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题(提升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题总分: 100 分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 18 分)
1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芳草鲜美(xiān) 此中人语云(yǔ) 为嵁为岩(kān)
B .无人问津(jūn) 关关雎鸠(jiū) 卷石底(juǎn)
C .为宫室(wéi) 八分有奇(qí) 可爱者甚蕃(fán)
D .俶尔远逝(chù) 窈窕淑女(tiǎo) 参差荇菜(xìng)
2 .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絮说 顽皮 烦琐 念念不忘
B .镶嵌 包裹 皇恐 风吹雨淋
C .宽敞 耀眼 尴尬 微不足道
D .胸脯 哀悼 烦躁 大庭广众
3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C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 .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 。 , , 。 。 ,只不过你我未处局
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⑤有人说,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
A . ⑤②①③⑥④ B . ②①⑥③⑤④ C . ⑥②①③⑤④ D . ①③⑤⑥④②
5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冰雪初融, 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润泽万物,春天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
B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杂技演员小心翼翼地走过了一段离地面几十米高的钢丝, 表演结束, 背景音
乐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C .文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深信开卷有益,生前多次在不同场合倡导青少年要广泛阅读。
D .不为灯红酒绿诱惑,不以觥筹交错为欢,不被人情世故左右。我以我心践诺言,永葆共产党员本色。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B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写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表现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自我调节、豁达
乐观的人生态度。
C .“记”是一种文体。《核舟记》一文表现了明代“奇巧人”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核舟表现的主题是“大苏
泛赤壁”。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也称《诗三百》。
二、情景默写(共 9 分)
7 .按课文内容填空。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境相近的诗
句是 , 。
(2)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是: ,
。
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一文中写树、蔓优美姿态的句子是: , , 。
(4)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关雎》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诗句是: ,
。
三、诗歌鉴赏(共 7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 · 郑风》)
[注]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形容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8 .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怎样的特点?
9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四、对比阅读(共 14 分)
文言文对比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 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 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
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0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益信声无哀乐也
(4)恨僧少可语耳
11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
B .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 .其岸势犬牙差互其如土石何
1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
13 .翻译下面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14 .【甲】文最后柳宗元“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从中传达出了作者 心情。【乙】文从
“恨僧少可语耳” 中流露了作者 的情绪。
五、现代文阅读(共 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①听说, 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 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 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 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
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 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
儿……而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 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 ”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
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 一双水汪汪 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
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 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
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 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 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
竞相开放,洁白的神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 她高兴地说: “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 摘了, 明天就送去收购站, 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象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
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 ”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 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
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盛开,
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选自 2019 年 5 月《贺州日报》)
15 .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母爱像棉花盛开”为标题的妙处。
16 .请结合全文,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
起在风中飘扬。
②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
17.第⑤段中“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 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你认为到底缺了些什么呢?
18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9 .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 ,你觉得你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请联系实际说明理
由。
六、作文(共 40 分)
20 .亘古至今,古诗一直都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精髓。它们
就像我的一个亲密好友,伴我成长,使我受益。
请以“古诗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补全题目再写作;②写出真情实感, 600 字以上;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等。
如要出现, 一律用“××”代替,否则扣分。保密★启用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题(提升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题总分: 100 分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 18 分)
1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芳草鲜美(xiān) 此中人语云(yǔ) 为嵁为岩(kān)
B .无人问津(jūn) 关关雎鸠(jiū) 卷石底(juǎn)
C .为宫室(wéi) 八分有奇(qí) 可爱者甚蕃(fán)
D .俶尔远逝(chù) 窈窕淑女(tiǎo) 参差荇菜(xìng)
(
【答案】
D
【详解】
A.
此中人语云(
yù
);
B.
无人问津(
jīn
);
C.
八分有奇(
jī
);
故选
D
。
【点评】此题考查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
语感,注意读音,并注
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
2 .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絮说 顽皮 烦琐 念念不忘
B .镶嵌 包裹 皇恐 风吹雨淋
C .宽敞 耀眼 尴尬 微不足道
D .胸脯 哀悼 烦躁 大庭广众
(
【答案】
B
【详解】
B
词语中字形有误。
“
皇恐
”
应为
“
惶恐
”
。
)
3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答案】
D
【详解】
D.
