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江门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8 19:12:18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学科 )
选择题:1-5:ACCDC 6-10:AACCB 11-15:CBDBA 16-20:ABAAA
21【答案】(14分)
(1)原因:西学东渐的发展(中外贸易的影响);统治阶层的推崇(社会交往的需要);机械钟表工艺的精湛;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6分,任答三个角度即可)
(2)特点:从仿制到自主研发(走自力更生道路);体现时代特色;趋向大众化(经济耐用,简洁质朴,讲求数量生产);功能单一。(4分,任答两个角度即可)
价值: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求;振奋民族精神;引导社会主义的主流审美;为钟表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4分,任答两点即可)
22、【答案】(14分)
(1)设立原因:抗日战争时期,开展大生产运动,缓解经济困难,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2分)
变化原因:①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解放战争仍在进行后期作战,急需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2分)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放弃“阶级斗争为纲”,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2分)
(2)新内涵:劳动形式和劳动者构成进一步多元化。(2分)
意义:①使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或答使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
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激烈社会各行业劳动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奋斗;
⑤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
(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3.【答案】
示例一:论题:外交方针随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而调整。(2 分)
阐述:建国初,面对美国的敌视和封锁,中苏建交。为了巩固新生政权,中国实行“一边倒” 外交方针。20 世纪 50 年代,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敌视中国,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中国实行 “ 两只拳头回击”“一大片”外交方 针。20 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伴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 中国外交实行联美遏苏 “一条线”。改革开放后,多极化趋势和全球化趋势加强,和 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三世界力量壮大,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安定环境,中国 外交实行 “无敌国”“全方位”外交。(8 分)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 变化,中国的外交方针也应适时调整,与时俱进,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2 分)
示例二: 论题: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2 分)
阐述:建国初,面对两大阵营对抗,因与中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美国敌视且不承认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欧共体和日本崛起,动摇美国的霸主地位,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正常化。二战后,经 济困难的法国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政治上唯美国马首是瞻,不能独立自主; 1964年,为了摆脱美国控制,法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 分)
总之,国家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国的利益。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制定,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体现并维护本国利益。(2 分)(其它答案如 “ 国家实力影响 外交政策的制定”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答案】A
【解析】据所学,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不断上升,伴随着抗日局势日益严峻,政府为保存工业实力不断内迁,故选A项;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1934年开始长征,革命中心地区从瑞金转移到陕北,排除B项;速胜论是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亲英美集团所散布的一种错误论调,是一种希望依赖外力的援助迅速结束战争的思想,与材料工业建设重心的不断转移无关,排除C项;采取上述措施是因为政治原因,民族危机不是经济危机,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据所学,延安时期主要指1935—1948年中共中央在延安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全面抗战时期占主体。据“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要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可知,毛泽东指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强调“民族形式”主要是为弱化阶级斗争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C项;革命统一战线是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为推翻北洋军阀而建立的统一战线,排除A项;“第二条战线”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国统区内形成的广大爱国群众反对蒋介石专制独裁的爱国民主战线,排除B项;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国为反抗法西斯战争组成的国际联盟,材料中毛泽东强调的是“民族形式”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封建制度的根基……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可知,这是在农村进行的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土地改革,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又说明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选C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开辟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也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但此时尚未获得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绝对优势,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政权,为了团结各阶层联合抗日,实行的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承认地主剥削和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排除B项;1949年4月人民解放战争占领南京是从政权管理上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而推翻封建制度的根基需要废除地主土地私有的经济基础,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据题干时间(1950年冬)可知其所述史实出现于建国后不久,再结合“结合土改运动”“在变工组的基础上”“使互助组迅速普及”及所学可知,该举措是一种由农民土地所有制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过渡的一种尝试,属于社会主义改造范畴,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是在1952年底,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底,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1950年属于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50年1月”、“既可克服公家困难,又可实行私人储蓄”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建国初国家发行公债并鼓励民众购买,这有利于解决当时国家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支援国家建设,故选C项;据材料“195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人民解放军还在进行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国家希望通过鼓励人民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起到支援解放战争的作用,而非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排除A项;据材料“又可实行私人储蓄”可知,政府鼓励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是倡导储蓄行为而不是购物消费,排除B项;海报体现了政府鼓励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而非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粮食的总产量自1961年起是递增的,结合所学与1961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紧密相关。