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古代戏曲执教:中江中学 邓文川关于“秦淮八艳”
明末清初活跃于江南的一批佳丽。她们不仅貌美如花,身姿绝世,而且不少人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吹弹歌舞、诗词曲赋,无所不通。声名藉藉者如顾媚、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寇白门、陈圆圆等,号称“?秦淮八艳”。若论胸中志气,政见节操,有的真能令须眉俯首,男儿气短。政治上,她们仰慕和支持当时的进步势力东林、复社,参预集?会,兄弟相称,甚至有“家家夫婿是东林”之说。成为清流士子的红颜知己,风尘挚友。像柳如是,清兵攻破南京,柳如是劝钱谦益死节,?后来又参与了反清复明的活动;而李香君,这个身材娇小,?被称为“香扇坠”的女子,以其才识魄力,使侯方域避免了政治失节,也逃脱了逆党迫害,?令清流士子自愧弗如。这些沦落烟花的不幸女子,弱骨柔情,却能把?个人命运系于家国民族的兴亡,如果超脱世俗观念,就不得不承认,?在鼎革易代之际所表现出来的英风侠概,确实光彩照人,令人起敬。?进入新时期以后,秦淮河畔修复了香君旧居媚香楼,算是当年风流馀韵的象征吧。香君旧居媚香楼媚香楼新貌晚明痛史与晚明妓女
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史家以此作为明亡的标志。其实,明朝此时尚有大量的正规军存在,而满清的铁骑则不过区区数万人,明朝的军队在数量上无疑占有着绝对的优势,而且满清入关伊始也并没有"入主"之想,他们只不过想要劫掠一番,衣锦还乡而已。
那么,局势是如何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的呢? 一部晚明史让人心情沉重,感慨万千。公正地说,明朝并非亡于“流寇”,更不是亡于满清,而是亡于它自身的腐败。抛开政治上的原因不说,晚明的历史将中国人人性的痼疾暴露无遗,显示了他们集体做人的失败。国难当头,他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精诚团结,共赴国难,而是考虑自己个人利益的得失取舍,鼠目寸光地囿于一己的小圈子之中。他们因循守旧,疾贤妒能,贪得无厌,朝秦暮楚;他们反复无常,插标卖首,见风使舵,见利忘义。当一个时代皆是这种人时,你就不能不把它归之于传统文化的彻底失败了。 如果说这个时代还有一点色彩的话,那就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发现了柳如是,李香君,陈圆圆等等所谓的一代名妓,正是这些为传统社会所不齿的妓女显示出她们超常的大人格。纵观钱谦益与柳如是,侯方域与李香君,吴三桂与陈圆圆,当民族矛盾处于紧要关头时,这些自诩为中流砥柱的男人们首先考虑的仍然是现实现世的利益取舍,而且他们可以公然抛弃自己的道德和人格,相比之下,柳如是的故国情思,李香君血溅桃花扇,陈圆圆遁入空门,简直就是对男权社会的一个绝妙的讽刺。当男人们仍然高高在上地赞赏女人"巾帼不让须眉"和"女中丈夫"时,我无法想象他们还好意思说出这样的话。
晚明是一个讲究生活情调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纸醉金迷的时代,虽然它最终未能抵挡住满清的金戈铁马,但当斯文扫地之时,能够出现柳如是,李香君,陈圆圆这样的人物,也仍然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一个昙花一现的美梦,给严酷的晚明历史带来了片刻的温馨和宁静! 孔尚任(1648~1718),中国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聘之,又字季重,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青年时隐居石门山读书 ,颇有文名,精音律、擅词曲,37岁时,被康熙招去讲经,此后仕途得志。居官期间,到过扬州、南京,凭吊明末遗迹,拜访遗老,为《桃花扇》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桃花扇》历经10余年惨淡经营,三易其稿始成,一时名声鹊起。时人将他与《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并提,称“南洪北孔”。 《桃花扇》与《长生殿》并称为清代戏曲“双璧”。 《桃花扇》是写南明亡国惨痛的历史剧,共44出。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魏忠贤的干儿子阮大铖想笼络复社首领侯方域,暗中出钱资助侯与秦淮名妓李君结婚。李、侯知道后,退掉了所有妆奁。阮便诬指侯与左良玉勾结有谋反野心,要逮捕侯。侯逃到扬州史可法处。马士英、阮大铖等在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只知腐化享乐、迫害政敌。抚臣田仰要强娶香君,香君撞破头表示拒绝,接着又选入宫中唱戏。香君借机痛骂了马、阮等误国奸臣。不久清兵南下,史可法孤奋战,壮烈殉国。侯回到南京寻香君不遇,被阮逮捕。南京城破,南明朝廷溃散。侯逃出,在白云庵会见了香君,一齐出家,隐居山林。 李香君血溅桃花扇主题
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李香君李香君30集电视剧《秦淮八艳》剧照:李香君 《哀江南》出自《桃花扇》最后一出的“余韵”(又名《渔樵话兴亡》);其主要内容是:南明亡国以后,教曲师傅苏昆生做了樵夫,说书人柳敬亭做了渔夫。两人在南京的龙潭江畔相遇,恰巧又遇上相识的老赞礼(祭祝时候司仪的官),三人,凑拢饮酒叙旧,各自说、唱。抒发亡国隐痛。老赞礼唱的是神弦歌《问苍天》,柳唱弹词《秣陵秋》,苏唱的就是本课文的一套北曲《哀江南》。 哀 江 南
孔尚任 孝陵、皇宫代表着明朝的尊严和威权,秦淮代表着南京的富庶和繁华,三者的兴衰变化最能反映南明覆灭的荒凉破败,更能抒发亡国之痛。而且秦淮旧院为唱曲人听曲人所熟悉,更易引起情感的共鸣。唱词选择孝陵、皇宫、秦淮旧院来描绘对表现主旨有何作用?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寄寓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一、情节结构引子:定沉郁悲怆的基调
凭吊:城郊、孝陵
故宫、秦淮
板桥、旧院 套曲结构铺写景物、寓情于景
(由远而近)
尾声:吊南京 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二、写法《哀江南》这套曲子
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
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三、品昧语言
1.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2.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3.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1.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 [答] 提起全篇,引出下文。“猛抬头”三个字,即把肩挑一担柴草,怀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信步走来的樵夫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秣陵重到”的“重”,不仅形容了樵夫感情的突然变化,又领起了全篇,表明眼前所见已非南明灭亡之前。
2.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 (加点的词有什么修饰作用?)
