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西南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鄂西南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8 16:17:54

文档简介

鄂西南三校高二年级三月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8页,四大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与试题卷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这一代上了年纪的人,在人格成熟期大多会受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哺育与熏陶,至于受到哪部文学名著的影响更多,因人而异。我曾经在文章中说过,我八九岁时读《聊斋》,具体说是聊斋连环画《王六郎》,竟影响了我的一生。从那时起,《王六郎》的故事已经融化在我的血脉里,“善良”、“厚道”、“真诚”、“友爱”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也已经在我心中暗暗萌生,成为我内心深处始终固守的人生基石。
我读《聊斋》,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真诚善良应是人的本性。我重读《聊斋》,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定的生态观念。所以,在我的视野里,《聊斋》的字里行间充盈着鲜活生动的生态内涵。《聊斋》就是一部传统乡土社会的百科全书,而传统乡土社会,即农业社会,或曰“前现代”,在我看来是一个人与自然相对和谐的时代。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文学研究总是要对时代精神做出回应。以往,国内学者大多以社会学、政治学的目光,将注意力集中在蒲松龄的人民性、斗争性、反封建、批科举方面。而莫言等一些知名作家凭着自己内心敏锐的直觉感悟到了《聊斋》的生态学意蕴。
我在《天地之中说聊斋》一书中,将蒲松龄的生态精神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类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整体;万物有灵,禽兽可以拥有仁心,人类有时也会丧失天良;善待万物,并不单以人类的价值尺度衡量万物存在;钟情荒野、扎根乡土、守护人类质朴、本真、善良、厚道的天性;尊重女性,视女性与自然为一体,赞美女性的独立、自由。
与中国古代文学所谓“四大名著”相比,《聊斋》中的生态内涵显得特别丰富。这与在蒲松龄身上集中体现出来的“生态人格”相关。蒲松龄与他同时代的作家孔尚任、洪昇、曹雪芹、纪晓岚都不相同,他命中不属于庙堂、台阁,19岁上得中秀才后,一蹶不振。为养家糊口做了一辈子“乡先生”,即“乡村民办小学教师”。但他又不是一般的乡先生,同时还是一位诗人、一位文学先生,除了教书课徒,他情系万物、用心世情、热衷乡治、关注民生!
《聊斋》也并不是专为揭露、批判官场而作,作者更多的用心是面向底层,向人民大众普及文化、彰显伦理、提升情怀、完善人性。除了创作《聊斋》,蒲松龄还为乡民编纂了《农桑经》《药祟书》《家政编》《婚嫁全书》《日用俗字》等乡村生产、日常实用的普及读物,从种桑养蚕、纺花织布到偏方治病、强身健体,到炼铜冶铁、脱坯烧窑,无所不包,为乡土做了大量改良生产、改善民生、开发民智、净化民风的事情。
《聊斋》全书近500篇,我在《天地之中说聊斋》这部书中仅仅选了十多篇,是按照我所接受的生态哲学的原则挑选的:其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生态立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善待万物”是生态涵养,其他则是具体表现。
“善良”本是人类伦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准则。我在本书中选取的舍己救人的王六郎、舍身救世的柳秀才、天真无邪的小翠、洒脱善良的翩翩、行侠仗义的狐女阿绣、憨厚诚挚的阴府陆判、仁慈宽厚的白家庄老汉,都是一些具有中国农业时代善良美德的常人。蒲松龄本人就是一位心地良善、博爱万物的文化人,在他的笔下“蛇”、“蠋”、“老鼠”这些为现代人视为寇雠、务必扑杀的动物,都成了他给予同情、怜悯、赞美的对象!读者可以看看我在本书中选取的《蛇人》、《蜗客》、《义鼠》、《阿纤》诸篇。基于“万物一体”,蒲翁已经破除了“人类中心”,将人类社会伦理学扩延到生态伦理学的领域。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视野看,这是很了不起的!
