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阅读理解过关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阅读理解过关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8 19:1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阅读理解过关练习-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金文是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又称为铜器铭文,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字形线条粗(状 壮),早期部分字形象形性还很明显,西周晚期之后,字形逐渐规整和美观。有些字形繁简差别很大,如“车”字早期一般看上去很繁琐,中晚期与今天的繁体字“車”差别不大。
小篆是从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发展而来,秦朝统六国后得到推(形 行),成为我国最早的统一的文字。小篆字形结构稳定,线条圆转,粗细一(至 致),象形意味不明显。今天的书法作品特别是印章中仍然较多地使用这种字体。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它将篆书圆转的线条改为直笔或方笔,象形意味已完全消失,笔画简化,书写方便,汉字的点、横、撇、捺等基本笔画已经形成,成为汉字发展史上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魏晋以后有了楷书。“楷”是规矩、楷模的意思。楷书字形方正,笔画规整平直,比隶书更加便于书写和认读。南北朝之后,楷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字体,一直通行至今。
1.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选文主要介绍了 、 、 、 四种字体的演变过程。
3. 是汉字发展史上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4.读了选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阅读理解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和“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靠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______吟“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吟“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吟“明月几时有”;______吟“劝君更进一杯酒”;______吟“漫卷诗书喜欲狂”;______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1.根据意思写词语。
比喻像潮水一样起伏的心情,难以抑制。( )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文中横线上。
A.中秋时 B.清明时 C.过年时 D.喜悦时 E.慷慨时 F.送别时
3.仔细读短文,回答问题。(填序号,可多填)
(1)汉字的特点是什么?( )
A.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
B.又整齐又灵动,适宜表达一种微妙、诗意的情感。
C.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D.汉字好记好学,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文字。
(2)最能体现汉字特点的是( )。
A.汉字的形 B.汉字的义 C.中国古典诗词 D.汉语拼音
4.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清明时节雨纷纷, 。
(2)明月几时有? 。
(3)劝君更进一杯酒, 。
课内阅读。
甲骨文的发现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在田间劳作时,经常发现一些带有刻痕的龟甲、兽骨,称它们为龙骨。他们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将较大的龙骨卖给了药铺,将小的龙骨丢弃了。药铺将龙骨碾成粉末,用作治疗创伤的药材。龙骨上的刻痕因无人知道是极有价值的殷商时期的刀刻文字,而常被村民打磨掉。
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龟甲、兽骨上的刻痕,引起了清代国子监主管官员王懿荣的注意。王懿荣时酷爱收藏古董,精通金石之学。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是一种比篆书更早的文字。
后来,人们把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我国学术领域由此又多了一门新学科,叫“甲骨学”。
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酷爱:
金石之学:
2.药铺怎样处理买来的龙骨?
3.关于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村民们把较大的龙骨卖给了药铺。
B.药铺将龙骨碾成粉末,用作治疗创伤的药材。
C.王懿荣认为龙骨上的刻痕是一种晚于篆书的文字。
D.研究甲骨文的学科,被称为“甲骨学”。
4.关于“甲骨文”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理解成语不能望文生义
有些同学在解释成语时,习惯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这种理解往往是由自己主观想象得来的,意思总显得有些牵强附会,这就叫“望文生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使用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们的词义都是固定的,因此,要正确理解它们,就必须透过“表面”看“本质”,不可望文生义。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请同学们注意。
