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提升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提升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9 17:45:56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提升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题总分: 100 分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文知识积累(1-6 小题,每题 3 分,共 18 分)
1 .(本题 3 分)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忌惮(dàn) 晦暗(huì) 恬静(tián) 戛然而止(jiá)
B .归省(xǐnɡ) 糜子(méi) 怠慢(dài) 恣意妄为(zì)
C .撺掇(cuān) 蓦然(mò) 羁绊(jī) 纨绔子弟(wán)
D .凫水(fú) 亢奋(kànɡ) 枸杞(jǐ) 如法炮制(páo)
2 .(本题 3 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篷勃 磅礴 束缚 大彻大悟 B .震撼 恬静 流苏 叹为观止
C .瞳仁 摹然 严峻 嘎然而止 D .晦暗 恢宏 山涯 惊心动魄
3 .(本题 3 分)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春天到了,万象更新,鸟语花香,春风带着播撒希望的千军万马飞过。
B .星期天,我在解放碑看到一个满脸污垢、头发蓬乱的乞丐,他真是器宇轩昂。
C .假如我们禁锢在自己的思路里, 不阅读艺术史, 不领略大自然, 那么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会受到极大
的限制。
D .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戴副眼镜,手里拿着几本书,慢慢地走在校园里,看上去文绉绉的。
4 .(本题 3 分)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B .《银河补习班》火热来袭,不仅叫好却叫座,其火热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C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 .学习是否努力是决定我们成绩提升的因素之一。
5 .(本题 3 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而近的是熟稔的乡
音。 , 。 , 。 。
①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绊,没有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 的落寞
②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
③喜鹊以佛的慈悲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游子
④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远方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久违的家园
⑤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
A . ②①④⑤③ B . ①⑤③④② C . ②④①⑤③ D . ②④⑤③①
6 .(本题 3 分)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
长与〈山海经〉》《社戏》均收录在这本散文集中。
B .《骆驼祥子》刻画了各色人物形象,如老实健壮的祥子,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而有些心理扭
曲的虎妞, 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等。
C.埃德加·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 客观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
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D .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 来岁元宵雪打灯” 的意思是中秋节晚上如果是云遮月的阴雨天, 则来年的正月十
五花灯节就会下雪。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共 10 分)
7 .(本题 6 分)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开展“ 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语文积累】
写出三个含有“鼓”字的成语。
(2)【材料探究】
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课文内容
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 的原因。
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 2000 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逐渐 成为习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 上,往往忘其所以,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
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威勇的艺术个性。
8 .(1)请把下面的字用正楷抄写在田字格里。
热爱生活,享受写作
(2)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是( )
A.王羲之《兰亭集序》
B.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C.颜真卿《蔡侄文稿》
D.米芾《蜀素帖》
三、现代文阅读(共 32 分)
(本题 17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市声拾趣
张恨水
①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
②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虽 然这里面有部分是极简单的,如“羊头肉 ”“肥卤鸡 ”之类。可是他们能在声调上,助字句之不足。至于 字句多的,那一份优美,就举不胜举,有的简直是一首歌谣,例如夏天卖冰酪的,他在胡同的绿槐荫下, 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道: “冰琪林,雪花酪,桂花糖,搁的多,又甜又凉又解渴。 ” 这就让人听着感到趣味了。又像秋冬卖大花生的,他喊着: “ 落花生,香来个脆啦,芝麻酱的味儿啦。 ”
这就含有一种幽默感了。
③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 非常之美。如现在是冬天,我们就说冬季了,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 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里很少行人,有两三个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 于是有辆平头车子,推着一个木火桶,上面烤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白薯,歇在胡同中间。小贩穿了件老羊
毛背心儿,腰上来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 “A 噢……热
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 ”当你早上在大门外一站,感到又冷又饿的时候,你就会因这种
引诱,要买他几大枚白薯吃。
④在北平住家稍久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卖硬面饽饽的人极为可怜,因为他总是在深夜里出来的。 当那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这位小贩,却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 出那漫长的声音: “硬面……饽饽哟……”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厉,像
深夜钟声那样动人,你不能不对穷苦者给予一个充分的同情。
⑤其实,市声的大部分,都是给人一种喜悦的,不然,它也就不能吸引人了。例如:炎夏日子,卖甜
瓜的,他这样一串的吆唤着:“B 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
瓜啦! ”在碧槐高处一蝉吟的当儿,这吆唤是够刺激人的。因此,市声刺激,北平人是有着趣味的存在,
小孩子就喜欢学, 甚至借此凑出许多趣话。例如卖馄饨的, 他吆喝着第一句是“馄饨开锅 ”。声音洪亮, 极 像大花脸喝倒板,于是他们就用纯土音编了一篇戏词来唱; “馄饨开锅……自己称面自己和,自己剁馅自 己包,虾米香菜又白饶。吆唤了半天, 一个子儿没卖着,没留神丢了我两把勺。 ”因此,也可以想到北平