与此同时,蒲松龄还在《九山王》、《遵化署狐》中对那些利欲熏心、独自尊大、虚伪奸诈、冷酷无情、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恶人、螽人进行了严厉的斥责与鞭挞。
“善良”,在接人待物中表现为“厚道”。
《易经·坤卦》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的就是“厚道”。做人应该像大地一样质朴、宽厚、诚挚、本真、仁爱、谦恭、包容万物,善待万物,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厚道”,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应该着力加以宣扬的当代人必备的“生态人格因素”。遗憾的是在当下日常生活中,人们变得越来越不“厚道”,变得越来越虚伪矫情、冷漠刻薄,甚至残酷无情。尤其是随着网络的普及,让那些隐身的恶人变得越发猥琐、怯懦、卑劣、无耻、冷酷、残暴。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暴戾之气弥漫于天地间,将会销蚀我们民族的机体,破坏我们社会的健康与稳定。
生态无国界,优秀的生态文明总是属于全人类的。对待我们自己的古代文明,以往我们常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落到实处并不容易。在文化商品化的浪潮中,许多时候竟变成“取其糟粕、去其精华”。鉴于此,我希望大家换一种心态重读《聊斋志异》,学习蒲松龄,做一个厚道人。
(摘编自《鲁枢元:读<聊斋>,做一个厚道人》)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聊斋》中体现出的生态观念,与其故事发生在人与自然相对和谐的传统乡土社会有关。
B.以往学者对《聊斋》的文学研究都是从人民性、斗争性、反封建、批科举等方面进行的。
C.鲁枢元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为标准,从《聊斋》中选取了十多篇来入书。
D.如今人们本应从中国古代文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际操作时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枢元幼时阅读《聊斋》的经历及受到的影响,为他后来写作《天地之中说聊斋》奠定了基础。
B.鲁枢元本身就具有坚定的生态观念,所以才能继承莫言等著名作家对《聊斋》的研究成果。
C.《聊斋》的生态内涵比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更丰富,这与作者蒲松龄本身的经历有关。
D.蒲松龄《聊斋》中的篇目对“善”大加赞扬,在他笔下“善良”并非人类所独有的伦理美德。
3.(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首段开门见山,鲁枢元以幼年读《聊斋》的经历引出了自己的观点。
B.材料从《聊斋》的作者和《聊斋》的内容两方面具体对观点进行了论证。
C.材料列举了当下不“厚道”的现象以及带来的后果,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D.材料尾段与首段呼应,表明当代人应吸取《聊斋》的精华,做一个厚道人。
4.(4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的关键字是“土”,即“泥土”。而“泥土性”正是蒲松龄的生态人格体现,是他文学生命的基因,请简要分析这样说的原因。
5.(6分)《聊斋》的字里行间充盈着鲜活生动的生态内涵,请阅读下面对《聊斋》中《婴宁》篇的主人公婴宁的介绍,分析这一人物是如何体现《聊斋》的生态内涵的。
婴宁为狐狸和人所生,被托付给鬼母抚养。她长于山野之间,娇憨活泼,天真爱笑,无所顾忌。上元节外出踏青,与王子服相遇,后与其成婚。由于恶作剧害死觊觎她美色的西邻之子,引起了官司而受到婆母训斥,婴宁就发誓不再笑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三边
贾平凹
往陕北远行,三千里路,云升云降,月圆月缺,旅途是辛苦的,过了金锁关,山便显得愈小,羊便见得更多,风头一日比似一日强硬,一日比似一日的思亲情绪全然涌上心头了。当黄昏里,一个人独独地走在沟壑梁上,东来西往的风扯锯般地吹,当月在中天,只身卧在小店的床上,听柴扉外蛐蛐忽鸣忽噤,便要翻那本塞外古诗,以为知音,是体会得最深最深的了。但我仍继续北上;三边,这是个多么逗人神思的神秘的地方啊。
穿过延安,进入榆林地区,车子在沟底里钻,七拐八拐的,光看见那黄天冷漠,黄山发呆。到了县城,天已擦黑,城外三里便进了绿的世界,要不是赶驴人提醒,谁能想到这不是树林子而是一座县城呢 于是得知,在这三边,有一丛树,便有一户人家,有一座树林,就该是镇子或是县城了;原来天和地平行,树和人同长,这便是三边的特点了。
待了几日,新结识了几位伙伴,他们主动提出做我的向导,要往北边的沙漠里去走走。“一定要去看看,那又是另一个世界呢。”兴趣撩拨,就三人越过了长城,徒步往北行。沙地上,行走委实艰难,浑身汗水淋淋。沙丘起起伏伏,望之如海中浪涛。沙丘过去,又是成片的盐碱地,树木是不长的,只可怜巴巴生些盐蒿。一把蒿守着一抔土,渐渐便成了一个小包。再往后却又是沙丘,但已经植了树:沙柳、红柳、小叶杨、沙枣。沙盖了盐碱,树又守住了流沙。
