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村社居民每三年要更换一次耕地和住所,即所谓“换土易居”。春秋时实行的“履亩而税”则需要使农民和耕地的关系相对固定,于是出现“书社”,即把村社户口土地画在版上。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 新的生产关系正在形成 B. 王室有了稳定可靠的税源
C. 新式耕作技术广泛应用 D. 井田制被土地私有制取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居民三年更换一次耕地和住所,而春秋时期,农民和耕地的关系则相对固定,说明新的生产关系正在逐渐形成,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体现税源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描述生产力的信息,排除C项;井田制被土地私有制取代,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 下列是明朝记载玉米的一些史料,对其推论正确的是( )
来源 成书时间 关于玉米的记载
河南《襄城县志》 嘉靖三十年(1551年) “玉麦”
甘肃《平凉府志》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番麦”“西天麦”
(明)田艺衡(杭州人)《留青日札》 序作于1572年 “御麦出西蕃,旧名蕃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
(明)兰茂《滇南本草》(药物学专著) 最晚成书于1476年 “玉麦须(玉米雌蕊花丝),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宽肠下气。”
A. 《襄城县志》可佐证玉米种植已遍布全国
B. 《平凉府志》可佐证玉米传入中国途径
C. 《留青日札》说明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D. 《滇南本草》说明玉米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甘肃《平凉府志》,关于玉米的记载中,其描述的“番麦”“西天麦”,说明玉米是从国外传入,佐证了其传入中国的途径,B项正确;河南《襄城县志》,将玉米描述为“玉麦”,无法判断玉米种植是否已遍布全国,排除A项;《留青日札》说明玉米被称为御麦的原因,而非说明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排除C项;《滇南本草》说明玉米具有药用价值,没有描述其观赏性,排除D项。故选B项。
3. “19世纪后半期,在美国,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翻耕50英亩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打谷脱粒、自动装袋。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该材料反映了( )
A. 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 B. 冷链物流产业已经发展起来
C. 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广泛应用 D. 美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据材料可知,19世纪后半期,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等机械化工具在美国的运用,推动了美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美国,没有体现欧洲,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机械化在美国农业的运用,没有体现冷链物流产业已经发展起来的信息,也没有体现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广泛应用,排除BC项。故选D项。
4. 英国历史学家卡内夫斯基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时期,水动力供应了英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部分动力。美国学者路易斯·亨特在其专著中详细论证了水动力在两个半世纪中对美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巨大贡献。由此可知( )
A. 工业革命对动力的需求体现为多元化 B. 传统动力在工业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
C. 蒸汽动力未对工业革命产生任何影响 D. 人类将逐渐摆脱对自然力的过分依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在工业革命时期,水动力供应了英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部分动力”“……论证了水动力在两个半世纪对美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巨大贡献”可知,水动力等传统动力在工业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水动力对工业革命有重要影响,并不是工业革命对动力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排除A项;蒸汽动力是工业革命过程中采用的主要动力,并对工业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排除C项;人类对水动力等自然力仍有较强的依赖性,排除D项。故选B项。
5. 下图为英国与其他地区工人工资水平收入差异图。据此推测,当时英国( )
A. 国内市场日益缩小 B. 工场手工业技术进步
C. 产业升级进程加快 D. 生产流水线应用广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525年后英国伦敦工人工资水平长期领先,1775年后与其他地区的工资水平差距扩大,结合时代背景——工业革命,可推测当时英国产业升级进程加快,C项正确;高工资会促进人地分离和工业发展,国内市场应是不断扩大,不是缩小,排除A项;材料时间跨度大,涉及了手工工场和机器工厂生产两个时期,排除B项;流水线应用情况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中古早期,土地耕种一年后休耕一年的二田制是西欧诸国最为典型的农业耕作制度。13世纪,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使三田制得以在英国推广,大量村庄和庄园努力减少它们的休耕地。由此可知( )
A. 庄园式劳作普遍存在于各文明区域 B. 农业技术创新引发土地所有制变革
C. 劳动工具进步助推社会生产力提高 D. 中古欧洲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由原来的二田制进步到三田制,是因为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从这个结论可得出这样的推论:劳动工具进步助推社会生产力提高,C项正确;材料里并没有提到庄园式劳作,排除A项;“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使三田制得以在英国推广”可知,以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为内容的这场农业技术创新并没有引发土地所有制变革,排除B项;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的农业技术创新和从二田制到三田制的改变,不足以支撑中古欧洲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7. 据统计,1816年英国13岁以下工人在棉纺织行业所占比例为20%、1835年为13%、1850年为8%。19世纪中期以后,学校教育成为西方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同时,德国统一之前就规定实行义务教育,1860年普鲁士儿童入学率达97.5%。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科技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 B. 经济发展提升了工人的社会地位
