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时扬中学2009届高三五月回顾-数学基础知识整理(江苏省盐城市)

文档属性

名称 盐城市时扬中学2009届高三五月回顾-数学基础知识整理(江苏省盐城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5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9-05-23 10:58:00

文档简介

盐城市时杨中学 复习迎考措施二
基础知识填空题
1.子集的性质:
2.四种命题的关系:原命题与 题等价;逆命题与 等价。
3.充要条件的判断:条件A对应的范围是集合A,条件B对应的范围是集合B。
①若,则 ,
②若A=B,则 ;
4.已知全称命题p:; 则p的否定p: ;已知存在性命题p:;则p的否定p: ;
5.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①,则 ; ②则 ;
③,则 ; ④如:,则 ;
6.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 解出
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
7.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根据“ ”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8.单调性与奇偶性的关系: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 ,偶函数 ;
9.与函数周期有关的结论:
①已知条件中如果出现、或(、均为非零常数,),都可以得出的周期为 ;
②的图象关于点中心对称或的图象关于直线轴对称,均可以得到周期
10.对数运算性质:(1) ; (2) . (3) ;(4)换底公式 ;
11.幂函数: ,幂函数在第一象限必有图像且过定点____ __,时,函数在第一象限为 函数,时,函数在第一象限为 函数,
12.完成表格:
指数函数y=ax (a>0,a≠1) 对数函数y=log ax (a>0,a≠1)
图象特征 01 01
定义域 (-∞,+∞) (0,+∞)
值域 (0,+∞) (-∞,+∞)
单调性 减函数 增函数 减函数 增函数
定点 (0,1) (1,0)
函数值分布 x<0时,y>1;x>0时,00时,y>1 00;x>1时,y<0 01时,y>0
13.一个重要的函数
(1).时,当时;当时函数有最 值 ,当时函数有
最 值 ;在区间 , 上分别是减函数,
在区间 , 上分别是增函数.
(2)时,在区间 , 上分别是 函数;
14.二次函数的解析式:①一般式: ;
②顶点式: ,③零点式: 。
15.图象的变换
(1)平移变换
①函数 的图象:由的图象左右平移而得;
②函数 的图象:由的图象上下平移而得;
(2)对称变换
①函数与函数 的图象关于直线x=0对称;
函数与函数 的图象关于直线y=0对称;
函数与函数 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对称;
16.函数满足f(a+x)=f(a-x) (x∈R),则y=f(x)图像关于直线 对称;
函数的图像关于点对称,则有关系式 成立。
17.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 ;② ;③ ;④ ;⑤ ;
⑥ ;⑦ ;⑧ 。
18.导数的运算法则:① ;
② ;③ ;
19.利用导数求切线:若为切点,是切线的斜率,则切线方程为 ;
20.(1)不等式变向原则:a>b且c 0ac>bc;a>b且c 0ac<bc
(2)比较大小的倒数法则a>b且ab>0 ;a>b且ab<0
21.均值不等式: ,变式
运用均值不等式应该注意
22. 三角形不等式: ;
23.圆心角弧度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弧长公式:____________;扇形的面积
公式:____________。(其中α的单位都是弧度)
24.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式:
(1)平方关系:sin2α+cos2α= ;(2)商数关系: =
25.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1)和(差)角公式
① ;②
③ ;
(2)二倍角公式:① ;
② ;③
(3)有用的公式
①升(降)幂公式: 、 、

②辅助角公式:sinx+cosx=(sinx+cosx)
= ,
(其中cosφ=,sinφ=,tanφ=)
③正切公式的变形: .
26.三角函数图像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曲线的对称轴是,对称中心是 ;
曲线的对称轴是 ,对称中心是
曲线的对称中心是
27.正弦定理 (是外接圆直径)
28.余弦定理: ;变形 。
29.⑴三角形面积公式:
⑵内切圆半径r= ;外接圆直径2R=
30.几个距离公式
(1)两点间距离公式:若,则
特别地:轴,则 ;轴,则 .