三天过后,我们走到一个镇落里,这个镇落显得很大,有回民,有汉民,分两片屋舍:一处汉民,建筑分散中但有联络;一处回民,建筑对仗里却见变化。伙伴讲,再往北去不远,还有蒙民哩。夜宿镇里,当地老人给我一个手抄本,有这么一段:
三边地区蒙民,昼意干粮,晚就道旁,有水草处卸鞍驮,撑帐支锅,取野薪自炊,其牛纵食原野,人披裘轮卧起,以犬护之,不花一钱。汉民亦有效之。
读此书,方知三边地域民族竟是这么亲善!更不曾想,这个镇子在两日之后,便是汉、回、蒙一年一度的盛大交易会。
交易会,其场面可谓热闹,有北京王府井的拥挤,却比王府井更气势;有上海南京路的嘈杂,却比南京路更疯野。那一排一摆小吃,荞面拉条、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酸、辣、煎,五味俱全;那菜市上一筐一车,二尺长的白菜、淡黄的萝卜、乌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葱,六色尽有;那农具市上的铜的挂铃、铁的镢、钢的锨,叮、咣、铿、锵,七音齐响。还有那骡马市上,千头万头高脚牲口,黄乎乎、黑压压偌大一片,蒙民在这里最为荣耀,骡马全头戴红缨,脖系铃铛,背披红毡,人声喧嚣,骡马鸣叫,气浪浮动得几里外便可听见。在羊肉市上,近乎一里长的木架上,羊肉整条挂着。更有买卖活羊的,卖主用两只腿夹住羊头,大声与买主议价。汉、回、蒙民似乎都极富有,买肉就买整条,买果就买整筐。末了就涌进那菜馆酒馆,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直要闹到月上中天方散。在酒馆里,几句攀谈,我们便成了极熟的人,兴致高涨,开怀大饮。
半个月匆匆过去了,临走前两天,正好是阴历八月十五,夜里在长城根下一个村子吃了月饼、香梨,喝了花茶、葡萄酒,看了一阵房东大娘的剪窗花,兴致还未尽,便同房东小儿登长城望高。月光下,沙海泛亮,草原迷离,高高低低的长城,从脚下一头伸向天的东头,一头伸向天的西头,这伟大的建筑,从远古时候,一坐落在这里,沙再没有埋住,风再没有刮走,它给了沙漠之骨,沙漠也给了它的雄壮。如今烽火台没有了狼烟传递,但每一座台下,都住了人家,牛羊互往,亲戚走动。生着,在这大漠上添着活气;死了,隆起沙堆,又生起一堆绿色。一道长城,是连接千家万户的一条线,流动着不屈不挠的生命和人与人的情感。玩到天明,晨曦里看见天地相接的地方,柳树林子长得好茂,那树都是桩干粗壮,一人多高,就截了顶,聚出密密的嫩枝,枝形呈圆,叶子全红了,像无数偌大的灯笼高高举着,似乎这天之光明,完全是这些灯笼照耀的。树林子前面,端端一柱白烟长上来了,走近去,是放蜂人燃的。这里还能放蜂,犹如春天里的一个童话!相坐攀谈,放蜂人来自江南,年年都来,来数月方去。他说外人以为三边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你瞧,绿的沙柳、红的盐蒿、粉的牛儿草、白的盐、黄的沙,这三边的土地是最有五颜六色,是最有香有甜的。”尝尝那蜜,果然上品,荔枝蜜没有它香醇,槐花蜜没有它味长。
告辞了放蜂人,突然之间,几天来混混沌沌的思想,沉淀的沉淀了,清亮的清亮了,一时觉得有角度来做我的文章了。往回边走边构思,眼光偏又盯住了一片一片不知名的荆棘,开着丸子一般大的白绒花团,顺枝而上的,如挂纸钱串,就地而生的,又如围起的花环。哦,我明白了,这类花的开放是对三边荒凉的送葬吗 是对三边的富有和美丽的礼赞吗 天黑回到村子,房东已为我准备好了送别酒菜,菜饱酒足,席上拉起了二胡。二胡的清韵又勾起了我思亲的幽情,仰望天上明月,不知今夜亲人们如何思念着我,可他们哪会知道今夕我在这里是多么欢乐啊!一时情起,书下一信,告诉说:明日我又要继续往北而去,只盼望什么时候了,我要和我的亲人、更多的朋友能一块再走走三边,那该又是何等美事呢。
6.(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结识的当地人“主动提出”做向导,酒馆里几句攀谈“便成了极熟的人”,这些描写都展现了三边地区的淳朴民风。
B.以“天和地平行,树和人同长”来概括“三边的特点”,承接初见县城时的感受,凸显了三边地区人民的生存境况。
C.文章以“三千里路”开篇,以“继续往北而去”作结,以“我”的思亲与孤独贯穿全文,呼应了标题“走三边”。
D.文章语言质朴自然,具有显著的地域色彩,与文中所写的西部自然人文相得益彰,是这篇游记散文的典型特征。
7.(3分)关于文中写交易会时使用大量堆叠同类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和“淡黄的萝卜、乌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葱”分别写出美食和物产的丰富。
B.采用渲染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描写,起到强调的作用,有较强的感染力。
C.描写交易会时所用的大量堆叠同类词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蒙、汉、回各民族热闹的交易景象。
D.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交易会上物品种类的丰富,表现了当地民族的融合,物华民阜的世俗生活景象。
