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创新题专练
1下表是与儒家天命观相关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 ( )
A.天命观成为儒家核心思想
B.儒家强调凸显人类的主宰地位
C.渔猎仍是主要的经济活动
D.儒家主张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
D
《礼记·中庸》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荀子·王制》 人“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
《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言论 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 君子讳伤其类也
【解析】 根据材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序四时,裁万物”“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等内容可知,儒家主张天人和谐、可持续发展,D项正确;天命观并非儒家核心思想,排除A项;“凸显人类的主宰地位”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B项;农耕是当时主要的经济活动,排除C项。
1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等众多学者指出,里耶秦简在证史、补史方面的重要性不亚于殷墟卜辞、敦煌文献。下面是里耶秦简中的一片书简及其局部,其史料价值在于 ( )
A.实证了秦代地方管理体制
B.再现了民间书信书写形式
C.展现了汉字的演变历程
D.改写了世界数学发展史
D
【解析】 第一步:解读图片。
第二步:剖析选项。材料中的这片秦简展现的是秦代的九九乘法表,它使灿烂的中华文明得到有力证明,说明中华民族发明乘法口诀远早于西方,改写了世界数学发展史,故选D项。里耶秦简确实可以实证秦代的地方管理体制,但是这片书简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该书简并非民间书信,故B项错误。里耶秦简可以展现秦代书体,却无法反映汉字的演变历程,故C项错误。
【热点素材】 九九乘法口诀可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策》《荀子》《管子》等书中都有“六六三十六”“三九二十七”等句。这片写有九九乘法口诀的里耶秦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实物。这说明早在秦朝,我国就已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将其用于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计数中。记有九九乘法口诀的秦简的出土改写了世界数学发展史。西方最早的乘法口诀是在1 600多年前出现的,这说明我国发明乘法口诀比西方早了600多年。
创新题专练
1平王东迁之后,能演奏、聆听雅乐之人减少,墨子等人认为雅乐只是“先王陈迹”,无法教化百姓。与此同时,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大量进入王室宫廷。这反映出 ( )
A.社会变迁导致乐教衰落
B.墨家思想顺应时代风潮
C.政治动荡促进艺术传播
D.世俗音乐成为文化主流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礼乐制度崩溃,雅乐无法教化百姓,一些新兴地主阶级的欣赏趣味转向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即社会变迁导致乐教衰落,故选A项;材料仅反映了墨家“非乐”思想顺应“礼崩乐坏”的趋势,不能将其扩大为“墨家思想顺应时代风潮”,排除B项;雅乐的没落,民间音乐的传播实际上说明“礼崩乐坏”,社会发生大变革(政治、经济、思想等的变动),而非单纯的政治动荡,排除C项;没有比较,得不出“世俗音乐成为文化主流”的结论,排除D项。
2有学者认为,西汉中期,循吏群体在发展壮大。循吏在地方行政中以德治为本,坚持“教化而后诛罚”的原则,对无孝义者“以礼让化之”,让其“感悟自革”。循吏的行政实践 ( )
A.促成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B.体现了儒表法里的特征
C.适应国家治理方式调整
D.推动了宗族势力的发展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循吏在地方行政中以德治为本,坚持“教化而后诛罚”的原则,这与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治国方式相适应,所以循吏的行政实践适应了国家治理方式的调整,故选C项;“促成”夸大了循吏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以德治国的儒家思想,未体现法家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与宗族势力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
3“罪己诏”是中国古代帝王自我检讨、自我反省的一种官方诏书。有学者统计了两汉时期皇帝颁布下发的“罪己诏”,如下表。据此可知,两汉时期的“罪己诏” ( )
两汉的“罪己诏”
A.表明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B.具有明显的农耕文明色彩
C.说明防范外族袭扰成为施政重点
D.体现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
B
朝代 皇帝 下诏次数 下诏原因
西汉 文帝 6 日食、匈奴袭扰等
宣帝 12 地震、总结失政等
元帝 14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等
东汉 光武帝 4 日食、地震、谋反等
和帝 3 日食、蝗灾等
安帝 3 一系列自然灾害
【解析】3.B 结合常识可知,地震、蝗灾等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因而统治者往往在此时下“罪己诏”,B项正确。“罪己诏”反映的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A项错误。防范外族的袭扰仅仅符合材料中汉文帝下“罪己诏”的一个原因,C项错误。两汉的“罪己诏”与强化君主专制无关,D项错误。(共14张PPT)
考点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
早期国家
题组1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2023辽宁葫芦岛一模]考古学家在辽宁西部牛河梁遗址中发现了女神庙遗迹,其周围分布着众多积石冢组成的墓群,
积石冢间有一座石砌的三层祭坛。女神庙、祭坛、积石冢都是一种特权象征,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 )
A.原始先民的手工艺水平高超
B.代表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
C.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D.产生了等级分化和神权观念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牛河梁遗址中发现了女神庙遗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产生了神权观念;“女神庙、祭坛、积石冢都是一种特权象征”说明该地区产生了等级分化,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该地区原始先民的手工艺水平,排除A项。“代表”表述夸大,题干也没有涉及该地区的生产,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文明发源地问题,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题组1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2023山东聊城一模]中国周边被海洋、草原、荒漠和高山环绕,形成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地理单元,其中最适宜农业
发展、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位于东半部。同时,北方欧亚大草原、陆上丝绸之路、南部多处山间河谷以及海上航路等诸
多通道,使得中国在各个时期都与世界其他文明保持着一定的交流和联系。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华文明 ( )
A.兼收并蓄的特点与独特地理环境有关
B.多元发展又密切交流互动的典型特征
C.最本质的特征是农业文明
D.“重瓣花朵”式的向心格局
A
【解析】
审题 主题:中华文明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信息 ①相对隔离的地理单元;②与世界其他文明保持着一定的交流和联系
结论 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华文明既能相对独立自主地发展,也能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形成兼收并蓄的特点,故选A项
排错 材料体现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而多元发展只体现内部特征,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文明的多样性与文明的向心性,排除D项
题组2 从部落到国家
3[2023福建厦门二模]考古工作者在石峁古城(初建于公元前2300年前后)发现了玉器、祭坛壁画等,并利用数字
化技术对残存城墙进行测绘,确认古城以“皇城台”为中心,面积逾400万平方米。由此可见 ( )
A.新技术可复原古代生活场景
B.夏文明的存在得以证实
C.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尚未形成
D.其可能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D
【解析】 根据材料“初建于公元前2300年前后”“玉器”“城墙”“皇城台”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该遗址中存在宫殿建筑及礼器,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可能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D项;材料中只是提及“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残存城墙进行测绘”,并没有复原古代的生活场景,排除A项;石峁古城初建于公元前2300年前后,夏朝建立的时间约是公元前2070年,因此石峁古城无法证实夏文明的存在,排除B项;城墙具有军事防御功能,残存的城墙可以证明这一时期私有制已产生,排除C项。
题组2 从部落到国家
3[2023福建厦门二模]考古工作者在石峁古城(初建于公元前2300年前后)发现了玉器、祭坛壁画等,并利用数字
化技术对残存城墙进行测绘,确认古城以“皇城台”为中心,面积逾400万平方米。由此可见 ( )
A.新技术可复原古代生活场景
B.夏文明的存在得以证实
C.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尚未形成
D.其可能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D
题组2 从部落到国家
4[2023重庆巴蜀中学考试]据称,禹汇集诸侯(部落领袖)时,因防风氏迟到,即将其处死;《左传》里曾引春秋时晋人云“夏有
乱政,而作《禹刑》”;《孟子》中也记载“夏后(君主)氏五十而贡”。上述历史记载可用于说明 ( )
A.夏朝的真实存在
B.早期国家的发展
C.分封制度的确立
D.君主专制的完善
B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文献中对夏朝的法律、政治的记载,可以用来说明早期国家夏朝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后世文献的记载,缺乏夏朝当时的实物等史料,无法证实夏朝真实存在,排除A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此时君主专制尚未形成,排除D项。
题组3 商和西周
5[2023石家庄一模]西周时期,绝大多数世官只能传承三代,且世袭权仅作为贵族子弟进入政府的资格;嫡长子仅具有继承
祖、父辈职务的优先权,能否获得天子的册命还得看个人的能力。这些做法 ( )
A.有利于血缘政治的优化
B.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
C.推动了统治基础的扩大
D.导致了宗法观念的弱化
A
【解析】 由“嫡长子仅具有继承祖、父辈职务的优先权,能否获得天子的册命还得看个人的能力”可知,天子册命更看重个人的能力,这有利于减少依靠血缘继承职务而后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的情况发生,即有利于血缘政治的优化,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血缘政治的优化,而不是官僚政治的形成,且西周时期为贵族政治,B项错误。由“西周时期,绝大多数世官只能传承三代,且世袭权仅作为贵族子弟进入政府的资格”等可知,材料讲的是西周官职的世袭规则以及天子册命注重个人能力,未涉及统治基础的扩大,且材料中的做法也不会扩大统治基础,C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是对血缘政治的优化,不会导致宗法观念的弱化,D项错误。
题组3 商和西周
6[2023天津和平区一模]商汤灭夏之后,称颂禹“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并且继续祭祀夏朝确立的土神。周武王灭商之
后,封武庚(纣王的儿子)于殷墟,以主殷商的祭祀。商汤和周武王这样做旨在 ( )
A.减少政局动荡 B.承袭前代制度
C.构建政治认同 D.形成官僚政治
A
【解析】
.
