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阅读理解过关练习-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课内片段阅读。
在( )的日子里,在( )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
2.用“ ”画出选段中的一个比喻句,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选段中的“痕迹”指 ,“游丝样”突出作者反省自己在过去的日子里 的痕迹也没有留下,因而深深自责。
4.选段中作者通过 的形式 (直接 间接)表达出自己对 的感慨,虽感伤却不颓废,虽苦闷却不消沉。
5.对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觉得没有给世界留下一点痕迹就走了,是件很失败的事。
B.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表现了作者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精神。
C.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极度愤慨之情。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那个星期天》(节选)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 慢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是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的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恐 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 依靠)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依次是( )( )( )。
2.选文对母亲的______和______进行了描写。( )
A.语言 动作 B.动作 神态 C.语言 神态
3.划线句子写出了我期望落空后的 和 。
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和声音?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半瓶阳光
这是一个明媚的春天早晨,树叶上的露珠眨着眼睛,正探头打量这个新鲜的世界。屋前的空地上,女儿站立着,像一棵小树。黑色的眼睛眨巴着,她伸出手,不时往空中轻轻一拈。阳光镀亮了她仰起的双颊,仿佛有两朵小红云飘到她脸上了。
“孩子,你在做什么?”我走过去。她向我一摆手,说:“别过来,我在捉阳光哩。”“捉阳光?”我十分好奇,“阳光捉得住吗?”“能!”她手指不远的地方,那里放着一个小玻璃瓶,在阳光下闪射着柔和的光芒。
“我捉了半瓶子阳光了!”说话时,女儿的眼神很亮。我走近一看,早晨的阳光刚好照亮半个瓶子,这就是女儿所捉的半瓶子阳光了。
我走到她身边,问:“你怎么知道你抓住了阳光?”
“知道。风走过来,树叶有声音;阳光走过来,水里有亮亮的波纹。”
我往远处望,前边的一条小河真的泛起明亮的波纹。
“抓到阳光时,手会暖暖的。”女儿边说边把手上的阳光轻轻放进小瓶子里。我伸出手,手心果然有一点暖意。难道我也抓住阳光了?我童心大发,兴奋地叫嚷起来:“我也捉住阳光啦——”
女儿慌忙止住我,说:“小声点!你这一吵,会把阳光吓跑的。”
我在屋内埋头工作,突然发现一束阳光正悄悄地向我靠拢。挺直腰,我看见女儿正拿着一面小镜子往屋内反射太阳。看见我从书堆中仰头,就冲我摆手,说:“爸爸快看,阳光走到我们屋里来了。”
她的手一颤动,镜子里反射过来的阳光就满屋子游动了。有几缕顽皮的光线跳上我的书桌,倏地钻进我敞开的心里来了,于是我的心也暖了,感觉体内也有一条河流在流动,波光潋滟的。
太阳渐渐落山,阳光暗淡了。女儿守着那个瓶子,看见我走过来,她幽幽地说:“阳光又流走了。”我看到她手上的阳光只有浅浅的一层了。
“爸爸,阳光灭了。”她突然向我喊了一句。阳光灭了?我纠正说:“不是灭了,是太阳落山,阳光暗了。”“不!阳光是灭了。”女儿很倔强,“阳光是灯。”
天暗了,我拉亮了屋内的灯,突然想起女儿所说的“阳光是灯”的话,觉得这满屋子的灯光也是阳光了。坐在电脑前,我写下了华兹华斯《彩虹》里的一句诗: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内容。
2.短文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3.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描写,表现了女儿 的心情。
4.短文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
5.对太阳落山,女儿和“我”的理解不同在哪里?