人对于小贩吆唤声的趣味之浓了。
9 .(3 分)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感知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市声就是指街头小贩的吆唤声。
B .大部分市声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否则它就不吸引人了。
C .作者描述了小孩子喜欢学小贩的吆唤声,是为了批评孩子们不懂生活情趣。
D .作者能融入北平的普通市民生活,并从中感受到不同的趣味。
10 .(4 分)第③段中“ 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
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句场景描写有何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11 .(4 分)好的语言能在实际运用中引发心理共鸣,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吆唤声,作为一个口头广告语,
也有这样的效果。结合语境,分析下面语句在实际运用中的表现力。(任选一句)
A .噢…… 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
B .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
12 .(6 分)作者笔下的大部分市声, 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 为什么又在第④段描述了“ 既凄凉, 又惨厉” 的
卖硬面饽饽的吆唤声?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本题 15 分)收字纸的老人
汪曾祺
(1)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
(2)亵渎了字纸, 会遭到天谴。因此, 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宽肩的篓子, 竹蔑为胎, 外 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 “敬惜字纸 ”。 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
的地方, 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 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
(3)这个收字纸的姓白, 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 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 衬得他的
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
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
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
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5)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 在东郊, 一条小河的旁边, 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三间朝北的 平房, 砖墙瓦顶, 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 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 ”。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 只知道 他原先也是人, 读书人, 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 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 ”。他是司文运的。更具 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 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 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
来,就冷落下来了。
(6)正房两侧, 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 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 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版。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夏天一地浓荫,秋天满株 黄柿。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 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
不大一会,就烧尽了。
(7)老白孤身一人, 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 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 《阴骘文》 (印了送人, 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 来了(他是识字的)。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 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 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 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
流水,日长如小年。
(8)他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 如在目前。有一天夜 里, 他做了一个梦, 李三老爷点了翰林, 要到文昌阁拈香。旗锣伞扇, 摆了二里长。他听见有人叫他:“老 白!老白!李三老爷来进香了, 轿子已经到了螺蛳坝, 你还不起来把正门开了!”老白一骨碌坐起来, 愣怔
了半天,才想起来三老爷已经死了好几年了。
(9)这李三老爷虽说点了翰林,人缘很不好, 一县人背后都叫他李三麻子。
(10)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 曾经发生过)。 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 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 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 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
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11)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13 .(4 分)阅读语句,结合加点词,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1)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
(2)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
14 .(5 分)文章第(8)段,写到老白梦到“李三老爷点了翰林,到文昌阁拈香” 的情节有何用意?联系上下
简要分析。
15 .(6 分)文章为什么以“ 收字纸的老人”为题?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内容,简要阐述。
五、作文(共 40 分)
16 .(本题 40 分)童年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童年与伙伴们一起玩游戏更是丰富多样,如折纸、抓值、
放风筝、抖空竹、踢毽子、捉迷藏……忆起童年玩过的游戏,总是让人回味无穷。
请你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保密★启用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提升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题总分: 100 分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文知识积累(1-6 小题,每题 3 分,共 18 分)
1 .(本题 3 分)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忌惮(dàn) 晦暗(huì) 恬静(tián) 戛然而止(jiá)
B .归省(xǐnɡ) 糜子(méi) 怠慢(dài) 恣意妄为(zì)
C .撺掇(cuān) 蓦然(mò) 羁绊(jī) 纨绔子弟(wán)
D .凫水(fú) 亢奋(kànɡ) 枸杞(jǐ) 如法炮制(páo)
(
【答案】
D
【详解】
D
.枸杞
(jǐ)
——
q
ǐ
。故选
D