审题 ①时间:夏、 商、西周时期。②主题:新朝代对前代政权的宽容
信息 ①商汤称颂夏禹,祭祀夏朝确立的土神;②周武王分封商纣王的儿子,使其延续殷商的祭祀
结论 两者体现了新朝对前朝的宽容,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政局动荡,故选A项
排错 材料反映的是新政权延续前代的祭祀,这并不属于对前代制度的继承,排除B项;通过延续前朝的祭祀,减少前朝遗民对新政权的抵制,构建政治认同,其目的是减少政局动荡,所以构建政治认同是达成目的的方式,排除C项;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确立了官僚政治,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共21张PPT)
考点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
早期国家
1猪面纹彩陶壶下面两幅图分别为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和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猪面纹彩陶壶,
学者认为二者都体现了家猪的形象。由此可知,当时 ( )
A.南北牧业经济交流密切
B.早期人类的生活具有单一性
C.先民原始审美意识萌生
D.畜牧业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陶猪和陶壶中猪的形象可知,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区的民众已经具备一定审美意识,故C项正确。仅由材料无法得出“交流密切”,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陶猪和陶壶,未涉及具体的生活方式,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虽然材料涉及猪,但仅据此无法得出当时畜牧业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排除D项。
【情境创新】 高考试题注重创设新颖的情境。如2022年山东历史卷第18题通过宣传画《工人新村》设题,十分新颖。本题以陶器切入,生活气息浓厚,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朱家桥遗址是殷商晚期的一个小型村落遗址,下表为从该村落遗址中发掘出土的部分物品。由此可见,
该村落 ( )
B
类别 物品
农作工具 石斧、石镰、石刀、蚌镰、蚌刀等
手工业工具 石锛、骨锥、角锥、蚌锯、石刮削器等
渔猎工具 网坠、骨镞、铜镞
其他物品 牛、马、狗骨架;陶甗、陶鬲、陶罐;蚌壳、螺蛳、鱼骨
【解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该村落存在种植业、手工业、渔业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并有配套的生产工具,这说明该村落的生产经营方式具有多样性,选B项。从材料看不出村落兴起的原因,故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地理环境的影响,故排除C项。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的,材料呈现的是殷商晚期的遗址情况,故排除D项。
2朱家桥遗址是殷商晚期的一个小型村落遗址,下表为从该村落遗址中发掘出土的部分物品。由此可见,
该村落 ( )
A.因农业手工业的繁荣而兴起
B.生产经营方式具有多样性
C.民居受到地理环境较大影响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
B
类别 物品
农作工具 石斧、石镰、石刀、蚌镰、蚌刀等
手工业工具 石锛、骨锥、角锥、蚌锯、石刮削器等
渔猎工具 网坠、骨镞、铜镞
其他物品 牛、马、狗骨架;陶甗、陶鬲、陶罐;蚌壳、螺蛳、鱼骨
【解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该村落存在种植业、手工业、渔业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并有配套的生产工具,这说明该村落的生产经营方式具有多样性,选B项。从材料看不出村落兴起的原因,故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地理环境的影响,故排除C项。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的,材料呈现的是殷商晚期的遗址情况,故排除D项。
3[2023河北沧州一模]《史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考古工作者在位于北京西南的琉璃河发现一处
西周遗址,其中一座大型墓葬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揭示,墓主“克”是燕国国君。由此可知 ( )
A.《史记》所载史事须经考古证明
B.周朝政治势力已达到今北京一带
C.周朝的政治统治中心发生转移
D.周天子对北燕地区实施直接管理
B
【解析】
审题 ①时间:西周。②主题:周代分封
信息 ①《史记》记载周武王将召公封于北燕;②考古证明墓主“克”是燕国国君
结论 史书和考古都证明了燕国的存在,由此可知,当时周朝政治势力已达到今北京一带,故选B项
排错 《史记》所载史事并不是每一项都要经考古证明,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周朝的政治中心主要在镐京和洛邑,不在今北京一带,排除C项;分封制下,周天子对封国实行间接统治,排除D项
4[2023湖北十一校联考]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出土了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何尊”,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
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文中“宅兹中国”(下图)与《尚书》等文献记载可互证。此铭文是( )
A.西周初年定都洛阳的历史见证
B.目前研究“中国”一词的第一手资料
C.西周王朝重视青铜铸造的体现
D.参考历史文献《尚书》镌刻而成
B
【解析】 据材料“文中‘宅兹中国’与《尚书》等文献记载可互证”和所学可知,何尊铭文记载了“中国”,且该“铭文”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故其可作为目前研究“中国”一词的第一手资料,B项正确;西周初年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排除A项;青铜器物的铸造工艺由铭文记载内容无从得出,排除C项;相传孔子晚年编订和整理了《尚书》,而何尊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其出现早于《尚书》,排除D项。
5[2023天津河东区一模]融地理、数术、博物、志怪和神话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图书《山海经》中记载:“有人曰王亥,
两手操鸟,方食其头。”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研究发现,甲骨文中记录商代先王“王亥”的“亥”字经常写成上边有一只鸟的形
状。这说明《山海经》 ( )
A.价值源于学者发掘
B.可与出土材料互证
C.能够真实还原历史
D.现实主义风格鲜明
B
【解析】
审题 ①主题:《山海经》的史料价值。②设问:这说明《山海经》
信息 ①《山海经》中记载“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②甲骨文中记录商代先王“王亥”的“亥”字经常写成上边有一只鸟的形状
结论 《山海经》与甲骨文关于“王亥”的记载可以互相印证,故选B项
排错 《山海经》的价值源于学者发掘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山海经》中关于王亥的记载与史实相符,排除C项;《山海经》记载的主要是神话传说,排除D项
6[2023湖南邵阳二模]周人提出了“孝”和“德”的伦理思想。他们认为孝的对象不仅是父母、祖父母,而且包括
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等;德是处事得宜的意思,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项内容,运用在政治上即是要求明察和
宽厚。这说明 ( )
A.周人伦理观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
B.天命观推动周人宗教理论形成
C.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在西周定型
D.周人承认天意与人事相互制约
A
【解析】 据材料“孝的对象不仅是父母、祖父母,而且包括宗室、宗庙”并结合所学可知,周人的伦理思想明显受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的“孝”和“德”是伦理思想,而非宗教理论,排除B项;儒家思想是在春秋时期形成的,排除C项;根据材料“处事得宜……敬天、孝祖、保民”可知,周人追求人事与天意相适应,排除D项。
7核心概念[2023湖南长沙一中模拟]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据载,
太公吕尚受封就国后,“因其俗,简其礼”,使“齐为大国”;而周公长子伯禽受封治鲁则经历了一番“变其俗,革其礼”的建“国”
过程。据此可知,分封制( )
A.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
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集中控制
C.阻碍了多元一体文明的发展
A
【解析】 据材料“太公吕尚受封就国后,‘因其俗,简其礼’……伯禽……‘变其俗,革其礼’”可知,分封制下的诸侯可以因地制宜地对封国进行管理,因而吕尚和伯禽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手段,这有利于封国民众接受和认同西周的管理,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认同,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中央没有实现对地方的集中控制,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巩固和扩大了周的统治,有利于多元一体文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巩固了西周贵族世袭特权的制度主要是宗法制,D项与主旨不符,排除。
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为某学习小组搜集的资料。
内容 来源
甲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筴。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史记》
乙 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在与其兄伏羲结为夫妻后,帮助他正姓氏,制嫁娶。她还诛共工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继承伏羲的制度,治理天下,被后人称为“娲皇”。她还命令大臣做笙簧,以通殊风,为广大百姓所使用,并命娥陵氏制都良之管,统一天下的音乐。命圣氏制斑管,以合日月星辰,以易兆之晨作充乐,乐成而天下得到治理 甘肃天水一带传说
丙 这个出土的青铜面具是三星堆文化(距今约5 000年至3 000年)中最具特色的典型器物,其制作分铸成型,眼睛、耳朵等部位分别铸造,再焊接组合成一体。据推测,该面具应是陈置在神庙中供人膜拜的神 器 三星堆遗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该学习小组的研究主题,并围绕研究主题对三则史料进行辨析。
【解析】 【参考答案】 研究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2分)史料类型:甲是传世文献(文献史料),经过作者一定的加工,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乙是民间神话传说(口述史料),是人为创造的并经过了不断加工与润色;丙是出土文物(实物史料),史料价值较高。(4分)史料来源及解读:甲出自封建社会学者之手,体现的是封建统治者的意志和个人的学术追求;乙来自民间神话传说,体现了甘肃天水一带民众对中国早期社会的认识;丙是出土的原始社会晚期的青铜面具,反映出当时古蜀文化的宗教思想和手工业发展水平。(6分)史料记载内容:三则史料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人们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2分)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需先辨析史料类型,然后从史料中最大限度提取信息,进而全面清晰地掌握史料反映的主题,再结合时代背景、人物立场等对不同史料进行解读。组织答案时要进行分类归纳,注意文字表达的规范性与准确性。
易错点 商周时期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9[2023河南周口调研]商朝王位继承先以兄终弟及为主,后向嫡长子继承转变。周人最初是立子以贤,如文王以武王发为储
君;在克商以后向立嫡以长转变,如成王的继位与即政。这些转变有助于 ( )
A.政治统治稳定有序
B.推动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C.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D.实现儒学的齐家平天下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位继承方式从兄终弟及、立子以贤转变为嫡长子继承,有助于政治统治稳定有序,故选A项;王位世袭制形成于夏朝,排除B项;君主专制制度在秦朝正式形成,排除C项;儒学创立于春秋时期,排除D项。
【易错警示】 商代王位的继承方式既有兄终弟及,也存在父死子继。商代后期父死子继之中已经出现由正妻所生之子即嫡子来继承王位的倾向,这反映出宗法秩序的萌芽。周代实行宗法制,强调嫡长子继承。(共19张PPT)
