技的投入,如借助生物措施治虫,减少农药使用量,进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后在地膜使用方面,一是对于残留在土壤中的及时清理,减少土壤污染,二是加强回收再次利用,提高利用率等。
【点评】新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在干旱地区过度发展棉花生产,会加剧水资源匮乏程度;灌溉用水增加,导致生态用水减少,荒漠化加剧;该地区蒸发旺盛,不合理灌溉会产生土壤盐碱化;棉花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地膜,会导致地膜对土壤的污染;种植棉花,大量农药、化肥,会导致水土污染,土壤质量下降等。
12.(2021高一下·淮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长江是我国的生态宝库和生物基因宝库,有鱼类424种,其中特有鱼类183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物种已达92种。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白暨豚、白鲟等长江水生野生动物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材料二:从2021年1月1日0时起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计划,这也是践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一项战略决策。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涵盖10多个省市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共涉及持证渔船11.3万多艘,渔民近28万人。
材料三: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简图。
(1)分析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
(2)简述当地渔民应对十年禁渔计划可以采取的转业措施。
(3)简述实施十年禁渔计划对长江流域生物资源的影响。
【答案】(1)长江沿岸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大量有害废弃物排入长江;长江沿岸渔民的过度捕捞;挖石采砂、非法开发等破坏了长江的水生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围湖造田、城市化造成的水域空间变小等。
(2)淡水鱼养殖;淡水鱼深加工;河道清理、生态系统保护等。
(3)利于恢复生态系统;水生生物的种类增多;利于保护珍稀物种;预防长江渔业资源衰退。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长江流域渔业资源日益匮乏主要从水生生态系统污染和破坏、人类活动过度捕捞等角度回答。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大量生产活动占据河道,导致水域面积减小;沿江地区大量的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排入长江,导致长江流域水污染严重;其次,长江流域的挖石采砂、非法开发等人类活动破坏了长江的水生生态环境;最后,长江沿岸地区人类过度捕捞,导致长江流域渔获量大大减少。
(2)当地渔民应对十年禁渔计划可以采取的转业措施:可以凭借自身的技术和经验从事淡水鱼养殖;可以凭借自身的经验,从事淡水鱼加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水文以及船舶利用经验,从事河道清理,河流生态系统保护等工作。
(3)根据材料第一题分析以及材料信息“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涵盖10多个省市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共涉及持证渔船11.3万多艘,渔民近28万人。”可推测,长江通过“十年禁渔”,减少人类捕捞活动对长江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利于保护野生渔业资源,促进长江生态系统的修复;十年禁渔,会导致人为捕捞大大减少,促进渔业资源的增长,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有利于防治珍稀物种的灭绝,保护珍稀物种;可以预防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促进渔业资源的丰富等。
【点评】渔场成因的分析方法:
(1)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考过程: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深层无机盐上泛←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①寒暖流交汇处或有上升流(冷海水上泛),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海水表层。
②在大陆架海区,由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多。
③河流入海口地区,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2)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如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区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如南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
1 / 1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中图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一、选择题
(2022高一下·连云期末)图为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表示酸雨严重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缓解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
A.减少制冷剂排放 B.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
C.提高植被覆盖率 D.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3.(2021高一上·河源月考)下列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起保护作用的是(  )
A.以煤、石油作为主要能源 B.加快热带雨林的开发
C.用NH3代替氯氟碳化物制冷 D.工业废气直接排放
(2021高一下·九台期末)环境效率高表示现有技术条件下污染物可减少的程度比较低,此时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更大幅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环境效率低表示即使不提高技术水平,也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而大幅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改善环境质量。读下图“2013年中国各省环境效率分布情况”,完成问题。
4.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可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省(区)是(  )
A.山东省 B.湖南省 C.山西省 D.甘肃省
5.从环境效率的角度分析,甲省区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措施是(  )
A.提高技术水平 B.大量外迁高污染产业
C.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D.调整产业结构
6.近年来,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剧增,机动车尾气已成为重庆城区大气的重要污染物。为打赢蓝天保卫战,2019年5月起,重庆市实施机动车新排放标准,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量。下图中的箭头表示近地面大气辐射的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会改变大气的(  )
