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易错重难提升训练【新高考版】(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易错重难提升训练【新高考版】(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二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8 22:2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易混易错】
▲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为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人口较快增长,一部分人得以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生产力的发展使剩余产品出现,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阶级的出现。
▲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习题跟踪】
1.如图所示,苏美尔人在圆筒上雕刻图案,在柔软湿润的黏土上轻轻滚动圆筒,就可以复制图案,永久记录所有者的名字,由此圆筒变成“印章”。任何有财产的人携带印章,滚压出相符的印记,就可以证明自己的权利。据此可知,此时的苏美尔地区( )
①出现了贫富分化
②发明了字母文字
③进入了文明阶段
④雕刻技术领先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萨尔贡一世(公元前2354—前2279年)在征服苏美尔的战争取得胜利后,宣称他受到苏美尔女神的眷顾得以发展自己的事业;得到苏美尔城邦保护神的认可,获得王位。萨尔贡一世的这些做法意在( )
A.强调其统治合法性 B.打击两河流域的神权势力
C.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D.抵制汉谟拉比的对外扩张
3.史诗《吉尔伽美什》将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描绘成半人半神的英雄。他进行残暴统治,致使民怨四起,人们便向神灵哭诉,于是神灵创造出巨人恩奇都去惩罚他,但两人在决斗中成为好朋友,此后吉尔伽美什弃恶从善,为民除害,立下许多功绩。材料可以用来反映( )
A.尼罗河流域文学发达 B.两河流域的文明程度
C.亚述帝国的王权崇拜 D.伊斯兰教的重要影响
4.古代埃及历法是目前所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该历法以尼罗河水开始泛滥作为一年的开始,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分一年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3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一共365天。据此可知古代埃及( )
A.对天文历法有了科学认知 B.生产力水平取得了较大提高
C.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对水利工程的作用认识不足
5.凡遇有重大讼事,古印度国王将亲自或委任一位博学的婆罗门审理案件,并有三位精通吠陀经的婆罗门做助手。证据主要采取神明裁判,其类别有毒审、圣水审、圣谷审、热油审等。这反映出古印度( )
A.婆罗门教教权的独尊 B.各种姓地位不平等
C.司法实践体现宗教色彩 D.实行中央集权统治
6.公元前5世纪中期,叙拉古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这主要反映了( )
A.公正性缺失导致城邦瓦解 B.内部矛盾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
C.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 D.轮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7.苏美尔人的经济文书用原始的楔形文字写成,创作于约5000年前,其中经常提到下表中几类人。据此可推知( )
苏美尔人经济文书中提及的部分人物
人物称呼 尼塔库尔 姆鲁斯·库尔 恩 图格·迪 帕·苏尔
含义 男奴(外邦男人) 女奴(外邦女人) 最高祭司 首席法官 指挥官
A.苏美尔人经济发展水平高 B.苏美尔人已迈入文明时期
C.冲突是城邦间交往的主流 D.出现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
8.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和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文明开化的程度 B.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
C.经济形态的影响 D.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
9.古埃及人宣称他们的国王就是神,国王不仅自己长生不老,而且能够把永生赐予他人,蔑视法老权威的人则被剥夺永生的希望。在更早诞生的苏美尔文明,虽然神的需求、性格和行为与人类相似,但神是只可感受而无法看见的。据此可以说明( )
A.生产力差异影响思想观念 B.苏美尔已经出现人文精神
C.古埃及借助神权维护专制 D.苏美尔和古埃及缺乏联系
10.上古时期西亚地区的跨区域贸易,沟通了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中亚地区、安纳托利亚、东地中海沿岸以及埃及和希腊地区。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后,西亚地区的贸易逐渐被纳入沟通东西方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据此可知,西亚地区的贸易发展推动了( )
A.物质文明的扩展 B.东西文化的碰撞
C.隔绝状态的打破 D.贸易体系的完善
11.研究发现,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的规划设计中包含了图书馆、希腊神庙、竞技场、体育场等建筑,这与希腊人关于城市要提供保持身体健康的体育设施、发展个人天赋的教育设施、保卫公民安全的军事设施、宗教祭祀设施的观念相一致。该城的规划设计( )
A.反映了当时希腊文化的拓展传播 B.融合了古埃及的建筑艺术和风格
C.有利于希腊城邦制的普及和推广 D.体现了埃及人对希腊文化的认同
12.有学者指出,“正是希罗多德,第一次广泛地讲述了真正的东方故事,并且在把东方的故事和传奇传播到西方、传播给我们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6世纪中期,更多的希腊旅行家对古代东方诸文明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据此可知,当时的希腊文明( )
A.注重周边交往 B.源于东方文化 C.在交流中发展 D.具有多元特征
13.在波斯帝国曾经的都城帕萨尔加德的遗迹上伫立着一根石柱,石柱上的雕刻是波斯国王居鲁士(下图)。他穿着伊朗西部高原的埃兰人风格的外袍;戴着奇特的埃及人风格的王冠;系着亚述人和腓尼基人风格的绳结;身后是波斯人风格的四个翅膀。这体现出波斯帝国( )
A.促进了不同地域文明的融合 B.对外来文明持开放态度
C.建立了复杂的国家管理系统 D.扩大了希腊化的文明区
14.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皇帝任命波斯人担任行省总督,总督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人选由皇帝亲自从王室或贵族中挑选。但是西里西亚和塞浦路斯的地方诸侯仍保留了统治权,帝国王室从来没有派遣总督到那里进行统治。从中可以看出,波斯帝国( )