考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题组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商和西周时期,“中国”指的是最高统治者所住之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的含义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些大的诸侯国也将本国国都或本国称为“中国”。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诸侯维护传统的礼乐文化
B.王室的衰微与社会的剧变
C.先秦时期中国疆域的变迁
D.商和西周集权统治秩序崩溃
B
【解析】 “商和西周时期,‘中国’指的是最高统治者所住之城”,凸显了王室的权威;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也将本国国都或本国称为‘中国’”,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实力的膨胀和王室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减弱,故选B。诸侯国僭越称“中国”破坏了礼乐文化,排除A。诸侯国将本国国都或本国称为“中国”,不代表中国疆域有了变化,排除C。商和西周时期未实行集权统治,排除D。
题组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商和西周时期,“中国”指的是最高统治者所住之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的含义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些大的诸侯国也将本国国都或本国称为“中国”。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诸侯维护传统的礼乐文化
B.王室的衰微与社会的剧变
C.先秦时期中国疆域的变迁
D.商和西周集权统治秩序崩溃
B
【解析】 “商和西周时期,‘中国’指的是最高统治者所住之城”,凸显了王室的权威;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也将本国国都或本国称为‘中国’”,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实力的膨胀和王室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减弱,故选B。诸侯国僭越称“中国”破坏了礼乐文化,排除A。诸侯国将本国国都或本国称为“中国”,不代表中国疆域有了变化,排除C。商和西周时期未实行集权统治,排除D。
题组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2023山东临沂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形成的以“国”为中心的地域组织逐渐取代传统的氏族群体,“邦”“国”“邦族”“国族”
等地域组织概念已没有明确的界限。这表明 ( )
A.宗法观念瓦解 B.国家制度成熟
C.礼乐文化鼎盛 D.族群融合加强
D
【解析】 据材料“各地形成的以‘国’为中心的地域组织逐渐取代传统的氏族群体”“‘邦’‘国’‘邦族’‘国族’等地域组织概念已没有明确的界限”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氏族群体之间的融合加强,推动地域组织的兴起,故选D项;宗法观念在宗法制瓦解后长期影响中国古代甚至现代社会,排除A项;“国家制度成熟”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排除C项。
题组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 [2023武汉调研]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下令齐人只用鲁缟,鲁缟大卖,很多鲁国百姓放弃种粮,加入纺织业。一年后,管仲又下令齐人不得购买鲁缟,还大幅抬高本国粮价。此外,管仲还如法炮制了“买狐降代(代国)”“买械制衡(衡山国)”。材料表明 ( )
A.齐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战争阻碍多元一体进程
C.鲁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D.经济手段助推诸侯争霸
D
【解析】 齐国管仲的做法使许多鲁国百姓放弃种粮,从而使鲁国粮食减产,因此鲁国不得不高价购买齐国的粮食,导致鲁国经济实力被削弱;管仲还如法炮制了“买狐降代(代国)”“买械制衡(衡山国)”,也起到了打击对手的作用,有助于齐国的争霸,这表明经济手段助推诸侯争霸,故D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齐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论,故A项排除;材料未提到战争对多元一体进程的影响,故B项排除;从材料中看不出鲁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故C项排除。
题组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4[2023杭州二模]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上述举措有利于 ( )
A.打击贵族世袭特权
B.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C.促进庄园经济发展
D.奠定秦朝统一霸业的基础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吴起规定逐步取消世袭的爵禄,商鞅规定按军功授爵,由此可见二人都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吴起、商鞅对旧贵族世袭特权的打击,没有体现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庄园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奠定秦朝统一霸业基础的是商鞅变法,不包括吴起治楚,排除D项。
【名师点拨】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共同内容: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富国”是变法的重点,通过奖励农民或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来调动和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发展生产,为争夺天下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强兵”是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各国把重点放在军队的建设和改革上。实现君主集权,是改革的主要目的,它以打击旧贵族、抑制分裂叛逆势力为核心。
题组3 孔子和老子
5[2023济南学情检测]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老子曰:“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两人都强调 ( )
A.维护奴隶主统治 B.健全礼与道的体系
C.重视自身的修养 D.恢复宗法分封体制
C
【解析】 孔子强调君子没有什么可与人争的事情,如果有,那一定是射箭比赛了;射箭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再上场,射完后退下场喝酒,这是一种君子之争。由此可知,孔子强调了谦逊礼让的重要性。老子强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讲究的是一种谋略,也是一种修养。综上可知C项正确,排除A、B、D项。
题组3 孔子和老子
6《大武》以诗歌乐舞来表现武王克商的丰功伟业,作为周代的礼乐制度,往往被用于祭祀、庆典等活动。孔子对《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予高度赞扬,但对其歌颂战争功绩的内容却有所不满,称其“尽美矣,未尽善也”。这主要表明,孔子( )
A.肯定商周鼎革的进步意义
B.推行仁为核心的政治实践
C.要求恢复周制的政治理想
D.重视发挥礼乐的教化功能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孔子对《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态度的差异,体现孔子希望用礼乐来导人向善的理想,表明他对礼乐教化功能的重视,D项正确;孔子对《大武》歌颂战争功绩的内容表示不满,不能体现其对商周鼎革的肯定,排除A项;孔子对《大武》的态度,反映出孔子追求的政治理想,但不能反映孔子的政治实践,排除B项;孔子对周代礼乐制度形式和内容的态度存在差异,C项不能准确反映材料主旨,排除C项。
题组4 百家争鸣
7[2023山东枣庄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指出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以及“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这些言论 ( )
A.表明宗法礼乐制度已瓦解
B.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
C.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D.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D
【解析】
审题 ①时间、人物: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墨子、管仲。②主题:国家统一
信息 ①“定于一”;②“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③“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以及“书同名,车同轨”
结论 由于传统秩序遭到破坏,国家陷于战乱分裂之中,上述思想都体现了人们对国家统一的渴望,故选D项
排错 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丧失了世袭特权”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不同思想家对国家统一的追求,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是否确立,排除C项
题组4 百家争鸣
8传统文化[2023山东烟台一模]墨子要求人们顺应天意,认为“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主张“万事莫贵于义”,“有义则治,无义则乱”;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提出选贤任能。这些主张 ( )
A.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色彩
B.强调了重义轻利的理念
C.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D.顺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D
【解析】 据材料“主张‘万事莫贵于义’……‘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提出选贤任能”可知,墨子主张选拔任用贤能,这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否定,顺应了时代变革的需要,故选D项;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万事莫贵于义”“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只强调了重义的思想,并没有强调轻利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反映出墨子对世卿世禄制的否定,并非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排除C项。(共25张PPT)
考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价值引领[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春秋时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至战国时期,以往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已为华夏所吸收、融合,出现了华夏居中、“戎夷”分布四方的“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 ( )
A.说明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基本消失
B.有利于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
C.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D.维系了民族政权间的和谐关系
B
【解析】 从春秋时期强调“夷夏之辨”到战国时期出现“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为后来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B项正确;民族之间的差异不会基本消失,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还未建立,排除C项;这一变化只能说有利于维系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谐关系,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2[2023济南一模]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成为霸主们竞相举起的旗帜,孔子常发“复周”之论;战国时《尚书·大禹谟》称尧“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这反映出当时社会 ( )