A.组成成分 B.运动速度 C.垂直分层 D.地转偏向力
(2)实行新标准以后,汽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减少,M方向的辐射将(  )
A.增强 B.减弱 C.不变 D.消失
7.河砂是重要的建筑材料,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其需求量逐年加大。最近几年,各省市相关部门大力整治、打击违规采砂。下图为滥采河砂河床下切及侵蚀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河砂的形成过程无关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化 B.侵蚀 C.固结成岩 D.沉积
(2)大规模河砂开采给河流环境带来的影响是(  )
A.河流溯源侵蚀减弱 B.河流沿岸地下水位上升
C.河底生态环境遭破坏 D.入海口泥沙淤积增加
8.来自于生产、生活污水以及泥沙等的总氮(TN)是反映河流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TN越大,水质越差。流域的土地利用对河流TN有重要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西南地区某流域(山地丘陵为主)7月和12月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河流TN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P值如表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期 林地 耕地 建设用地 灌草地
7月 -0.800 0.373 0.786 0.540
12月 -0.539 0.104 0.848 0.241
(1)P值季节变化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贡献的TN主要源自(  )
A.施用化肥 B.排放污水 C.枯枝落叶 D.大气降水
(2)该流域灌草地的P值大于耕地,其原因之一是灌草地的(  )
A.面积小 B.土层厚 C.坡度大 D.植株密
9.打造绿色生态校园,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是中学生应尽的责任,也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体现。读“节约型校园‘三化五节’模式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校园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为了卫生,尽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B.为了节省时间,在餐盘上套塑料袋
C.用完的电池和其他垃圾一起扔掉
D.洗漱完毕后及时关闭水龙头
(2)对节约型校园“三化五节”模式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三化五节”中“三化”是理论,“五节”是实践 ②“三化”分为三个层面,第三层面最为重要 ③使用充分化包括节约粮食、水电、时间和空间 ④废弃物循环化包括将用过的书本、资料留给学弟学妹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图为局域性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类索取自然资源过度 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太低
③自然环境本身演变太快 ④人类排放废弃物过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图中a、b、c分别代表(  )
A.环境污染、清洁生产、文明消费
B.文明消费、环境污染、清洁生产
C.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环境污染
D.环境污染、文明消费、清洁生产
二、综合题
11.(2021高一下·郴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基于对高产的追求,大量投入农药、化肥、水、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新疆气象、土壤等自然条件并不利于棉种发芽、出土、成活,如土壤淋雨易板结不利于棉苗出土。为此,新疆不断改进棉花播种方式,如膜上种植(土地覆膜之后机械打孔播种,再在种穴上覆土)和膜下种植(机械打孔播种之后再覆膜,出苗时需人工逐一撕开棉苗上部地膜)。北疆目前以双膜覆盖播种为主(下图),在膜上种植的基础上再覆盖一层窄膜,窄膜根据棉苗生长需要可一次性揭开。
(1)说明双膜覆盖播种较之其他两种播种模式的优势。
(2)分析新疆棉花种植可能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
(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为新疆棉花种植环节提出改进措施。
12.(2021高一下·淮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长江是我国的生态宝库和生物基因宝库,有鱼类424种,其中特有鱼类183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物种已达92种。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白暨豚、白鲟等长江水生野生动物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材料二:从2021年1月1日0时起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计划,这也是践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一项战略决策。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涵盖10多个省市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共涉及持证渔船11.3万多艘,渔民近28万人。
材料三: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简图。
(1)分析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
(2)简述当地渔民应对十年禁渔计划可以采取的转业措施。
(3)简述实施十年禁渔计划对长江流域生物资源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点评】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 雹等大气降水。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后者是指在不降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灰尘所带的一些酸性物质。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最严重的三大酸雨区分别是西北欧、北美和中国,所以图中表示酸雨严重的是甲,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乙表示土地沙漠化,丙表示土壤侵蚀问题,丁表示原始森林破坏,故BCD选项错误。故选A。
2.减少制冷剂排放是防治臭氧层空洞问题的有效措施,故A选项错误;酸雨是人类在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过程中,不断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所造成的,所以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是缓解酸雨问题的有效措施,故B选项正确;虽然植物可以直接吸收一些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但提高植被覆盖率不是缓解酸雨问题的有效措施,故C选项错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可有效防治温室效应,故D选项错误。故选B。