“八字方针”主要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从而推动了粮食增产,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农业,与工业无关,且“普及”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土地所有制度,且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土地制度已经是集体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粮食增产,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在打击米棉投机活动的“米棉之战”中,人民政府在投机商人哄抬物价达到顶点之时,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迅速下跌,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故选A项;据材料“建国初期......即拿出全部资金争相购入”可知,属于“米棉之战”的斗争,“银元之战”发生于建国前,排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C项;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是指1961年至1965年,1949年至1952年底,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关于外交干部合理流动的“三三制”构想及其落实,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提供了一定保障,故C项正确。1954年、1955年,中国政府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标志着中国外交走向国际舞台,排除A项;材料没有刻意强调第三世界国家,排除B项;D项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
9.【答案】C
【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到1956年,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即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而私有制经济比重很低,有利于新中国形成计划经济体制,故选C项;题干表格数据述及的是经济制度,而不是政治制度,排除A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1952到1956年间,公有制经济比重迅速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幅度下降,说明社会经济并没有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现象,排除B项;题干表格数据述及的是国内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与“欧美国家”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61年1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可知,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建设中存在“左”倾错误,需要调整,因此,全党大兴调研之风,总结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纠正“左”倾错误,故选B项;据材料“深入基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可知,这一时期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是受国内因素的影响,是“左”倾错误亟需纠正,中苏关系面临全面破裂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开始,这与题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不能作为1961年调查之风盛行的背景,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56—1957年......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到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随着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中国缓和与西方国家关系,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结合所学,1964年到1980年,主要涉及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与题干两个时间都不符合,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当时科技交流不可能摆脱冷战影响,故B项错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纲要上册第27课所学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可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部分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改变了农村经济单纯依靠农业发展的格局,以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乡村经济的振兴,故选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合题意,与材料“乡村都市化”相悖,排除A项;“带动劳动力转移”不合题意,与材料“农民不离本土”相悖,排除C项;“土地流转”不合题意,与材料“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都市化”相悖,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摩登”的“红裙子”开始悄然地取代了“革命”的“白围裙”,折射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女性不仅追求精神美,也追求生活美,故选D项;材料以“女性”的视角呈现了社会时尚发生了转变,无法说明女性“开始”引领社会时尚,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在1984年,此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才刚开始,排除B项;“女性”服饰着装的转变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非对外开放某一方面单独影响的结果,排除C项。
14【答案】B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1998年、2000年和2002年,我国私营、国有和外资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都增加,其中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较为迅速,反映了1992年十四大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外资企业也在迅速发展,故选B项;据材料“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可知,题中信息是关于工业生产的,农业和其他产业的信息无法体现,不能反映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1956—1966年是社会主义全面探索时期,这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工业产值的实现需要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因此既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也需要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完善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对内改革,不能全面解读工业生产总值增加的原因,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一带一路”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说明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故选A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亚投行国家并不都是第三世界国家,排除B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亚投行国家并不都是我国的临国,不能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各项决议的党对历史问题的正视与总结,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故选A项;材料中的决议是对党的历史问题的总结,而非重新书写,排除B项;材料中的决议是政府政策,而非党史学习,排除C项;材料中的决议是对中国内部问题的总结,与世界潮流无关,排除D项。