女儿的理解:
“我”的理解:
6.对“儿童是成人的父亲”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成人的生活受到了种种禁锢,阻碍了他们的想象力
B.表达了父亲对女儿丰富的想象力的由衷称赞
C.突出了儿童富有童心和童真,大人只要努力也可以达到
D.儿童的天真无邪给成人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成人感受到了真、善、美
课外阅读。
穿透灵魂的微笑
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了,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扑向坐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庄。农合、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被冲毁的(劫难国难)。
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双臂、颈和头部。及时赶来的营救人员围着她一筹莫展。因为对遍体鳞伤的她来讲,每一次拉扯无疑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危害)。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双亲也被泥石流夺去生命,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始终没有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着,不停地向营救人员挥手致谢,两臂做出表示胜利的“V”字形。她(坚信 相信)政府派来的营救人员一定能够救她。可是,营救人员倾尽全力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小女孩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掩盖 淹没)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脸上流露着微笑,手臂一直保持着“V”字形。那一刻仿佛漫长如一个世纪,在场的人含泪目睹了这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
死神可以夺去人的生命,但永远夺不去生死关头那“V”字所蕴含的信念和精神!常常在生命边缘蕴含着震撼世界的力量,让人生所有的苦难如轻烟般飘散。
世界上最坚硬不屈的就是那在苦难中的微笑着、痛苦着、高扬信念旗帜的灵魂。
1.用“√”选择括号内恰当的词。
2.“V”字形代表 ,“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是指
3.为什么说小女孩的微笑是“穿透灵魂”的呢?请写一写你的理解。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课外阅读。
快递
梅子涵
①有一天我在书房看着书睡着了,没听到门铃声,没听到送快递的打我的手机,当时手机设置为会议状态。不过当电话再次打来时,我醒了。“你在家吗?”声音很恼怒。“我在啊。”“你看看我打了多少个电话给你!我打到现在没有停过!”很恼火的声音在喊。“你是谁啊?”“快递!”他都是喊的。“对不起,对不起!我刚才睡着了,没听见。”“你们上海人都不接电话的!”他大喊着,声音非常响,已经无礼得“不成体统”,任何一个收快递的人听见都不可能按得住性子了。我的火“腾”地蹿上来,那蹿上来的声音也几乎听得见。我飞快地下楼。二楼、一楼,我飞快地走,我极力地压制自己的怒火,不让它蹿成歇斯底里。结果火竟然也被我压得快,散得快,等我开了大门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火了。从三楼到一楼的过程,我把自己锤炼了一次。我不想吵架,没有意思,歇斯底里会不成体统。但是那个大喊的声音想吵,他站在门口,他的脸上只有火!“你好,”我说,“很对不起,我睡着了,没有听见。如果听见我怎么会不接?”我还说了别的话,表达歉意,也想表达友好。可是他的气不消。最后,当他把一包书递给我,把签收单扔给我,喊叫着对我说“你签名”的时候,我锤炼了的克制又一次被粉碎,火“腾”地重新蹿上来!“我不会签的!”我大叫。我也歇斯底里了,锤炼的成果很容易被扔弃,我歇斯底里的时候哪里像个教授!只要歇斯底里,那么人人就都会是一个样子。
②他说他不要签收单了,跳上助动车开了就走。他就像一团烈火,是滚着离开的。我站在门口大口喘气,整个上午乃至整个下午的日子,仿佛都已毁坏。我没有回到房里,而是去追那团烈火了。我像一团烈火似的去追他,我心里的怒火就像是脚底的轮子,可笑极了。我们的小区很大,可是我竟然追到了他。他正在和一家的女主人吵架。我幸灾乐祸地说:“你看你,刚才和我吵,跑到这儿又吵,你很喜欢吵架?”他没有理我,有些沮丧地回到助动车前,上了车。他也许也在懊悔:我怎么又吵了。
③这时,我看到他的头上有好多的汗。他被晒得很黑,其实他大概只有二十出头的年龄。我用手擦擦他额头上的汗,说:“你热吗?”怎么会不热?他没有避开我的手,猛然流泪了,大滴地落下来。我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父亲在抚摸孩子。我有些难受起来。我摸摸他握着车把的手,说:“我刚才态度不好,谢谢你为我送快递。你一个人在外面工作,要照顾好自己,让父母放心。上海人都很感激你们的!”这么说着,我也流泪了,觉得温暖。心里涌满了情感和爱的时候,人人也都会是一个样子。
④这个上午没有被毁掉,被我们挽救了。他离开的时候说:“我走了。”我说:“你骑得慢一点。”我们竟然有些像亲人告别。后来,他又来过一次。他有点害羞地站在门外,我说:“是你啊,你好吗?”那以后,我再没有见到他。我很想他再来为我送快递,我会说:“是你啊,你好吗?”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根据语境,分别用三个词语形容下面两句话中的“样子”。
(1)第①段最后一句“只要歇斯底里,那么人人就都会是一个样子”是怎样的一个“样子”?
(2)第③段最后一句“心里涌满了情感和爱的时候,人人也都会是一个样子”又是怎样的一个“样子”?