A.向往政治统一与稳定
B.处于专制集权萌芽阶段
C.宗法分封体制已经崩溃
D.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
A
【解析】
3[2023广东一模]春秋时期,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这反映了当时 ( )
A.分封体制有所发展
B.鲁国建立起地区霸权
C.民族交融走向深入
D.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
D
【解析】 材料中,鲁国其他族姓的附属国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说明他们对鲁国的统治具有一定认同感,反映了当时形成了以诸侯国为中心的地区性的共同体,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鲁国附属国的情况,不是分封体制的发展,故A项错误;鲁国并未建立起霸权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其他附属国对鲁国统治的认同,不是民族之间的交融,故C项错误。
4[2023山东青岛调研]“家”字在春秋以前主要有两个意思,分别是“氏族宗庙”和“宗族”。而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家”字逐渐衍生出“个体家庭”的意思。导致“家”的含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分封制逐步瓦解 B.宗法制趋向完善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各国变法的推动
C
【解析】 本题需根据材料中“家”含义的变化及时代特征分析主要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A、B两项无法解释材料中“家”含义的变化,排除;各国变法的推动并非导致材料中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5 [2023福建厦门三模]依周制,墓穴的墓道数量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下图为周代秦国国君墓穴形制变化图。据此可知 ( )
A.等级观念日益弱化 B.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C.中央集权雏形初显 D.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
【解析】 根据材料“墓穴的墓道数量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国君的墓穴从开始的仅有一条墓道的“甲”字型墓转变为带有四条墓道的“亚”字型墓,不再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定设置墓道,冲击了分封制度下的等级秩序,B项正确;等级观念并没有弱化,而是周朝规定的等级制度受到诸侯国的冲击,排除A项;材料和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秦国国君墓穴形制的变化与商鞅变法的关系,排除D项。
6[2023石家庄二模]《史记》载,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鲁会盟中,鲁国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要求齐国退还占领鲁国的土地,齐桓公不得已订立了盟约。随后,齐国按盟约退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这反映了当时 ( )
A.齐国确立霸主地位
B.重诺守信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C.传统礼制影响犹存
D.会盟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C
【解析】 齐桓公与鲁国订立盟约,按照盟约,齐国归还其侵占鲁国的土地,各诸侯国见齐国守信而想要归附齐国,这说明传统礼制影响犹存,故C项正确;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确立齐国霸主地位,故A项错误;仅凭材料中齐国按盟约退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这一个事件,不能说明重诺守信成为社会主流观念,故B项错误;会盟只是解决争端的手段之一,“主要手段”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D项错误。
7[2023山东济宁一模]下表为东周时期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表明 ( )
A.诸侯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新旧势力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C.卿大夫成为新的统治阶级
D.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D
时间 事件
公元前453年 赵联合韩、魏灭掉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 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
公元前334年 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公元前288年 秦昭襄王约齐湣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
【解析】
8[2023黑龙江大庆二模]经过春秋战国五百余年的斗争融合,今陕甘豫晋冀一带的戎狄族已无迹可寻;楚国灭越灭鲁,势力发展到云南滇池一带;秦国兼并了巴蜀,又夺取了楚的黔中郡;中原的诸夏和东南沿海的古越族、西南方的西南夷的交融也加速了。这表明当时( )
A.中原华夏文化南渐加速
B.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加强
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D.各个民族社会发展同步
C
【解析】 据材料“经过春秋战国五百余年的斗争融合,今陕甘豫晋冀一带的戎狄族已无迹可寻……中原的诸夏和东南沿海的古越族、西南方的西南夷的交融也加速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这为国家统一提供了一定基础,故选C项;A项只能反映材料的部分信息,且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而非文化传播,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弱化,排除B项;“同步”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
9情境创新·孔子和墨子的音乐观[2023广东肇庆一模]孔子在音乐方面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用礼乐调整社会风气;墨子认为音乐让国君独自欣赏则了无生趣,让臣子一起欣赏必然耽误政事,让劳动者欣赏必然耽误工作时间。孔子和墨子对音乐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时 ( )
A.礼乐制度等级森严
B.传统社会秩序发生变动
C.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D.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
B
【解析】 孔子和墨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但他们对于音乐的认知不同。音乐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发生变动,因此孔子和墨子对礼乐制度的认知有所不同,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等级制度遭到破坏,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和墨子音乐观的差异,而非音乐艺术本身的发展,排除D项。
10战国时期,荀子从“性恶论”出发,倡导“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这说明其思想特点是 ( )
A.强调内圣外王
B.主张法术并用
C.倡导礼法并施
D.体现外儒内法
C
【解析】 “明礼义”“起法正”“重刑罚”体现了荀子“倡导礼法并施”的思想,故选C项。内圣外王,意思是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材料未体现,A项排除;法、术(即人主操纵臣下的阴谋、手腕)并用,是法家思想的集中体现,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荀子强调礼法并施,而非“外儒内法”,D项也与材料思想不符,排除。
11[2023江苏常州监测]《史记》记载商鞅原是卫国的贵族,后来成为魏国大臣公叔痤的门客,公叔痤病重时向魏王推荐商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魏王不以为然,公叔痤继续进言“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不要让他投奔别国。这说明战国时期 ( )
A.诸侯争霸急需人才
B.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C.儒法并用成为潮流
D.地主阶级登上舞台
B
【解析】 据材料“必杀之”“不要让他投奔别国”可知,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剧烈,故选B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主要为兼并战争,排除A项;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不被各诸侯国国君重视,并未成为主流思想,排除C项;据材料“愿王举国而听之”可知,战国时期重视人才,士阶层崛起,地主阶级登上舞台与主旨不符,且春秋时期地主阶级就已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
【易错警示】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主要是奴隶主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进行的争霸战争;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而发动的兼并战争。
12[2023福建三明一中调研]从有关文献看,西周及春秋前期所谓的禄,主要指的是分封土地,而春秋后期至战国时代,禄则主要是指作为薪俸的粟米等实物,凡智能之士,只要得到国君信任,都可以领取薪俸而登卿相之位。这一转变 ( )
A.瓦解了分封制度
B.强化了宗族的凝聚力
C.加速了君主集权
D.标志着贵族政治结束
C
易错点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集权趋势
【解析】 本题含有明显的时间信息和转折关系(根据“而”字判断),要重点分析材料中的变化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俸禄制度的转变不会直接瓦解分封制,排除A项;宗族的凝聚力和俸禄制度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D项夸大了这一转变的作用,排除D项。
【易错警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君主出于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逐渐集中权力。他们纷纷控制官吏的任免权,打破世卿世禄制;建立郡、县。这些措施都加强了君主与中央的权威。与此同时,出现了以法家为代表的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流派。(共19张PPT)
考点3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题组1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 [2023湖北名校联盟联考]有学者认为,圆形方孔的秦半两,与贝币、刀币或者其他农具样子的钱币,在形状上大不相同;钱币的形状不再是模仿某个具体的实物,它“拥有了更高级的思想内核”。由此可见,秦半两 ( )
A.因经济与文化交流而诞生
B.标志中国货币制度的完善
C.顺应了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D.有利于地方治理制度的形成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半两已经逐渐摆脱具体实物的限制,象征着“天圆地方”的货币形制体现了天下一统、皇权至上的思想内涵,这顺应了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内容未体现文化交流,排除A项;货币制度在当时尚未完善,B项表述夸大了秦半两的作用,排除B项;秦半两与“地方治理制度的形成”无关,排除D项。
题组1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2[2023湖南新高考联盟联考]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或神明也称“皇”。“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秦始皇此举是为了 ( )
A.用人间最高统治者的权威震慑臣民
B.借助神的神秘力量吓阻不法臣民
C.融合君权神授观念与人身隶属关系
D.利用民众信仰神化君权维护统治
D
【解析】 据材料中“皇”和“帝”的古义可知,秦始皇用“皇帝”的称谓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更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利用民众的信仰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皇”和“帝”的神化色彩,“人间最高统治者”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秦始皇此举适用于全部臣民,排除B项;C项是对这一举措的概述,而非其目的,排除C项。
