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伶官传序 赏析 示例
?作家名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代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背景探秘 后唐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后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胜。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借事论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小贴士 《新五代史》的由来
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在已有薛居正等主编的五代史以后,欧阳修为什么独出心裁,重编出一部体例和写法不一样的新的五代史呢?《宋史·欧阳修传》对此作了简约说明:“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所谓“自撰”,是说这部史书不是奉朝廷之意,而是私家所撰。欧阳修撰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抨击他认为的没有“廉耻”的现象,达到孔子所说的“《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目的。
?启迪智慧
1.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2)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2.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提示: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3.文章如何通过正反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
提示:文章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仓惶出逃、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最终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证了开头的论点,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性。 4.文章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提示:以问句结束,能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也会导致身死国灭。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课件21张PPT。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六国论 赏析 示例
?作家名片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苏洵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传世。?背景探秘 作者所处的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自宋朝开始到苏洵去世的106年间,契丹与西夏大规模侵扰竟达60多次,其间各方息兵之际,正是宋王朝割地赔款之时。外境沉重的负担与官僚地主的大肆搜刮,全落在百姓头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互相交织,国难当头。苏洵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撰写此文讽喻宋王朝统治者。?小贴士 论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做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启迪智慧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2.举例说明第一段在论证上的严密性?
提示: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题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第二、第三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3.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齐国和燕、赵两国为什么灭亡?
提示:第三段从第二个方面即“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两国灭亡的具体原因是其自身的错误,即燕“以荆卿为计”,赵“用武而不终”。但其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
4.如果将第四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五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提示:不好。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最后才说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此乃“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三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五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得无的放矢了。 5.举例说明本文在语言上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洁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画龙点睛课件22张PPT。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 示例
?作家名片 苏轼,其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丰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背景探秘 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姓文名同,字与可,是苏轼的表兄弟。据有关史料记载,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默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本文讲的就是文与可画竹的故事。?小贴士 记
“记”这种文体出现得很早,至唐宋已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主要有台阁名胜记(如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山水游记(如柳宗元《永州八记》),书画书记(如韩愈《画记》、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等。在写法上,大多讲究文采藻饰,语言精美,描绘工巧,富于真情实感,熔叙事、抒情、说理于一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古代散文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种,名篇佳作甚多。
?启迪智慧
1.文中通过哪几件轶事表现文与可的个性?
提示:①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对求画者多不感自豪而觉讨厌,可知其为人脱俗、淡泊名利。②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在诗书往来之中,既见其才情过人,又观其风趣、旷达。③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文与可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率直、无拘。 2.第三段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艺术辩证法?
提示:作者在湖州晾晒书画,这时距文与可去世已将近半年。他见到“偃竹图”,不禁失声痛哭,回想起二人之间与画竹相关的许多往事,写成了这篇文章。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而前人评此作“戏笑成文”。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记叙一些趣事呢?苏轼引经据典地解释说:曹操的祭文中也曾有“车过”“腹痛”的诙谐之语,自己也记载下往日的幽默、戏笑之谈。①正是为了说明与表兄情感的深厚、关系的亲密无间。唯其如此,才可见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而文与可一旦亡故,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②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 3.作者引用了哪些诗文和典故,体会叙述、引用与议论的关系。
提示: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典故,随手拈来,自然贴切,绝无矫揉造作之感。他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洋洲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孟德祭桥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谓川千亩竹”。 4.本文借画竹阐发了哪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含义分别是什么?