(2)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d= .
(3) 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Ax+By+C2=0的距离d= .
31.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 ;当时,直线的斜率为 ;
32.直线的方向向量
(1)若直线的斜率为,则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是 ;(斜率不存在时为 )
(2)若直线的方程为,则直线的方向向量是 ;
33.直线的基本形式
⑴点斜式: ; ⑵斜截式: ;
⑶截距式: ; ⑷两点式: ;
⑸一般式: ,(A,B不全为0)
34.完成表格
35.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 , 其中圆心为,半径为.
(2)一般方程: (
其中圆心为 ,半径为 .
36.过圆上的点P的切线的方程为 ..
过圆(x-a)2+(y-b)2=r2上的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 .;
37.已知 A(x1,y2)、B(x2,y2),则以A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 .
38.圆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记两圆的圆心距为d,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r(R≥r),则
(1)相离______ ____;(2)相外切___ _______;(3)相交____ ____;
(4)相内切___ _______;(5)内含_______ ___;
39.已知为椭圆上一点,、 为左右焦点,
(1)焦半径: , ;(用含与离心率的式子表示)
(2)椭圆的焦点三角形面积 ,();
(3)离心率 (、分别为两焦半径所对的内角);
(4)有用的结论:, ,焦点与准线距
离: ;通径(过焦点与椭圆的长轴垂直的弦)长: 。
40.已知为双曲线上一点,、 为左右焦点,
(1)焦半径: , ;(用含与离心率的式子表示)
(2)椭圆的焦点三角形面积 ,();
(3)离心率 (、分别为两焦半径所对的内角);
(4)假设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 ,(用表示),的最小值为 ,的最小值为 ,焦点与准线距离: ;通径(过焦点与双曲线的实轴垂直的弦)长为 。
41.与渐近线有关的结论
①若渐近线方程为双曲线可设为 ;()
②若双曲线与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 ;()
(,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
42.等轴双曲线
① ;②离心率 ;③渐近线互相 ,分别为 ,
④方程可以用 表示;()
43.抛物线几何性质 (为其上一点)
(1)焦点:,准线:; 焦半径: ,
过焦点弦长 (、分别为端点的横坐标)
(2)几何特征:焦点到顶点的距离= ;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
通径长为 (通径是最短的焦点弦),顶点是焦点向准线所作垂线段中点。
(3)抛物线上的动点可设为P 或
44.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的点的轨迹。
(1) 时轨迹为抛物线, 时轨迹为双曲线, 时轨迹为椭圆;
(2)定直线是曲线的准线,这个距离之比解释了
45.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 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使得 .
(2) 若=(), =()则∥ .
46.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若、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得= .
47.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两个非零向量与,它们的夹角为,则·= .其中︱︱cos称为 .
48.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1) ⊥ ;
(2)︱︱= ;(3)cos= = 。
49.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向量与向量夹角为锐角 ;
②向量与向量夹角为钝角 ;
③与向量同方向的单位向量记为 若向量与共起点,则在向量与的角平分线上的向量记为 ;
④已知向量,则与向量垂直且模相等的向量为 。
50.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关系: ;(是数列的基本问题也是考试的热点)
5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推广公式 ;
5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 = ;
53.等差数列重要性质举例(公差为)
①若,则 ;特别地:若,则 ;
②若有奇数项项,则 , ; ;
③若有偶数项项,则 , ;
④设,,, 则有 。
54.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推广公式 ,
5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 .
56.等比数列重要性质举例
①若,则 ;特别地:若,则 ;
②设,,, 则有 ;
57.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关系举例(且)
①成等差数列成 ;
②成等比数列成 ;
58.几种特殊的数列求和方法
(1)裂项相消法; ;
(2)错位相减法:, 其中是等差数列,公差为,是等比数列,公比为
记;则 ;
59.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设z1= a + bi , z2 = c + di (a,b,c,d∈R),则:
(1)z1+z2= ;⑵ z1z2= ;
(3)z1÷z2= 。(z2≠0)
60.关于复数几个重要的结论:
(1) ;(2)
(5)的性质:; ; ;
61.共轭复数的性质⑴ ;⑵ ;
⑶ ;⑷ 。
第 1 页 共 5 页盐城市时杨中学2009届高三五月回归课本 基础知识整理篇
第一部分 函数、导数与不等式
(一)函数
1.函数定义域的求法:①函数解析式有意义;②符合实际意义;
注意:做函数题注意定义域优先原则。忽视定义域,苦头吃不尽!!