题组2 西汉的建立与强盛
3[2023山东二模]在汉代的政治语汇中,常可看到“拨乱反正”的说法,下表为其中的某些叙述。这表明汉代“拨乱反正”的核心是 ( )
A.结束农民战争 B.否定秦代暴政
C.继承秦的制度 D.消除地方割据
B
内容 出处
(刘邦去世后,群臣赞美他)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 《史记·高祖本纪》
高皇帝拨乱世反诸正 《史记·三王世家)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 《汉书·礼乐志》
【解析】
审题 ①时间:汉代。②主题:“拨乱反正”。③切入点:核心
信息 ①平定天下;②拨乱诛暴,平定海内
结论 西汉建立后,否定秦代暴政,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故选B项
排错 秦末农民起义主要是秦代暴政导致的,A项并非“拨乱反正”的核心,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消除”说法绝对,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为地方割据埋下隐患,排除D项
题组2 西汉的建立与强盛
4[2023福建龙岩二模]西汉初年,汉惠帝曾诏令女子到十五岁不出嫁就要缴纳额外的赋税。对于妇女的再嫁法律也予以保护,“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夫死未葬,就嫁之妇,亦不干法规”。这表明当时 ( )
A.婚姻观念自由开放
B.国家加强对基层社会控制
C.农民田赋负担沉重
D.政府重视社会经济的恢复
D
【解析】 据材料“汉惠帝曾诏令女子到十五岁不出嫁就要缴纳额外的赋税。对于妇女的再嫁法律也予以保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积极推动女子及早出嫁和妇女再嫁,这有利于促进人口增长和家庭的组建,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政府对于女子及早出嫁和妇女再嫁的积极推动,没有明确具体的婚姻观念,且“自由开放”也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具体的基层管理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田赋的具体情况,排除C项。
题组2 西汉的建立与强盛
5[2023山东青岛一模]西汉立国之初,允许民间私铸钱币,遂有将铅、铁等掺入铜钱内铸作“伪金”者。公元前144年, 汉景帝“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这一转变 ( )
A.反映国家指导思想发生变化
B.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C.推动经济政策发生重大改变
D.有利于铸币权逐步收归中央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初允许民间私自铸币,汉景帝时期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这一转变为汉武帝时期禁止郡国铸币,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汉景帝时期国家指导思想仍是黄老之学,排除A项;汉景帝之前允许民间和郡国铸币,汉景帝时期只准郡国铸币,并未增加地方郡国的权力,故并未导致地方郡国势力迅速膨胀,且地方郡国势力不等于地方割据势力,排除B项;汉代经济政策发生重大改变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
题组2 西汉的建立与强盛
6 [2023广东韶关一模]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游牧民族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运输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 ( )
A.沿线各地区共建了丝绸之路
B.贸易是开辟丝路的主要目的
C.中国与罗马有直接贸易交往
D.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A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通过丝绸之路,汉朝与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罗马直接或间接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交往,因此该材料主要说明了沿线各地区共建了丝绸之路,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中国与罗马是间接贸易交往,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东西方文明,还促进了中国与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交流,排除D项。
题组3 东汉的兴衰
7[2023广东江门一模]西汉后期兴起的“九族异姓”说,以“仁”为核心,“亲亲”是其特征。东汉时兴起的“九族同姓”说,则将母族、妻族从九族中剔除,以“礼”为核心,“尊尊”是其特征。这一变化 ( )
A.排除了外戚干政的困扰
B.构建了新型的思想学说
C.有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
D.折射出皇权不振的现实
D
【解析】 据材料“将母族、妻族从九族中剔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频繁出现外戚干政的局面,因此“九族”观念在东汉时期的变化,蕴含士人对家族伦理的重新规划、匡正,以此批判作为“异姓”的外戚势力、突显父族地位、重振皇权、整顿纲纪,故选D项。“排除”说法绝对,排除A项;“九族异姓”说和“九族同姓”说本质上都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大一统局面早已形成,排除C项。
【名师点拨】
分析比较秦朝速亡和两汉衰亡的差异
(1)秦朝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汉衰亡则与其统治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这两大社会现象密切相关。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土地兼并的必然性,而土地兼并的发展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2)秦朝和两汉展现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覆亡的主要模式,两者都亡于内部的社会矛盾,但又有所不同,秦朝是危机急剧爆发,两汉则是矛盾逐渐累加。
题组4 两汉的文化
8[2023山东枣庄二模]汉代画像石保存了大量关于体育题材的资料,如蹴鞠、骑马、射箭、角抵等。名将霍去病很喜欢蹴鞠,《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其在塞外,
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阘(蹋)鞠(开辟场地踢球)也。”这反映出 ( )
A.霍去病无视军情满足个人需求
B.汉代体育包含一定的军事需求
C.汉代盛行刚健的尚武轻文之风
D.竞技体育成为娱乐的主要方式
B
【解析】 据材料“蹴鞠、骑马、射箭、角抵等”“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阘(蹋)鞠(开辟场地踢球)也”可知,汉代的体育项目一定程度上与战场上的搏斗有关,反映出汉代体育包含一定的军事需求,故选B项;仅凭材料不能断定霍去病无视军情满足个人需求,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轻文”,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汉代体育活动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竞技体育成为娱乐的主要方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题组4 两汉的文化
9[2023八省(市)八校联考]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具有明显的“美汉”倾向。他把本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排挤出来,列入“传”中;也不承认王莽政权,故不把他列入“纪”中,而只是列在“传”的末尾。这表明( )
A.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形成
B.大一统思想的强化
C.中央集权之下纪传体通史的发展
D.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班固的“美汉”是指对大汉统一气象的推崇,他反对分裂动荡和批判谋朝篡位,因而贬低项羽,并否定王莽政权,这体现出大一统思想的强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汉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故A项错误;《汉书》为纪传体断代史,故C项错误;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共29张PPT)
考点3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秦始皇建立博士制度。从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贯都在关东,如齐人淳于越、茅焦,鲁人伏胜等。这些博士也是原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纳他们担任政府官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参议辅政集团。据此可知,秦始皇建立博士制度旨在 ( )
A.消除分封制度的残余影响
B.笼络东方六国的知识分子
C.推动选官用官制度的完善
D.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
D
【解析】 秦始皇通过建立博士制度笼络原东方六国的知识分子,有利于消除分封制度的残余影响,从而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故D正确;A、B不是根本意图,排除;博士制度不属于选官制度,排除C。
2[2023广东汕头一模]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下表史料:
该学者列举以上史料旨在说明 ( )
A.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B.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
C.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
D.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
C
史料 出处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史记·秦始皇本纪》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解析】 由材料“非博士官所职……烧之”“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可知,秦始皇时期文献典籍集中在咸阳博士官手中,而秦末农民起义之时,项羽“屠咸阳”,加剧了咸阳文献的损毁,故选C项;A、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焚书事件的影响,排除D项。
3[2023广东深圳光明区二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称帝的同时追封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仿秦尊太公为“太上皇”,此后历代开国皇帝追封先父、先祖成为惯例。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
A.强化新王朝统治的合法性
B.借助神权以稳定社会秩序
C.宣扬孝道以强化道德教化
D.团结皇族以避免权力纷争
A
【解析】 题干提及秦始皇、汉高祖的做法成为此后历代开国皇帝的惯例,这一做法一方面能够彰显孝道,重塑新兴王朝专制皇权的承续脉络,另一方面使得“家人父子”的“亲亲”之礼向“朝廷君臣”的“尊尊”之礼转化,有助于化解“子为人主,父为人臣”的现实矛盾,由此强化新王朝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故选A项;“借助神权”不符合题意,题干提及的是借助人伦以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强化道德教化”不是主要目的,强化道德教化只是服务于现实统治的手段而已,排除C项;“避免权力纷争”说法夸大,排除D项。
4[2023辽宁部分学校二模]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羌、汉、匈奴杂居之地,近年在此发掘了上孙家寨东汉晚期匈奴墓,单看此墓的文化面貌已无法判断墓主的族群身份,只有根据墓中的一枚“汉匈奴归义亲汉长”印,才可推知墓主原来是匈奴人。这说明 ( )
A.河湟地区手工业较发达
B.匈奴视汉朝为华夏正统
C.汉朝直接管理匈奴地区
D.多民族共同体有所发展
D
【解析】
5[2023洛平许济三模]西汉前期农业领域出现了一批专事田畜生产的大户,如桥姚有“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许多经营农业、渔业、林业生产的专业户。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汉初 ( )
A.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趋势