3.【答案】C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以煤、石油作为主要能源以及工业废气直接排放会造成大气污染,AD错;加快热带雨林开发会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B错;用NH 代替氟氯碳化物制冷,能保护大气层中的臭氧层,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大气层的臭氧主要以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原子和没有分裂的氧合并成臭氧。臭氧分子不稳定,紫外线照射之后又分为氧气分子和氧原子,形成一个继续的过程臭氧氧气循环,如此产生臭氧层。自然界中的臭氧层大多分布在离地20-50千米的高空。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2011年11月1日,日本气象厅发布的消息称,今年以来测到的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的最大值超过去年,已相当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值。
【答案】4.D
5.A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点评】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4.根据图文资料可知,环境效率低表示即使不提高技术水平,也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而大幅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改善环境质量。图中信息显示环境效率最低的省区是云南省、青海省、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故这几个省区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可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根据材料可知,环境效率高表示现有技术条件下污染物可减少的程度比较低,此时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更大幅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图中信息显示,甲省(黑龙江省)环境效率高,其数值大于等于0.8。要减少黑龙江省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措施应该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答案】(1)A
(2)B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会增加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的含量,会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A正确;大气的运动速度主要受气压梯度力的影响,B错误;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并不会改变大气的垂直分层,C错;地转偏向力与地球自转相关,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对其无影响,D错。故答案为:A。(2)从图中可以看出,M 方向的辐射由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汽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下降,大气逆辐射减弱,故答案为:B。
【点评】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7.【答案】(1)C
(2)C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河沙是天然石在自然状态下,在外力作用下风化、侵蚀、搬运,并在适当的地方沉积形成的,与固结成岩无关,故答案为:C。(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大规模河砂开采,导致河流溯源侵蚀增强,河底生态环境遭破坏,A错,C正确;河床采砂导致河床高程下降,河流沿岸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增多,河流沿岸地下水位下降,B错;河床采砂导致入海沙量减少,加之河床采砂导致河床高程下降,可能导致海水倒灌加剧,所以入海口泥沙淤积减弱,D错。故答案为:C。
【点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1、风化作用。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空气、水、太阳能和生物的作用和影响下,使岩石产生破坏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按性质不同,风化作用可分为三类:
(1)物理风化作用,主要指岩石受热膨胀、冷却收缩,使岩石产生破裂,岩石由大块变为小块,小块变成细粒。
(2)化学风化作用,主要指岩石在空气和水的作用下,产生氧化和分解,例如长石经过风化后形成高岭土,成为良好的陶瓷原料。
(3)生物风化作用,主要指植物根系对岩石产生机械破碎、微生物对岩石的生物化学作用。
2、侵蚀作用。
外营力(如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冲刷、磨蚀和溶蚀等作用的总称,称为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
风化、侵蚀产物,通过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将物质转移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
4、沉积作用。
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经流水等外力搬运途中,因流速、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等因素的影响,使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称为沉积作用。
一般说来,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形成的沉积物有砾石、砂、粉砂和黏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现象,称为沉积物的分选性。这种情况以河流沉积最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要待冰川融化时才沉积,所以冰碛物大小不分地混杂在一起;山洪暴发,因水流速度大,泥沙石块倶下,河流一出山口,流速很快降低,所以沉积的物质也是大小混杂在一起的。
在干旱地区,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或前进方向遇有障碍物时,沙子便会降落沉积下来,形成沙漠和各种形态的沙丘。
5、固结成岩作用。
地壳中的岩石,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风化过程和改造,通过侵蚀、搬运又在一定环境下沉积,再经过成岩作用变成岩石,这一过程叫固结成岩作用。例如沉积岩中的砂岩、页岩和烁岩等就是这样形成的。
8.【答案】(1)B
(2)C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读图表分析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P值季节变化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建设用地,是人类居住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对河流贡献的TN主要源自排放污水,B正确,施用化肥是耕地农业活动,枯枝落叶是林草地产生的,大气降水与土地利用类型无关,A、C、D错误。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土地利用类型对环境的影响。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灌草地的P值大于耕地表示灌草地面积与河流TN相关性更大,A灌草地面积小,与河流TN相关性就小,A错误;灌草地主要分布在坡地上,物质迁移速度更快,土层应该更薄,B错误;灌草地坡度大,夏季西南地区降水集中,多暴雨,水土流失较严重,TN也大,冬季降水较少,水土流失较少,TN较小,C正确;植株密,不易水土流失,与TN呈负相关,P值应该为负值,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的一般思路
(1)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对污染物进行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理的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9.【答案】(1)D