函数解析式的求法:①待定系数法,②配方法,③换元法,④函数方程法等
函数值域的求法:①配方法 ;②利用函数单调性 ;③换元法 ;
④利用均值不等式 ;
⑤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
⑥利用函数有界性(、、等);⑦利用导数
2.分段函数: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注意:分段函数的表达式必须写成用大括号联结的形式。
3.复合函数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
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与外函数;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注意:外函数的定义域是内函数的值域。
4.函数的奇偶性
⑴是奇函数;
⑵是偶函数 ;
注意: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⑶奇函数在原点有定义,必有;
⑷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⑸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5.函数的单调性
⑴单调性的定义:用定义判断单调性时,必须将差值分解因式到可以判断正负为止;
⑵判定单调性的常用方法:
①定义法;②导数法(见导数部分);③复合函数法(见4(2)同增异减);④图像法。
注意:①证明单调性要用定义法或导数法;②单调区间必须是定义域的子集;
③多个单调区间之间不能用“并集”符号,也不能用“或”联结;
④单调区间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表示。
6.函数的周期性
(1)周期性的定义:对定义域内的任意,若有 (其中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为周期函数,为它的一个周期。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
(2)三角函数的周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⑶函数周期的判定:①定义法(试值) ②图像法 ③公式法(利用(2)中结论)
⑷与周期有关的结论:
①已知条件中如果出现、或、或(、均为非零常数,),都可以得出的周期为;
②的图象关于点中心对称或的图象关于直线轴对称,均可以得到周期2
7.幂、指、对的运算法则
(1)指数运算法则:①,②,③;
(2)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
对数的三个性质:;;
对数恒等式:;
对数运算性质:.
.
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⑴幂函数: (
1 在第一象限必有图像且过定点______,时,函数在第一象限为增函数,时,函数在第一象限为减函数,
2 函数图像可能分布在一、二象限;也可能分布在一、三象限或只分布在第一象限。当图像分布在一、二象限时,函数为偶函数,当图像分布在一、三象限时,函数为奇函数
⑵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y=ax (a>0,a≠1) 对数函数y=log ax (a>0,a≠1)
图象特征 01 01
定义域 (-∞,+∞) (0,+∞)
值域 (0,+∞) (-∞,+∞)
单调性 减函数 增函数 减函数 增函数
定点 (0,1) (1,0)
函数值分布 x<0时,y>1;x>0时,00时,y>1 00;x>1时,y<0 01时,y>0
(3)注意一个重要的函数
1.时,当时;当时.在、上是减函数;在、上是增函数.
2.时,在、上为增函数.
(4)二次函数
㈠解析式:①一般式:;
②顶点式:,为顶点;③零点式: 。
㈡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
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与坐标轴交点;⑤判别式;⑥两根符号。
㈢解决二次函数问题的常用方法:①数形结合;②分类讨论。
9.图象的变换
(1)平移变换
①函数的图象:由的图象左右平移而得;
②函数的图象:由的图象上下平移而得;
(2)对称变换
①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x=0对称;
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0对称;
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对称;


(3)伸缩变换(主要在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中)
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有关的常用结论:
①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②曲线C1:f(x,y)=0关于直线x=a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 y)=0;
③曲线C1:f(x,y)=0,关于y=x+a(或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
f(y-a,x+a)=0(或f(-y+a,-x+a)=0);
④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特别地: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⑤f(a+x)=f(b-x) (x∈R)y=f(x)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特别地:f(a+x)=f(a-x) (x∈R)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⑥如果函数对于一切都有 ,那么 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如果函数对于一切都有,那么 的图象关于点对称。
10.函数零点的求法:⑴直接法(求的根);⑵图象法;⑶二分法.