8.(4分)文中引用手抄本内的文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6分)为什么“我”告别放蜂人之后觉得“有角度来做文章了”?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三十年,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昭雎[注]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奈何绝秦之欢心!”于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东国必可得矣。”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注]昭雎,楚国的将领。
10.(3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寡人A愿与君王B会C武关D面相约E结F盟而去G寡人之H愿也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从相亲久矣”与“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两句中“从”意思不同。
B.“欲往,恐见欺”与“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两句中“见”意思相同。
C.因,趁着的意思,与《苏武传》“君因我降”中的“因”意思相同。
D.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谷是立国之本和立政之基,社稷常用来代指国家。
12.(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太子与秦国的大夫斗殴,杀死秦大夫后逃回楚国,秦发兵攻楚,楚怀王惊恐,就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和解。
B.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想不去,内心犹豫不决。
C.昭雎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秦国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还是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会见秦昭王,结果被秦国扣留。
D.齐湣王想扣留楚太子求取楚国淮北,国相认为此举会失义于天下,有人认为可以“杀太子”威逼太子横达成交易。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
(2)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14.(3分)鲁迅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请结合本文,从史学性与文学性的角度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15.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16.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伶官传序》中,用欧阳修在引《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作答时,顺势从中引申出:“ , ”的道理。
(2)孔子在《论语 里仁》中阐释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两句是“ , ”。
(3)“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有时是淡泊世事的承载,有时是羁旅之愁的寄托,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如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借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
18.(4分)“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中加点的“着”字短语增强了语言表现力,请分别对两个“着”字短语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9.(6分)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边让人感觉郁丛丛、阴森森的,又藏着无边的黑暗”,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特征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对平时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自我评价低、有消极言行等。大部分的人对抑郁症存在刻板印象,认为患有抑郁症的人都是闷闷不乐、对生活毫无兴趣的人,而 ① 。实际上,抑郁症有其诊断标准,也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不是每个抑郁的人都会展现出悲观的状态,不能简单地以人表现出来的个性来判断。
