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8 18:04:03

文档简介

高26届入学考试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B C C A D D C D D B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A A D A C B B C A A D
材料题
25.
(1)表现: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白银货币化;海外贸易发达;江南工商业市镇蓬勃发展;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2)兴:北方边境贸易发展;赋役制度改革;新航路开辟后新的作物品种传入,带动农业、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等。衰:国内战事频繁;投资土地,没有把票号与民用工业结合起来;与封建政府联系紧密等。
26.(1)措施:解放全国领土;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积极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瑞典、丹麦等国建立外交关系,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
(2)意义:证明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合理性、优越性;强化了对社会主义政权的政治认同;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等。
27.主题:19世纪中后期国家出路的探索。
阐释:19世纪中后期,列强侵华是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国家呈现颓势与衰败趋向的主导因素,这就决定了救亡图存是社会各阶级抗争与努力的根本出发点;列强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残酷现实,决定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同时必须反封建。为挽救国家颓势,林则徐、魏源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这对后世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洋务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造方案,但因不能突破封建秩序而归于失败。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但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出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19世纪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正在酝酿之中。
综上所述,晚清社会各阶级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不足,特别是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使得其反抗斗争与救亡努力均归于失败,但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斗争精神与不懈探索国家出路的爱国情怀,为当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内江六中 2023—2024 学年(下)高 2026 届入学考试
历史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
第Ⅰ卷 选择题(满分 6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8 分)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不断壮大。他们不仅要接受教育训练,还要了解过去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学习先辈们在战斗中临危不惧、为国牺牲的精神,理解“食人之禄,忠人之事” 的思想理念。这( )
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B.说明儒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C.表明士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 D.反映出士阶层推动社会变革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提到:严格说来,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 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据此可知( )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B.秦汉最高统治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先秦以前通过实行郡县制达到封建统一 D.秦汉时期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已趋成熟
汉初币制混乱,且允许郡国铸钱,导致私人铸币现象严重。汉武帝时改革币制,将铸币权败归中央由中央设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这一措施( )
A.健全了货币体系 B.减轻了农民负担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抑制了市场活力
下表为两部文献中关于江南地区人物传中部分内容摘录,这些内容反映了( )
出处 内容
《吴书 孙权传》 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 作邸阁。
《晋书 孔愉传》 句章县(今宁波南)有汉时旧陂,毁废数百年。愉自巡行,修复故堰,溉田二百余顷,皆成良业。
A.东晋时期吏治清明 B.南方水利设施完备
C.江南得到一定开发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唐太宗至唐高宗前期,官学鼎盛,私学不显;从开元、天宝年间迄于唐末,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广泛发展起来。这一变化得益于( )
A.选官制度的发展 B.诗歌创作的鼎盛
C.社会阶层的流动 D.官学地位的衰颓
唐代士人的隐逸与魏晋时期士人全身远祸或附庸风雅的隐逸不同,他们全无消沉颓废之情,而是在积蓄力量,巩固自我,待机而动,以求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建功立业,扬名天下。唐代士人的隐逸侧面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拓展 B.主流意识形态逐渐嬗变 C.三教合一的思想发展趋势 D.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
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对国家大事共同决策。议事时,由主事官首议,政事堂(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合议,后由皇帝裁决,最后交由有司执行。谏院(言官机构)全程记录。如果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谏院抗议。结果是,有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这说明当时( )