2.下面两句话,都写出了人物心中的“火”,但写法有所不同。请根据句子后面的提示加以赏析。
(1)我的火“腾”地蹿上来,那蹿上来的声音也几乎听得见。(从词语角度)
(2)他就像一团烈火,是滚着离开的。(从修辞角度)
3.联系前文,根据画线句子写写送快递小伙子当时的心理活动。
4.读完本文,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短文。
黑馒头
一次,学校承担了一个偏远山区的民办教师转公办的监考工作。考试的前一天下午,学校的操场上就陆陆续续来了许许多多的民办教师,他们显然是刚下长途汽车,一个个灰头土脸,疲惫不堪(shēn kān),身上穿着蓝或灰的皱巴巴的衣服,手里提着过时的人造革黑包,挽着裤腿,脚上穿着家做的布鞋。他们一到学校,先跑到自来水管前“咕嘟、咕嘟”一阵猛灌,然后就到教学楼看自己的考场,看完后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地坐在操场上,从兜里取出干馒头吃起来。
晚上,教工们去操场散步,发现他们就躺在地上睡觉,身上什么也不盖。夏天倒不冷,只是蚊子太多,不知他们如何能睡得着?一个和大人散步的孩子突然大声地问父母:“他们怎么不去住旅馆?”一时所有的人像被什么击了一下都没了声音,只有睡在地上的人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在操场上回荡。
第二天早上,这些人带着满身的尘土和一脸蚊虫叮咬的红疙瘩来到考场,坐在座位上睁着惺(xīng qīng)松的双眼连连打哈欠。查看准考证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比填报的年龄至少大10岁。拿到卷子后,都埋头写了起来。一个小时过去了,大部分人的卷子很多还是空白。渐渐地,底下有了翻书说话的声音。这样的问题我是知道该怎么办的,可现在却迷茫起来了。
就在这时,教室外的操场上传来一阵汽车的鸣笛声,透过窗子看见几辆高级轿车正停在操场上,从车里依次走下了一个个衣冠楚楚、精神饱满的官员,说笑着向教学楼走来。不一会儿,校长就陪着这些人到各个考场视察来了。我突然觉得这两部分人是那样的不协调,他们待在一间教室里甚至显得有些不伦(lún lùn)不类。
局长们看完了,又一溜烟地坐着小车走了。而教师们还得为他们的转正努力答题。一会儿,又有人做起了小动作,我把脸拧向窗外。我想起了我的启蒙老师,至今还在乡下的小学校当民办教师,而他教出来的学生却遍布全国。
考试结束,铃声响起了,他们一边交卷子,一边说着感激的话。一个约60岁的老教师,头发已谢顶,戴着高度近视眼镜,凑到我跟前说:“咱是教师,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可是没办法,年龄大了,脑子记不住东西了,眼看着就教不动了,临老还是个民办教师……”他絮(shù xù)絮叨叨地说着,从提兜里掏出两个干馒头给我,不管我怎样推辞,他还是把馒头放下就走。
那两个馒头在我家的阳台上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人动,儿子说他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黑的馒头。他问我:“怎么吃啊?”
1.用“/”画去文中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2.根据释义,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
(1) :这里起来,那里落下,形容连续不断。
(2) :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3.第一段对那群民办教师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4.“我突然觉得这两部分人是那样的不协调,他们待在一间教室里甚至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5.当发现有人在考场做小动作时,“我把脸拧向窗外”。是什么促使“我”这样做的?
第3单元阅读理解过关练习-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课内片段阅读。
在( )的日子里,在( )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
2.用“ ”画出选段中的一个比喻句,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选段中的“痕迹”指 ,“游丝样”突出作者反省自己在过去的日子里 的痕迹也没有留下,因而深深自责。
4.选段中作者通过 的形式 (直接 间接)表达出自己对 的感慨,虽感伤却不颓废,虽苦闷却不消沉。
5.对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觉得没有给世界留下一点痕迹就走了,是件很失败的事。
B.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表现了作者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精神。
C.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极度愤慨之情。
【答案】1.逃去如飞 千门万户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日子比作轻烟、薄雾,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时间流逝的很快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 生命的痕迹 微乎其微 4. 连续追问 直接 时光飞逝 5.B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那个星期天》(节选)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 慢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是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的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恐 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 依靠)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依次是( )( )( )。
2.选文对母亲的______和______进行了描写。( )
A.语言 动作 B.动作 神态 C.语言 神态
3.划线句子写出了我期望落空后的 和 。
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和声音?