(二)导数
11.导数: ⑴导数定义: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
⑵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②;③;
④;⑤;⑥;⑦;
⑧ 。
⑶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⑷(理科)复合函数的导数:
⑸导数的应用:
1 利用导数求切线:
其中为切点,是切线的斜率
在具体问题中应注意:ⅰ所给点是切点吗?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
2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ⅰ 是增函数;
ⅱ 为减函数; ⅲ 为常数函数;
注:反之,成立吗?(求单调区间,先求定义域)
③利用导数求极值:ⅰ求导数;ⅱ求方程的根;ⅲ列表得极值。
④利用导数最大值与最小值:先求极值,再求区间端点的函数值,最后得最大最小值;
(三)不等式
12.均值不等式:
注意:①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一正二定三相等;②变形,。
1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步骤:一看开口方向(的符号),二看判别式 的符号,三看方程的根写解集.
(2)重要结论:解集为R(即对恒成立),则
注意:若二次项的系数含参数且未指出不为零时,需验证为零的特殊情形!
14.绝对值不等式
(1)转化法: ()
()
(2)性质:
15.不等式的证明
(1)比较法①作差比较法:作差——变形(通分、因式分解等)——判别符号;
②作商比较法:作商——变形(化为幂的形式等)——与1比大小.(分母要为正的)
③综合法——由因导果(由前面结论); ④分析法——执果索因
注意:(1)一般地常用分析法探索证题途径,然后用综合法;
(2)还可以用放缩法、换元法等综合证明不等式.
第二部分 三角函数
一、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
1.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终边在轴上;终边在轴上;终边在直线上;终边在第一象限等),理解弧度的意义,并能正确进行弧度和角度的换算;
⑴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弧度,弧度,弧度
⑵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
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三个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三个:平方关系、商数关系、倒数关系)、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⑴三角函数定义:角中边上任意一点为,设则:
⑵三角函数符号规律: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
⑶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3.有用的结论
⑴半角所在的象限:
⑵和的符号规律:
二、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1.和(差)角公式

②③
2.二倍角公式
二倍角公式:①;
②;③
3.有用的公式
⑴升(降)幂公式:、、;
⑵辅助角公式:(由具体的值确定);
⑶正切公式的变形:.
4.有用的解题思路
⑴“变角找思路,范围保运算”; ⑵“降幂——辅助角公式——正弦型函数”;
⑶巧用与的关系;⑷巧用三角函数线——数形结合.
三、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列表综合三个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挖掘:
⑴最值的情况;
⑵了解周期函数和最小正周期的意义.会求的周期,或者经过简单的恒等变形可化为上述函数的三角函数的周期,了解加了绝对值后的周期情况;
⑶会从图象归纳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的对称轴是,对称中心是;
的对称轴是,对称中心是
的对称中心是
⑷写单调区间注意.
注意:单调区间不可以用并集符号!不能说正切函数在定义域上为增函数
2.了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象的画法,会用“五点法”画正弦、余弦函数和函数的简图,并能由图象写出解析式.
⑴“五点法”作图的列表方式;
⑵求解析式时处相的确定方法:代(最高、低)点法、公式.
3.正弦型函数的图象变换切记:
注意图象变换有时用向量表达,注意两者之间的转译.