[万人空巷]万人,形容人数极多;空巷,指街巷的居民都走出来了。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轰动一时,街巷涌满人群的情景,不能把它理解成街巷里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
[大相径庭]这个成语表示彼此相差得很远或矛盾很大。千万不要理解为“很相同,很一致”。
1.第一站 查阅工具书,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牵强附会:
(2)心领神会:
2.第二站 你能用以上的成语造句吗?选一个试一试。
3.第三站 我平时积累的成语有: (至少写4个)
4.第四站 想一想,在我们的学习实践中,是否有过类似的学习经验,赶快把自己的经验或学习的心得传授给别人吧。
课外阅读。
国粹汉字(节选)
我们说汉字是国粹,其一,是它载负着厚重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明。当初自仓颉造字,汉族的心灵、祖先的记忆与希望以及纷繁各异的大千世界方有了着落和寄托。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风雨日月光,各成一世界。比如一个“雨”字,古神州天颜的千变万化、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等便悉在其中了。我们看到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五千多年来,多少往事都已如淡烟流水,模糊于历史的尘埃中,唯有雍容厚重的汉字,虽几经磨难却愈显圆润,几经坎坷却更加成熟,而见证着一个古老民族的兴衰,显示着一个伟大民族的坚强不息的生命力。
其二,是它的形体之健美。比如一个“水”字,雨水或点点滴滴,或滂滂沱沱,或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英文也好拉丁文也好所能胜任的?端庄工整、四满方正的________是汉字,它点点如桃,撇撇如刀,提、按、行、顿如松如钟,沉着稳重,是中华民族人格精神的象征与写照;体势放纵、连环回绕的________是汉字,它离合聚散大起大落,变化多端,使人如立高山之巅,心胸旷达,神情潇洒;笔画一波三折的________是汉字,它曲中有直,直中有曲,充满了线条美和柔性美,且又形象丰富生动,书写从容自然酣畅;行笔缓留、结构紧密的________是汉字,它笔画分布均匀对称,平直安稳,给人一种团聚友爱的精神享受;书写便捷、灵活多变的________是汉字,其下笔收笔起承转合,多顺势而为,一带而过,观之使人赏心悦目,如饮醍醐。
其三,是它内涵的丰富与深邃。“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平平仄仄的音律跳跃的是“字字敲得响”的声韵美;“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独特的回文诗咏出的是一唱三叹的精妙;以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爽、“夜长衾枕寒”的感伤、“长河落日圆”的凄然……总之,世间的一切情感都可以寄寓于汉字。能让二八女子执红牙檀板轻唱悲欢离合、风流韵事的是汉字;能使关西大汉执铁板铜琵琶吟诵黍离之悲、亡国之痛的也是汉字,试问世上有哪个国家的文字能有如此之深厚内涵?
1.将“隶书、楷书、草书、小篆、行书”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磨难——( )    厚重——( )
3.我们说汉字是国粹的原因是: 、 、 。
4.文中用了许多叠音词,请把它们找出来。
5.读了此文,你对书写好汉字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课外阅读。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我国古代就有“结绳记事”的方法。发生了一件事儿,人们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各个结大小不同,形式也各有区别,表示那些事儿重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人们往后看了这些绳结,就可以记起以前经历的许多事儿。
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没有文字,他们还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还有一些民族用贝壳代替绳结。贝壳大小不一,颜色形状也有许多种,比绳结容易分辨。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读”了这本“书”,他们就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许多故事。 ∥
不但如此,在文字创造之前,有些民族已经有了通信的方法。跟记事用绳结或贝壳一样,他们也用一些东西来表示意思。譬如这一族送给那一族一杆枪或者一支箭,这就是一封宣战书。那一族收到了,就拿起武器来,准备战斗,决不会误会成别的意思。
从前有一个部落的首领送给相邻的一个部落首领一封信。这封信一共四样东西:一只死鸟,一只死老鼠,一只死青蛙,还有五支箭。这些东西包含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们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像老鼠一样在地底下藏,像青蛙一样在湖面上跳跃吗?如果不能,休想跟我们打仗。什么时候你们的脚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就用乱箭来对付你们!”∥
如果有一天,我们从邮递员手里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没有别的,只是死鸟、死老鼠这些东西,我们唯有连声叫怪,猜想是哪一个淘气的朋友寄来开玩笑的。谁知道在古代,这样一包东西却是一封严厉的信。
1.读第二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这本‘书’”在文中指 。
2.第四自然段中,部落首领的信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含义?
3.短文已经用“∥”分成了三段,请写出各段的意思。
4.比一比,想一想,有了文字之后的信,跟没有文字的信相比,进步在哪里?