A.行省总督与地方诸侯相互制约 B.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
C.地方诸侯的统治威胁中央集权 D.统治没有固守僵硬的管理标准
15.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后,意图推行波斯的跪拜礼。有人认为,“用过分的礼拜把一个凡人捧上天,这就等于用做人的方法去敬神,从而把神贬为凡人,使神受到不应有的污辱”,这一观点得到大部分希腊人支持。这反映了( )
A.帝国统治方式的分歧 B.文化交融中存在冲突
C.人神之间关系的演变 D.文明交流途径多样化
16.罗马帝国时代,上层社会的儿童普遍被委托给来自希腊的乳母和教仆照顾,包括负责儿童的起居、教育、安全等,帮助其成长。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 )
A.古代希腊文明的影响力 B.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传播
C.当时奴隶制度濒临崩溃 D.文化交融掩盖阶级矛盾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92年,波斯入侵雅典,“希波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后,贵族阿里斯提德与泰米斯托克利虽然有矛盾,但是为了抵抗波斯入侵,二人还是携手主持了修建城墙的工作。 ★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前489年)之后两年间,陶片放逐法(要求至少有6000公民参加的公民大会才能有效)首次付诸实施。 ★公元前480年,萨拉米斯海战取得胜利,壮大了海军的力量,海军大部分来自于第四等级。同年,雅典废除了一切行政官职任选的财产限制,规定每个公民在法律上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元478年,雅典海军在征服塞勒斯岛后,直接掌握了黑海地区的咽喉,一跃成为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的商业中心。比雷埃夫斯港是特米斯托克利为抵御波斯进攻,而建立的新军港兼商港,在希波战争之后就成为了希腊掌握的经营东西方贸易最重要的港口。
——摘编自周洪祥《古代雅典公民大会研究》
材料二:
拿破仑希望建立一个帝国,把这些理念传播到欧洲和全世界。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目标,因为在他倒台之后,欧洲大陆破旧立新,旧世界在革命群众和拿破仑的军队面前倾覆瓦解,一去不回。
——[西]胡里奥·克雷斯波·麦克伦南《欧洲: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波战争”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拿破仑战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斯帝国的交通网络由主要城市之间的御道和连接各地方村镇的普通道路组成。御道作为交通网络的主要干线,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均保持相等的距离,利用信使和专门挑选的快马传递信件,优质的道路建设和维护使得军队等大型往来人员均可通行。普通道路往往较为狭窄,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并不等距,很难在暴雨等极端天气过后保持畅通。无论是御道还是普通道路,波斯帝国都会定期派巡查员检查道路情况,清理路面上倒塌的树木和其他妨碍正常通行的因素。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民间商人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文件中一般会标明出行人数、目的地以及人员车马在驿站中所得补给的种类和数量,有时还会特别标注该许可文件在旅途往返均可使用。
——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材料二:
元朝政府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水陆站共计1500处左右。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通干线,一直通达各边疆地区。忽必烈统治时期,在蒙古帝国驿站的基础之上,在全国范围之内实行驿站制度,以元大都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贯通东西、南北的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过往的使臣或传递情报者持圣旨令牌可换乘铺马。元朝的驿站具有为元朝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商业、宗教、文化服务的多重功能。元朝的官员、王公、驸马,中外使臣均可利用驿站。元代的驿站制度,在合理的距离内,在适当的地点设立站点,通过一系列的站点将交通线路连接起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驿站交通网络。元代除驿站、急递铺之外,还有运输货物的递运站,分为马运、水运和车运等不同交通方式。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代驿站、客馆的建设及经济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波斯帝国同元代驿路体系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驿路体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印度以人体各部分来比喻种姓制度:婆罗门是嘴巴,刹帝利是双上肢,吠舍是双腿,首陀罗是双脚,贱民则不属于人身上的任何一部分。婆罗门阶层的后代必然是婆罗门阶层,他们即使犯了严重的罪行,也不可以被判处死刑。基本上只能是刹帝利阶层的人士,来担任国家的决策和管理人员,婆罗门阶层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影响力,而其他等级的老百姓是绝对不能够染指政坛的。不同阶层的人士只能从事该阶层相应的工作职位,双方结婚对象大多数是处于同一种姓阶层。
——摘编自颜刚威《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溯源》
材料二:封君封臣制是欧洲封建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当时,人与人之间不论在社会生活或私人生活中,个人的联合将成为社会的纽带。“以采邑为中介,形成领主与附庸的军事关系,领主向附庸提供采邑,附庸效忠领主并进行出征;在庄园内部,领主向他的佃户提供份地,同时享用后者的劳役或货币报酬。”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他便丧失其享有的权利。因为国王的主要臣民同时也是他的附庸,这种观念不可避免地被移植到政治领域。有学者说:“西欧封建主义的独创性在于,它强调一种可以约束统治者的契约观念。因此,欧洲封建主义虽然压迫穷人,但它确实给我们的西欧文明留下了我们现在依然渴望拥有的某种东西。”
——摘编自郭佳丽《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相比,中古时期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显著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20.文明的传承与互鉴