C. 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劳动力的渠道 D. 工业革命使工人劳动日益复杂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9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1816年英国13岁以下工人在棉纺织行业所占比例为20%、1835年为13%、1850年为8%”“学校教育成为西方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1860年普鲁士儿童入学率达97.5%”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童工比例的不断降低、学校教育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提高,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经济发展对工人社会地位的影响,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劳动力的渠道,并不是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劳动日益复杂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8. 明代史料记载:“东洋吕宋(今菲律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来中国)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亦无几。”这一现象促使中国( )
A. 政府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B. 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C.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萌生了新生产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现象为大帆船贸易,西班牙大帆船携带白银到菲律宾马尼拉,再至中国购买商品,明朝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手工业方面的优势,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巨额白银的流入刺激了明朝经济的蓬勃发展,B项正确;中国政府此时的经济政策仍为重农抑商,排除A项;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新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萌芽,大帆船贸易并没有直接促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9. 阅读下表,据此可知,表中反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1872年 上海轮船招商局发行股票
1882年 上海出现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1897年 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
1900年 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
A. 晚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成果 B. 上海是中国近代化中心
C. 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D. 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872-1900年(中国)。根据材料发行股票、证券机构、创办银行、成立百货公司,这些机构都属于近代的经济机构,说明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D项正确;1900年香港成立先施百货公司时洋务运动已经结束,不属于晚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成果,排除A项;材料中也提及了香港,上海未和其他地区进行对比,无法说明上海是中国近代化中心,排除B项;上海轮船招商局不属于民族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0. 敦煌文书是在敦煌鸣沙山发现的唐代人手书古籍。在其中大量关于“乡法”(即民间世代承袭的习惯法)的记述中,包含有买地契、卖舍契、便贷契、雇工契、养男(女)契、分书、放妻书、放良书等各种契约文书的书写样本。这说明当时
A. 社会法律制度和体系非常完善 B. 乡法取代了国家法的法律地位
C. 契约精神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 D. 私有财产制度成为全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人重视契约文书,契约文书的内容包含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说明契约精神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法律制度和体系非常完善,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乡法取代了国家法的法律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的契约文书不仅仅涉及私有财产方面,且无法判断私有财产制度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排除D项。故选C项。
11. 下表是晚清时期中国进口货物简表,该表反映出( )
年份 棉布(万匹) 棉纱(担)
1871—1880年 9272 67782
1881—1890年 9012 71239
1895—1905年 7342 106754
A. 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B. 洋布充斥中国城乡市场
C. 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D. 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自1871年至1905年,中国进口的棉纱呈现上升趋势,进口的棉布虽然呈下降趋势,但整体数量仍旧较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棉布和棉纱的进口,推动了耕织分离,进而推动了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所以材料反映了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棉布数量有所下降,不能得知棉布在中国城乡市场的情况,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边远的内地和农村,洋布并没有充斥城乡市场,排除B项;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的表现是中国原材料的出口增加,仅据棉布和棉纱的进口数量不能得知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排除C项;民族工业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初步发展,D项不能解释1871年至1890年间的数据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列那狐故事诗是12—14世纪法国最出色的文学成就之一。故事诗以“禽兽”喻人,其中狮子象征国王、笨拙凶狠的熊象征大封建主、笨驴象征教士、灵巧狡猾的列那狐象征市民,当列那狐和其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这一文学作品( )
A.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 B. 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政治体制
C. 加速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D. 抑制了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14世纪法国。根据材料可知,列那狐象征市民,材料“当列那狐和其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说明了在市民与封建统治阶层斗争时,市民阶层一定能取得胜利,因此这一文学作品反映的是西欧市民文学的兴起,基于唯物史观,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市民文学的兴起折射出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A项正确;这一文学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政治体制”夸大了该作品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一文学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未体现对欧洲思想解放的影响,排除C项;这一文学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并不能抑制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数量已由1978年的1.7亿提高至2018年的8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78至2018年我国城市化年增长率不到4%。这一时期的中国城市化( )