提示:“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前者:“故画竹,必先……少纵则逝矣。”其含义是:心中要有事物完整的鲜明的形象,灵感来时,要适时捕捉,一气呵成,使胸中的形象成于笔下。后者:“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不学之过也。”其含义是:要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做到熟练掌握技巧。 5.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筼筜谷偃竹》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提示: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筼筜谷偃竹》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6.人们评论苏轼的散文风格如“行云流水”而又中心突出,试就本文作简要分析。
提示:本文没有丝毫的做作与刻意推敲,而作者浓烈沉挚的感情由肺腑中奔泻,真实自然,深切动人。同时,所记述的与文同的“戏笑之言”,却又经过精心的选择、剪裁,一是以当初的诙谐笑乐反衬今日追怀、悼念的沉痛与悲哀;一是由此以见出逝者在绘画艺术上的杰出的成就与创造。因此,文章写来看似漫不经意,而实际上形散神凝,所有议论、诗文赠答的“戏笑之言”,始终环绕着追怀、悼念文与可这一中心思想。 7.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
提示:我们要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 ?画龙点睛课件40张PPT。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 赏析 示例
?作家名片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康熙四十五年(1706)考取进士第四名。时母病回乡,未应殿试。康熙五十年(1711),《南山集》案发,方苞因给《南山集》作序下狱。后官至礼部右侍郎。方苞首创“义法”说,倡导“道”“文”统一,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 张岱(1597—1689),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又自称“蜀人”“古剑”。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他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记录明代史事的《石匮书》,以寄托故国之思。张岱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张岱的小品文内容十分丰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十分复杂,而最值得注意的是郁积其中的黍离情结。?背景探秘 1.《狱中杂记》
方苞曾为《南山集》作序,刻书的木板又藏在他家。后来有人告发《南山集》中有攻击清朝的话,戴名世被杀,方苞也因此被牵连,于康熙五十年(1711)被逮捕。开始下江宁狱,不久解往京师,下刑部狱,初定绞刑,后经大学士李光地多方营救,又因他当时已有文名,才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被释放。《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他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的记录。 2.《陶庵梦忆序》
《陶庵梦忆》(共8卷)为明朝散文家张岱所著,也是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作者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等,这些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本文就是作者在其穷困潦倒之时为其《陶庵梦忆》一书所作的序言。 ?启迪智慧
1.《狱中杂记》第一段是如何揭露封建官吏的罪恶行径的?
提示:文章的第一段主要记述刑部狱中瘟疫流行的情况和原因。作品开头从作者所见狱中每日有死亡的囚犯由洞中拖出的惨状写起,引出瘟疫流行的事实。同时,通过“余”的发问和杜君的回答,交代了瘟疫流行的原因:设备条件极度恶劣、管理制度不合理、狱中系囚过多、官吏无良榨取钱财,从而揭示了封建官吏狼狈为奸、敲诈勒索的罪恶行为。 2.《狱中杂记》中第二、第三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官贪吏虐?
提示:第二段记述皂隶勒索钱财、虐待犯人的罪恶行径。作者通过对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在执行极刑、绞缢、大辟、捆缚、梏扑时勒索钱财虐待犯人的险恶用心和酷毒手段的记述,进一步揭发了封建刑狱的残酷和黑暗。第三段记述奸吏贪赃枉法、营私舞弊的罪恶行为。前半部分着重揭露老胥私改文书,以案末从犯偷换主犯的罪行;后半部分侧重揭发恶吏巧法作弊,使杀人惯犯逍遥法外的丑闻。作者通过对这些黑暗事实的描写,谴责了枉法受贿的“恶吏”,也指斥了不问真情的“良吏”。 3.《狱中杂记》写狱中的黑暗现实,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做了怎样的归结,表现作者怎样的局限性?
提示:方苞通过自己在刑部狱中的所见所闻的大量事实,把狱吏与狱卒的残酷无情、暴虐成性的面目展现在读者面前,揭露了天子脚下的刑部狱的种种黑幕,揭开了清王朝康熙年间“太平盛世”的遮羞布,并进而让人看到了末代封建王朝腐败黑暗到何等地步。但作者把造成罪恶的原因归之于“术不可不慎”,没有触及封建社会本质。作者看不到造成狱中黑暗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是封建制度的腐朽。 4.从作者的自序来看,《陶庵梦忆》一书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有何成就?
提示:《陶庵梦忆》是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 5.《陶庵梦忆序》中在张岱看来造成这种今昔巨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作者认为是一种因果报应)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提到了“罪案”这个词,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表达出的反省忏悔之意,不过,该反省忏悔的应不应该是他这样一位没有任何官阶的“平民百姓”,不是,而应该是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和那些显赫一时的权臣。从这个角度来看,张岱不仅是个人在反省忏悔,也是在替一群人进行反省忏悔,替一个王朝进行反省忏悔。那么难道真是他以前过于豪华的生活使之现在遭到报应吗?让他生活的如此凄凉困窘?其实是国破家亡。 ?画龙点睛 课件29张PPT。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祭十二郎文赏析 示例
?作家名片 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背景探秘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悼念侄儿的祭文。韩愈3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25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指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是韩愈开始提出的,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这个运动是在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韩、柳古文运动开拓了散文新天地。?小贴士
?启迪智慧 1.十二郎远殁他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 开篇一个“告”宇,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提示:(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3.作者是怎样在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提示: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侄儿,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4.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提示:(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进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有“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