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8 16:2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
——寻找诗中那个青春的“我”
教材分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在这两首诗中,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太阳峨日朵之雪巨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有北冰洋、太平洋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色。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郭沫若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而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自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分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特点。
2.通过诗歌对比和结合创作背景分析,思考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变化。
3.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中蕴含的青春精神,激发同学们青春的热情帮助同学们理解青春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歌对比和结合创作背景分析,思考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发展与变化。
教学过程
学教活动 理念依据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在单元起始课上,老师和大家分享了分析文学作品形象的方法。在本单元中《沁园春 长沙》展现的是同学少年的群像,《红烛》《致云雀》展现的是“红烛”“云雀”这样作为喻体的意象,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有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大家请注意,这里的“我”是加引号的,应当是指文学作品中的“我”,那么这个“我”与不加引号的我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今天就让我们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比较阅读中,思考、解决这个问题,一起来寻找这两首诗中那个青春的“我”。 【明确学习活动】 活动一:初读诗歌,寻“我” 活动二:品读诗歌,析“我” 活动三:知人论世,探究“我”与我 活动四:对比阅读,鉴“我” 二、活动一初读诗歌,寻“我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整体感知两首诗歌的内容,然后试着放声朗读课文。朗读后,请画出描写“我”的句子概括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分别是一个什么形象。 学生学习状态预设: ①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整体感知两首诗歌的内容,然后试着放声朗读。 ②圈点勾画诗歌中描写“我”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形象,完成对“我”形象的初步感知。教师明确:大家做得很认真,在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中,我们不难看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抒情主人公“我”是一个放歌者(放号者)的形象,《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抒情主人公“我”是一个登山者的形象。但解读到这里,还远远不够。要对“我”的形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我们需要仔细研读诗歌内容,在对细节、语言等内容的分析中,一步步将“我”的形象读深入、读立体。 活动二:品读诗歌,析“我” 任务 1:在对诗歌进行深入品读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都与哪些要素有关?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学习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大家可以借助我们解读文学作品的经验,讨论、梳理出与抒情主人公“我”形象有关的作品要素。学生学习状态预设: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逐步将文学作品中与抒情主人公“我”形象有关的要素梳理、总结出来。教师明确: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板书来呈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任务 2:让我们带着这个思路,先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例,通过捕捉、分析以上因素,看看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我”这个形象,有着怎样的特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1919 年 9、10 月间作本是一共七行。第一、二行展示了海洋雄伟壮丽的景色;第三、四行抒写了主人公“我”对眼前景观的强烈主观感受;第四、第五、六、七行是对力的讴歌与赞美。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但是这个形象并没有在诗歌的一开篇就出现,诗歌的开篇展现了北冰洋、太平洋雄伟壮丽的景色。那么真的就只是景色描写吗?大家可以讨论一下。明确;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以自然的景象描写,进而为后面歌颂自然的伟力张本。但同时也可以将诗歌的开篇理解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我”的呼喊声。“我”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在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进而歌颂这伟大的力量。这伟大的力量,既是指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指其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这同样是“我”歌颂的内容——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同学们要注意的是,诗人在塑造抒情主人公“我”这个形象的时候,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来进行创造,同时营造了壮阔、恢宏的意境。诗人想象“我”站在地球的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海涛,并把太平洋想象成为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竟然要把地球推倒,把相距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天空的云海和海洋的洪涛联结起来,创造出一种阔大而超越的意境。这些神奇的想象、壮丽的场景背后,是抒情主人公“我”身上勃发出的进取、乐观的精神,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与憧憬,还有着浓郁的浪漫。至此,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与诗歌背后不加引号的作者我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我们一起进入下一个活动。 活动三:知人论世,探究“我”与我 知人论世,探究“我”与我要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来看我们单元学习任务单,其中知人论世的部分。请同学们交流我们查阅的本首诗歌的背景资料,看看能得到哪些启示?学生学习状态预设:同学们交流查阅的资料,对“1919 年9、 10 月间”这个创作时间的前后,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在总结学生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正在日本留学,那是在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的时间。“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 “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因此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同时,1919 年下半年到 1920 年上半年是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一个高潮,是作家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既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而且,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 阅读这首诗,读者最突出的感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使得同为青年的我们也能感受的到,作者就站在我们面前,他的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一下子就把我们全部感染了。自然的景观与诗人的主观世界达到了交融一体的境界。 三.学法迁移 请同学们使用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方法,自主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看看你会有哪些发现?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1962 年 8 月 2 日初稿 1983 年 7 月 27 日删定 这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起句非常凝炼,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一下子出现在读者眼前:“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这个句子还暗示了“我”已经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 “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这时候“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写太阳彷徨许久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态与落日的动态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向上攀援正好相反。于是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那一片 “引力无穷的山海”事实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就决非易事。 诗句立即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也就是说,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那么,在这一艰难卓绝的时刻,难道不应该有一只雄鹰或者雪豹与“我”为伍,和“我”同道么?然而,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份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唯有久经沧桑、创巨痛深的人生长途的攀登者,能写出这样结实而沉着的诗篇。 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本诗于 1962 年 8 月 2 日完成了初稿,于 1983 年 7 月 27 日最终删定。 有评论家认为,1962 年作者自己遭遇不幸,蒙受了人生的苦难,那么他笔下的“我”更多的是对英雄的渴望与追慕,以此缓解自己的痛苦。20 多年后,当他再一次重新删定这首诗时,我们看到原来那个英雄的“我”,被一个弱小的、平凡的,小到只有一只小小蜘蛛相伴的“我”所取代了。岁月的洗礼,个人的成熟,使得作者完成抒情主人公“我”的变化,与成长。 活动四:对比阅读,鉴“我” 当我们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抒情主人公放在一起,你又会发现什么? 明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1919——狂歌猛进的五四时期青年人渴盼自由的“我” 《峨日朵雪峰之侧》 1962——困难时期自我救赎的“我” 1983——开放时期礼赞人生命的“我” 四.课堂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从文学作品文字表面的“我”开始探讨,继而发现了文字里面的“我”,认识了文学的“我”,分析了时代的“我”,最终解读出了精神层面的“我”。这个过程,加深了我们对抒情主人公“我”的认识,也引发了我们对青春精神的深深思考。不同时期的青年人都有自己的追寻与感悟,希望我们现代青年也能一步步由年轻狂热走向成熟稳重。 五.课后作业 微型写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形象,请同学们运用描写人物形象的手法,结合时代特征,塑造一位新时代我的青春形象。要求 200字。 1、在“新课标”这一大背景下,语文学习需要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底。让学生对比两个抒情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同时,升华青春主题,最终做到了以文化人,立德树人。 2、深刻贯彻落实“萌发课堂理念”,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化教室为学堂,化课本为教材,化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化教的目标为学的目标;充分利用导学案,落实好预学、共学、延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后反思 1. 现在诗歌的理解比较复杂,这一课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情感的共鸣,经典的魅力恰恰在于能长时间影响和陪伴着学生,而不仅仅停留在一堂课。如果能把作者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带着情感和问题一辈子品读。 2、这篇课文文意理解相对简单,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诵读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在“新课标”这一大背景下,语文学习需要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底。 3、在文本语言赏析这方面有所欠缺,要落实好导学案,抓好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