材料一: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波斯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等都是促进交流的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波斯统治者……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宽容大度的姿态,这种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
材料二: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波斯帝国推动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任何有财产的人携带印章,滚压出相符的印记,就可以证明自己的权利”可知,此时的苏美尔地区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故①正确;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图案,不是字母,故②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判断文明最主要的标志是国家,而国家产生的标志是阶级的出现,即出现贫富分化现象,故③正确;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将苏美尔地区的雕刻技术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也就不能得出其雕刻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萨尔贡一世借助苏美尔女神和城邦保护神的权威,稳定新征服地苏美尔,从而强调其统治合法性,A项正确。这是借助宗教神权力量,而非打击,排除B项;宣扬君权神授观念不是目的,稳固新征服地区才是目的,排除C项;汉谟拉比处于公元前19世纪到公元前18世纪,故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史诗《吉尔伽美什》是两河流域的文学瑰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河流域的政治、经济状况因此可以反映其文明程度,故B项正确。史诗《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创作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尼罗河流域的文学作品,故A项排除。史诗《吉尔伽美什》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并非亚述帝国,故C项排除。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故史诗《吉尔伽美什》的创作不可能受到伊斯兰教影响,故D项排除。
4.答案:C
解析:A选项:古代埃及的太阳历是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上涨的长期观察,制定出的一种方便农业生产的历法,主要来源于经验的总结和细致的观察,并不是对天文历法有了科学的认知,故不选A。B选项:生产力水平指生产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古代埃及的生产技术水平,故不选B。C选项:古代历法是为农业服务的,古埃及的太阳历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也与农业息息相关,故C项正确。D选项:古代埃及对水利工程作用的认识无法从材料中判断,故不选D。故选C。
5.答案:C
解析:考查古代印度文明。根据材料,古印度王国的司法由宗教祭祀来审理,而且采用神明裁判,体现了非理性色彩,这反映出古印度司法实践具有宗教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婆罗门教教权的独尊,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种姓的地位,故排除B项;中央集权统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橄榄叶放逐法导致公民参政热情降低和政局混乱,这主要是因为这种民主形式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从而影响国家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体现了“政局混乱”,未体现“城邦瓦解”,故A项错误;参与城邦政治的都是公民,没有体现出社会阶层的对立,故B项错误;橄榄叶放逐法是叙拉古维护民主的措施,不能体现“轮番而治”的民主特征,也不会削弱平民的政治地位,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苏美尔人的经济文书用原始的楔形文字写成”再结合表格中出现的“最高祭司”“首席法官”“指挥官”等词汇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公共权力和文字,说明苏美尔人已迈入文明时期,B项正确。材料中的人物称呼及含义无法反映苏美尔人的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城邦之间交流和冲突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提及的是人物称呼及其身份,无法说明当时的苏美尔文明是否政教合一,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选择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文明和古西亚文明属于农耕文明,有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经济相对发达稳定,这为扩张领土奠定了物质基础;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工商业发达,因此其以移民和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以不同的方式扩展,主要是受到经济形态的影响。排除A:古埃及、西亚和希腊都处于奴隶制时期,文明开化程度没有明显差别。排除B、D: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以及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同属于农耕文明的优势,由经济形态决定,不是主要因素。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埃及的政治体制。根据所学知识,古埃及国王即法老采用专制统治,古埃及人将国王视为神,这是借助神权来维护专制统治,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表明古埃及和苏美尔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思想上的差异是由各种因素共同影响,而非只受到生产力影响,排除A项;人们根据自身的情况塑造神,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任何神都带有人的色彩,因此不能认为人塑造了神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强调重视人、肯定人,材料并未体现人得到尊重,排除B项;苏美尔和古埃及联系颇多,D项不符合事实。