四、解三角形
Ⅰ.正、余弦定理
⑴正弦定理(是外接圆直径)
注:①;②;③。
⑵余弦定理:等三个;注:等三个。
Ⅱ。几个公式:
⑴三角形面积公式:;
⑵内切圆半径r=;外接圆直径2R=
⑶在使用正弦定理时判断一解或二解的方法:⊿ABC中,
Ⅲ.已知时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定:
第三部分 立体几何
1.平面的基本性质:三个公理,三个推论
2. 空间线面的位置关系
共面 平行—没有公共点
(1)直线与直线 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异面(既不平行,又不相交)
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和平面 直线不在平面内 平行—没有公共点
(直线在平面外) 相交—有且只有一公共点
(3)平面与平面 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无数个公共点)
平行—没有公共点
3.线面平行
(1)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图见上)
4.线面垂直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又一方法:
(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见上图(2)右)
(4)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直平面,有且只有一个;过一点作已知平面的垂线,有且只有一条。
5.面面平行
(1)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3)利用定义可得


6.面面垂直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平面角为直角的二面角称为
直二面角,直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推论:两个平面垂直,经过其中一个平面一点作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垂线在第一个平面内。
7.空间平行与垂直之间的联系(尝试一下证明)
(1)直线在平面外,若且,
则直线∥平面;
(2)直线在平面外,若且直线∥平面,
则;
(3)直线在平面外,直线,直线直线
则直线∥;
(4)直线在平面外,直线,直线∥
则直线直线;
(5)∥,直线,则直线
(6)直线,直线,则∥
注:(5)、(6)在几何证题中可以直接用
8.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⑴柱体(圆柱):
①表面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底h
⑵锥体(圆锥):①表面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底h:
⑶圆台:①侧面积:S侧=;②体积:V=(S+)h;
⑷球体:①表面积:S=;②体积:V=
9.常用几何的体的结论
(1)长方体的性质
①长方体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为则:cos2+cos2+cos2=1;sin2+sin2+sin2=2 。
②长方体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侧面所成的角分别为则有cos2+cos2+cos2=2;sin2+sin2+sin2=1 。
(2)正四面体的性质:设棱长为,则正四面体的
①高:;②对棱间距离:;③内切球半径:;④外接球半径:
第四部分 直线与圆
一、直线的基本量
1.两点间距离公式:若,则
特别地:轴,则 ;轴,则 .
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倾斜角;当时,直线的斜率.
(2)常见问题:倾斜角范围与斜率范围的互化——右图
3.直线在轴和轴上的截距
(1)截距非距离;(2)“截距相等”的含义
4.直线的方向向量
(1)若直线的斜率为,则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是(1,);(斜率不存在时为)
(2)若直线的方程为,则直线的方向向量是(B,-A)
二、直线方程
1.基本形式
⑴点斜式: ; ⑵斜截式: ;
⑶截距式: ; ⑷两点式: ;
⑸一般式:,(A,B不全为0)
2.一般不用“两点式”;注意每一种形式的适用条件;注意两种形式之间的转换.
三、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1.点到直线的距离:
2.平行线间距离:若、,则.
注意:x,y对应项系数应相等.
五、圆
1.确定圆需三个独立的条件
(1)标准方程:, 其中圆心为,半径为.
(2)一般方程:(
其中圆心为,半径为.
注:圆的方程的求法:⑴待定系数法;⑵几何法;⑶圆系法。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位置关系判断方法:半径比较法(首选)、判别式法.
(2)求圆的弦长方法:垂径定理. (3)求圆的切线:“”.
六、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掌握几何法)
⑴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
①点在圆上;②点在圆内;③点在圆外。
⑵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①相切;②相交;③相离。
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表示圆心距,表示两圆半径,且)
①相离;②外切;③相交;
④内切;⑤内含。
七、直线系
八、圆系:
⑴;
注:当时表示两圆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

九、常用结论:
1、过圆上的点P的切线的方程为.