C.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D.休养生息的政策发生转变
C
【解析】 材料“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许多经营农业、渔业、林业生产的专业户”反映的是西汉前期生产领域呈现多元化、专业化经营的趋势,这些专业化生产不以自给自足为目的,主要目的是出售,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故选C项;中国古代以自然经济为主,出现“一批专事田畜生产的大户”不能改变整体的经济结构,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一批专事田畜生产的大户”所在的区域,不能体现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趋势,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改变了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
6[2023合肥一模]《资治通鉴》载,文景时期“安养天下……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但江陵凤凰山出土的西汉简牍记载了文景时期农民的主要负担有算赋、田租、刍稿等,还不包括繁多的徭役,这说明当时农民所受剥削相当沉重。以上史料所述差异说明 ( )
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
B.简牍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文献记载不能够还原历史的真相
C
【解析】 《资治通鉴》的记载是对文景时期总体社会状况的描述,属于后人记述前代的事情;江陵凤凰山出土的西汉简牍属于实物史料,其记载是对当时农民负担的细致描述,属于当时人记述当时的事情。由此可知,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C项正确。年代久远与历史真相模糊不清没有必然联系,A项错误。由题干材料可知,简牍与《资治通鉴》记述相悖,不能形成证据链,B项错误。“文献记载不能够还原历史的真相”表述过于绝对,D项错误。
7[2023湖南雅礼中学考试]汉武帝时期不再将以前郡国每年上贡的土产直运至京师,而是专门设官经理,运去市价较高的地方售卖,得钱归公,这叫作“均输”。武帝在长安设了一所可被称为“国立贸易局”的机构,网罗天下货物,“贱则买,贵则卖”,这叫作“平准”。这些政策的实行( )
A.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致使地方官员的特权消失
C.体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阻碍了商品的全国性流通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法控制了许多商品的购销,在调剂供需的同时,打击了富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管控和干预,故选C项;均输、平准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排除A项;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使地方官员特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消失”一词过于夸大,排除B项;这些政策有利于加强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全国范围内商品的良性流通,排除D项。
【概念阐释】
均输、平准制度
均输,就是调剂物资运输,在各郡国设立均输官,让其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易地贩卖。平准,就是平抑物价,于京师设立平准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以抑物价。均输、平准制度将过去由富商大贾掌握物资、操纵物价的利权收归朝廷所有。
8西汉中后期,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田庄经济,呈现出“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当时田庄的生产种类繁多,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
A.铁犁牛耕的推广
B.封建租佃关系的盛行
C.严厉的抑商政策
D.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C
【解析】 西汉中后期大规模田庄经济的出现,主要因为汉武帝时期推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算缗”“告缗”(算缗是西汉武帝时为缓解财政困难而实施的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的政策,告缗是为确保算缗的实施而采取的辅助措施)政策使商人受到打击,远离商业。大商人为求自保,大量买地,构筑田庄,逐渐转型为豪强地主的一部分,故选C项。铁犁牛耕的推广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成长,与田庄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A项排除。当时封建租佃关系并不盛行,B项排除。当时农民和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并未松弛,D项排除。
9汉武帝授风俗使“美风俗”之责。风俗使的主要任务有:代行天意,宣示“圣德”,搜访民情民意,按察各地的施政情况,惩处有违“圣政”者。汉武帝的这种做法 ( )
A.形成了上下互动的统治机制
B.推动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意在强化对社会舆论的控制
D.适应解决相权问题的需要
A
【解析】 汉武帝授予风俗使“美风俗”的职责,令其代行天意,宣示“圣德”,搜访民意,按察地方施政情况,惩处有违“圣政”者。这种做法有利于密切皇帝与百姓、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上下互动的统治机制,A项正确。汉武帝通过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材料中未涉及儒学地位,B项错误。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官员宣扬教化的作用,并非控制社会舆论,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社会治理,未涉及相权问题,D项错误。
10[2023石家庄二模]西汉初期,汉朝继承秦法中的“生分”政策,夫妻子组成的核心家庭中的妻子(母亲)对家庭财产拥有一定的支配权。西汉中期,汉律将妻子擅自动用家庭财产视为“盗窃”,并作为休妻的原则。这一变化表明 ( )
A.律令实现了儒家化
B.家庭私有财产受到保护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尊卑亲疏成为量刑原则
C
【解析】
11[2023黑龙江大庆二模]《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都对汉代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据下表可知汉代
( )
A.自耕小农稳定发展
B.农时安排体现劳动智慧
C.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D.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B
作物名称 《氾胜之书》 《四民月令》
禾 种禾无期,因地为时,三月榆荚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 二、三月,可种植禾;四月蚕入簇,可种禾,谓之上时
稻 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 三月可种粳稻
黍 黍者暑也,种者必待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强土可种黍 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五月夏至先后各二日,可种黍
【解析】 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对禾、稻、黍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其因时制宜的农时安排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劳动智慧,故选B项;自耕小农易受天灾人祸、土地兼并等因素影响,具有脆弱性,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汉代的耕作技术,没有与汉代之前的耕作技术进行比较,无法得出耕作技术明显进步,排除C项;《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对禾、稻、黍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这是对农民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材料并未涉及政府的农业政策,排除D项。
12[2023山东潍坊模拟]战国以来,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从西汉开始,他们或被演绎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主题成为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常见题材。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 )
A.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B.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C.区域间经济往来频繁
D.文学创作源于神话传说
B
【解析】 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原本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从西汉开始他们被演绎为“兄妹关系”或“夫妻关系”,并成为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这反映出汉代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故选B项;材料与华夏认同无关,排除A项;材料叙述了西汉以来南北文化交流加强的现象,未涉及区域间经济往来,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神话和传说故事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但并非唯一来源,排除D项。
1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02年,刘邦受诸侯王推戴做了皇帝。西汉政府在法律制度上多承袭秦制,但政治体制却实行与秦朝不同的郡国并行制。当时经济凋敝,政权力量相对薄弱,北方强族匈奴又经常侵略。多年的战乱,使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并且部分地方势力较大。
——摘编自李阳《浅析西汉封邦建国的原因》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之后,厉行中央集权……特别是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把王国的领地割裂成许多侯国,达到了不事声张而削藩的目的。此外,汉武帝还以“左官律”“阿党法”等立法手段,从对人才资源的控制上,堵塞了诸侯王国势力坐大的通道。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实施“郡国并行”体制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主要影响。(8分)
【解析】13.【参考答案】 原因:汉初政权的力量相对较弱;当时经济凋敝;吸收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当时部分地方势力较大;西周分封制的影响。(6分,任答3点即可)
(2)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颁布“左官律”“阿党法”,控制人才资源。(4分)影响: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4分)
【解题思路】 第(1)问,根据材料“经济凋敝,政权力量相对薄弱,北方强族匈奴又经常侵略”“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并且部分地方势力较大”等信息可提炼出汉初政权的力量相对较弱、部分地方势力较大等内容,再结合所学补充西周分封制的影响、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推恩令”“左官律”“阿党法”等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借
鉴等方面进行分析。
易错点 不能辩证认识西汉盐铁官营政策
14[2023重庆巴蜀中学考试]从秦王朝建立至汉武帝初年,铁器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制作的铁器物美价廉。而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农具,质量不佳且价格较高,妨碍农事。这说明 ( )
A.盐铁官营不利于百姓生活
B.适当竞争有助于经济发展
C.垄断专营易引发官商勾结
D.官营工匠的技术水平不高
B