【答案】1. 漫长 惊惶 依偎 2.A 3. 失望 沮丧 4.写光线和声音更能衬托“我”当时的心情,侧面反映“我”的失望与悲伤,比直接写更能打动人。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半瓶阳光
这是一个明媚的春天早晨,树叶上的露珠眨着眼睛,正探头打量这个新鲜的世界。屋前的空地上,女儿站立着,像一棵小树。黑色的眼睛眨巴着,她伸出手,不时往空中轻轻一拈。阳光镀亮了她仰起的双颊,仿佛有两朵小红云飘到她脸上了。
“孩子,你在做什么?”我走过去。她向我一摆手,说:“别过来,我在捉阳光哩。”“捉阳光?”我十分好奇,“阳光捉得住吗?”“能!”她手指不远的地方,那里放着一个小玻璃瓶,在阳光下闪射着柔和的光芒。
“我捉了半瓶子阳光了!”说话时,女儿的眼神很亮。我走近一看,早晨的阳光刚好照亮半个瓶子,这就是女儿所捉的半瓶子阳光了。
我走到她身边,问:“你怎么知道你抓住了阳光?”
“知道。风走过来,树叶有声音;阳光走过来,水里有亮亮的波纹。”
我往远处望,前边的一条小河真的泛起明亮的波纹。
“抓到阳光时,手会暖暖的。”女儿边说边把手上的阳光轻轻放进小瓶子里。我伸出手,手心果然有一点暖意。难道我也抓住阳光了?我童心大发,兴奋地叫嚷起来:“我也捉住阳光啦——”
女儿慌忙止住我,说:“小声点!你这一吵,会把阳光吓跑的。”
我在屋内埋头工作,突然发现一束阳光正悄悄地向我靠拢。挺直腰,我看见女儿正拿着一面小镜子往屋内反射太阳。看见我从书堆中仰头,就冲我摆手,说:“爸爸快看,阳光走到我们屋里来了。”
她的手一颤动,镜子里反射过来的阳光就满屋子游动了。有几缕顽皮的光线跳上我的书桌,倏地钻进我敞开的心里来了,于是我的心也暖了,感觉体内也有一条河流在流动,波光潋滟的。
太阳渐渐落山,阳光暗淡了。女儿守着那个瓶子,看见我走过来,她幽幽地说:“阳光又流走了。”我看到她手上的阳光只有浅浅的一层了。
“爸爸,阳光灭了。”她突然向我喊了一句。阳光灭了?我纠正说:“不是灭了,是太阳落山,阳光暗了。”“不!阳光是灭了。”女儿很倔强,“阳光是灯。”
天暗了,我拉亮了屋内的灯,突然想起女儿所说的“阳光是灯”的话,觉得这满屋子的灯光也是阳光了。坐在电脑前,我写下了华兹华斯《彩虹》里的一句诗: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内容。
2.短文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3.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描写,表现了女儿 的心情。
4.短文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
5.对太阳落山,女儿和“我”的理解不同在哪里?
女儿的理解:
“我”的理解:
6.对“儿童是成人的父亲”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成人的生活受到了种种禁锢,阻碍了他们的想象力
B.表达了父亲对女儿丰富的想象力的由衷称赞
C.突出了儿童富有童心和童真,大人只要努力也可以达到
D.儿童的天真无邪给成人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成人感受到了真、善、美
【答案】1.一个明媚的早晨,女儿在屋前的空地上“捉”住了半瓶阳光。儿童的天真无邪洗涤了“我”的心灵,让“我”重新感悟到真、善、美。 2.烘托了环境的美好,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生动、形象,为下文女儿捉阳光作铺垫。 3. 动作 语言 紧张 4. 女儿捉阳光的过程 “我”感受到阳光 详略结合,使女儿的童真更加突出 5. 把太阳看作一盏灯,认为太阳落山就是灯灭了。 太阳就是正常的落山了。 6.C
课外阅读。
穿透灵魂的微笑
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了,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扑向坐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庄。农合、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被冲毁的(劫难国难)。
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双臂、颈和头部。及时赶来的营救人员围着她一筹莫展。因为对遍体鳞伤的她来讲,每一次拉扯无疑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危害)。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双亲也被泥石流夺去生命,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始终没有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着,不停地向营救人员挥手致谢,两臂做出表示胜利的“V”字形。她(坚信 相信)政府派来的营救人员一定能够救她。可是,营救人员倾尽全力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小女孩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掩盖 淹没)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脸上流露着微笑,手臂一直保持着“V”字形。那一刻仿佛漫长如一个世纪,在场的人含泪目睹了这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