第3单元阅读理解过关练习-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金文是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又称为铜器铭文,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字形线条粗(状 壮),早期部分字形象形性还很明显,西周晚期之后,字形逐渐规整和美观。有些字形繁简差别很大,如“车”字早期一般看上去很繁琐,中晚期与今天的繁体字“車”差别不大。
小篆是从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发展而来,秦朝统六国后得到推(形 行),成为我国最早的统一的文字。小篆字形结构稳定,线条圆转,粗细一(至 致),象形意味不明显。今天的书法作品特别是印章中仍然较多地使用这种字体。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它将篆书圆转的线条改为直笔或方笔,象形意味已完全消失,笔画简化,书写方便,汉字的点、横、撇、捺等基本笔画已经形成,成为汉字发展史上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魏晋以后有了楷书。“楷”是规矩、楷模的意思。楷书字形方正,笔画规整平直,比隶书更加便于书写和认读。南北朝之后,楷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字体,一直通行至今。
1.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选文主要介绍了 、 、 、 四种字体的演变过程。
3. 是汉字发展史上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4.读了选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答案】1.状 形 至 2.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3.隶书 4.例如:汉字历史悠久,字体演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感到很骄傲。
阅读理解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和“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靠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______吟“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吟“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吟“明月几时有”;______吟“劝君更进一杯酒”;______吟“漫卷诗书喜欲狂”;______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1.根据意思写词语。
比喻像潮水一样起伏的心情,难以抑制。( )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文中横线上。
A.中秋时 B.清明时 C.过年时 D.喜悦时 E.慷慨时 F.送别时
3.仔细读短文,回答问题。(填序号,可多填)
(1)汉字的特点是什么?( )
A.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
B.又整齐又灵动,适宜表达一种微妙、诗意的情感。
C.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D.汉字好记好学,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文字。
(2)最能体现汉字特点的是( )。
A.汉字的形 B.汉字的义 C.中国古典诗词 D.汉语拼音
4.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清明时节雨纷纷, 。
(2)明月几时有? 。
(3)劝君更进一杯酒, 。
【答案】1.心潮难已 2.C B A F D E 3. ABC C 4. 路上行人欲断魂 把酒问青天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课内阅读。
甲骨文的发现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在田间劳作时,经常发现一些带有刻痕的龟甲、兽骨,称它们为龙骨。他们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将较大的龙骨卖给了药铺,将小的龙骨丢弃了。药铺将龙骨碾成粉末,用作治疗创伤的药材。龙骨上的刻痕因无人知道是极有价值的殷商时期的刀刻文字,而常被村民打磨掉。
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龟甲、兽骨上的刻痕,引起了清代国子监主管官员王懿荣的注意。王懿荣时酷爱收藏古董,精通金石之学。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是一种比篆书更早的文字。
后来,人们把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我国学术领域由此又多了一门新学科,叫“甲骨学”。
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酷爱:
金石之学:
2.药铺怎样处理买来的龙骨?
3.关于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村民们把较大的龙骨卖给了药铺。
B.药铺将龙骨碾成粉末,用作治疗创伤的药材。
C.王懿荣认为龙骨上的刻痕是一种晚于篆书的文字。
D.研究甲骨文的学科,被称为“甲骨学”。
4.关于“甲骨文”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答案】1. 指极其爱好;非常热爱。 以古代铜器、石刻及其上面的文字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药铺将龙骨碾成粉末,用作治疗创伤的药材。 3.C 4.甲骨文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理解成语不能望文生义
有些同学在解释成语时,习惯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这种理解往往是由自己主观想象得来的,意思总显得有些牵强附会,这就叫“望文生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使用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们的词义都是固定的,因此,要正确理解它们,就必须透过“表面”看“本质”,不可望文生义。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请同学们注意。
[万人空巷]万人,形容人数极多;空巷,指街巷的居民都走出来了。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轰动一时,街巷涌满人群的情景,不能把它理解成街巷里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
[大相径庭]这个成语表示彼此相差得很远或矛盾很大。千万不要理解为“很相同,很一致”。
1.第一站 查阅工具书,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牵强附会:
(2)心领神会:
2.第二站 你能用以上的成语造句吗?选一个试一试。
3.第三站 我平时积累的成语有: (至少写4个)
4.第四站 想一想,在我们的学习实践中,是否有过类似的学习经验,赶快把自己的经验或学习的心得传授给别人吧。
【答案】1. 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 深刻地领会。 2.无论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都得讲究语言,讲究方法,否则即使有丰富的想象力,表达时难免会捉襟见肘,给人以牵强附会之感。 3.叶公好龙 南辕北辙 龙争虎斗 如履薄冰 落花流水。 4.我会通过故事来记一些成语。
课外阅读。
国粹汉字(节选)
我们说汉字是国粹,其一,是它载负着厚重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明。当初自仓颉造字,汉族的心灵、祖先的记忆与希望以及纷繁各异的大千世界方有了着落和寄托。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风雨日月光,各成一世界。比如一个“雨”字,古神州天颜的千变万化、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等便悉在其中了。我们看到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五千多年来,多少往事都已如淡烟流水,模糊于历史的尘埃中,唯有雍容厚重的汉字,虽几经磨难却愈显圆润,几经坎坷却更加成熟,而见证着一个古老民族的兴衰,显示着一个伟大民族的坚强不息的生命力。
其二,是它的形体之健美。比如一个“水”字,雨水或点点滴滴,或滂滂沱沱,或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英文也好拉丁文也好所能胜任的?端庄工整、四满方正的________是汉字,它点点如桃,撇撇如刀,提、按、行、顿如松如钟,沉着稳重,是中华民族人格精神的象征与写照;体势放纵、连环回绕的________是汉字,它离合聚散大起大落,变化多端,使人如立高山之巅,心胸旷达,神情潇洒;笔画一波三折的________是汉字,它曲中有直,直中有曲,充满了线条美和柔性美,且又形象丰富生动,书写从容自然酣畅;行笔缓留、结构紧密的________是汉字,它笔画分布均匀对称,平直安稳,给人一种团聚友爱的精神享受;书写便捷、灵活多变的________是汉字,其下笔收笔起承转合,多顺势而为,一带而过,观之使人赏心悦目,如饮醍醐。
其三,是它内涵的丰富与深邃。“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平平仄仄的音律跳跃的是“字字敲得响”的声韵美;“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独特的回文诗咏出的是一唱三叹的精妙;以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爽、“夜长衾枕寒”的感伤、“长河落日圆”的凄然……总之,世间的一切情感都可以寄寓于汉字。能让二八女子执红牙檀板轻唱悲欢离合、风流韵事的是汉字;能使关西大汉执铁板铜琵琶吟诵黍离之悲、亡国之痛的也是汉字,试问世上有哪个国家的文字能有如此之深厚内涵?
1.将“隶书、楷书、草书、小篆、行书”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磨难——( )    厚重——( )
3.我们说汉字是国粹的原因是: 、 、 。
4.文中用了许多叠音词,请把它们找出来。
5.读了此文,你对书写好汉字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答案】1.楷书 草书 隶书 小篆 行书 2. 困难 浑厚 3. 它载负着厚重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明 它的形体健美 它内涵的丰富与深邃 4.点点滴滴 滂滂沱沱 淅淅沥沥 平平仄仄 5.汉字有如此丰富的含义和作用,我们一定要把汉字写好。
课外阅读。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我国古代就有“结绳记事”的方法。发生了一件事儿,人们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各个结大小不同,形式也各有区别,表示那些事儿重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人们往后看了这些绳结,就可以记起以前经历的许多事儿。
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没有文字,他们还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还有一些民族用贝壳代替绳结。贝壳大小不一,颜色形状也有许多种,比绳结容易分辨。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读”了这本“书”,他们就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许多故事。 ∥
不但如此,在文字创造之前,有些民族已经有了通信的方法。跟记事用绳结或贝壳一样,他们也用一些东西来表示意思。譬如这一族送给那一族一杆枪或者一支箭,这就是一封宣战书。那一族收到了,就拿起武器来,准备战斗,决不会误会成别的意思。
从前有一个部落的首领送给相邻的一个部落首领一封信。这封信一共四样东西:一只死鸟,一只死老鼠,一只死青蛙,还有五支箭。这些东西包含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们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像老鼠一样在地底下藏,像青蛙一样在湖面上跳跃吗?如果不能,休想跟我们打仗。什么时候你们的脚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就用乱箭来对付你们!”∥
如果有一天,我们从邮递员手里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没有别的,只是死鸟、死老鼠这些东西,我们唯有连声叫怪,猜想是哪一个淘气的朋友寄来开玩笑的。谁知道在古代,这样一包东西却是一封严厉的信。
1.读第二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这本‘书’”在文中指 。
2.第四自然段中,部落首领的信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含义?
3.短文已经用“∥”分成了三段,请写出各段的意思。
4.比一比,想一想,有了文字之后的信,跟没有文字的信相比,进步在哪里?
【答案】1.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 2.这封信一共四样东西:一只死鸟,一只死老鼠,一只死青蛙,还有五支箭。含义:你们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像老鼠一样在地底下藏,像青蛙一样在湖面上跳跃吗?如果不能,休想跟我们打仗。什么时候你们的脚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就用乱箭来对付你们! 3.第一段:人类在文字创造之前用结绳记事或是贝壳记事的方法来帮助记忆。第二段:文字发明之前的通信方法及相关的故事。第三段:以古今的理解差异说明有没有文字差别很大。 4.文字使表达变得更简洁,更准确,更易于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