这句话的朗读节奏正确的划分方法
是:盖
/
简桃核修狭者
/
为之。故选
D
。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
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
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
也应该有停顿。所以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
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
4 .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
你。 。 , , 。 。 ,只不过你我未处局
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⑤有人说,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
A . ⑤②①③⑥④ B . ②①⑥③⑤④ C . ⑥②①③⑤④ D . ①③⑤⑥④②
(
【答案】
C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句子排序题做题思路:
一、反复阅读句子,读懂句子含义,了解整段话的核心
思想。这段话主要讲,用不同的态度对待生活,会
有不同的收获。
二、联系语境找准逻辑连接词或较为明显的提示词。题干中
“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
”
讲的是
对生活的的态度,与之衔接紧密的句子是
⑥
,
故
⑥
句排在首位。
②
句
说的是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与挫折,
引出下文对待困难挫折的态度;
①③
两句评价
“
迎难而退
”
与
“
知难而进
”
两种对待困难与挫折的态度,
①
句
中
“
固然
”
是副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因此
①
句放在
③
句之前,
②
句放到
①③
句前面。
因为我们知难而进,努力向前,经历人生五味,我们的人生才更完美,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酸甜苦 辣,只是有的人表面上看着让人很羡慕罢了;且题干中已给的句子
“
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
已
”
表转折, 很明显前面的句子应该是你我未处局中,
不知其中滋味,
所以才会看着别人很羡慕
,
因此故
⑤
放到
④
句前面,
④
放最后;故排序为:
⑥②①③⑤④
,选
C
。
)
5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冰雪初融, 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润泽万物,春天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
B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杂技演员小心翼翼地走过了一段离地面几十米高的钢丝, 表演结束, 背景音
乐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C .文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深信开卷有益,生前多次在不同场合倡导青少年要广泛阅读。
D .不为灯红酒绿诱惑,不以觥筹交错为欢,不被人情世故左右。我以我心践诺言,永葆共产党员本色。
【答案】A 【详解】A 项江河日下指的是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与句意不符。 B 项,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C 项,开卷有益:指读书总有好处。 D 项,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故答案为: A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B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写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表现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自我调节、豁达
乐观的人生态度。
C .“记”是一种文体。《核舟记》一文表现了明代“奇巧人”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核舟表现的主题是“大苏
泛赤壁”。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也称《诗三百》。
【答案】 B 【详解】B 项表述不正确, “表现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自我调节、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的说法有误, 正确
应该是“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故选 B 。
二、情景默写(共 9 分)
7 .按课文内容填空。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境相近的诗
句是 , 。
(2)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是: ,
。
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一文中写树、蔓优美姿态的句子是: , , 。
(4)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关雎》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诗句是: ,
。
(
【答案】
城阙辅三秦 同是宦游人 欲济无舟楫 徒有羡鱼情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气蒸
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
拂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 白露为
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
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
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
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
“
阙、宦、游、楫、羡、涯、翠蔓、摇缀、披
拂、窈窕、逑、蒹葭
”
等字词容易写错。
)
三、诗歌鉴赏(共 7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 · 郑风》)
[注]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形容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8 .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怎样的特点?