过圆(x-a)2+(y-b)2=r2上的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r2;
2、以A(x1,y2)、B(x2,y2)为直径的圆的方程:(x-x1)(x-x2)+(y-y1)(y-y2)=0。
第五部分 圆锥曲线
一、椭圆
1.定义
(1)第一定义:若F1,F2是两定点,P为动点,且 (为常数),
则P点的轨迹是椭圆。
(2)焦半径:为椭圆上一点,、 分别为左右焦点,则
, ;
2.标准方程:
(1)焦点在轴上: ;
焦点在轴上: ;
(2)焦点的位置标准方程形式
3.几何性质(以焦点在轴上为例)
(1)范围: 、;(2)对称性;
(3)离心率,()准线方程
(4)有用的结论:,,焦点与准线距离:
通径(过焦点与椭圆的长轴垂直的弦)长:,
(5)焦点三角形
<Ⅰ>.,();
<Ⅱ>.离心率(、分别为两焦半径所对的内角);
<Ⅲ>.点 是内心,交于点,则注意:经常结合第一定义与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建立+、·等关系,解决角、数量积、焦点三角形面积等问题
二、双曲线
1.定义:
(1)第一定义:若F1,F2是两定点,(为常数),
则动点P的轨迹是双曲线。
(2)焦半径:

2.标准方程
(1)焦点在轴上: ;焦点在轴上: .
(2)焦点的位置标准方程形式
3.几何性质(以焦点在轴上为例)
(1)范围:或、;(2)对称性 ;
(3)离心率,准线方程()
(4)渐近线方程:.
注意与渐近线有关的结论:
①若渐近线方程为双曲线可设为;()
②若双曲线与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
(,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
(5)等轴双曲线
①;②离心率;③渐近线互相垂直,分别为y=,④方程:();
(6)有用的结论:,,焦点与准线距离:
通径(过焦点与椭圆的长轴垂直的弦)长:,
(7)双曲线的焦点三角形:
<Ⅰ>.,();
<Ⅱ>.离心率(、分别为两焦半径所对的内角);
<Ⅲ>. P是双曲线-=1(a>0,b>0)的左(右)支上一点,则的内切圆的
圆心横坐标为;
三、抛物线
1.定义:到定点F与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
即:到定点F的距离与到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e=1)。
2.标准方程(以焦点在轴的正半轴为例):
(其中为焦点到准线的距离——焦参数);
3.几何性质
(1)焦点:,通径,准线:; 焦半径:,
过焦点弦长(、分别为端点的横坐标)
(2)几何特征:焦点到顶点的距离=;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通径长=(通径是最短的焦点弦),顶点是焦点向准线所作垂线段中点。
(3)抛物线上的动点可设为P或或P()。
4.抛物线中的常用结论
①焦点弦AB性质:<Ⅰ>. ;;<Ⅱ>.;
<Ⅲ>.以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Ⅳ>.以AF(或BF)为直径的圆与轴相切;
②抛物线y2=2px(p>0),对称轴上一定点,则
<Ⅰ>.当时,顶点到点A距离最小,最小值为;
<Ⅱ>.当时,抛物线上有关于轴对称的两点到点A距离最小,最小值为
四、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的点的轨迹
(1)时轨迹为抛物线,时轨迹为双曲线,时轨迹为椭圆;
(2)定直线是曲线的准线,这个距离之比解释了离心率的几何意义
注意:统一定义也称为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常常结合第一定义与统一定义来解题
第六部分 平面向量
一、向量的基本概念
向量的定义、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
二、加法与减法运算
1.代数运算
(1).
(2)若=(), =()则=().
2.几何表示: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以向量=、=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则两条对角线的向量=+,
=-,=-.且有︱︱-︱︱≤︱︱≤︱︱+︱︱.
3.运算律
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交换律);+(+ )=(+ )+ (结合律);
+= +(-)=.
三、实数与向量的积
实数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
1.︱︱=︱︱·︱︱;
(1) 当>0时,与的方向相同;当<0时,与的方向相反;当=0时,=.
(2)若=(),则·=().
2.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 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使得=.
(2) 若=(), =()则∥.
四、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1.若、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
只有一对实数,,使得=+ .
2.有用的结论:若、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若一对实数,,使得
+ =,则==0.
五、向量的数量积
1.向量的夹角:已知两个非零向量与,作=, = ,则∠AOB= ()叫做向量与的夹角(两个向量必须有相同的起点)。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两个非零向量与,它们的夹角为,则·=︱︱·︱︱cos.
其中︱︱cos称为向量在方向上的投影.