[答] “残”“废”“瘦”“空”四个形容词,分别修饰“军队”“堡垒”“马”“战壕”,一词一图,一虚一实,再现了南明都城战后伤痕累累的凄惨景象。3.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想像这幅画面,将“剩”改为“留”或“见”好不好,为什么?) [解]不好。本曲是在写南明都城战后凄惨荒凉的景象。着—“剩”字,意味深长,使人联想到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事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剩”与“城对着夕阳道”同为神来之笔。“剩”,被动,且残余残存。而“留”被动主动均可。“见’’就眼前而言,没有今昔对比意思。“留”“见”二字在此便逊色多了。4.阅读[离亭宴带歇指煞]后回答问题:全段运用了哪些对偶句、排比句? 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全段的对偶句是“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树花开早!”“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全段的排比句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里所运用的对偶句和排比句突出了今昔对比,展示出所看到的南京盛衰兴亡,将国破家亡之恸、燕去楼空之慨抒发得更感人心,使人对景神伤,自然产生怀念故国的悲痛。 四、比较鉴赏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
《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
《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撤花开早”“眼见他起朱楼……”)
《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抒情也不一样。1、写景比较 《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乌》咏史怀古,以显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寄寓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
《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寄寓予景物描写之中。2、抒情比较五、课后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秣陵(mò)窗棂(níng)刍牧(chú)
B.长楸(qiū)蒿菜(hāo)瓦砾(lì)
C.饿莩(fú)窗寮(liáo)弋阳(yì)
D.丹墀(cī)樵夫(qiáo)水榭(xiè)B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三年没到南京,忽然高兴,进城卖柴;路过孝陵,见那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B.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C.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D.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C3.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陵阿监几时逃(皇帝的坟)
B.收酒旗重九无聊(端阳节)
C.冷清清的落照(落日的光辉)
D.不信这舆图换稿(地图)B4.对[北新水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曲用高度精练的语言概括了金陵城历经战乱后的衰败景象。
B."残""废""瘦""空""萧条"均为形容词直接定性似有触目惊心之感,表现出屈辱的历史给现实所留下的痕迹。
C."夕阳"一词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早已成为衰亡、凄凉的象征,尤显其历史沧桑和无奈之感。
D.全曲与苏轼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等语似有异曲同工之感。(答案:D。本曲极写萧条,苏词重在雄壮,颇不相同。)5.对[驻马听]和[沉醉东风]两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驻马听]写明朝皇陵的衰败重在突出无知牧童和守陵人的破坏。
B.[沉醉东风]写昔日皇陵的建筑物早已残破不堪,种种满了野草和野鸟。
C."牧儿"句叙写明皇陵已成为一些小孩的玩乐场所。
D."乞儿"句表明明皇陵已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的栖息地和安葬地。(答案:A。皇陵的衰败是改朝换代使然,与牧童和守陵人无关。) 6.下列曲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红叶无个人瞧",大有物是人非之感,与姜夔的"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开"有同工之妙。
B."秋水长天人过少"句,回忆以往清秋时节,水阔天长,行人稀少。
C."残山梦最真",山河已残破,但过去的一切景物在梦中还最为真切。
D."眼看他起来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美与丑、兴与亡的快速对比转换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无奈。
?(答案:B。"秋水长天人过少"写的是现实萧条人烟稀少的景象。)7.对此全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选取明朝皇陵和秦淮河最具特色的两项景物,表现昔盛今衰的变化。
B.前部铺写唱曲人目睹的凄凉景象,寓情于景。
C.后部[离亭宴带歇拍煞]直抒胸臆,大放悲歌。
D.全曲哀切感人,表达了唱曲人怀念昔日红尘生活和世事无常的感叹。?(答案:D。表达的应是亡国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