A. 达到了国际城市化水平 B. 与改革开放的发展相适应
C. 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 D. 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2018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大量增加,这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即城市化与改革开放的发展相适应,B项正确;材料只说明了中国城市人口的变化未说明与国际城市化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城乡收入的差距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市场经济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北魏孝文帝在营建新都洛阳的过程中,创立了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垣结构,而且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城市中轴线布局的建筑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宫城的核心地位,使得政治中心更加集中。北魏洛阳城的规划( )
A. 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政治观念 B. 受当地自然环境影响
C.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D. 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第一次实现了城市中轴线布局的建筑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宫城的核心地位”可知,将皇帝所在的宫城置于城市核心,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政治观念,A项正确;将皇帝所在的宫城置于城市核心,受皇权至上的政治观念影响,而非受自然环境影响,排除B项;将宫城置于城市核心主要是因为皇权至上的政治观念,而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城市布局与推动民族交融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5. 洋务运动时期,兰州创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并延及周边城市;清末“新政”时期,西北近代工业和电讯事业的发展带动了西北的城市化;抗战时期,川陕公路和陇海铁路成为重要交通干线,东部学校、企业内迁,使得西北城市进一步发展。据此可知( )
A. 近代西北城市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 交通发展对近代城市化起决定性作用
C. 政治军事需要是城市发展必要因素
D. 社会经济进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清末“新政”时期和抗战时期,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西北地区城市不断发展,因此可得出结论:社会经济进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材料强调经济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交通发展对近代城市化有影响,但不起决定性作用,排除B项;政治军事需要也不是城市发展的必要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16. 下表为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英国( )
时间 事件
1848年 颁布《公众健康法》,提出建立公共卫生管理机构。
1875年 颁布《工人住房法》,要求政府机构为工人提供更多廉价的可租赁住房。
1952年 通过《大气清洁法》,对安装除尘、除硫设备和烟囱高度进行了规定。
A. 城市管理走向法制化 B. 完善了国家卫生防疫体系
C.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化 D. 增强了公民环境保护意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8年至1952年(英国)。据本题材料“《公众健康法》”“《工人住房法》”“《大气清洁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诸多城市问题需要政府出台法律规范对城市的管理,城市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A项正确;“完善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结论,排除C项;城市治理立法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是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变革的产物。……近代工厂制的建立,实现了资本和劳动力的集中,实现了劳动分工的加强,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由此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不过,作为工业化社会中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工厂制在兴起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如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事故频发、童工现象的普遍化等,这些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改革主义者的极大关注。进入19世纪30年代后,工厂改革运动的兴起以及一系列工厂立法的颁布,逐步消除了早期工厂制的一些弊端,由此推动着工厂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中国像大多数后发展国家一样以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并不是自发地在传统社会内部完成的,而是在外来因素的作用与冲击下移植产生的。外国资本早期在华设立的近代工业企业,对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起了示范性作用。……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引进先进的生产和机器设备,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投资兴办新式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这些新式企业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近代化产业,中国近代的工厂制度也由此而产生。
——摘编自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产生及其产权运作的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工厂制度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中国近代工厂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影响:有利于大机器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工厂立法,促进教育、医疗等的进步;但工厂制也带来了较多的社会问题。