3.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若=(), =()
(1)·=·=︱︱cos (为单位向量);(2)⊥·=0;
(3)︱︱= ;(4)cos= =.
4.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 ·;()·=(·)=·();(+)·=·+ ·.
注意:①与向量垂直且模相等的向量为或;
②在平分线上的向量可以记为
③向量与向量夹角为锐角·且、不共线;
④向量与向量夹角为钝角·且、不共线。
第七部分 数列
一、数列的定义和基本问题
1.通项公式:(用函数的观念理解和研究数列,特别注意其定义域的特殊性);
2.前n项和:;
3.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关系(是数列的基本问题也是考试的热点):
注意: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求通项公式时常常会出现忘记讨论的情形而致错。
二、等差数列
1.定义和等价定义:是等差数列;
2.通项公式:;推广:;
3.前n项和公式:;
4.重要性质举例
①与的等差中项;
②若,则;特别地:若,则;
③奇数项,…成等差数列,公差为;偶数项,…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3 若有奇数项项,则,,;
4 若有偶数项项,则,;
⑤设,,, 则有;
⑥当时,有最大值;当时,有最小值.
⑦用一次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用二次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三、等比数列
1.定义:成等比数列;
2.通项公式:;推广;
3.前n项和;
注意:必须先看一下公比是否等于1
4.重要性质举例
①与的等比中项G(同号);
②若,则;特别地:若,则;
③设,,, 则有;
④用指数函数理解等比数列(当时)的通项公式.
注意:解决数列问题时,注意整体代换思想的运用,如:数列的前项和为,,,则
(1)当为等差数列时, ;(2)当为等比数列时, .
四、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关系举例
1.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
2.成等比数列成等差数列.
五、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2.几种特殊的求和方法
(1)裂项相消法;
(2)错位相减法:, 其中是等差数列, 是等比数列
记;则,…
(3)通项分解法:
六、递推数列与数列思想
1.递推数列
(1)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常见题型:由,求.解题思路:利用
2.数学思想
(1)迭加累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若,则……;
(2)迭乘累乘(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若,则……;
(3)逆序相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4)错位相减(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第八部分 复数
1.概念:
⑴z=a+bi∈Rb=0 (a,b∈R)z= z2≥0;
⑵z=a+bi是虚数b≠0(a,b∈R);
⑶z=a+bi是纯虚数a=0且b≠0(a,b∈R)z+=0(z≠0)z2<0;
⑷a+bi=c+dia=c且c=d(a,b,c,d∈R);
2.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设z1= a + bi , z2 = c + di (a,b,c,d∈R),则:
(1) z 1± z2 = (a + b) ± (c + d)i;⑵ z1.z2 = (a+bi)·(c+di)=(ac-bd)+ (ad+bc)i;
⑶z1÷z2 = (z2≠0) ;
3.几个重要的结论:
;⑶;⑷
⑸的性质:T=4;;;
(6)1的3次方根: 以3为周期,且;=0;
(7)。
4.运算律:(1)
5.共轭的性质:⑴ ;⑵ ;⑶ ;⑷ 。
6.模的性质:
⑴;
⑵;⑶;⑷;
第九部分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意义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关键:元素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还是因变量的取值?还是曲线上的点?… ;
2.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维恩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特别是在集合的交、并、补的运算之中。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注意:正难则反!补集思想的应用(反证法,对立事件,排除法等)
3.常见的包含关系:
(1)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的情况);
(2)。
4.四种命题的关系: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
注意:判断命题真假时常常借助其逆否命题来判断原命题真假
5.充要条件的判断:
(1)定义法----正、反方向推理;(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例如:若,则A是B的充分条件或B是A的必要条件;若A=B,则A是B的充要条件;
注意:判断A与B的充要关系时,常常先将A、B化为最简。
6.含有逻辑连接词的命题:
⑴“且命题”一假全假; ⑵“或命题”一真全真;
⑶“命题p”与“命题p”有且只有一个是真命题。
7.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表示;
全称命题p:; 全称命题p的否定p:。
⑵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表示;
存在性命题p:;存在性命题p的否定p:;
问题:命题“若,则”的否定是什么?