9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
【答案】
8
.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
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叠句
的特点。
9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
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她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得转化为惆怅与
幽怨。最后一句的含
义是:女子因恋人久候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与
恋人没见面,却好像
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解析】
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和句式特点的分析能力。全诗三章
,
采用倒叙手法。诗歌的前两
章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以
“
我
”
的口气自述怀
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
乱,
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
见面,
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
尤其是要结
合诗歌的要点进行分析。这首诗写一个女子
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
三秋
”
,指三个季度。
“
一日不见,如
隔三秋
”
,用这种夸张之词形容他对友人的殷
切思念,实是情至之语。
)
四、对比阅读(共 14 分)
文言文对比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 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 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
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0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益信声无哀乐也
(4)恨僧少可语耳
11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
B .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 .其岸势犬牙差互其如土石何
1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
13 .翻译下面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14 .【甲】文最后柳宗元“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从中传达出了作者 心情。【乙】文从
“恨僧少可语耳” 中流露了作者 的情绪。
【答案】10 .(1)心乐之(以……为乐)
(2)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3)益信声无哀乐也(更加)
(4)恨僧少可语耳(遗憾) 11.B 12.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13.(1)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
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14 . 贬谪后的孤寂悲凉 知音难觅的惆怅
【解析】10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 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心里十分高兴。乐:以… 为乐;②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③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益:更加。④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恨:遗憾。
1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
译推断词语意思。
A . ①句意为: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而:表修饰;②句意为: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而:
表转折。
B . ①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 ②以:因为。
C . ①句意为: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之:的; ②句意为: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录下了当时
的情景就离开了。之:代词,当时的情景。
D . ①句意为:小潭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其:代词,小溪. ②句意为: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其,难道,疑问代词。
故选 B。
12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作为是 划分依据。 一般句首发语词需要停顿,主谓之间需要停顿,并列短语之间也需要停顿.需要结合句意和句 式来判断。句意为: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
水而生动。故答案为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13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 ,具 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 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一样。②
重点词有:沸:水波翻涌的样子。息:停止。
14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甲文抓住关键语句“ 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等,概括为:作者游 览小石潭, 触景生情, 由乐转悲, 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 中流露了作者
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 主” 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 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 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 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 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 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
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 影子映 在石上, 呆呆地(停在那里) 一动不动, 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 轻快敏捷, 好像和游玩的人
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
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 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二)译文:
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 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
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
潮” ,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 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不息的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
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五、现代文阅读(共 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①听说, 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 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 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 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
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 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
儿……而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 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 ”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
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 一双水汪汪 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
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 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
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 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 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
竞相开放,洁白的神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 她高兴地说: “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 摘了, 明天就送去收购站, 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象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