(2)C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资源浪费;用塑料袋和乱扔电池会导致环境污染;及时关闭水龙头有利于节约水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2)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化”是理论,“五节”是实践;“三化”分为三个层面,但每个层面都同等重要;使用充分化包括节约粮食、水电、时间和空间;废弃物循环化包括节约纸张、教材等。
【点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其基本原则是: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工业实行清洁生产,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日常生活中注意适度消费。
10.【答案】(1)D
(2)A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增长过快,过度利用资源,无节制地排放废弃物,①④正确。(2)根据所学知识,乡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a为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为循环经济和文明消费。循环经济体现在发展生态农业和工业清洁生产。读图可知a代表环境污染,b代表清洁生产,c代表文明消费。
【点评】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工业实行清洁生产,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日常生活中注意适度消费。
11.【答案】(1)①雨水淋不到种穴,避免土壤板结;②减少棉苗破土压力,增加出苗成活率;③增温保水/墒效果更好,提高出苗率;④一次性揭开窄膜,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
(2)①大量使用地膜,“白色污染”/地膜污染严重;②大量农药、化肥,易导致水土污染,土壤质量下降;③大面积种植棉花,加剧水资源短缺。
(3)①加快全程机械化进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②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在南疆推广双膜覆盖播种等;③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如GPS精准导航播种、智能滴灌、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灾害、虫害抵御能力等;④实施绿色优质发展,如借助生物措施治虫,减少农药使用量;回收、清理土壤中的残膜/使用后的地膜等。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从材料信息可知,因为新疆气候干旱,光照强烈,蒸发旺盛,棉花膜上种植模式,不利于土壤水分保持,水分蒸发快,棉花出苗率低;膜下种植模式有利于土壤水分保持,棉花出苗率高,但是需要人工逐一放苗,增加用工,成本上升;双模覆盖播种既有利于保证棉花的出苗率,减少棉苗的出土压力;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的温度,使得土壤的墒情较好,保障棉花的生长;同时窄膜可以一次性揭开放苗,用工少,成本较低。
(2)新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在干旱地区过度发展棉花生产,会加剧水资源匮乏程度;灌溉用水增加,导致生态用水减少,荒漠化加剧;该地区蒸发旺盛,不合理灌溉会产生土壤盐碱化;棉花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地膜,会导致地膜对土壤的污染;种植棉花,大量农药、化肥,会导致水土污染,土壤质量下降等
(3)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从保护绿洲环境、培育良种、改善种植技术等方面回答。新疆水资源短缺,棉花种植耗水量大,发展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适应能力强的优势棉花品种;改善棉花种植技术,减少对土地的破坏,防止土地荒漠化。可以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如GPS精准导航播种、智能滴灌、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灾害、虫害抵御能力等;加强绿色科技的投入,如借助生物措施治虫,减少农药使用量,进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后在地膜使用方面,一是对于残留在土壤中的及时清理,减少土壤污染,二是加强回收再次利用,提高利用率等。
【点评】新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在干旱地区过度发展棉花生产,会加剧水资源匮乏程度;灌溉用水增加,导致生态用水减少,荒漠化加剧;该地区蒸发旺盛,不合理灌溉会产生土壤盐碱化;棉花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地膜,会导致地膜对土壤的污染;种植棉花,大量农药、化肥,会导致水土污染,土壤质量下降等。
12.【答案】(1)长江沿岸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大量有害废弃物排入长江;长江沿岸渔民的过度捕捞;挖石采砂、非法开发等破坏了长江的水生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围湖造田、城市化造成的水域空间变小等。
(2)淡水鱼养殖;淡水鱼深加工;河道清理、生态系统保护等。
(3)利于恢复生态系统;水生生物的种类增多;利于保护珍稀物种;预防长江渔业资源衰退。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长江流域渔业资源日益匮乏主要从水生生态系统污染和破坏、人类活动过度捕捞等角度回答。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大量生产活动占据河道,导致水域面积减小;沿江地区大量的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排入长江,导致长江流域水污染严重;其次,长江流域的挖石采砂、非法开发等人类活动破坏了长江的水生生态环境;最后,长江沿岸地区人类过度捕捞,导致长江流域渔获量大大减少。
(2)当地渔民应对十年禁渔计划可以采取的转业措施:可以凭借自身的技术和经验从事淡水鱼养殖;可以凭借自身的经验,从事淡水鱼加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水文以及船舶利用经验,从事河道清理,河流生态系统保护等工作。
(3)根据材料第一题分析以及材料信息“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涵盖10多个省市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共涉及持证渔船11.3万多艘,渔民近28万人。”可推测,长江通过“十年禁渔”,减少人类捕捞活动对长江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利于保护野生渔业资源,促进长江生态系统的修复;十年禁渔,会导致人为捕捞大大减少,促进渔业资源的增长,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有利于防治珍稀物种的灭绝,保护珍稀物种;可以预防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促进渔业资源的丰富等。
【点评】渔场成因的分析方法:
(1)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考过程: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深层无机盐上泛←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①寒暖流交汇处或有上升流(冷海水上泛),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海水表层。
②在大陆架海区,由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多。
③河流入海口地区,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2)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如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区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如南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