第十部分 概率、统计与统计案例
一、概率
1.事件的关系:
⑴事件B包含事件A:事件A发生,事件B一定发生,记作;
⑵事件A与事件B相等:若,则事件A与B相等,记作A=B;
⑶并(和)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或B发生,记作(或);
⑷交(积)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且B发生,记作(或) ;
⑸事件A与事件B互斥:若为不可能事件(),则事件A与互斥;
﹙6﹚对立事件:为不可能事件,为必然事件,则A与B互为对立事件。
2.概率公式:
⑴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概率公式:P(A+B)=P(A)+P(B);
⑵古典概型:;
⑶几何概型: ;
二、统计与统计案例
1.抽样方法
⑴简单随机抽样:一般地,设一个总体的个数为N,通过逐个不放回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且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就称这种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
注:①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②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抽签法;随机数法。
⑵系统抽样:当总体个数较多时,可将总体均衡的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制定的
规则,从每一个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系统抽样。
注:步骤:①编号;②分段;③在第一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其时个体编号;
④按预先制定的规则抽取样本。
⑶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有差异比较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使样本更充分的反映总体的情况,将总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分层抽样。
注:每个部分所抽取的样本个体数=该部分个体数
2.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⑴样本平均数;
⑵样本方差 ;
⑶样本标准差= ;
3.线性回归方程:,(*) ,
相关系数(判定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
注:⑴>0时,变量正相关; <0时,变量负相关;
⑵① 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② 接近于0时,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4.独立性检验(分类变量关系):
随机变量越大,说明两个分类变量,关系越强,反之,越弱。
第十一部分 推理与证明
一.推理:
⑴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在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称为合情推理。
①归纳推理: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有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注: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②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类似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
注:类比推理是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⑵演绎推理:从一般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叫演绎推理。
注: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结论;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⑶结 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得出的判断。
二.证明
⒈直接证明
⑴综合法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又叫顺推法或由因导果法。
⑵分析法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分析法。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
2.间接证明------反证法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附:数学归纳法(仅限理科)
一般的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一个命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⑴证明当取第一个值是命题成立;
⑵假设当命题成立,证明当时命题也成立。
那么由⑴⑵就可以判定命题对从开始所有的正整数都成立。
注:①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必须严格按步骤进行;
②的取值视题目而定,可能是1,也可能是2等。
第十二部分 算法初步
1.程序框图:
⑴图形符号:
① 终端框(起止况);② 输入、输出框;⑥ 连接点。

处理框(执行框);④ 判断框;⑤ 流程线 ;
⑵程序框图分类:
①顺序结构: ②条件结构: ③循环结构:
r=0 否 求n除以i的余数
输入n 是
n不是质素 n是质数 i=i+1
i=2
in或r=0 否

注:循环结构分为:Ⅰ.当型(while型)——先判断条件,再执行循环体;
Ⅱ.直到型(until型)——先执行一次循环体,再判断条件。
2.基本算法语句:
⑴输入语句: INPUT “提示内容”;变量 ;输出语句:PRINT “提示内容”;表达式
赋值语句: 变量=表达式
⑵条件语句:① ②
IF 条件 THEN IF 条件 THEN
语句体 语句体1
END IF ELSE
语句体2
END IF
⑶循环语句:①当型: ②直到型:
WHILE 条件 DO
循环体 循环体
WEND LOOP UNTIL 条件
3.算法案例:
⑴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法-----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
⑵秦九韶算法------求多项式的值;
⑶进位制----------各进制数之间的互化
A
b
a
C
h
其中h=bsinA,⑴A为锐角时:①a②a=h时,一解(直角);③h⑵A为直角或钝角时:①a b时,无解;②a>b时,一解(锐角)。
图(2)
图(1)
图(2)
图(1)
图(1)
图(2)
图(3)
图(2) 图(3)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第 1 页 共 16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