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课件(打包5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课件(打包5套)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30 07:43:27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庖丁解牛 赏析 示例
?作家名片 庄子(约前368—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蒙(今河南商丘)人,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曾经做过漆园吏。学问渊博,善于辩论,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庄子》一书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庄子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背景探秘 《养生主》是《庄子》内篇之三,主旨是探究养生之要,总论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前者为庄子名言,大喊两个累(殆),慨叹人生苦短,内省诸心,看穿了,也就不必痴迷和贪得。既然不能苦生,当然就不免碰到养生的问题。怎么养呢?庄子的妙诀却稀松平常:既不可太要强(为善无近名),也不可太混蛋(为恶无近刑),顺乎天理自然(缘督以为经),保身、全生、养亲(心)、尽年,全有了。?小贴士 《庖丁解牛》中的成语
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踌躇满志
切中肯綮 批郤导窾 新硎初试
官止神行 庖丁解牛 善刀而藏 ?启迪智慧
1.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中于“《经首》之会”?
提示: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更加说明了庖丁的技艺出神入化。同时,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展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原因作了铺垫。
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并将其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无非牛者”)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3.庄子是怎样刻画庖丁这个人物形象的?
提示:庄子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场面描写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乃中《经首》之会。”庄子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在庄子的笔下,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
又如:“虽然,每至于族……善刀而藏之。”这几句通过神态描写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来。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提刀四顾,踌躇满志。庖丁先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对比,非常传神。 4.梁惠王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提示: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梁惠王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子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画龙点睛课件25张PPT。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方山子传
大铁椎传赏析 示例
?作家名片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文的风格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畅达,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与欧阳修散文齐名。 魏禧(1624—1681),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今江西宁都)人。明末出生,明亡后隐居翠微峰勺庭,人称勺庭先生。后去浙中,以文会友,并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他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绩,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与汪琬、侯方域并称为清初散文三大家。有《魏叔子文集》22卷,《诗集》8卷。?背景探秘 1.《方山子传》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不遇,实际上是自悲不遇。 2.《大铁椎传》
魏禧极有民族气节,广交隐逸之士、明朝遗民,终生不忘复明。康熙十七年(1678)清政府开博学鸿词科,欲选他做官,他托病不就。魏禧以写人物传记见长,曾为众多侠客、高士、君子、烈妇立传。《大铁椎传》是魏禧传记文中独具特色的一篇,他将自身的追求与感慨寄寓文中,让人“观其文,想其人德”(钟嵘《诗味》)。
?启迪智慧
1.苏轼写作《方山子传》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还是另有深意?
提示:文章表彰了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也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寓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但作者方以文为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词,语多深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方山子传》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提示: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文章开始仅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其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3.概括出本文叙述了有关大铁椎的哪两件事?从中表明大铁椎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1)夜半外出杀响马,夺其物。 身怀绝技,行踪飘忽。
(2)星夜与强盗决斗。 勇力过人武艺高强。
4.本文在刻画大铁椎形象时,除了从正面简笔勾勒外,还怎样从侧面烘托呢? 提示:(1)通过对宋将军的描写侧面烘托:宋将军“工技击”,也是颇有盛名的豪杰,但观看大铁椎与强盗的决斗时也“股栗欲堕”。可见大铁椎英勇无畏,武艺高强。
(2)通过对响马贼的描写来对比反衬:“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者百许人”与大铁椎一人对比,众寡力量的悬殊突出大铁椎艺高人胆大,“众贼环而进”“客从容挥椎”,表现大铁椎面对强敌镇定自若,并“杀三十许人”,可见他武艺高强。
(3)用“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的阴森环境渲染肃杀的气氛,烘托大铁椎从容上阵、沉着应战的姿态。 5.联系课文内容,试分析为什么说大铁椎是个豪侠之士?
提示:大铁椎武艺高强,杀不义之人,劫不义之财,志向远大,并能处处为他人着想。 ?画龙点睛 课件21张PPT。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过小孤山大孤山 赏析 示例
?作家名片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绍兴年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工诗、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今存9000余首,清新圆润,格调恢弘。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背景探秘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起用为夔州通判。第二年闰五月,他由故乡山阴出发,至十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途中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本篇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启迪智慧
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
提示:(1)主要内容: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2)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提示: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长江山水图。 3.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的?
提示:(1)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2)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3)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4)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4.文章是怎样体现小孤山峭拔俊美这一特点?采纳的是什么写景手法?
提示:运用比较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比较,突出小孤山峭拔俊美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比较,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古刹的萧条、残缺比较,渲染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古刹的萧条、残缺,更是为了阐明小孤山如果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超过金山上矣”。 由远及近。 5.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作了简单介绍,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这样写丰富了作品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6.陆游是在先遭到罢免官职,后又被重新起用的人生际遇中写这篇文章的。联系时代背景,解读作者所描绘的山川景物中蕴涵的韵味和深意。
提示:陆游此次出任夔州通判,从一个罢官家居的人重新被起用,因此,在一路跋涉之中,奇绝的山川景物,必会让他在登临中深寓感慨,有所寄托。文中融情于景,足见作者心迹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写孤石,二是写“俊鹘抟水禽”而去,联系陆游的抱负及其前半生的经历,这种心情是不难理解的。 课件20张PPT。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阿房宫赋赏析 示例
?作家名片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馆校书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后世因此称他为“杜樊川”。杜牧工诗、赋、辞,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和同时代的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背景探秘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16岁继位,善于击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与宦官嬉戏终日,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曾有在长安洛阳兴修宫殿的庞大计划。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就写了这篇赋,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以古为鉴。?小贴士 赋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在形式上,赋字数不限,但以四、六言为主。赋一般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治。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赋的特点。
?启迪智慧
1.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提示: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作者认为是不爱民的结果。秦如能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统领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2.本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提示: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富。
这样描写,①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无以复加,而为此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②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关于秦王朝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相似的地方在于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身,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迅速,都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所不同: 《过秦论》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过秦论》以秦朝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 ?画龙点睛课件21张PPT。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项羽之死赏析 示例
?作家名片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生于史官世家,其父为太史令。渊源久长的家学对司马迁后来的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父职为太史令,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处收藏的文史经籍、诸子百家及各种档案史料。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背景探秘 前202年,楚军被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兵少食尽,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与虞姬对饮,慷慨悲歌。随即,与从者800余骑突围,至阴陵迷失道路,复至东城,从者仅剩280骑。汉将灌婴率5000骑追及,项羽引兵东向,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镇)自刎而死。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本文讲的就是这段故事。?小贴士 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画廊,而其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画廊中的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乌江自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
?启迪智慧
1.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提示: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
2.根据《项羽之死》的三个场面描写,可看出项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提示:(1)在垓下之战中,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2)在东城快战中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
(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赠头给吕马童,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3.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提示: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4.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真是“天之亡我”吗?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
提示:“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其实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申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5.项王垓下被围直至乌江自刎,全军覆没,他帐中悲歌的情景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我们应如何看待司马迁这种写历史的笔法?
提示:文学是允许想象的。同样的例子在《左传》《战国策》等也有。例如说,秦王在密室里向范雎下跪,请求治国方略。既是密室,作者焉得知。所以在书写历史时,为了突出人物形象,作者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法,常用的就是想象。《史记》兼顾历史性和文学性,这种合理的想象,可以使历史人物更加丰满真实。 ?画龙点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