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时间的脚印》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时间的脚印》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9 09:20:4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1张PPT)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记录时间的工具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写作背景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腐蚀( ) 浑浊( ) 山麓( ) 粗糙( )
龟裂( ) 刨刮( ) 楔形( ) 消逝( )
沟壑( ) 沙砾( ) 孔隙( ) 倾斜( )
覆盖( ) 琥珀( ) 犀牛( ) 帷幕( )
shí
zhuó

cāo
jūn
bào
xiē
shì



qīng



wéi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踪迹】
【山麓】
【海枯石烂】
【胶结】
【龟裂】
【帷幕】
【腐蚀】
行动所留的痕迹。
山脚。
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糨糊、胶等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裂开许多缝子。
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消损破坏,如铁生锈,氢氧化钠破坏肌肉和植物纤维。
《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说明层次。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概括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部分(5—29) 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时间的脚印”的含义。
明确: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
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精读文本
2.根据课文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
岩石
小石子
沙砾、泥土
新岩石
沉淀
重压
胶结
3.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思考。
4.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5.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地壳的活动;
气候的变化;
古代生物的状况;
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6.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非常有助于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
7.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
细读课文,品析语言
1. 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
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1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
说明方法
例: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思考: “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明确:打比方,把刮风沙的状态比作砂轮的转动,生动形象地说明风沙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3.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明确:举例子,列举兰新铁路建筑时几分钟就炸掉一个山头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请你找出文中的描写生动的句子,并用“我喜欢 句(段),是因为 ”的句式说话。
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1)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明确: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2)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明确: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3)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明确: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狂风”“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明确: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这种写法,一是拉近了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来亲切有味;二是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得所写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更鲜明强烈的印象。
2.本文的拟人写法,与《大雁归来》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本文的拟人写法,主要是使语言生动活泼;《大雁归来》的拟人化写法,除生动形象外,还寓有深厚的情感。
抢答
1.文章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为什么开头要引用高士其的小诗?
问题探究
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下文,引出说明对象;
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痕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增强文章可读性,吸引读者。
抢答
2.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主题?
示例一:没有偏离。从作者的思路看,这一段是插说,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所以不能说这一段偏离了主旨。
示例二:偏离了主题。上文谈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这里说,不必在后面提及。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
抢答
引用诗歌故事;
文笔活泼生动;
多用比喻拟人;
语言通俗易懂;
表达条分缕析。
小结
本文运用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原因、记录时间的方式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概括主题
1、请大家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珍惜时间的诗句、格言、谚语。
拓展迁移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