死神可以夺去人的生命,但永远夺不去生死关头那“V”字所蕴含的信念和精神!常常在生命边缘蕴含着震撼世界的力量,让人生所有的苦难如轻烟般飘散。
世界上最坚硬不屈的就是那在苦难中的微笑着、痛苦着、高扬信念旗帜的灵魂。
1.用“√”选择括号内恰当的词。
2.“V”字形代表 ,“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是指
3.为什么说小女孩的微笑是“穿透灵魂”的呢?请写一写你的理解。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答案】1.劫难 伤害 坚信 淹没 2. 信念和精神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脸上流露着微笑,手臂一直保持着“V”字形 3.小女孩的微笑蕴含的坚强不屈的信念和精神,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所以这微笑是穿透灵魂的。 4.一个小朋友能用微笑去面对死亡,其实是很勇敢的事,我觉得那个微笑包含着他对拯救他的人的答谢,他更是相信会有人来拯救他,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知道,在场的所有人都已经很努力了。现在他唯一能做的可能就是微笑。
课外阅读。
快递
梅子涵
①有一天我在书房看着书睡着了,没听到门铃声,没听到送快递的打我的手机,当时手机设置为会议状态。不过当电话再次打来时,我醒了。“你在家吗?”声音很恼怒。“我在啊。”“你看看我打了多少个电话给你!我打到现在没有停过!”很恼火的声音在喊。“你是谁啊?”“快递!”他都是喊的。“对不起,对不起!我刚才睡着了,没听见。”“你们上海人都不接电话的!”他大喊着,声音非常响,已经无礼得“不成体统”,任何一个收快递的人听见都不可能按得住性子了。我的火“腾”地蹿上来,那蹿上来的声音也几乎听得见。我飞快地下楼。二楼、一楼,我飞快地走,我极力地压制自己的怒火,不让它蹿成歇斯底里。结果火竟然也被我压得快,散得快,等我开了大门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火了。从三楼到一楼的过程,我把自己锤炼了一次。我不想吵架,没有意思,歇斯底里会不成体统。但是那个大喊的声音想吵,他站在门口,他的脸上只有火!“你好,”我说,“很对不起,我睡着了,没有听见。如果听见我怎么会不接?”我还说了别的话,表达歉意,也想表达友好。可是他的气不消。最后,当他把一包书递给我,把签收单扔给我,喊叫着对我说“你签名”的时候,我锤炼了的克制又一次被粉碎,火“腾”地重新蹿上来!“我不会签的!”我大叫。我也歇斯底里了,锤炼的成果很容易被扔弃,我歇斯底里的时候哪里像个教授!只要歇斯底里,那么人人就都会是一个样子。
②他说他不要签收单了,跳上助动车开了就走。他就像一团烈火,是滚着离开的。我站在门口大口喘气,整个上午乃至整个下午的日子,仿佛都已毁坏。我没有回到房里,而是去追那团烈火了。我像一团烈火似的去追他,我心里的怒火就像是脚底的轮子,可笑极了。我们的小区很大,可是我竟然追到了他。他正在和一家的女主人吵架。我幸灾乐祸地说:“你看你,刚才和我吵,跑到这儿又吵,你很喜欢吵架?”他没有理我,有些沮丧地回到助动车前,上了车。他也许也在懊悔:我怎么又吵了。
③这时,我看到他的头上有好多的汗。他被晒得很黑,其实他大概只有二十出头的年龄。我用手擦擦他额头上的汗,说:“你热吗?”怎么会不热?他没有避开我的手,猛然流泪了,大滴地落下来。我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父亲在抚摸孩子。我有些难受起来。我摸摸他握着车把的手,说:“我刚才态度不好,谢谢你为我送快递。你一个人在外面工作,要照顾好自己,让父母放心。上海人都很感激你们的!”这么说着,我也流泪了,觉得温暖。心里涌满了情感和爱的时候,人人也都会是一个样子。
④这个上午没有被毁掉,被我们挽救了。他离开的时候说:“我走了。”我说:“你骑得慢一点。”我们竟然有些像亲人告别。后来,他又来过一次。他有点害羞地站在门外,我说:“是你啊,你好吗?”那以后,我再没有见到他。我很想他再来为我送快递,我会说:“是你啊,你好吗?”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根据语境,分别用三个词语形容下面两句话中的“样子”。
(1)第①段最后一句“只要歇斯底里,那么人人就都会是一个样子”是怎样的一个“样子”?