)
2 .(本题 3 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篷勃 磅礴 束缚 大彻大悟 B .震撼 恬静 流苏 叹为观止
C .瞳仁 摹然 严峻 嘎然而止 D .晦暗 恢宏 山涯 惊心动魄
(
【答案】
B
【详解】
A
项中

篷勃

应为

蓬勃


C
项中

嘎然而止

应为

戛然而止


D



山涯

应为

山崖


B
项全部
正确,故选
B

)
3 .(本题 3 分)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春天到了,万象更新,鸟语花香,春风带着播撒希望的千军万马飞过。
B .星期天,我在解放碑看到一个满脸污垢、头发蓬乱的乞丐,他真是器宇轩昂。
C .假如我们禁锢在自己的思路里, 不阅读艺术史, 不领略大自然, 那么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会受到极大
的限制。
D .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戴副眼镜,手里拿着几本书,慢慢地走在校园里,看上去文绉绉的。
(
【答案】
B
)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的运用词语,必须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可从以 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B 项中“ 器宇轩昂” 形容人的气质、风度出众, 不同一般。在这里用来形容“满脸污垢、头发蓬乱的乞丐”不合适。
4 .(本题 3 分)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B .《银河补习班》火热来袭,不仅叫好却叫座,其火热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C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 .学习是否努力是决定我们成绩提升的因素之一。
(
【答案】
A
【详解】
B.
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该把



改为

而且


C.
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该删去

随着



使得


D.
两面对一面,应该删去

是否


故选
A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前后矛盾。辨析病句,
一般来说, 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
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
法、枝干梳理法、逻辑
分析法。
)
5 .(本题 3 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而近的是熟稔的乡
音。 , 。 , 。 。
①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绊,没有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 的落寞
②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
③喜鹊以佛的慈悲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游子
④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远方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久违的家园
⑤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
A . ②①④⑤③ B . ①⑤③④② C . ②④①⑤③ D . ②④⑤③①
(
【答案】
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排列语序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
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
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
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
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

句中的

道道桃符

紧承上文中的



,应放
)
(
在开头;

句写羁旅之人归来,
①⑤
写他们的感受以及迫切心
情;

句写喜鹊的迎接,应该放在最后。
故选
C

)
6 .(本题 3 分)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
长与〈山海经〉》《社戏》均收录在这本散文集中。
B .《骆驼祥子》刻画了各色人物形象,如老实健壮的祥子,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而有些心理扭
曲的虎妞, 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等。
C.埃德加·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 客观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
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D .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 来岁元宵雪打灯” 的意思是中秋节晚上如果是云遮月的阴雨天, 则来年的正月十
五花灯节就会下雪。
(
【答案】
A
【详解】
A
.《社戏》选自《呐喊》,是一篇小说。故选
A

)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共 10 分)
7 .(本题 6 分)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开展“ 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语文积累】
写出三个含有“鼓”字的成语。
(2)【材料探究】
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课文内容
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 的原因。
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 2000 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逐渐 成为习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 上,往往忘其所以,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
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威勇的艺术个性。
(
【答案】(
1
)示例:
一鼓作气
重整旗鼓
偃旗息鼓
欢欣鼓舞
紧锣密鼓

2


没有黄土高原的滋养,欠缺黄土高
原人特有的性格与气质;

未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安塞腰鼓
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象征民族激扬勇武
的精神,仅靠学习外在形式是难以挖掘出其中奥秘的。
【详解】(
1
)此题考查成语积累, 解答此题, 可首先理解题意, 确定要求,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作答。含有