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 ”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 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
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盛开,
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选自 2019 年 5 月《贺州日报》)
15 .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母爱像棉花盛开”为标题的妙处。
16 .请结合全文,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
起在风中飘扬。
②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
17.第⑤段中“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 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你认为到底缺了些什么呢?
18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9 .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 ,你觉得你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请联系实际说明
理由
(
【答案】
15
.
①
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
“
母爱
”
比作
“
棉花盛开
”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
揭示母爱
无私的主旨,棉花为了孕育棉桃,给棉桃提供养分,枯槁了自己。
16
.
①
这句话是
景物(环境)描写,
层层烘托, 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 烘托了母亲坚韧的性格和苍老的形象,
为下文盛赞母爱做铺垫。
②
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
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得
知
“
我
”
找到工作后内心的激动和欣慰之情。
17
.缺少了像母
亲那样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格。
18
.
①
吃苦耐劳,
从
“
母亲不分昼夜操
劳着。
……
总有忙不完的事
”
可以看
出。
②
节俭淳朴,从
“
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
”
可以看出。(
③
)挺拔坚强,父亲身体不好,
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④
无私奉献,母亲对自己节俭到了几乎苟刻的
程度,把毕生的精力无
私奉献给子女。
19
.我觉得我的母亲像向日葵,
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
,
而我的母亲也总是围着
我们这个家转。(表述完整,言之成理,要写出人与花相似之处)
【解析】
15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首先
要明确标题的作用有哪些,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标题的作用。首
先,
标题
“
母爱像棉花盛开
”
很明显运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
这就使标题形象生动,
富有吸引力,
从而激发了
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 把母爱比作棉花盛开,
结合文章第
⑧
段
“
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
白的纯洁
, 粉的淡雅, 但
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
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
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
可
知,棉花的
特点的孕育棉桃,给棉桃提供养分,最终枯槁了自己,由此看出棉花是十分无私伟
大的,母爱也如棉花盛
开一般,说明了母爱的无私,结合全文内容看,本文的主旨就是突出母爱的无私,
由此看出标题揭示了文
章的主旨。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赏析。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其次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及关键词
进行分析。
句
①
描写了深秋田野的环境,
这是环境描写,
需要结合环境
描写的作用进行赏析。抓住关键词
“
枯黄
”“
星星
点点
”“
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
”
可以体会到,这样的环境渲染了一
种萧瑟悲凉的气氛,从
“
母亲的白发
”
一词可
以看出母亲苍老的形象,母亲这么老了,还在棉花田里辛勤劳作,也看出了母亲坚韧的性格,由此为下文
)
(
写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做了铺垫。
句
②“
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
”
这句话,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可从描
写的角度进行赏析。这是
母亲得知
“
我
”
即将参加工作时的神情,
我已经学有所成,
母亲的辛勤付出此刻有了回报,
所以母亲应该是激
动和欣慰的。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苦菜花只写出了母亲的命运多舛
,向日葵只写出了母亲的挺拔坚强,
结合全文看,文章重点突出了母亲对子女的那种无私
奉献的品格,这些花都没有具备这样的品格,故缺少
的应是像母亲那样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格。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第
②
段
“
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
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
着自己的三个儿女
”
一句,可以看出母亲的勤劳无私;
结合第
②
段
“
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
一句,可看出母亲的节俭;
结合第
④
段
“
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
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
一句,可看
出母亲的挺拔坚强;
结合第
⑤
段
“
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
”
一句,可
看出母亲的吃苦耐劳。据此分析整
理作答即可。
19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首先要明确自己母亲的性格特点:勤劳
朴实、生活节俭、吃苦耐劳、坚强,
然后再找到与这个性格特点相似的花并联系实际来回答即可。
)
六、作文(共 40 分)
20 .亘古至今,古诗一直都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精髓。它们
就像我的一个亲密好友,伴我成长,使我受益。
请以“古诗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补全题目再写作;②写出真情实感, 600 字以上;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等。
如要出现, 一律用“××”代替,否则扣分。
(
【答案】古诗伴我成长
花香,酒香,都化作古诗沁人心脾的沉香;清淡,浓郁,都成为我人生道路上
挥之不去的萦绕,陶冶
我一生。
——
题记
花香,绵延不绝的悠长
“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听,
那是陶潜在吟哦
。这在万物萧瑟中风姿绰约的菊花,
不正是你愤然远
离官场,在风雨中依旧刚正不屈的背影的写照吗?难怪陶先生如此热爱菊。
它生长在世外所生出的暗香,
从幽谷中飘散出来,越过不堪的世俗,萦绕在他纯净的心灵。
)
(
“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
听,那是陆游在赞颂。蜡梅啊, 你
笑傲苦寒的执着是什么在支撑?
“
已
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
你都在愁些什么呢?是愁自己熬不到终点吗?还是怕
从今再不会散发出即使
无人知晓也依然强烈的香?蜡梅啊,你不要愁,永恒的香不论过了多久都不会被
尘封和淡化,你在陆游心
中激起共鸣,定会在诗人心中恣肆徘徊
……
酒香,豪放激进的回味
“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
我默念着,
转瞬间穿越了时空,
满心沧桑地看到了塞外将士们临
征前的那幕。哪里有什么精美器具?哪里有什么歌舞升平?漫漫黄沙模糊了人
的视线,胯下的战马打着响
鼻。端起精瓷大碗,面向苍天一饮而尽。酒香还没有弥散开,前进的号角已经
吹响。走吧,大漠中豪气冲
天的战士们,我喂你们呐喊,为你们骄傲!
“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
花前月下,
你与美酒共度良宵。是你,
我朝思暮想的李白,
我引以为自豪
的诗仙!我觅着醉人的酒香,踏着苍茫的夜色,愿与你一起尝遍世间的
酸甜苦辣,愿与你一同书写壮志凌
云的乐章。呵,李白,你因酒而造就了一篇又一篇永留千古的名作,酒
因你而酝酿出一代又一代愈加醉人
的芬芳。
哦,这弥散着香气的古诗,这蕴含着情愁的篇章,我在你的熏陶下茁壮,在你的感染
下成长!
【详解】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它容易让考生寻找到写作思路,但想写好它,却有点难度,写此类作文时,
我们应该多思考,既能打开思路,也要围绕话题来写,做到
不跑题的基本要求。题目中的
“
古诗
”“
伴
”
和
“
成 长
”
,是本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根据提示语中的
“
它
们就像我的一个亲密好友
,
伴我成长
,
使我受益
”
来确定写作
思路。要结合学过的古诗名句来写作。有古诗相伴,我们在黑夜能看见明亮的光
;有古诗相伴,我们在雪
中能感觉和煦的春;有古诗相伴,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才不会迷失方向。写作文
时,可以加适当的创新形
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串联起自己尝试过
程中的变化,使文章层次
清晰。也可以以一组含有
“
古诗
”
的排比句开头,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写作时注意以下三点
:
(
1
)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
好命题作文最关键
的一步。(
2
)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
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
3
)写这种命题的作文,最好用具体的事
例使文章生动具体,切记不要围绕这关键词语空发议论,那样会给人假大空
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