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中图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一、选择题
(2021高一下·柳州期末)为满足洄游鱼类对通道需求,减缓工程对河流生态的影响,一些电站修建了鱼道工程,下图为鱼道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鱼道内设置通过横隔板分成梯级池室,目的是( )
①过河通道 ②减缓水速 ③增加水深 ④截水捕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鱼道修建反映出的人地观念是( )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人地和谐
【答案】1.C
2.D
【知识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解析】【点评】鱼道修建是为了满足鱼类洄游,利于鱼类繁衍,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体现了人地和谐的人地观念。
1.鱼道修建是为了满足鱼类洄游,不是人类的过河通道,①错误;梯级池室可以减缓水速,利于鱼类洄游,②正确;横隔板可以起到拦水、蓄水的作用,增加水深,③正确;鱼道修建是为了满足鱼类洄游,截水捕鱼不是目的,④错误。故②③是鱼道内设置通过横隔板分成梯级池室的目的,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鱼道修建是为了满足鱼类洄游,利于鱼类繁衍,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体现了人地和谐的人地观念。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3.读“我国某集团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影响该生态产业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 B.原料 C.能源 D.市场
(2)图示生态产业园生产过程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
【答案】(1)B
(2)A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由图看出,该集团生态产业围绕制糖厂发展了一系列具有生产联系的工厂,因此其核心企业是制糖厂。制糖厂属于原料导向型产业,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原料。(2)该图体现了产业间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废物资源化,排放减量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点评】工业区位指企业所在的地区,一般来说工业区的位置主要受交通、土地价格、人口集聚;次要受政策、市场、劳动力、原料、动力所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4.中国的生态安全日益引发关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
A.西南地区沙漠化进程较快 B.长江以南地区酸雨污染严重
C.地下水超采问题农村超过城市 D.水土流失程度南方大于北方
(2)三江源、黄土高原、塔里木河流域和海南岛热带雨林地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依次为( )
A.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
B.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C.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
D.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
【答案】(1)B
(2)C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我国西北地区是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长江以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所以酸雨问题较为严重。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幅增加,导致许多城市地下水过度开采。北方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2)三江源位于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地区,这里冰川纵横,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沼泽地分布较广,是多条江河补给的主要源泉之一。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塔里木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海南岛热带雨林地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据此分析各选项。
【点评】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其基本原则是: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5.分析下列所示的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三种观点,回答下列小题。
(1)下列有关观点一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
B.以通过农业生产破坏自然环境为其主要影响
C.以通过工业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为其主要影响
D.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2)下列有关观点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符合自然环境决定论
B.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
C.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认为人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
(3)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观点三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C.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D.竭泽而渔,焚林而猎
【答案】(1)D
(2)C
(3)D
【知识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解析】【分析】(1)由题可知观点一只强调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2)由图可知观点二只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应该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产生该观点是因为在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3)观点三认为环境与人类社会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解决人地矛盾的措施是谋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点评】形成区域环境问题原因: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 造成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这样活动结果造成人地关系不协调。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决策与行动,率先成为具有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6.
201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塑战速决”。呼吁世界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塑料污染已无处不在,我们使用完的塑料包装,绝大多数会一直存在,并最终流入海洋。“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是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8年环境日主题。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有关一次性塑料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俗称白色污染 ②无法回收利用 ③大都难以降解 ④仅造成视觉污染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能为“美丽中国”做到的行动有 ( )
①参与环保公益宣传活动 ②用塑料袋购物 ③参加植树活动 ④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 ⑤使用一次性餐具 ⑥节水节电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⑥ D.①④⑤⑥
【答案】(1)A
(2)C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一次性塑料污染,俗称白色污染,大都难以降解,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回收利用。该污染不仅造成视觉污染,还会带来不良刺激和对生态环境造成深层次的破坏。选A。(2)参与环保公益宣传活动、参加植树活动、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节水节电都是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能为“美丽中国”做到的行动,而用塑料袋购物会增加塑料污染,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间接破坏森林,造成资源浪费和污染,都不是环保行为。据此分析选C。
【点评】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其基本原则是: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7.