17.【答案】B
【解析】种姓制度的特点是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所以种姓制度的存在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选B项;种姓制度源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需要,而不是源于印度特殊的自然环境,排除A项;种姓制度的存在导致了阶层固化,容易激化阶级矛盾,而不是缓和阶级矛盾,排除C项;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与种姓制度的等级森严是矛盾的,所以种姓制度不会推动佛教产生与发展,排除D项。
18.【答案】A
【解析】据材料“论述债务利息”“ 仿制金银等暴利行业”“ 高利贷、商业”可知,古巴比伦时期商业发展繁荣,故选A项;《汉谟拉比法典》中对偷盗的规定并不属于科技内容,排除B项;社会秩序十分混乱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C项;高利贷相关内容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有所体现,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属于片面选项,且法典中对高利贷的条文内容并不涉及,无从得知高利贷是否受法律保护,排除D项错误。
19.【答案】A
【解析】据材料“能将他们紧密的团结起来……大家都只是城邦中平等的一员”及所学可知,在古代雅典,是直接民主政治,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参加公共集会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城邦意识,这说明公共活动服务于城邦政治,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古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人文精神产生的背景,不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排除B项;据材料“大家都只是城邦中平等的一员”可知,城邦公民具有平等意识,不是培养公民的平等意识,而是培养公民的城邦意识,排除C项;民主观念强调人民主权,材料不是培养民主观念,是培养公民的城邦意识,排除D项。
20.【答案】A
【解析】据题干可知,希腊的公民权是严格的,罗马的公民权是相对宽松的,正是由于这种差别的存在,罗马逐渐走向强大,而希腊却逐渐衰落,据此可知,该材料可以研究罗马最终能够征服希腊的原因,故选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希腊和罗马的公民权问题,与“文化”无关,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古罗马通过对外扩张,逐渐成为一个地跨三洲、水兼四海的超级帝国,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希腊和罗马都属于民主政体,排除D项。江门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历史学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选择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
1.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制定工业发展计划,提出把两湖和江西作为工业建设的重心,并开始建厂生产钢铁、重型机器等。后来,政府又将工业建设重心逐步转移到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国民政府实施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应对严峻的抗战压力 B.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
C.实现“速胜论”目标 D.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
2.延安时期,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把国际主义的内容与民族形式分离出来,是一点也不懂国际主义的人们的干法,我们则要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一论断(  )
A.维护了革命统一战线 B.巩固了“第二条战线”
C.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3.据某学者回忆说,“它从根本上废除了在中国大地上盘根错节的封建制度的根基,使农民大众翻身做了主人,使我党获得了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有力保证”。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B.陕甘宁边区的减租政策
C.一九四七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人民解放战争占领南京
4.1950年冬,中共陕西省岐山县委结合土改运动,在变工组的基础上,在邢家沟、鲁家庄、渠头等3个自然村建立了邢家沟邢克广、鲁家庄王琪、渠头王得本等3个常年互助组,并把邢克广互助组树立为一面旗帜向全县推广,使互助组迅速普及。这反映了(  )
A.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主流 D.社会主义改造的尝试
5.下图海报由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上海市推销委员会于1950年1月绘制。当时创作这幅海报意在(  )
A. 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
B.倡导银行储户购物消费
C.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
D.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
6.据统计,196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82165万亩,总产量14750万吨;1963年播种面积为181165万亩,总产量17000万吨;到了1965年播种面积为179441万亩,总产量19455万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调整政策逐步实施 B.工业化建设的普及
C.土地所有制度出现变革 D.人民公社化的发展
7.建国初期,上海股市刚开市时,投机商们看到有棉纱售出,即拿出全部资金争相购入,有的人不惜借高利贷,但他们发现,上海等地的国营纱布公司,源源不断地抛售纱布,而且一边抛售,一边降低牌价。这从反映了(  )
A.共产党主动运用了市场经济规律 B.政府依靠组织手段应对银元危机
C.社会主义改造帮助打赢米棉之战 D.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8.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提出了外交干部合理流动的“三三制”构想:三分之一在国内,三分之一在国外,三分之一储备培训,并通过挂职锻炼、出国学习、脱产进修、社会实践等形式提高干部素质,确保国内外干部轮换制度化。这一构想后来得到落实。外交干部合理流动的“三三制”(  )
标志着新中国开始走向国际外交舞台 B.意在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提供了一定保障 D. 彰显了新中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9.下表所示为1952—1956年中国国民经济结构变化。这一变化有利于中国(  )
类别 1952年 1956年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个体经济 71.8% 7.1%
资本主义经济 6.9% 接近于零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形成 D.打破欧美国家的经济封锁
10.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号召全党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此后,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基层,并要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把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作为首要任务。这一时期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是(  )
A.中苏关系面临全面破裂 B.“左”倾错误亟需纠正
C.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展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11.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
1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都市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农民不离本土,变农村为微小城市或准城市,其趋向则是连成规模,成为正式都市或者成为某个城市的部分。这里居民生活的条件、方式已与多数城市居民相同,其物质消费可以用超前、丰裕来形容。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民增收 B.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劳动力转移 D.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13.1984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演了话剧《街上流行红裙子》。该剧后被拍为同名电影,反响热烈。当时有评论:“摩登”的“红裙子”开始悄然地取代了“革命”的“白围裙”。这(  )