(2)第③段最后一句“心里涌满了情感和爱的时候,人人也都会是一个样子”又是怎样的一个“样子”?
2.下面两句话,都写出了人物心中的“火”,但写法有所不同。请根据句子后面的提示加以赏析。
(1)我的火“腾”地蹿上来,那蹿上来的声音也几乎听得见。(从词语角度)
(2)他就像一团烈火,是滚着离开的。(从修辞角度)
3.联系前文,根据画线句子写写送快递小伙子当时的心理活动。
4.读完本文,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1. 怒不可遏、面红耳赤、气急败坏。 和蔼可亲、和声细语、心平气和。 2. 示例:这句话运用“腾”这个拟声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听到快递员粗暴喊叫时心中怒火升腾的情形。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快递员怒气冲冲、心急火燎离开时的样子。 3.示例:我怎么老是和别人吵架呢?这位长辈对我这么关心,我刚才却对他那么无礼,真是不应该啊!以后我可不能再这样了! 4.示例:人与人相处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包容,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阅读短文。
黑馒头
一次,学校承担了一个偏远山区的民办教师转公办的监考工作。考试的前一天下午,学校的操场上就陆陆续续来了许许多多的民办教师,他们显然是刚下长途汽车,一个个灰头土脸,疲惫不堪(shēn kān),身上穿着蓝或灰的皱巴巴的衣服,手里提着过时的人造革黑包,挽着裤腿,脚上穿着家做的布鞋。他们一到学校,先跑到自来水管前“咕嘟、咕嘟”一阵猛灌,然后就到教学楼看自己的考场,看完后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地坐在操场上,从兜里取出干馒头吃起来。
晚上,教工们去操场散步,发现他们就躺在地上睡觉,身上什么也不盖。夏天倒不冷,只是蚊子太多,不知他们如何能睡得着?一个和大人散步的孩子突然大声地问父母:“他们怎么不去住旅馆?”一时所有的人像被什么击了一下都没了声音,只有睡在地上的人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在操场上回荡。
第二天早上,这些人带着满身的尘土和一脸蚊虫叮咬的红疙瘩来到考场,坐在座位上睁着惺(xīng qīng)松的双眼连连打哈欠。查看准考证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比填报的年龄至少大10岁。拿到卷子后,都埋头写了起来。一个小时过去了,大部分人的卷子很多还是空白。渐渐地,底下有了翻书说话的声音。这样的问题我是知道该怎么办的,可现在却迷茫起来了。
就在这时,教室外的操场上传来一阵汽车的鸣笛声,透过窗子看见几辆高级轿车正停在操场上,从车里依次走下了一个个衣冠楚楚、精神饱满的官员,说笑着向教学楼走来。不一会儿,校长就陪着这些人到各个考场视察来了。我突然觉得这两部分人是那样的不协调,他们待在一间教室里甚至显得有些不伦(lún lùn)不类。
局长们看完了,又一溜烟地坐着小车走了。而教师们还得为他们的转正努力答题。一会儿,又有人做起了小动作,我把脸拧向窗外。我想起了我的启蒙老师,至今还在乡下的小学校当民办教师,而他教出来的学生却遍布全国。
考试结束,铃声响起了,他们一边交卷子,一边说着感激的话。一个约60岁的老教师,头发已谢顶,戴着高度近视眼镜,凑到我跟前说:“咱是教师,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可是没办法,年龄大了,脑子记不住东西了,眼看着就教不动了,临老还是个民办教师……”他絮(shù xù)絮叨叨地说着,从提兜里掏出两个干馒头给我,不管我怎样推辞,他还是把馒头放下就走。
那两个馒头在我家的阳台上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人动,儿子说他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黑的馒头。他问我:“怎么吃啊?”
1.用“/”画去文中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2.根据释义,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
(1) :这里起来,那里落下,形容连续不断。
(2) :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3.第一段对那群民办教师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4.“我突然觉得这两部分人是那样的不协调,他们待在一间教室里甚至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5.当发现有人在考场做小动作时,“我把脸拧向窗外”。是什么促使“我”这样做的?
【答案】1.shēn qīng lùn shù 2. 此起彼伏 衣冠楚楚 3.刻画了山村民办教师的清苦,和后面“衣冠楚楚”者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4.因为这部分人几十年在贫闲山区教书,为了省钱晚上睡在地上,那部分人却坐着高级轿车来看他们,贫富差距如此之大! 5.是那群掌握着民办教师命运的衣冠楚楚的巡视官员让“我”激愤之余更加同情眼前的考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