字的成语
:如偃旗息鼓、欢欣鼓舞、一鼓作气、旗鼓相当、大张旗鼓、敲锣打鼓、紧锣密鼓、鼓舞人心、
)
打退堂鼓、息鼓偃旗、击鼓催花、重整旗鼓等。(2)此题考查对材料的探究能力。这样的题型就要细细理 顺所给的材料,找到共同点,通过表象分析出实质;如果材料中有总结性的句子,可以考虑整合总结性的 句子。如“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 ”“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威勇的 艺术个性。 ”分析可得,没有黄土高原人特有的性格与耐力; “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分析,需要 达到忘我的境界;安塞腰鼓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 在、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 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 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只学其“形”而不 深究其“神” ,很难表现出安塞腰鼓的韵味。
8 .(1)请把下面的字用正楷抄写在田字格里。
热爱生活,享受写作
(
【答案】热爱生活
享受写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抄写。注意用正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
)
(2)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是( )
A.王羲之《兰亭集序》
B.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C.颜真卿《蔡侄文稿》
D.米芾《蜀素帖》
【答案】C
【详解】C.颜真卿《蔡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三、现代文阅读(共 32 分)
(本题 17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市声拾趣
张恨水
①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
②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虽 然这里面有部分是极简单的,如“羊头肉 ”“肥卤鸡 ”之类。可是他们能在声调上,助字句之不足。至于 字句多的,那一份优美,就举不胜举,有的简直是一首歌谣,例如夏天卖冰酪的,他在胡同的绿槐荫下, 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道: “冰琪林,雪花酪,桂花糖,搁的多,又甜又凉又解渴。 ”
这就让人听着感到趣味了。又像秋冬卖大花生的,他喊着: “ 落花生,香来个脆啦,芝麻酱的味儿啦。 ”
这就含有一种幽默感了。
③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 非常之美。如现在是冬天,我们就说冬季了,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 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里很少行人,有两三个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 于是有辆平头车子,推着一个木火桶,上面烤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白薯,歇在胡同中间。小贩穿了件老羊
毛背心儿,腰上来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 “A 噢……热
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 ”当你早上在大门外一站,感到又冷又饿的时候,你就会因这种
引诱,要买他几大枚白薯吃。
④在北平住家稍久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卖硬面饽饽的人极为可怜,因为他总是在深夜里出来的。 当那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这位小贩,却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 出那漫长的声音: “硬面……饽饽哟……”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厉,像
深夜钟声那样动人,你不能不对穷苦者给予一个充分的同情。
⑤其实,市声的大部分,都是给人一种喜悦的,不然,它也就不能吸引人了。例如:炎夏日子,卖甜 瓜的,他这样一串的吆唤着:“B 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
瓜啦! ”在碧槐高处一蝉吟的当儿,这吆唤是够刺激人的。因此,市声刺激,北平人是有着趣味的存在,
小孩子就喜欢学, 甚至借此凑出许多趣话。例如卖馄饨的, 他吆喝着第一句是“馄饨开锅 ”。声音洪亮, 极 像大花脸喝倒板,于是他们就用纯土音编了一篇戏词来唱; “馄饨开锅……自己称面自己和,自己剁馅自 己包,虾米香菜又白饶。吆唤了半天, 一个子儿没卖着,没留神丢了我两把勺。 ”因此,也可以想到北平
人对于小贩吆唤声的趣味之浓了。
9 .(3 分)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感知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市声就是指街头小贩的吆唤声。
B .大部分市声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否则它就不吸引人了。
C .作者描述了小孩子喜欢学小贩的吆唤声,是为了批评孩子们不懂生活情趣。
D .作者能融入北平的普通市民生活,并从中感受到不同的趣味。
10 .(4 分)第③段中“ 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
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句场景描写有何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11 .(4 分)好的语言能在实际运用中引发心理共鸣,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吆唤声,作为一个口头广告语,
也有这样的效果。结合语境,分析下面语句在实际运用中的表现力。(任选一句)
A .噢…… 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
B .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
12 .(6 分)作者笔下的大部分市声, 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 为什么又在第④段描述了“ 既凄凉, 又惨厉” 的
卖硬面饽饽的吆唤声?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9 .C 10 .这个场景描写了北平冬日的景象,营造了慵懒而富有诗意的氛围;与下文烤白薯小贩 的吆喝声形成了呼应;表现了吆喝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 。 11 .示例一:A 这句吆喝声里先 突出了烤白薯的热气腾腾,在寒冷的冬日更加引起吃客的食欲;同时强调了烤白薯的口感和香味,更加引 起人们的注意;和“环境适合” 。示例二:B 这句吆喝声连用了两个“ 吃啦! ”对食客起到了招徕作用;同时从
颜色、香味、口感等方面对甜瓜进行描绘;在炎炎夏日带给人一种凉爽的喜悦之感,引发大家的购买欲。
(意近即可) 12 .这里的凄凉、惨厉的声音恰与当时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环境相“适合”;虽然大部分市 声都是给人喜悦感觉的,但在特定的环境下,吆唤声与人物活动、处境相融合,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和同情; 可见, 作者描写的“趣” ,更不单单是声音上的有趣或者字句上的有味, 更是对人情的体悟和洞察, 既是市声
之趣,更是人情之悟。(意近即可)
【详解】(1)ABD 理解正确。 C 理解错误, 作者描述了小孩子喜欢学小贩的吆唤声, 并不是为了批评孩子们
不懂生活情趣,而是说明市声刺激、有趣,孩子们的活泼可爱。