(2)因素:西方近代工业企业的示范;洋务运动的兴起;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先进人士的倡导和实践;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近代(英国)。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工厂制度有利于大机器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根据材料“实现了劳动分工的加强,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由此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可知,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进入19世纪30年代后,工厂改革运动的兴起以及一系列工厂立法的颁布”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近代工厂立法,促进教育、医疗等的进步;根据材料“工厂制在兴起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如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事故频发、童工现象的普遍化等”可知,但工厂制也带来了较多的社会问题。
小问2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因素:根据材料“外国资本早期在华设立的近代工业企业,对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起了示范性作用”可知,西方近代工业企业的示范;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引进先进的生产和机器设备,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投资兴办新式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这些新式企业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近代化产业,中国近代的工厂制度也由此而产生”可知,洋务运动的兴起、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进人士的倡导和实践;从思想看,近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18. 人类商贸活动范围、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由于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很多地方的农业染上了商业色彩,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同时粮食商品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在国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欧洲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无一例外地都处于贸易逆差之中。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世界贸易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商业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中叶世界贸易格局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现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业资本集聚;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或商帮)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写出3点可)
原因:新航路开辟,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发展。(写出2点可)
(2)特点: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形成了西欧、北美生产和出口制成品,亚非拉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任答2点可)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的逐渐形成。(任答2点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新现象:据材料“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同时粮食商品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可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据材料“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可得出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据材料“很多地方的农业染上了商业色彩”可得出商业资本集聚;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或商帮)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据材料“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可得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结合国际因素新航路开辟,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农业经营可得出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结合行业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发展。(写出2点可)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叶(世界)。据材料二示意图可见贸易的出发点在英国可得出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据材料二示意图可见贸易的产地形成了西欧、北美生产和出口制成品,亚非拉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据材料二示意图在世界各地都有贸易网可得出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任答2点可)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叶(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西方国家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和市场,这促进了西方国家对外扩张,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和殖民体系的逐渐形成。
19. [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是以开埠通商为契机揭开序幕的。近代中国先后开辟的70多个通商口岸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和桥头堡,又是输入近代文明的主要阵地和前哨。开埠以后,近代中国城市的外在人文景观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城市发展始终处于低度、有限的状态,少数大通商口岸城市畸形膨胀,中小城镇却发展不足,许多内地城市呈现停滞、衰退的发展态势,从而影响了近代中国整体城市化水平。
材料二 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以及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促进了市政工程建设的兴起。从19世纪60年代起,一些近代市政工程建设设施,如自来水、电灯、煤气、卫生设备、近代化的交通与邮电通信等也陆续在通商口岸城市出现,进而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及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由于通商口岸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及租界内西式市政建设的示范作用,通商口岸市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异与更新,并由此向内地城乡传播,带动了内地城乡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朝辉《从通商口岸近代文明的传播看中国城市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城市地位和作用。
【答案】(1)特点:与被动开埠通商相关;具有殖民地色彩;畸形发展,水平低,不平衡性。(答出两点即可)
成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西方商品和文化输入;农村经济衰败,人口流入城市;民族工商业的畸形发展。