2017年10月18~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召开。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据此回答16~17题。
(1)“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是( )
A.经济持续发展 B.社会持续发展
C.生态持续发展 D.文化持续发展
(2)下列行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是( )
A.在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
B.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扩大地下水开采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D.全面关停污染企业
【答案】(1)C
(2)A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故答案为:C。(2)退耕还林,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A正确;扩大地下水的开采,易产生地面下沉的问题,B错误;毁林开荒造成植被破坏,易导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加剧了洪涝灾害,C错误;全面关停重化工业,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应该适当改造传统工业,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8.富碳农业是指将工业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后,以高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几倍的浓度,释放在相对密闭的人造小区域中,创造一个高效的光合作用环境,从而极大提高作物产量的农业。下图示意富碳农业产业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生产特点中,符合富碳农业的是( )
A.生产规模大 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低 D.对自然条件依赖较小
(2)富碳农业是新型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其生产( )
A.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B.减轻了水土流失
C.缓和了碳排放压力 D.分布在交通枢纽附近
【答案】(1)D
(2)C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分析,富碳农业是在小区域内,创造高效的光合作用环境,极大提高作物产量的农业,因此生产规模不大,A错;集约化程度高,B错;由产业链图可知农产品主要通过仓储物流进入社会,说明商品率较高,C错;富碳农业在相对密闭的人造小区域中,对自然条件依赖较小,D对。
(2)根据富碳农业的生产原理,主要是将工业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富集起来,进行农业生产,即能提高农业产出,又能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缓和了碳排放的压力,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1)D;(2)C。
【点评】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第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二、综合题
9.(2022高一下·肇庆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和白茶,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境内大部分为山地、丘陵地貌,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最高峰达1597米;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平均年日照1907小时。茶区为红壤类土壤,土层深厚达100~150厘米,pH值为5~6。近年来,政和县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建立无公害茶叶基地,示范带动茶园标准化建设。下图示意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地理位置。
(1)分析政和县白茶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明政和县引导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方式给茶农带来的好处。
(3)请为政和白茶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出可行性措施。
【答案】(1)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适合白茶生长;山地丘陵地貌,平均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为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种植;土层深厚,利于茶树根系生长;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
(2)利于扩大白茶的种植面积,获得规模效益;公司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利于提升白茶品质;公司与市场对接,降低市场风险,保护茶农经济利益;利于提升白茶的商品化程度。
(3)培育良种,提高白茶品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白茶知名度;树立品牌保护和创新意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强白茶外运能力。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6℃左右,适合白茶生长;境内大部分为山地、丘陵地貌,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茶区为红壤类土壤,pH值为5~6,适合茶树种植;土层深厚达100~150厘米,利于茶树根系生长;据图可知,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
(2)“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利于扩大白茶的种植面积,获得规模效益,增加经济收入;公司可以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进行培训,利于提升白茶品质;公司与市场对接,销售渠道稳定,降低市场风险,保护茶农经济利益;“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利于提升白茶的商品化程度。
(3)白茶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首先可以培育良种,提高白茶品质,提高质量;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白茶知名度;建立自己的品牌,树立品牌保护和创新意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强白茶外运能力,及时运到市场。
【点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和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因素决定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农作物生长期长短、昼夜温差大小、区域环境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品质优劣影响较大。
区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0.(2022高一下·蚌埠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桑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气温降到12℃以下停止生长。江浙地区是传统的桑蚕优势产区。2006年我国启动“东桑西移”工程,桑蚕产业由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区逐渐西移。2005年以来,广西蚕茧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桑蚕业助推35个贫困县脱贫致富。广西百色市平怀村在桑蚕生产中发展出独特的“平怀模式”。左图为广西百色市位置示意图,右图为桑蚕业“平怀模式”示意图。
(1)分析广西桑蚕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2)简述广西发展桑蚕业对当地社会经济带来的有利影响。
(3)说明平怀桑蚕养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答案】(1)广西气候温暖、湿润,种桑养蚕产量高;国家“东桑西移”政策的引导;城镇化水平较低,土地资源充足,劳动力价格低。
(2)广西桑蚕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脱贫致富。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发展生态农业。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广西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纬度较低,降水丰富,可推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桑养蚕,根据材料2006年我国启动“东桑西移”工程可推出广西桑蚕业快速发展还具有政策优势,广西区域发展整体较为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劳动力价格较低,土地资源丰富,且土地价格较低,都利于桑蚕业的快速发展。
(2)广西发展桑蚕业的快速发展可带动与桑蚕业有关的产业发展,且能增加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利于脱贫致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进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3)平怀的桑蚕养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可以从特色农业、延长产业链、旅游、生态农业的角度分析;如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打造特色农业;延长产业链,发展丝织品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发展农业旅游,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发展“种养加”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实现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点评】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 15.2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中图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一、选择题
(2021高一下·柳州期末)为满足洄游鱼类对通道需求,减缓工程对河流生态的影响,一些电站修建了鱼道工程,下图为鱼道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鱼道内设置通过横隔板分成梯级池室,目的是( )
①过河通道 ②减缓水速 ③增加水深 ④截水捕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鱼道修建反映出的人地观念是( )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人地和谐
3.读“我国某集团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影响该生态产业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 B.原料 C.能源 D.市场
(2)图示生态产业园生产过程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
4.中国的生态安全日益引发关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
A.西南地区沙漠化进程较快 B.长江以南地区酸雨污染严重
C.地下水超采问题农村超过城市 D.水土流失程度南方大于北方
(2)三江源、黄土高原、塔里木河流域和海南岛热带雨林地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依次为( )
A.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
B.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C.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
D.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
5.分析下列所示的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三种观点,回答下列小题。
(1)下列有关观点一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
B.以通过农业生产破坏自然环境为其主要影响
C.以通过工业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为其主要影响
D.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2)下列有关观点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符合自然环境决定论
B.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
C.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认为人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
(3)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观点三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C.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D.竭泽而渔,焚林而猎
6.