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开辟后,西亚地区的贸易逐渐被纳入沟通东西方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这说明世界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商贸范围的扩大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扩展,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东西方贸易联系的加强和物质文明的交流,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东西文化的碰撞,排除B项;上古时期西亚地区的贸易便已沟通了诸多地区,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使西亚地区的贸易纳入世界贸易体系之中,体现了贸易范围的扩大,贸易范围扩大与贸易体系完善并非同一概念,贸易范围扩大并不能说明贸易体系完善,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城的设计与修建是在希腊化时期,埃及是希腊文化扩展的重要地区,亚历山大城的规划设计理念体现了希腊文化已在埃及占有重要地位,故A项正确。古埃及的建筑艺术受宗教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修建陵墓和神庙上,材料并未体现亚历山大城的规划设计融合了古埃及的建筑艺术,排除B项;希腊城邦制的特点是小国寡民,这与材料中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并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亚历山大城的建立者是亚历山大大帝,其开创的亚历山大帝国其实是马其顿王国的一个历史时期的称呼,材料无法体现埃及人对希腊文化的认同,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公元前6世纪中期,更多的希腊旅行家对古代东方诸文明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希罗多德第一次所讲述的真正的东方故事对希腊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据这些信息可知,早期希腊文明的发展得益于其对东方文明的吸收与借鉴,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交流,不能体现希腊文明注重周边交往,故排除A项:“源于”一词表述错误,故排除B项;希腊文明的多元特征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他穿着伊朗西部高原的埃兰人风格的外袍;戴着奇特的埃及人风格的王冠;系着亚述人和腓尼基人风格的绳结;身后是波斯人风格的四个翅膀”可知,波斯皇帝居鲁士形象具有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格,这体现出波斯帝国对外来文明持开放态度,B项正确;波斯皇帝居鲁士形象所具备的各种文化因素体现了波斯帝国对外来文明持开放态度,“促进了不同地域文明的融合”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波斯帝国对外来文明持开放态度,未涉及国家管理系统,排除C项;波斯皇帝居鲁士形象具有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格,未涉及希腊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波斯帝国在任免地方官员方面上,并没有全部由波斯人担任,像西里西亚和塞浦路斯的地方诸侯仍保留了统治权,说明波斯帝国统治没有固守僵硬的管理标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行省总督与地方诸侯相互牵制的问题,排除A项;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中央权力的威胁,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后,意图推行波斯的跪拜礼,但是这一做法遭到大部分希腊人的反对,这说明在文化交融中存在冲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帝国统治方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神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明交流的途径,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罗马帝国时代,上层社会的儿童普遍被委托给来自希腊的乳母和教仆照顾,包括负责儿童的起居、教育、安全等,帮助其成长。”并结合所学可知,希腊文化是当时地中海世界最先进发达的文化,希腊语是地中海东部的“国际性”语言。随着罗马疆土的急剧扩大,为了更好地统治和控制局面,罗马人必须学习希腊语与希腊文化。加之,罗马人多为农民出身,对希腊文化早就艳羡不已,大批希腊人涌入罗马,学习希腊文化很快成为罗马人的一种时尚。在当时,让孩子学习希腊文化的简便方法,就是雇用一个有教养的希腊奴隶作为孩子的教仆,由此,A项正确;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中近东历史时期,古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这之后还有西罗马、东罗马帝国,时间不吻合,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当时奴隶制度濒临崩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交融掩盖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1)作用:促使公民团结意识加强;增强了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壮大了民主派的力量;提高了雅典底层公民的政治地位,扩大了公民权利;战争的胜利为雅典海上贸易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为民主政治发展奠定基础。
(2)评价:保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法国大革命思想在欧洲的传播;冲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引起欧洲人民反抗,促进欧洲民族主义兴起;推动了《拿破仑法典》的传播,其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其他国家所借鉴;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严重破坏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与发展。
解析:(1)作用:根据材料“二人还是携手主持了修建城墙的工作”可得出,促使公民团结意识加强:根据材料“陶片放逐法(要求至少有6000公民参加的公民大会才能有效)首次付诸实施。”可得出,增强了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根据材料“海军大部分来自于第四等级”、“规定每个公民在法律上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得出,壮大了民主派的力量;提高了雅典底层公民的政治地位扩大了公民权利根据材料“直接掌握了黑海地区的咽喉一跃成为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的商业中心”、“在希波战争之后就成为了希腊掌握的经营东西方贸易最重要的港口”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战争的胜利为雅典海上贸易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为民主政治发展奠定基础。