(2)地位: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化的产物;列强利用通商口岸对华输出商品和资本,造成中国城市经济的畸形;西方生活方式的传播,带有一定的文化侵略性质。
作用:通商口岸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起点;通商口岸最早引进近代生产生活方式,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升了城市的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成为新思想传播的窗口;为中小城镇的近代化提供了参考。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史(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近代中国先后开辟的70多个通商口岸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和桥头堡,又是输入近代文明的主要阵地和前哨。”可知,与被动开埠通商相关,具有殖民地色彩;根据材料“城市发展始终处于低度、有限的状态,少数大通商口岸城市畸形膨胀,中小城镇却发展不足,许多内地城市呈现停滞、衰退的发展态势,从而影响了近代中国整体城市化水平。”可知,畸形发展,水平低,不平衡性。
成因:根据材料“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是以开埠通商为契机揭开序幕的。近代中国先后开辟的70多个通商口岸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和桥头堡,又是输入近代文明的主要阵地和前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西方商品和文化输入;根据材料“城市发展始终处于低度、有限的状态,少数大通商口岸城市畸形膨胀,中小城镇却发展不足,许多内地城市呈现停滞、衰退的发展态势”可知,农村经济衰败,人口流入城市,民族工商业的畸形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史(中国)。
地位:根据材料“近代中国先后开辟的70多个通商口岸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和桥头堡,又是输入近代文明的主要阵地和前哨。”可知,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化的产物;根据材料“,少数大通商口岸城市畸形膨胀,中小城镇却发展不足,许多内地城市呈现停滞、衰退的发展态势,从而影响了近代中国整体城市化水平。”可知,列强利用通商口岸对华输出商品和资本,造成中国城市经济的畸形;根据材料“通商口岸市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异与更新,并由此向内地城乡传播,带动了内地城乡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革。”可知,西方生活方式的传播,带有一定的文化侵略性质。
作用:根据材料“从19世纪60年代起,一些近代市政工程建设设施,如自来水、电灯、煤气、卫生设备、近代化的交通与邮电通信等也陆续在通商口岸城市出现,进而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及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商口岸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起点,最早引进近代生产生活方式,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根据材料“由于通商口岸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及租界内西式市政建设的示范作用,通商口岸市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异与更新,并由此向内地城乡传播,带动了内地城乡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革。”可知,成为新思想传播的窗口,为中小城镇的近代化提供了参考。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西方国家周末休息时间的变迁
19世纪 生产力奇迹,从基础工业、矿业席卷到消费品领域后,就不可避免面 临一个问题:大众休息时间不足,以至于没有精力和兴趣大量消费19世纪70年代,周六休息半天、周日休息一天制度在英国出现。周六下午是举行公园音乐会、足球赛、划船与骑自行车的时光。在小酒馆喝酒也是周六下午流行的活动
20世纪初 20世纪初,电影以一种发育完全的大众娱乐方式出现在城市。最初的 电影院称为五分钱电影院:只需要五分钱就可以看一出半小时的电影。 低票价(百老汇舞台剧的票价超过一美元)加上时间短,让电影院拥有如同今日快餐店的吸引力。周六休息权的买现,带给美国的直接影响就是大量工人涌入电影院,成为好莱坞通俗影片的忠实拥趸
1929年 美国成衣工人联合工会首倡五天工作制〕汽车业巨头亨利·福特宣布 工厂在周六不上班。人们认为缩短工时是缓和高失业率的方法,每个 人都做少一点,那就会有更多人有工可做
——摘编自维托尔德·雷布琴斯基《等待周末:双休日的起源与意义》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1论题: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西方国家周末双休制的形成。
论述: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一方面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大众休息时间不足,没有精力和兴趣消费,这推动了周六休息半天制度的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像电影这样的新的娱乐休闲方式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娱乐需求,推动了美国实现周六半天休息权。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汽车业巨头福特以及工会组织推动了五天工作制的出现,试图以此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缓和高失业率,以及刺激消费。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周末双休制的形成与经济发展及波折密切相关。
示例2论题:西方周末休息时间的延长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论述:19世纪到20世纪初,随着周六休息半天制度的出现与推广,人们的休闲方式更趋多样,并出现了诸如观影这样的新的休闲方式。这推动了消费的发展,顺应了两次工业革命对市场的需求。1929年,美国在经济大危机背景下实行五天工作制,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综上,多种因素作用下的西方周末时间的延长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以上“参考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是唯一标准答案。如学生自拟其他论题,论述合理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定位是工业革命后的西方。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等信息,可得出主题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西方国家周末双休制的形成。论述:根据“生产力奇迹,从基础工业、矿业席卷到消费品领域后,就不可避免面临一个问题”可得出这与工业革命有关,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可得出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一方面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大众休息时间不足,没有精力和兴趣消费,这推动了周六休息半天制度的出现。根据“周六休息权的买现,带给美国的直接影响就是大量工人涌入电影院,成为好莱坞通俗影片的忠实拥趸”可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像电影这样的新的娱乐休闲方式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娱乐需求,推动了美国实现周六半天休息权。根据“美国成衣工人联合工会首倡五天工作制〕汽车业巨头亨利·福特宣布工厂在周六不上班。人们认为缩短工时是缓和高失业率的方法,每个人都做少一点,那就会有更多人有工可做”可得出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汽车业巨头福特以及工会组织推动了五天工作制的出现,试图以此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缓和高失业率,以及刺激消费。最后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及经济危机的影响,总结得出西方国家周末双休制的形成与经济发展及波折密切相关。镇江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村社居民每三年要更换一次耕地和住所,即所谓“换土易居”。春秋时实行的“履亩而税”则需要使农民和耕地的关系相对固定,于是出现“书社”,即把村社户口土地画在版上。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 新的生产关系正在形成 B. 王室有了稳定可靠的税源