A.说明女性开始引领社会时尚潮流 B.源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得益于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D.表明经济转型冲击了人们原有观念
14.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比较表,对表格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
年份 私营企业产值(亿元) 国有企业产值(亿元) 外资企业产值(亿元)
1998 2083 33621 17750
2000 5520 40554 23465
2002 12951 45179 32459
A.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C.经济建设在全面探索中前进 D.完善经济体制改革
15.21世纪初,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着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新理念,描绘出一幅海陆交相呼应的新蓝图,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的新途径,并开启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这些举措旨在(  )
A.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6.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些(  )
A.都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重新书写中国共产党革命史
C.说明了开展党史学习的意义 D.顺应了世界多极化历史潮流
17.种姓制度是一种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体系,普遍存在于南亚次大陆,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该制度(  )
A.源于印度特殊的自然环境 B.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C.有利于缓和印度阶级矛盾 D.推动了佛教的产生发展
18.古巴比伦的数学教科书中有专门论述债务利息的计算方法,化学广泛应用于仿制金银等暴利行业,《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最多的是关于偷盗、抢劫、高利贷、商业等方面的条文。由此可知,古巴比伦时期(  )
A.商业贸易繁荣 B.社会秩序十分混乱
C.科技文化发达 D.高利贷受法律保护
19.在古代雅典“参加集会,不仅能将公民集合起来,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而且还能将他们紧密的团结起来,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大家都只是城邦中平等的一员。坐席上的观众会在共同的活动中逐渐意识到彼此之间没有多少差别,不论他们的出身、地位和职务”。这表明,古代雅典(  )
A.公共活动适应了城邦政治的需要 B.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社会各领域
C.注重培养城邦公民人人平等意识 D.注重培养城邦公民的民主观念
20.“在希腊,奴隶被解放了也只能是一个被解放了的奴隶,成不了公民,他的儿子也成不了公民;而在罗马,一旦奴隶被主人释放,他自己或许成不了公民,但是他的儿子肯定是可以进入公民队伍的。”上述材料可以(  )
A.研究罗马最终能够征服希腊的原因 B.证明罗马文化比希腊发达
C.反映出罗马的奴隶制度渐趋衰落 D.说明罗马政体比希腊先进
二、材料分析题(3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欧洲机械钟表通过商贸途径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机械钟表在明清时代主要局限于天学领域,清代钦天监则已多用机械钟表计时;装饰功能的“玩具”或许是清代机械钟表最常见的社会身份。明清钟表那些精致、复杂的自动显时功能是会让人心旷神怡、兴趣盎然的。礼品则是明清时期钟表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功用,无论是在国际外交场合,还是君臣间的贡献、赏赐,乃至亲友间的馈赠,机械钟表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晚清时代,伴随着西洋钟表的大量流入,西方的hms(时、分、秒)制在中国进一步流传开来,到了19世纪后半叶,钟表在社会中层已达到了一定的普及率。
——摘编自任杰《中国近代时间计量探索》
材料二
我国早期国产表设计均仿自外国表,以瑞士表为主。1966年,天津手表厂设计研发出我国第一只摆脱仿制机芯手表——“东风牌”手表。这一时期民用表设计的装饰题材多取自体现爱国爱党,反映人民当家作主以及向往新生活的内容,阳刚、健康、粗犷的工人、农民、战士形象主导了这一时期社会主流审美。至七十年代民用表的用户群开始迅速扩大,民用表已然成为大众化的日用工业品四大件之一。在短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背景下,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延长使用寿命,以充实市场上民用表的数量供应,及降低用户民用表更新频率,成为该时期的民用表功能设计需要突破的首要问题。民用表初创期的积累为我国民族制表业在下一阶段的成功调整转型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黄舟子《建国以来国产民用表的设计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机械钟表从晚明到近代不断涌入中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产民用表在初创时期的设计特点,并简析国家大力发展民用表的时代价值。(8分)
(1)原因:西学东渐的发展(中外贸易的影响);统治阶层的推崇(社会交往的需要);机械钟表工艺的精湛;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6分,任答三个角度即可)
(2)特点:从仿制到自主研发(走自力更生道路);体现时代特色;趋向大众化(经济耐用,简洁质朴,讲求数量生产);功能单一。(4分,任答两个角度即可)
价值: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求;振奋民族精神;引导社会主义的主流审美;为钟表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4分,任答两点即可)
2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43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劳动英雄(模范)评选标准:甲、从事农业、工业、运输、打盐及纺织等生产之一而积极生产,成绩特出;乙、推动他人生产,并获得成绩……
——摘编自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一)
材料二
1950年7月,政务院全体会议决定表彰工人、农民和士兵中的劳动模范,评选标准除了要求技术先进、发展生产有显著成绩之外,还特别强调认同党和国家、敢于同旧势力斗争、支援前线有特殊功绩等。
——摘编自孙云《1950年全国英模表彰大会的召开及意义》
材料三
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评选标准主要包括“在生产技术上有重大改革或有重大合理化建议”、“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等,强调以生产建设一线的职工为重点,以生产成绩、革新论英雄。
——摘编自姚力《1977—1979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
材料四
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不仅完善了“劳动”的概念,进一步承认了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而且也丰富了劳动者的主体构成,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新闻办举行2005年全国劳模表彰大会新闻发布会》等
(1)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材料一中劳动模范标准设立的原因,并分析材料二、三中劳动模范标准变化的原因。(6分)
(2)概括材料四中劳动模范评选标准的新内涵,并简析其意义。(8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间 外交方针 新中国外交历程(部分)
建国初期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1949年,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1950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50年代末—60年代 “两只拳头回击” “一大片” 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出现热潮;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
1970年代 “一大片”“一条线” 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
改革开放后 “无敌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1985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牵头组建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贸组织;2013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2017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摘编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