201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塑战速决”。呼吁世界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塑料污染已无处不在,我们使用完的塑料包装,绝大多数会一直存在,并最终流入海洋。“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是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8年环境日主题。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有关一次性塑料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俗称白色污染 ②无法回收利用 ③大都难以降解 ④仅造成视觉污染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能为“美丽中国”做到的行动有 ( )
①参与环保公益宣传活动 ②用塑料袋购物 ③参加植树活动 ④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 ⑤使用一次性餐具 ⑥节水节电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⑥ D.①④⑤⑥
7.
2017年10月18~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召开。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据此回答16~17题。
(1)“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是( )
A.经济持续发展 B.社会持续发展
C.生态持续发展 D.文化持续发展
(2)下列行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是( )
A.在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
B.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扩大地下水开采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D.全面关停污染企业
8.富碳农业是指将工业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后,以高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几倍的浓度,释放在相对密闭的人造小区域中,创造一个高效的光合作用环境,从而极大提高作物产量的农业。下图示意富碳农业产业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生产特点中,符合富碳农业的是( )
A.生产规模大 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低 D.对自然条件依赖较小
(2)富碳农业是新型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其生产( )
A.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B.减轻了水土流失
C.缓和了碳排放压力 D.分布在交通枢纽附近
二、综合题
9.(2022高一下·肇庆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和白茶,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境内大部分为山地、丘陵地貌,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最高峰达1597米;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平均年日照1907小时。茶区为红壤类土壤,土层深厚达100~150厘米,pH值为5~6。近年来,政和县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建立无公害茶叶基地,示范带动茶园标准化建设。下图示意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地理位置。
(1)分析政和县白茶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明政和县引导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方式给茶农带来的好处。
(3)请为政和白茶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出可行性措施。
10.(2022高一下·蚌埠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桑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气温降到12℃以下停止生长。江浙地区是传统的桑蚕优势产区。2006年我国启动“东桑西移”工程,桑蚕产业由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区逐渐西移。2005年以来,广西蚕茧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桑蚕业助推35个贫困县脱贫致富。广西百色市平怀村在桑蚕生产中发展出独特的“平怀模式”。左图为广西百色市位置示意图,右图为桑蚕业“平怀模式”示意图。
(1)分析广西桑蚕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2)简述广西发展桑蚕业对当地社会经济带来的有利影响。
(3)说明平怀桑蚕养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知识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解析】【点评】鱼道修建是为了满足鱼类洄游,利于鱼类繁衍,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体现了人地和谐的人地观念。
1.鱼道修建是为了满足鱼类洄游,不是人类的过河通道,①错误;梯级池室可以减缓水速,利于鱼类洄游,②正确;横隔板可以起到拦水、蓄水的作用,增加水深,③正确;鱼道修建是为了满足鱼类洄游,截水捕鱼不是目的,④错误。故②③是鱼道内设置通过横隔板分成梯级池室的目的,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鱼道修建是为了满足鱼类洄游,利于鱼类繁衍,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体现了人地和谐的人地观念。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3.【答案】(1)B
(2)A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由图看出,该集团生态产业围绕制糖厂发展了一系列具有生产联系的工厂,因此其核心企业是制糖厂。制糖厂属于原料导向型产业,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原料。(2)该图体现了产业间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废物资源化,排放减量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点评】工业区位指企业所在的地区,一般来说工业区的位置主要受交通、土地价格、人口集聚;次要受政策、市场、劳动力、原料、动力所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4.【答案】(1)B
(2)C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我国西北地区是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长江以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所以酸雨问题较为严重。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幅增加,导致许多城市地下水过度开采。北方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2)三江源位于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地区,这里冰川纵横,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沼泽地分布较广,是多条江河补给的主要源泉之一。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塔里木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海南岛热带雨林地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据此分析各选项。
【点评】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其基本原则是: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5.【答案】(1)D
(2)C
(3)D