A.选官用官制度不完善 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 D.国家制度对专制皇权有约束力
在宋以前,“无讼”是地方官追求的执政境界之一、但是到两宋时期,民间显现“尚讼 ”风气,“编户之内,学讼成风”。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下降 B.社会秩序较为稳定
C.经济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D.官员执政水平较高
明代的内阁大臣有代替皇帝发言的职能,即进行草拟圣旨、票拟批答、拟定遗诏等,这些诏书有时是皇帝亲授,有时是通过宦官传达。这一职能( )
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B.表明决策渐趋民主
C.较大程度上侵夺君权 D.是君主意志的反映
《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该材料反映出( )
A.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动摇 B.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C.工商皆本思想得到认可 D.江南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一批介绍西方的著作,其内容如下表所示,由此可见( )
魏源《海国图志》 将中西人士有关地理、天文、轮船、火炮、炮台、水雷等知识以及时人对于筹办海防、夷务的论述一并收入书中。
徐继畬《瀛寰志略》 全书以图为纲,简洁明了地叙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方位和历史沿革等。
梁廷柟《海国四说》 介绍了有关外国的历史和现状,肯定了西方民主制度。
A.清政府摆脱传统的华夷观念 B.士大夫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中国开始全面接受西方文明 D.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世纪 50 年代,为平定叛乱,清廷再次沿用了曾在平叛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团练制度, 由士绅领导的团练逐渐转变成地方政府的正式机构,开始介入征收赋税、维护治安与公共建设等多个领域。1860 年以后,清廷不再放手鼓励地方团练,但团练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这表明,团练制度( )
A.推动了新阶级力量崛起 B.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 C.冲击了清朝的中央集权 D.导致地方自治运动由此启动
13.1874 年,王韬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创办《循环日报》, 宣传“天下之治,以民为先”“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等主张。这表明王韬( )
A.立足国际视角践行洋务新政 B.已经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 C.借助舆论宣传凝聚革命力量 D.仍未突破传统民本思想的束缚
14.1907 年,农工商部颁布章程,规定无论独资、合资或附股兴办实业能够“开辟利源, 制造货品,扩充国民生计”,并达到一定规模,即可得到级别不等的奖励。这一举措(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反映了实业救国的要求
摒弃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D.彰显了挽救危亡的担当
15.民国初年,革命元勋黄兴在致电袁世凯等人的电文中提道:“比来学子,每多误会共 和……将见背父离母认为自由,逾法蔑纪视为平等,政令不行,伦理荡尽。”革命党人张纯一指出,“盖家庭废则孝道亡,人类亦将灭绝也”。这可以用来说明,民国初年( )
A.思想启蒙任务任重道远 B.复辟帝制思潮兴起
平等思潮产生广泛影响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6.《新青年》杂志的文章涉及到了众多的社会话题,包括“孔教、欧战、白话文、世界语、注音字母、女子贞操、偶像破坏、家族制度、青年问题、人口问题、劳动问题、工读互助团、易卜生主义、罗素哲学、俄罗斯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宣传与社会主义讨论”等,由此可知
( )
A.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B.民主共和制度得到巩固 C.传统文化地位被彻底动摇 D.国人迫切探索救亡新路
17.1912 年底,学者章太炎丧偶后谈及自己续偶条件:“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之后在北京《顺天时报》登载一则征婚广告,提出条件有三:“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材料折射出,当时( )
A.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渐进性 B.民主共和思想传播的广泛性 C.大众传媒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性 D.传统婚姻观念被摒弃的彻底性
18.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上海的中共党员及时召开了特别会议,由周恩来起草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的电文,遭到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反对,他们竭力主张中国共产党配合蒋介石北伐。共产国际的这一举动( )
A.认识到革命统一战线重要性 B.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前进 C.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实际 D.赢得了中国社会各界的支持
19.1929-1932 年,湘鄂西苏区采取了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劳动互助社和犁牛合作社,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发展军需工业、民用工业等措施。这些举措( )
A.保证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B.适应了当时革命战争需要 C.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解决了根据地的经济困难
20.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 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1937 年 8 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 决定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这些举措( )
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践行了团结抗战的路线 C.表明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是创建革命政权的尝试