(2)评价:根据材料“把这些理念传播到欧洲和全世界”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保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法国大革命思想在欧洲的传播;根据材料“欧洲大陆破旧立新,旧世界在革命群众和拿破仑的军队面前倾覆瓦解”可得出,冲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人民反抗促进欧洲民族主义兴起:推动了《拿破仑法典》的传播,其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其他国家所借鉴;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严重破坏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与发展。
18.答案:(1)同:官方主导驿路体系的建设;设立有管理驿路的体制;管理较为严格。异:波斯帝国的驿站主要由官方进行使用,元代则是面向更多人群开放;波斯帝国主要由陆路交通组成,元代驿站形式更加多元,元代驿站功能更加多样。
(2)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波斯与元代驿站体系的对比。第(1)问由材料“御道作为交通网络的主要干线”和“元朝政府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可以得出官方主导驿路体系的建设;由材料“波斯帝国都会定期派巡查员检查道路情况”和“过往的使臣或传递情报者持圣旨令牌可换乘铺马”可以得出设立有管理驿路的体制和管理较为严格;由材料“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民间商人开放”和“元朝的官员、王公、驸马,中外使臣均可利用驿站”可以得出波斯帝国的驿站主要由官方进行使用,元代则是面向更多人群开放;由材料“元代除驿站、急递铺之外,还有运输货物的递运站,分为马运、水运和车运等不同交通方式”可以得出元代驿站形式更加多元,元代驿站功能更加多样。第(2)问由材料“元朝的驿站具有为元朝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商业、宗教、文化服务的多重功能”可以得出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由材料“通过一系列的站点将交通线路连接起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驿站交通网络”可以得出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由材料“元朝的官员、王公、驸马,中外使臣均可利用驿站”可以得出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
19.答案:(1)特征: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不同种姓在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均不平等;种姓和职业世袭;种姓之间界限森严。
(2)不同: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形成;封君与封臣之间相互承担义务和负有责任;封君与封臣之间有一定的依附关系(或契约关系)。
影响:协调了封建贵族内部关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导致了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契约观念为后来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解析:第(1)问,种姓制度附会的是“人体各部分”(实际上是指印度教中的神明),体现出神权色彩;不同种姓的权利、地位差异体现出不平等的特征;种姓无法更改体现出世袭的特点;各种姓各司其职,无法跨阶层通婚体现出界限的森严。
第(2)问,第一小问实质上是要求概括材料所体现的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据此可从材料二所提及的分封形式、权利义务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第二小问,“影响”的回答既要看到该制度对当时西欧国家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意义,也要结合材料二“契约观念”“留下了我们现在依然渴望拥有的某种东西”来阐释其对后世政治制度的深远影响。
20.答案:(1)条件: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良好的道路系统提供便利的交通;币制的统一;相对开明的政策。影响: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促进了地区之间文化的融合。
(2)作用:阿拉伯人广泛翻译西欧古典文献,从而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并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来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例子: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解析:(1)条件:根据材料一“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波斯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得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根据材料一“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等都是促进交流的有利条件”得出良好的道路系统提供便利的交通;币制的统一;根据材料一“波斯统治者……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宽容大度的姿态,这种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得出相对开明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方面回答。影响:根据材料一“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和所学知识得出,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促进了地区之间文化的融合。
(2)作用:根据材料二“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得出阿拉伯人广泛翻译西欧古典文献,从而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并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来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例子:关于两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阿拉伯数字、将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等方面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