【知识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解析】【分析】(1)由题可知观点一只强调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2)由图可知观点二只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应该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产生该观点是因为在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3)观点三认为环境与人类社会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解决人地矛盾的措施是谋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点评】形成区域环境问题原因: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 造成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这样活动结果造成人地关系不协调。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决策与行动,率先成为具有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6.【答案】(1)A
(2)C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一次性塑料污染,俗称白色污染,大都难以降解,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回收利用。该污染不仅造成视觉污染,还会带来不良刺激和对生态环境造成深层次的破坏。选A。(2)参与环保公益宣传活动、参加植树活动、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节水节电都是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能为“美丽中国”做到的行动,而用塑料袋购物会增加塑料污染,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间接破坏森林,造成资源浪费和污染,都不是环保行为。据此分析选C。
【点评】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其基本原则是: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7.【答案】(1)C
(2)A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故答案为:C。(2)退耕还林,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A正确;扩大地下水的开采,易产生地面下沉的问题,B错误;毁林开荒造成植被破坏,易导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加剧了洪涝灾害,C错误;全面关停重化工业,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应该适当改造传统工业,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8.【答案】(1)D
(2)C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分析,富碳农业是在小区域内,创造高效的光合作用环境,极大提高作物产量的农业,因此生产规模不大,A错;集约化程度高,B错;由产业链图可知农产品主要通过仓储物流进入社会,说明商品率较高,C错;富碳农业在相对密闭的人造小区域中,对自然条件依赖较小,D对。
(2)根据富碳农业的生产原理,主要是将工业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富集起来,进行农业生产,即能提高农业产出,又能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缓和了碳排放的压力,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1)D;(2)C。
【点评】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第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9.【答案】(1)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适合白茶生长;山地丘陵地貌,平均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为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种植;土层深厚,利于茶树根系生长;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
(2)利于扩大白茶的种植面积,获得规模效益;公司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利于提升白茶品质;公司与市场对接,降低市场风险,保护茶农经济利益;利于提升白茶的商品化程度。
(3)培育良种,提高白茶品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白茶知名度;树立品牌保护和创新意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强白茶外运能力。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6℃左右,适合白茶生长;境内大部分为山地、丘陵地貌,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茶区为红壤类土壤,pH值为5~6,适合茶树种植;土层深厚达100~150厘米,利于茶树根系生长;据图可知,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
(2)“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利于扩大白茶的种植面积,获得规模效益,增加经济收入;公司可以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进行培训,利于提升白茶品质;公司与市场对接,销售渠道稳定,降低市场风险,保护茶农经济利益;“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利于提升白茶的商品化程度。
(3)白茶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首先可以培育良种,提高白茶品质,提高质量;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白茶知名度;建立自己的品牌,树立品牌保护和创新意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强白茶外运能力,及时运到市场。
【点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和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因素决定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农作物生长期长短、昼夜温差大小、区域环境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品质优劣影响较大。
区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0.【答案】(1)广西气候温暖、湿润,种桑养蚕产量高;国家“东桑西移”政策的引导;城镇化水平较低,土地资源充足,劳动力价格低。
(2)广西桑蚕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脱贫致富。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发展生态农业。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广西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纬度较低,降水丰富,可推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桑养蚕,根据材料2006年我国启动“东桑西移”工程可推出广西桑蚕业快速发展还具有政策优势,广西区域发展整体较为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劳动力价格较低,土地资源丰富,且土地价格较低,都利于桑蚕业的快速发展。
(2)广西发展桑蚕业的快速发展可带动与桑蚕业有关的产业发展,且能增加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利于脱贫致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进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3)平怀的桑蚕养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可以从特色农业、延长产业链、旅游、生态农业的角度分析;如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打造特色农业;延长产业链,发展丝织品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发展农业旅游,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发展“种养加”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实现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点评】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