21.1948 年 7 月,新华社信箱《关于农业社会主义的问答》,批评平分一切土地财产和工商业的思想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强调我们要达到社会主义,“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经济一个时期的发展,要大量地发展公私近代化工业”。由此可见,《问答》( )
A.意在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B.指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C.正确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D.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等国家多次以“反对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在全 世界,特别在亚太地区煽动反华,指责中国“输出革命”。对此中国政府做出的有力回应是
(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以大国的身份参加会议 D.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下图选自 1949 年至 1956 年的新中国宣传画。该作品反映出( )
A.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高涨 B.新中国建设模范层出不穷 C.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巨大 D.各行各业支持新中国建设
如图为 1949—2008 年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领域取得巨大
成就,形成了 1949 年、1972 年和 1992 年三次建交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主要原 因 是 (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的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二、材料分析题
第Ⅱ卷 非选择题(满分 5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晚明时期,商贩奔波于南北之间,日夜不息。嘉隆时人李鼎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杭其必由之境也。舳舻衔尾,日月无淹。”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地域商帮的活动》材料二 明清时期不少人走进城市营商,他们在经商所在地共建会馆、公所,这些会馆、
公所除了具有联乡情、祀神明,以增进同乡商人的地域认同和团结外,还具有管理商业的职能,如共同商议条规,保证商品质量,统一商品价格,既是防止同乡商人之间相互竞争,也是为了增强与其他商帮竞争的实力。《创建黄皮胡同仙城会馆记》记载了在北京经商的广州商人创建仙城会馆的目的和动机为“由利”:“乡人同为利,而利不相闻,利不相谋,利不相一,则何利 故会之。会之,则一其利。以谋利也,以是谓由利也。”认为同乡商人相互竞争难以获利,即使侥幸获利,也难以以个人的力量与市场上的其他商人以及牙行做斗争。建立会馆的目的虽为消弭同乡商人间的竞争及增强与其他地域商人、牙行斗争的力量,但恰恰说明市场主体间竞争的激烈。
——摘编自张明富《论明清时期的早期市场经济》材料三 随着明初“开中法”的实施,北方边境贸易发展很快。1728 年中俄《恰克图条
约》签订后,边境贸易更是日趋活跃,晋商几乎垄断了中俄之间的边境贸易。明后期实施的“一条鞭法”,使“役归于地”,税“概以银征收”,商人免除了劳役之苦。“康乾盛世”时期, 康熙实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取消了几千年来一直沿袭的人丁税,使封建人身束缚得以松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咸丰开始,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化,国内战事频繁,当时军阀割据,土匪纷起,以致晋商票号各分庄损失巨大。洋务运动中兴之际,恰是山西票号极盛于各地之时,我国封建社会中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受高额地租率的影响,晋商把利润大量投向土地,以获取坐享其成的地租,没有把票号与民用工业结合起来。19 个世纪中叶以来连续不断的激进主义的暴力冲撞,一次次阻断了中国经济自然演进的路程,最终摧毁了山西商人。
——摘编自张泽一《晋商兴衰探究》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10 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衰的主要原因。(1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1949 年 11 月 15-30 日“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期间中央人民政府调入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物资统计如下:
中央人民政府从东北每日调运 1000 万至 1200 万斤粮食入关;天津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
3.2 亿斤,准备布匹 35 万匹,棉纱 5000 件;上海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 4 亿斤,准备棉布 110 万匹,棉纱 2.8 万件;汉口准备棉布 30 万匹,棉纱 8000 件;西安准备棉布 40 万匹。经过周密布置和准备,选择市场价格达到高峰之机,于 11 月 25 日,在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 集中抛售,使投机商措手不及。
——数据综合自《陈云文选》(1949~1956) 材料二 1955 年“平均每社生产 11.9 万市斤,其中高级社为 50.4 万市斤,初级社为 11.6
万市斤,平均每人生产粮食 812 市斤,其中高级社为 966 市斤,初级社为 808 市斤,……与
1955 年全国每农业人口平均生产粮食 706 市斤来比较,初级社平均多产 14.4%,高级社多产
36.8%” 。收入方面,1955 年“平均每户收入为 424 元,……高级社平均每户收入为 776 元”。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从根本上改善了全国普遍贫困的状态,也证明了合作社的优越性。
——摘编自《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8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从根本上改善了全国普遍贫困的状态的意义。(7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对自己的“近代”有着不堪回首的记忆,“落后”“屈辱”“挨打”等受损者心态占据了主线.但我们翻检近代,不乏有精彩、荣耀和辉煌。在 21 世纪多元文化环境中,应适时地反省中国人的“近代记忆”,“重写近代史”。如《近代记忆: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求富与求强:洋务运动与早期现代化》等,体现了作者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理解。
根据材料,阐释一则晚清时期中国的“近代记忆”,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不得照抄材料中的书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