【解析】 材料“从秦王朝建立至汉武帝初年……制作的铁器物美价廉。而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农具,质量不佳且价格较高,妨碍农事”反映了政府垄断盐铁经营导致铁农具质量下降,表明适当的市场竞争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盐铁官营不利于百姓生活”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垄断专营引发官商勾结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仅反映了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农具质量不佳,不能将其扩大为官营工匠技术水平不高,排除D项。
【易错警示】
辩证认识西汉盐铁官营政策
1.积极影响:(1)将盐铁之利从工商业主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丰富了财政来源;(2)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消极影响:取消盐铁业的市场竞争,不仅使大量商贾流亡,也产生了产品质量低劣、价格昂贵,强迫民众购买等弊病,加重了百姓负担,挫伤了一部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共13张PPT)
疑难点专练
1[2023云南师大附中模拟]根据对考古遗址的挖掘分析,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二里头文化不仅内向吸收了周边区域的文明成果,而且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和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并被改造和提升。此考古分析反映出 (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B.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特点
C.不同地区文化的起源相同
D.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出现
B
疑难点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解析】
2[2023湖南名校质检]殷人认为天命素定,但周公在总结夏商亡国教训时,明确意识到“天命靡常”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这一思想在周公那里被上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周公较为理性地认为天命不是固定在哪一个朝代、哪一个人身上的,而是根据王者的“德行”而转移的。周公的“天命靡常”思想 ( )
A.否定了夏商君主的治理效果
B.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
C.意在确立周朝统治的合法性
D.使得民本思想贯穿周朝始终
C
疑难点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解析】 由材料可知,周公的“天命靡常”思想是在总结夏商灭亡的教训时得出的,他认为天命并不恒定,而是有德者居之,这一思想的提出意在为商周鼎革寻求合法性依据,故C项正确;A项说法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董仲舒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
3[2023福建一模]有学者指出,西周时贵族拥有作战、制造军器、养育战马的权利,平民只是军队中的附随,无正式编配入伍的资格。战国以来,随着步战取代车战,作战规模扩大,更多的农民被纳入战争队伍。这一变化 ( )
A.重构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B.剥夺了贵族阶层的特权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D
疑难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解析】
4情境创新·“封”字含义的演变[2023陕西渭南临渭区一模]在古汉语中,“封”表示的是人工堆筑的土堆。在西周金文中,“封”的含义是沿着道路设置的用以表示其地域之归属的土堆。在秦国木牍中,“封”则表示置立于田畔或阡道上,用以标志田地归属的土堆。“封”字含义的演变 ( )
A.源于铁犁牛耕的出现
B.推动了宗法制的瓦解
C.说明小农经济的形成
D.标志书写工具的变化
A
疑难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解析】 由材料“秦国……‘封’……标志田地归属”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A项正确;“封”字含义的演变本身不能推动宗法制的瓦解,排除B项;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一家一户、精耕细作等,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2023福建龙岩二模]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圣人”观念,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并对其宗师多加推崇,推动了圣人崇拜思潮的产生。诸子百家的这些举措意在( )
A.践行仁政理念
B.完善理论体系
C.重建社会秩序
D.推动文化变革
C
疑难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解析】 据材料“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并对其宗师多加推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企图设计一套重建社会秩序的治国方案,并借助“圣人”形象对自家学说加以宣传,这是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求解之道,故选C项;仁政理念是儒家的重要主张,但材料涉及“诸子百家”的学说而不仅仅是儒学,排除A项;完善理论体系与圣人崇拜思潮关联不大,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先秦时期文化变革的表现,排除D项。
6[2023山东烟台模拟]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置郡县即为“行其大公”。清末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行其大公”和“平其政”体现在 (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序化
C.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D.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
C
疑难点3 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官僚任免破贵族世袭的局面,主要依据是才干政绩,有利于“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故选C项;郡县制下“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但却是皇帝的属民、臣民,无法体现政治上的平等,排除A项;“高度程序化”说法夸大,排除B项;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皇帝专制集权是“家天下”的必然,所以说这是皇帝将天下视为私产的一面,未体现“行其大公”,排除D项。(共18张PPT)
专题综合检测
1[2023天津河北区一模]在中华大地上已经陆续发现了人类从直立人、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这些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这主要说明 ( )
A.考古发掘是重要研究途径
B.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
C.中国是人类起源中心之一
D.中国的地理环境优越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中华大地上发现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体现了中华大地上人种进化的过程较为完整,反映了中国是人类起源中心之一,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考古发掘的重要性,排除A项;没有对比,不能得出“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中国地理环境的优越性,且中国各地的地理环境具有较大差异性,排除D项。
2角度创新·以名家观点切入[2023江西赣州中学调研]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力,抟铸了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这是周人“华夏”世界的本质。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求延续,华夏世界求扩张的长篇史诗。该学者意在说明 ( )
A.周制仍保有原始民主的遗存
B.西周时期已经出现政治文化认同
C.天命神权对周代政治的影响
D.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
B
【解析】 材料反映出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华夏共同体意识,西周以“天命观”来阐明商代夏、周代商是承袭天命,是
【误区】学生可能会误以为政治文化认同产生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以后,但实际上西周时期政治文化认同已经产生
“文化秩序的延续”,实质上反映出夏商周同属于一个文化共同体,这体现了政治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原始民主遗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通过“天命观”来阐明政治文化认同,并未说明天命神权对周代政治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华夏民族的基本定型,排除D项。
3[2023山西联考]商代借民力以助“公田”,而不向百姓的“私田”征收赋税;周代后期,不分公田、私田,均按什一比例征收实物税,政府的收入得以增加。这一变化 ( )
A.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源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C.推动了生产工具的改进
D.直接导致分封制的崩溃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商代到周代后期,地租形式由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过渡,开始向私田征税表明私有土地的合法性得到承认,而私有土地的大量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到周代后期,不论公田、私田都要征收实物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A项;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材料中变化的发生,排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并不能直接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排除D项。
4[2023河北联考]战国时期,秦国的封君在商鞅变法之后大量涌现,封君中功臣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多数拥有实际的领地但未有世袭的记录,其城邑多设在与东方诸国接壤之处,如卫鞅被封于北接魏、东临韩的於商之地。由此可知,当时 ( )
A.传统血缘政治被地缘政治所取代
B.封君制有利于维护传统的分封制
C.秦国君主至尊权威地位正式确立
D.秦国借助封君加强对边疆的控制
D
【解析】 根据材料“其城邑多设在与东方诸国接壤之处”可知,秦商鞅变法后,与东方诸国接壤之处的封地增多,相较于荒地,这种封地更有利于秦国国君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故选D项;战国时期,传统血缘政治并未完全被地缘政治取代,排除A项;材料表明秦商鞅变法后的封君并没有遵循传统的分封制度,排除B项;战国时期尚未实现高度集权,君主并不具备至尊权威地位,排除C项。
5[2023安徽淮北一模]《史记》中描述了公元前2世纪的社会现象:街巷中随处可见到马,阡陌之间更是成群遍野;地位卑贱的人都吃上了小米和肉;官吏因无事可做,就忙着生养孩子;人人自爱而怕犯法。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社会治理成效显著
C.治国思想发生了改变
D.等级观念逐步淡化
B
【解析】 据材料“公元前2世纪”“地位卑贱的人都吃上了小米和肉;官吏因无事可做”可知,这主要描述的是汉初的社会景象,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减少财政支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即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故选B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而且材料未涉及思想,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由汉初的黄老无为变成儒家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等级观念逐步淡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6情境创新·“谤”字字义的变化[2023山东临沂一模]“谤”字本义是指议论或批评别人的过失,相传尧舜时代广树“谤木”,以便听从舆情、广开言路。至秦汉时“谤木”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功用,而“诽谤”也由批评权力的激赏,衍变为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皇权官僚体制确立 B.民众言论空间狭窄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A