C. 新式耕作技术广泛应用 D. 井田制被土地私有制取代
2. 下列是明朝记载玉米的一些史料,对其推论正确的是( )
来源 成书时间 关于玉米的记载
河南《襄城县志》 嘉靖三十年(1551年) “玉麦”
甘肃《平凉府志》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番麦”“西天麦”
(明)田艺衡(杭州人)《留青日札》 序作于1572年 “御麦出西蕃,旧名蕃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
(明)兰茂《滇南本草》(药物学专著) 最晚成书于1476年 “玉麦须(玉米雌蕊花丝),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宽肠下气。”
A. 《襄城县志》可佐证玉米种植已遍布全国
B. 《平凉府志》可佐证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
C. 《留青日札》说明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D 《滇南本草》说明玉米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3. “19世纪后半期,在美国,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翻耕50英亩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打谷脱粒、自动装袋。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该材料反映了( )
A. 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 B. 冷链物流产业已经发展起来
C. 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广泛应用 D. 美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
4. 英国历史学家卡内夫斯基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时期,水动力供应了英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部分动力。美国学者路易斯·亨特在其专著中详细论证了水动力在两个半世纪中对美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巨大贡献。由此可知( )
A. 工业革命对动力的需求体现为多元化 B. 传统动力在工业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
C. 蒸汽动力未对工业革命产生任何影响 D. 人类将逐渐摆脱对自然力的过分依赖
5. 下图为英国与其他地区工人工资水平收入差异图。据此推测,当时英国( )
A. 国内市场日益缩小 B. 工场手工业技术进步
C. 产业升级进程加快 D. 生产流水线应用广泛
6. 中古早期,土地耕种一年后休耕一年的二田制是西欧诸国最为典型的农业耕作制度。13世纪,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使三田制得以在英国推广,大量村庄和庄园努力减少它们的休耕地。由此可知( )
A. 庄园式劳作普遍存于各文明区域 B. 农业技术创新引发土地所有制变革
C. 劳动工具进步助推社会生产力提高 D. 中古欧洲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7. 据统计,1816年英国13岁以下工人在棉纺织行业所占比例为20%、1835年为13%、1850年为8%。19世纪中期以后,学校教育成为西方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同时,德国统一之前就规定实行义务教育,1860年普鲁士儿童入学率达97.5%。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科技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 B. 经济发展提升了工人的社会地位
C. 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劳动力的渠道 D. 工业革命使工人劳动日益复杂化
8. 明代史料记载:“东洋吕宋(今菲律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来中国)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亦无几。”这一现象促使中国( )
A. 政府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B. 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C.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萌生了新生产关系
9. 阅读下表,据此可知,表中反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1872年 上海轮船招商局发行股票
1882年 上海出现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1897年 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
1900年 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
A. 晚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成果 B. 上海是中国近代化中心
C. 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D. 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
10. 敦煌文书是在敦煌鸣沙山发现的唐代人手书古籍。在其中大量关于“乡法”(即民间世代承袭的习惯法)的记述中,包含有买地契、卖舍契、便贷契、雇工契、养男(女)契、分书、放妻书、放良书等各种契约文书的书写样本。这说明当时
A. 社会法律制度和体系非常完善 B. 乡法取代了国家法的法律地位
C. 契约精神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 D. 私有财产制度成为全社会共识
11. 下表是晚清时期中国进口货物简表,该表反映出( )
年份 棉布(万匹) 棉纱(担)
1871—1880年 9272 67782
1881—1890年 9012 71239
1895—1905年 7342 106754
A. 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B. 洋布充斥中国城乡市场
C. 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D. 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12. 列那狐故事诗是12—14世纪法国最出色的文学成就之一。故事诗以“禽兽”喻人,其中狮子象征国王、笨拙凶狠的熊象征大封建主、笨驴象征教士、灵巧狡猾的列那狐象征市民,当列那狐和其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这一文学作品( )
A.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 B. 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政治体制
C. 加速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D. 抑制了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数量已由1978年1.7亿提高至2018年的8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78至2018年我国城市化年增长率不到4%。这一时期的中国城市化( )
A. 达到了国际城市化水平 B. 与改革开放的发展相适应
C. 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 D. 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形成