(2)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这段话的中心句是: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 平小贩的吆唤声, 很能和环境适合, 情调非常之美。然后以冬季为例进行说明, 从“我们就说冬季了”可知这 个场景描写了北平冬日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黄黄的太阳,并用了“ 穿过”“ 晒”“堆着”这几个动词,这些景 物和动词给人一种慵懒、随意的感觉, 而“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给人一种诗意的氛围。结合下面的内容 分析,下面描写了烤白薯小贩的吆喝声,这种声音和这种环境形成呼应,从而表现了吆喝声具有“很能和环
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 的特点。
⑶吆喝就是现在的广告, 目的就是为了吸引顾客, 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A 结合语境及具体词句分析, 这句 描述的是卖白薯的吆喝声, 卖白薯的时间是冬季, 因此他首先把“热”字放在最前面, 突出了烤白薯的热气腾 腾,在寒冷的冬日更加引起吃客的食欲;“又甜又粉,栗子味”强调了烤白薯的口感和香味,更加引起人们的 注意。 B 结合语境及具体词句分析,首先用一个“ 吃啦! ”来吸引招徕顾客; “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 的味儿”从香味、口感等方面对甜瓜进行描绘,“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从颜色、口感等方面对甜瓜进行描绘,
在炎炎夏日带给人一种凉爽的喜悦之感,从而引发顾客的购买欲望。
(4)北平吆喝声的特点是:①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 者一种深刻的印象; ②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因此这篇文章中写北平的吆 喝声最基本的特定是与环境相协调。而卖硬面饽饽叫卖的环境是:他总是在深夜里出来的,当那万籁俱寂、 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而这时候他们的声音听起来就是非常凄凉、惨厉,这与当时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环境相“适合”。虽然大部分市声都是给人喜悦感觉的, 但在特定的环境下, 吆 (
唤声与人物活动、处境相融合,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和同情。意对即可。
)
(本题 15 分)收字纸的老人
汪曾祺
(1)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
(2)亵渎了字纸, 会遭到天谴。因此, 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宽肩的篓子, 竹蔑为胎, 外 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 “敬惜字纸 ”。 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
的地方, 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 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
(3)这个收字纸的姓白, 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 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 衬得他的
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
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
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
(4)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5)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 在东郊, 一条小河的旁边, 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三间朝北的 平房, 砖墙瓦顶, 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 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 ”。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 只知道 他原先也是人, 读书人, 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 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 ”。他是司文运的。更具 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 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 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
来,就冷落下来了。
(6)正房两侧, 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 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 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版。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夏天一地浓荫,秋天满株 黄柿。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 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
不大一会,就烧尽了。
(7)老白孤身一人, 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 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 《阴骘文》 (印了送人, 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 来了(他是识字的)。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 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 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 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
流水,日长如小年。
(8)他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 如在目前。有一天夜 里, 他做了一个梦, 李三老爷点了翰林, 要到文昌阁拈香。旗锣伞扇, 摆了二里长。他听见有人叫他:“老 白!老白!李三老爷来进香了, 轿子已经到了螺蛳坝, 你还不起来把正门开了!”老白一骨碌坐起来, 愣怔
了半天,才想起来三老爷已经死了好几年了。
(9)这李三老爷虽说点了翰林,人缘很不好, 一县人背后都叫他李三麻子。
(10)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 曾经发生过)。 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 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 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 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
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11)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13 .(4 分)阅读语句,结合加点词,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1)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
(2)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
14 .(5 分)文章第(8)段,写到老白梦到“李三老爷点了翰林,到文昌阁拈香” 的情节有何用意?联系上下文,
简要分析。
15 .(6 分)文章为什么以“ 收字纸的老人”为题?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内容,简要阐述。 (
【答案】
13