【解析】 据材料“尧舜时代……听从舆情”“秦汉时……失去原有的功用……毁人名誉的罪名”并结合所学可知,尧舜时代设立的“谤木”体现了原始民主色彩,而秦汉时期皇权官僚体制确立并不断强化,朝廷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控制,“皇权至上”的统治理念使“谤木”失去原有的功用,也使“诽谤”一词逐渐污名化,故选A项;B项是这一变化的影响,排除;秦朝及汉初,儒学并非正统思想,排除C项;法律体系完善与民间批评机制失效关系不大,排除D项。
7[2023广东湛江二模]下图所示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局部),呈现了家庭宴饮画面。这最适合用于说明汉代 ( )
A.豪门贵族文娱生活丰富
B.南方百姓生活富足
C.儒家礼制遭到严重漠视
D.市民阶层文化兴盛
A
【解析】
8设问创新[2023山东潍坊一模](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前所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早又确切的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年出版的《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
【资料夹】
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曾问学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责实,墨家的天志、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公元32—92年)在《汉书·武帝纪》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吕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时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馀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时期的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
8设问创新[2023山东潍坊一模](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社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调整】
(1)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12分)
(2)人教社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做了相应调整,这一调整有何意义 (6分)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历史3 必修》(2007年版) 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年版)
【解析】【参考答案】 (1)我认为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根据资料①可知,与董仲舒同时代且关系较密切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述及此事。根据资料②可知,董仲舒思想实际上已融汇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根据资料③可知,东汉时期的班固,将汉武帝措施概括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根据资料④可知,依《史记》《汉书》《三国志》等所载,终两汉之世,诸子之学并未废绝。(8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说法是近代学者面对民族危机,根据自身需要对《汉书》相关内容的阐释,为其反对封建专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服务。(3分)
(2)意义:历史表述更加客观,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实情况;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体现了教材表述与时俱进;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彰显民族自信。(6分)
【解题思路】 (1)首先根据四份资料确定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然后反向印证:蔡元培于1910年最早明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其生活的时代可知,当时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传统儒学作为封建专制的理论依据,被革命派知识分子所批判;把董仲舒主张主观人为概括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反封建斗争的需要。
(2)高中教材的表述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变为“尊崇儒术”,其意义可从历史的客观性、与时俱进、彰显民族自信等方面回答。
① 司马迁与董仲舒同时代且关系较密切,但《史记》并无记载
② 董仲舒思想杂有道、法、墨等成分
③ 班固《汉书》的表述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④ 汉代“诸学之未尝废绝”
结论: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15张PPT)
专项 华夏民族认同与秦汉
国家统一
1[2023武汉调研]1972年出土于山东临沂的《黄帝伐赤帝》简,记载了黄帝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和西伐白帝的过程。黄帝打败四帝之后,“天下四面归之”。黄帝四征 ( )
A.结束了万邦时代的纷争
B.推动阶级社会的产生
C.有利于华夏认同的孕育
D.标志多元一体的形成
C
角度1 华夏民族认同
【解析】
2姬周在建构本族世系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了前代的世系内容,并将其扩展为以黄帝为世系之祖的三祖世系链条。黄帝作为周族建构的世系之祖,又在周代社会中被诸多族群附会。这样的世系建构 ( )
A.促进了汉民族的文化认同
B.加强了周王朝的中央集权
C.蕴含了国家统一的内在需求
D.拓宽了宗法分封的地域范畴
C
角度1 华夏民族认同
【解析】 材料中姬周建构世系时将世系之祖追溯到黄帝,并得到了诸多族群的认同和附会。这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同源共祖的文化认同,蕴含了国家统一的内在需求,故选C项。周朝时汉民族尚未形成,促进了汉民族的文化认同这一表述并不准确,故A项错误。周朝并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会对宗法制有所巩固,但更多的是一种血缘世系和文化认同,无法拓宽宗法分封的地域范畴,故D项错误。
3[2023广东汕头一模]西周将所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室的子弟、亲戚及功臣,组成一种新的由多个不同族氏居民混居在一起的共同体。这一举措在客观上 ( )
A.使周王能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B.强化了血缘在政治中的作用
C.为华夏民族形成提供了条件
D.促进了氏族部落的快速壮大
C
角度1 华夏民族认同
【解析】 据材料“西周将所征服地区……分别授予王室的子弟、亲戚及功臣,组成……由多个不同族氏居民混居……的共同体”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推动了不同族氏群体的重组与整合,形成以周天子为核心的族群共同体,为华夏民族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故选 C项。分封制下周王对地方进行间接管理,直接管理地方事务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授地和民给“功臣”可知,西周给予王室氏族外的部分人一定的政治机会;据材料“组成……不同族氏居民混居”可知,西周的统治区域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血缘联系。结合两者可知,相比之前的朝代,血缘在政治中的作用被削弱,排除B项。西周已经是奴隶制国家了,排除D项。
4 [2023南宁一模]秦统一时,秦始皇收六国冠服赐予近臣御史、侍中或郎中使用,不同职事承担者使用不同冠服。这表明了当时( )
A.贵族等级制受到冲击
B.统一多民族国家确立
C.军功授爵制发展完善
D.官僚政治重人不重事
A
角度2 秦汉国家统一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冠服是西周宗法礼制的重要象征,冠服的差异代表着尊卑等级秩序,而由材料“秦始皇收六国冠服赐予近臣御史、侍中或郎中使用”“不同职事承担者使用不同冠服”可知,秦朝冠服的使用注重职事分工,体现官僚政治色彩,说明贵族等级制度受到冲击,A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确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冠服使用主要体现职事分工,不是“军功授爵制”,排除C项;材料“不同职事承担者使用不同冠服”说明重视职事分工,而不是重人,排除D项。
5[2023山东日照一模]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对中国西部边缘的记述有“弱水”“昆仑”“流沙”等地名,这些地名源于神话和传说,没有确切的地理指向。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这些地名的定位日益明确。《汉书·地理志》载金城郡临羌县“有弱水、昆仑山祠”,敦煌郡广至县有“昆仑障”,张掖郡“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 )
A.疆土版图意识增强
B.华夏民族认同加强
C.汉文化向边疆辐射
D.丝绸之路促进交流
A
角度2 秦汉国家统一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积极拓边后,汉朝以古书中来源于神话和传说的地名命名西部新开辟的领土,将其视作先秦时期就隶属于中原华夏政权的疆土,反映了疆土版图意识的增强,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原对边疆地区的认同,而非边疆民族对华夏民族的认同,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边疆管理与疆域认知,而非汉文化的传播,排除C项;河西四郡的设置与汉武帝出击匈奴相关,与丝绸之路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6[2023山东淄博一模]汉初建都时,多数大臣建议定都洛阳,但娄敬和张良却认为定都关中能够“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最终刘邦决定“都关中”。西汉定都关中旨在 ( )
A.防范诸侯的分裂割据
B.依托有利地形发展经济
C.维持统驭全国的优势
D.加强对关中地区的控制
C
角度2 秦汉国家统一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刘邦建都关中,主要原因是关中地理位置优越,汉朝中央可以依托有利地形加强对全国的控制,C项正确;防范诸侯的分裂割据、依托有利地形发展经济和加强对关中地区的控制都是次要目的,排除A、B、D项。
7[2023山东烟台一模]下表为汉高祖到武帝初期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僚中军功集团所占比例(单位:%)表。由此可知,在此期间 ( )
A.军功制被察举制取代
B.统治者治国理念转变
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社会阶层流动性降低
C
角度2 秦汉国家统一
高祖时期 惠帝、吕后时期 文帝时期 景帝时期 武帝初期
三公九卿 100 90 62 46 27
王国相 100 86 29 18 17
郡(太)守 88 60 40 0 6
【解析】 据材料数据可知,汉高祖到武帝初期高级官僚中军功集团的占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骄兵悍将”对中央集权的威胁程度不断降低,中央集权得到持续加强,故选C项;汉武帝初期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僚中军功集团依旧占据一定比例,说明军功制依然发挥作用,且材料未涉及察举制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文景时期的治国理念依然是“黄老之术”,并未转变,而军功集团占比却在下降,说明治国理念与军功集团占比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汉高祖到武帝初期高级官僚中军功集团的占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通过其他选官方式成为高级官僚的占比有所上升,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并非降低,排除D项。
【概念阐释】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独断性。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的,是一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与地方分权相对。其特点是全国军、政、财等大权都归属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