14. 北魏孝文帝在营建新都洛阳的过程中,创立了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垣结构,而且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城市中轴线布局的建筑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宫城的核心地位,使得政治中心更加集中。北魏洛阳城的规划( )
A. 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政治观念 B. 受当地自然环境影响
C.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D. 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
15. 洋务运动时期,兰州创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并延及周边城市;清末“新政”时期,西北近代工业和电讯事业的发展带动了西北的城市化;抗战时期,川陕公路和陇海铁路成为重要交通干线,东部学校、企业内迁,使得西北城市进一步发展。据此可知( )
A. 近代西北城市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 交通发展对近代城市化起决定性作用
C. 政治军事需要是城市发展的必要因素
D. 社会经济进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16. 下表为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英国( )
时间 事件
1848年 颁布《公众健康法》,提出建立公共卫生管理机构。
1875年 颁布《工人住房法》,要求政府机构为工人提供更多廉价的可租赁住房。
1952年 通过《大气清洁法》,对安装除尘、除硫设备和烟囱高度进行了规定
A. 城市管理走向法制化 B. 完善了国家卫生防疫体系
C.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化 D. 增强了公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是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变革的产物。……近代工厂制的建立,实现了资本和劳动力的集中,实现了劳动分工的加强,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由此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不过,作为工业化社会中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工厂制在兴起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如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事故频发、童工现象的普遍化等,这些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改革主义者的极大关注。进入19世纪30年代后,工厂改革运动的兴起以及一系列工厂立法的颁布,逐步消除了早期工厂制的一些弊端,由此推动着工厂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中国像大多数后发展国家一样以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并不是自发地在传统社会内部完成的,而是在外来因素的作用与冲击下移植产生的。外国资本早期在华设立的近代工业企业,对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起了示范性作用。……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引进先进的生产和机器设备,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投资兴办新式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这些新式企业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近代化产业,中国近代的工厂制度也由此而产生。
——摘编自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产生及其产权运作的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工厂制度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中国近代工厂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18. 人类商贸活动的范围、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由于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很多地方的农业染上了商业色彩,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同时粮食商品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在国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欧洲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无一例外地都处于贸易逆差之中。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世界贸易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商业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中叶世界贸易格局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9 [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是以开埠通商为契机揭开序幕的。近代中国先后开辟的70多个通商口岸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和桥头堡,又是输入近代文明的主要阵地和前哨。开埠以后,近代中国城市的外在人文景观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城市发展始终处于低度、有限的状态,少数大通商口岸城市畸形膨胀,中小城镇却发展不足,许多内地城市呈现停滞、衰退的发展态势,从而影响了近代中国整体城市化水平。
材料二 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以及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促进了市政工程建设的兴起。从19世纪60年代起,一些近代市政工程建设设施,如自来水、电灯、煤气、卫生设备、近代化的交通与邮电通信等也陆续在通商口岸城市出现,进而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及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由于通商口岸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及租界内西式市政建设的示范作用,通商口岸市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异与更新,并由此向内地城乡传播,带动了内地城乡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朝辉《从通商口岸近代文明的传播看中国城市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西方国家周末休息时间的变迁
19世纪 生产力奇迹,从基础工业、矿业席卷到消费品领域后,就不可避免面 临一个问题:大众休息时间不足,以至于没有精力和兴趣大量消费19世纪70年代,周六休息半天、周日休息一天制度在英国出现。周六下午是举行公园音乐会、足球赛、划船与骑自行车的时光。在小酒馆喝酒也是周六下午流行的活动
20世纪初 20世纪初,电影以一种发育完全的大众娱乐方式出现在城市。最初的 电影院称为五分钱电影院:只需要五分钱就可以看一出半小时的电影。 低票价(百老汇舞台剧的票价超过一美元)加上时间短,让电影院拥有如同今日快餐店的吸引力。周六休息权的买现,带给美国的直接影响就是大量工人涌入电影院,成为好莱坞通俗影片的忠实拥趸
1929年 美国成衣工人联合工会首倡五天工作制〕汽车业巨头亨利·福特宣布 工厂在周六不上班。人们认为缩短工时是缓和高失业率的方法,每个 人都做少一点,那就会有更多人有工可做
——摘编自维托尔德·雷布琴斯基《等待周末:双休日的起源与意义》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