部分抑郁症患者患有“微笑抑郁症”。“微笑抑郁症”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指带有抑郁情绪的人把抑郁的一面掩饰起来, ② ,让人以为自己生活愉快,导致抑郁症状很难被发现。这类患者难以及时等到外界的帮助,因而更容易陷入孤立无援。
抑郁症产生的最关键原因是动力缺乏和快感缺失,就像列车失去了燃料和动力装置,导致患者无法维系原来的生活状态。严重时,患者生活陷入停滞,不仅维持不了高级的社交工作能力,基础的生理状态如饮食和睡眠也出现问题,甚至出现精神类症状,想要自杀。专家指出,作为一种疾病,抑郁症并非“不治之症”。通过 ③ ,大多数患者可以被治愈。
20.(2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5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
22.(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乔乔用苹果系统上的时间追踪软件做学习时间记录,然后通过电子手账五色标记全天时间轴;栗轩每次吃饭都会带上一台电子秤,计算食物热量精确到克;刚刚工作的艾乐参加了百日阅读自律营,今天她看完了《成为可怕的自律人》,标记显示这是她今年看过的第23本书,距离目标还差7本……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把生活数字化,并把这种新方式命名为“量化生活”。
量化人生目标、精确时间管理让人生具有目标感、掌控感,但也带来了哲学方面的讨论:人的生活究竟能否被彻底量化?人生不该虚度,可人生必须量化吗?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鄂西南三校高二年级三月联考
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
1 2 3 6 7 11 12 15
A B C C B C D C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3分)A
2.(3分)B
3.(3分)C
4.(4分)①蒲松龄身处乡土,他虽是读书人,却从未入仕,在乡村做了一辈子教书先生;②蒲松龄的作品贴近乡土,《聊斋》是面向人民大众的,是一部传统乡土社会的百科全书;③蒲松龄为乡民编撰乡村生产、日常实用的普及读物,为乡土改良生产、改善民生、开发民智、净化民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每点2分)
5.(6分)①婴宁为狐狸和人所生,又生长于山野间,体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内涵;②婴宁娇憨活泼,天真爱笑,无所顾忌,体现了赞美女性独立、自由的生态内涵;③婴宁天真烂漫,而西邻之子觊觎她美貌,导致婴宁因官司而不再笑,体现了万物有灵,禽兽可以拥有仁心,人类有时也会丧失天良的生态内涵。(每点2分)
6.(3分)C
7.(3分)B
8.(4分)①记载了汉民对蒙民的学习效仿,写出了三边地区民族团结的历史。
②为后文蒙汉回热闹繁盛的盛大交易会及民族和谐共处做铺垫。
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凸显了民族团结的历史传承。(每点1分,3点4分)
9.(6分)①放蜂人的身份,转变了“我”外来者的观察视角;
②放蜂人的讲述,启发了“我”描写三边的情感立场;
③尝了三边的蜜之后,“我”确定了选材角度和写作内容。(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3分)DEG
11.(3分)C
12.(3分)D
13.(8分)
(1)大王不要去,而要派军队守卫自己(的边境)。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它有吞并诸侯的野心。(“自守”,守卫自己(的边境);“秦虎狼”,判断句,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并”,吞并。每点1分,句意1分)
(2)大王与太子都被困在诸侯国,如今(我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另立大王的庶子,那是不合适的。 (“困于诸侯”,被动句,“于”表被动;“倍”,通“悖”,违背;“宜”,合适。每点1分,句意1分)
14.(3分)①真实地记载了秦楚之争的历史,具有史学性;②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刻画秦昭王、楚怀王等人物,形象具体丰满,具有文学性。(每点1分,2点3分)
【参考译文】