m

不惊动主人

写出老白进堂屋收字纸,
主人
并不知道,
表现了老白深受主人的信任,
突出乡
村民风淳朴。


抹平

是动作描写,写老白怕别人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认真检查废纸的情状,突出老白的善良。
14
.写老白在梦中回想起以前文昌阁的盛况,
与下文老白认不得近几年他收的字纸的情
节呼应,
突出老白
对以前生活的怀念,揭示了社会的变迁,乡村的生活习俗已悄然改变。
15

示例:中国人对于文字有一种
特殊的崇拜心理,
中国农村崇尚文化的民风习俗,
让老白能够以

收字纸

作为职业,
终老一生,
活到九十七
岁,
无疾而终。崇尚文化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
老白只是中国乡村众多

收字纸的老人

中的一个。社会的
发展, 西方文化的进入,
农村的生活方式渐渐发生改变,
随着老白的离开,

收字纸

的职业也将消亡,
老白
的无疾而终,折射出中国农村社会习俗的变迁。
【解析】
13
.这道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
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
分析作答。答题模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
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
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做到


不离句,句不离段

的原则。
m


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
”“
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

可以看出,老白和主人比较熟识。

不惊
动主人

意味着老白进堂屋收字纸时,主人并不知道。表现了老白深受主人的信任,突出乡村民风淳朴。
)
(



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
这种事曾经发生过

可以得知,
曾经在其他人身上发生过把重要
的房地契当字纸扔了的现象。因此,

抹平

这一动作描写,
写出了老白认真检查废纸的情状,

出了老白的
善良和做事的认真。
14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选材的理解。从

他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
往事历历,如在目前

可以看出,写老白在梦中回想起以前文昌阁的盛况,突出了老白对以前生活的怀念。


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
四方块。那是中学生
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

可以看出,老白近几年收的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两个情节前
后呼应,揭示了社会
的变迁,乡村的生活习俗已悄然改变。
15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标题作用的理解。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有: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贯穿全文
的线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反映作者情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等。从

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
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
”“
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

等语句可以看出,中
国人对于文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
中国农村崇尚文化的民风习俗,
让老白能够以

收字


作为职业,

老一生。老白只是中国乡村众多

收字纸的老人

中的一个,
标题

收字纸的老人

是中国社会崇尚文化习俗的
见证。从

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
……
孔夫子和欧
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语句可以看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
西方文化的进
入,
农村的生活方式渐渐发生改变,

收字纸

的职业也将消
亡,折射出中国农村社会习俗的变迁。
)
五、作文(共 40 分)
16 .(本题 40 分)童年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童年与伙伴们一起玩游戏更是丰富多样,如折纸、抓值、
放风筝、抖空竹、踢毽子、捉迷藏……忆起童年玩过的游戏,总是让人回味无穷。
请你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
【答案】范文:
童年趣事
童年如画,定格着无数精彩的瞬间;童年如歌,跳跃着无数欢乐的音符;童
年如河,翻腾着无忧无虑
的欢乐浪花。童年如同奇妙的万花筒使人永远沉浸在愉悦之中
——
那无数的幻想和
傻傻的童稚会拼凑成一件
又一件趣事,想起来总会笑破肚皮。
我从小就羡慕那些在大舞台上表演的明星们,通过电视会有很多人都知道他
们,成为他们的粉丝,因
而在我
4
岁那年,在我那充满幻想的心灵中冒出了这样一个想法:让我自己也到大舞台上表演一下,让我
出名,有粉丝。但是听大人们说要去大舞台上表演的话,是要坐火车的并且要好几天才能到,怎么办呢?
我想我得想个办法快点去表演。我想啊想?忽然我看见妈妈打开房门就进厨房了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一个
好办法:我也可以把电视门打开,然后走进电视,登上大舞台上不就可以了吗?那
里有大人们说的那么麻
)
(
烦,

嘻嘻

大人真笨,
看到爸爸妈妈都走了,
我来到了电视前

开门

了,
可是我左拉拉、右拉
拉,
始终没拉


电视门

,咦?么回事?

电视门

呢?呀,爸爸回来了。
我又回到沙发上想,我虽然没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但是可以把电视砸开再进去。说做就做我到院子
里拿了一个比较轻的砖头,悄悄地走进屋,走向电视这时爸爸突然来了,看我这个样子
,就问我要干什么,
我见这情景,就乖乖地把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爸爸听完,哈哈大笑起来,我很奇怪地问爸爸:

爸,
你笑什么啊?

爸爸说:

你要去表演也不能砸电视啊?你砸了它,不但你进不去,电视也不能看了

”“
为什
么啊?
”“
唉,你还太小,脑子里的知识少,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为什么不能砸电视,我现在也知道了,像

打电视门



砸电视

这样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哦!童年如画,童年如歌,难忘的童年趣事,使人永远沉浸在愉悦之中。
【详解】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难度不大。从题干分析,要求通过回忆儿时玩的游戏情景,表现当时自
己快乐的心情,表达对儿时时光的留恋之情。写作前先确定儿时游戏的名称,可以简单介绍游戏的规则,
再详细回忆当时和伙伴们玩此游戏时的情景,分享其乐趣,最后写出自己快乐的心情。注
意运用细节描写、
侧面烘托的写法,
使文章内容更加精彩,
更能吸引读者。注意抓住游戏中的场面描写,
增强文章的
感染力。
【点睛】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
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
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
、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
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
要的提纲,确定先
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