二十七年(前302),秦国一位大夫私下与楚太子殴斗,楚太子杀死了他逃回楚国。二十八年(前301),秦国就和齐国、韩国、魏国共同攻打楚国,杀死楚国大将唐昧。二十九年(前300),秦国又攻打楚国,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两万楚兵。怀王惊恐,就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求得和解。三十年(前299),秦昭王给楚王一封国书说:“当初我和您结拜为弟兄,在黄棘盟约,太子做人质,关系十分融洽。太子杀死我的要臣,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侵占您的边境。今天听说您让太子到齐国做人质求得和解。我国和楚国临近接壤,本来就结成了婚姻,互相亲善友好很长时间了。而今秦楚关系恶化,就无法号令诸侯。我希望和您在武关相会,当面结为盟约,盟约达成后再分离,这是我的愿望。我冒昧地告诉您这个想法。”楚怀王看到秦王的信,很担心。想赴会,又担心受骗;想不去,又担心秦王发怒。昭雎说:“君王不要前去,应派军队加固边境的防守啊。秦国是虎狼之国,不能相信,他有吞并诸侯的野心。”怀王的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往,说:“怎么能拒绝秦王的好心呢!”于是怀王去会见秦昭王。秦昭王采取欺骗手法,打着秦王的旗号,派一位将军在武关埋下伏兵。楚王一到,秦兵就关闭了武关,于是劫持怀王到咸阳,秦王在章台会见怀王,对待怀王就像对待附属国的臣子一般,不用平等的礼节。楚怀王大怒,后悔没听昭雎的劝告。秦王趁机扣留楚王,要挟楚国割让巫、黔中的郡县给秦国。楚王想只订盟约,秦王想先得到地盘。楚王生气地说:“秦国欺诈我,又强迫要挟我割让地盘!”没有再答应秦王。
楚国大臣十分担心,互相商议说:“我们的君王留在秦国不能回来,秦王要挟我们割地,太子又在齐国做人质,如果齐国、秦国联合谋划,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想拥立在国内的怀王的儿子。昭雎说:“君王与太子都在诸侯国受困,今天又违背君王的命令另立庶子,那是不合适的。”于是蒙骗齐国(派使者到齐国报丧),齐湣王对国相说:“不如扣留太子以便求取楚国的淮北。”国相说:“不行,郢中如果立了君王,我们就空留人质并在天下人面前做出不义的事了。”有人说:“不对。郢中如果立了君王,正好借机和新王做个交易说‘您给我们下东国,我们就替您杀死太子,否则,将和秦、韩、魏三国联合拥立太子’,这样下东国一定就到手了。”齐王最终采用国相的计策送回了楚国太子。太子横回楚后,被立为君王,这就是顷襄王。于是楚人通告秦国说:“依赖社稷的神灵,我国有君王了。”
15.C
16.①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以灵性和动感。②《望月怀远》中的“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③《春江花月夜》中的“生”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
17.(6分) (每句1分,共6分)
⑴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⑵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⑶示例一: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示例二: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示例三: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示例四: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其他符合要求的诗句亦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4分)示例一:“沸着”强调西湖夏夜水的温度持续高温,让人有热气升腾的感觉,从而反衬出秦淮河水“冷”的特点。
示例二:“绿着”化静为动,又强调了“绿”的状态的持续,突出秦淮河水“绿”的特点。(每句2分)
19.(6分)①原文使用了语气词“呢”,增强了语气语调,使得抒发的感慨之情比改句更加强烈。②原文有“似乎”一词,比改句更加客观和准确,“藏着无边的黑暗”是人的主观感受而非事实。③原文两个“的”字短语,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比改句更能凸显“那边”的阴森。④原文由四个短句组成,改句是两个普通的陈述句,原文比改句更简练,且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每句2分)
20.(2分)这类患者难以及时得到外界的帮助,因而更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21.(5分)①抑郁症有其诊断标准,不能仅看个人表象。②抑郁症产生的最关键原因是动力缺乏和快感缺失。③抑郁症是常见的心理疾病,但并非“不治之症”,大多数患者可被治愈。(每点2分,3点5分)
22.(3分)①阳光爱笑的人不会得抑郁症 ②戴着微笑的面具生活 ③寻求专业的帮助(其他回答治愈途径的答案酌情给分)(每点1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
审题参考:
对于材料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量化生活”是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用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人的数据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服务与管理的高效、精准,但这也意味着很多时候人不再被看作是具有独特体验与丰富境遇的生命,而是被简单粗暴量化的对象,或者无差异化计算的数字,“以人为本”可能会逐步转向“以数字为本”。而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远观山色,近观人情,中观自己”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显然是难以被量化的。即使是在科学和理性主导的世界里,人的日常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以及对价值的追求,也不应该一并交给科学理性来量化。
对此,写作时,合理量化方为最佳立意。可以首先指出“量化生活”的一些有效影响,如“量化生活”可以更高效率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不错的管理方式,能够达到自律的状态,获得成功。此后,则应针对材料对于“彻底量化”“必须量化”的疑问给出解答。指出过度量化的方式似乎也为我们的生活设置了条条框框,使我们被量化指标牵引。比如,由于数据显示睡眠时间不足导致的“没睡好”心理暗示、由于运动后没有数据而产生的“白运动”想法。可见,当数字过度地发散到我们的身体和生活中时,其产生了短暂的意识与身体剥离的状态。事实上,我们“量化生活”的初心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感受自己身体的变化。但是现在看来部分截然相反。在数字空间中数字与身体的关联性越来越强,使得我们过于依赖数字设备,更多地关注数据的呈现,使行为和感受呈现出“质壁分离”的结果。最后,行文时则可再一次回顾开头“量化”有益性来讨论“量化”问题,使逻辑更严密:量化没有问题,让量化的价值最大化,也是让我们的生活迈向更高质量的一条道路,我们的生活需要量化,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数字空间的侵蚀,避免数据框住了我们的意识,让我们的情感与身体分离。情感与身体的结合才能让我们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与收获。
立意参考:
1.量化也应有“度”。
2.过分量化,会带来情感的缺失。
3.莫让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
评分参考:
1.作文切入分为44分。再根据中心立意、结构层次、语言文采和卷面篇幅等方面上下拉开差距评分。
2.作文中心明确,层次结构清晰完整,语言顺畅且具有文采,以48分以上评分。52分以上作文在立意深度、思维缜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等方面应尤为突出。
3.字数不够800字的作文,若600字以下为不及格,以36分以下酌情评分; 600 字以上结构完整,每50字扣1分,没有完篇的38分以下评分。
4.偏题作文35分左右评分,离题作文15分左右评分。
5.作文内容消极颓废,思想不健康的5分以下评分。
例文:
重游量化起点 摆脱精神内耗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随“量化生活”方式。在日复一日的记录与打卡中,获得对自律生命的良好体验;但随着所行至远,人们似乎淡忘了本心,过度苛求完美,继而不免陷入精神焦虑的漩涡之中。因此我们有必要追溯本心,重游量化起点;为精神松绑,摆脱精神内耗。
“量化”起点在于明晰好坏,在自律中拔擢完善。
自律者进,自胜者强。“量化”生活正是一个助力我们坚守自律的平台。运动打卡,监测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去锻炼加强;设定目标,督促自我争分夺秒,如扬鞭奋蹄激励作为。在自律中拔擢完善,补足短板,优化长处,才是根本。至于暂时的退步与落后,只不过是自律乐章中的小插曲,并不会破坏整支音调的和谐;同样的,我们也不应因此而滋生负面情绪,它们正是我们通往更好的自己之路上的垫脚石,以平常心坦然越过,自会托举前进的脚步。
“量化”引发精神内耗,欲避之则须适时停歇。
石在水的激荡下固而能够发出鸿鸣,却也有被激碎之险;人在“量化”生活的激励下从而实现了进步与完善,但同时也引发了精神压力,带来内耗与倒退。不允许懈怠,不接受失败,这不是胜利者的宣言;要求完美,下意识地竞争,似乎软化了我们的意志,遇挫即思虑不振,遇不顺则置身压力之下,这偏离了“量化”人生原本的意义,更是背离了生活的意味。此时,我们不妨驻足停歇,适当放松下精神之弦。像“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般放荡心胸,像史铁生一般“坐下来看看流岚雾霭,唱支歌听”,舒解精神压力,体味生活。
自我完善,量化之本也;一张一-弛,生活之道也。
人如待发的箭,压力来临时,正是我们出弦之时;可若压力过大,弦会断,反而适得其反,甚至伤害到自己。因此,在“量化”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避免一味的“内卷”与内耗。每一次停下脚步,都是为了更好的出发。不盲目与他人竞争,唯需挑战自我;而挑战自我,并不意味着汲汲于完美,苛求于面面俱到。胜则变顶点为新起点,向上跃进;败则收拾心情再出发,更有针对性地阔步向前。
量化的不仅是身体与时间的指标,更是明确本心后不断完善的自我。纵是困顿之时,不妨重游起点,摆脱内耗,明天的你会更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