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单元导入: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49年
1976年
1956年
1978年
两年
徘徊
社会主义
探索时期
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
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
十一届
三中全会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转折点
准备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对内改革
1980年
第9课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改革
开放
实践
1982年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理论形成
与发展
理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解释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49年
新中国的成立
1978年
改革开放
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
当家作主站起来
——摘自八下部编教材
思考: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民族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
中国人民富起来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材料三:李先念:据初步估算,“文革”十年我国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如果再不重视生产建设,那我们离亡党亡国可就不远了
材料二:“仅中央、国家机关副部长和地方副省长以上的高级干部,被立案审查的即占总人数的75%左右。在审查中,滥用专政手段,大搞逼供信,制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冤假错案,加上受牵连的亲属和有各种社会联系的人,全国被株连的群众达1亿人。”
——《“文化大革命”简史》
材料四:“学校‘停课闹革命’,大学停止招生,教育事业受到极大摧残。学校关闭,文盲大量增加;文艺界百花凋零,万马齐暗;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被错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知识分子被当作‘臭老九’。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经济困难
文化凋敝
材料一:文化大革命”也大大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把多年辛苦建立的各级人民政权机构打碎了,把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机构公、检、法砸烂了,特别严重的是,我们专政的领导力量共产党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金春明《大变动年代的探索》
冤假错案
阅读材料:“文革”后的中国面临的问题?
政治混乱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国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材料五: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各地都有人赴京上访。他们在文革中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上访高峰期,在北京守候者达数十万人,接待站无法应付,一些上访者只好露宿街头,在街头的餐馆里捡剩饭吃。
(2)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民心所向)
1、背景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上访要求平冤的信件、百姓
人民的要求能在短期实现吗?为什么?
(3)“两个凡是”错误思想方针的提出。
(实质:“左”倾错误的继续)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
危害:
阻碍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和大量冤案的彻底平反。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背景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阶级斗争为纲
否定“两个凡是”就是否定毛泽东思想吗?
凡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不符合实际的东西,就应当改变……毛主席说:“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不但在于当自己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有错误时须得善于改正”
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冒充毛泽东思想的谬论……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毛主席的部分文章标题及内容
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一日)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九二七年三月)
3. 反对本本主义(一九三〇年五月)
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二、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三、反对本本主义
四、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
五、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
六、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七、调查的技术
引导区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
“两个凡是”引起普遍不满
此时,中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阅读p33-35回答有关真理标准大讨论的问题?
阶级斗争为纲
(1)时间:
(2)经过:
1978年
《光明日报》发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发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开始标志
(4)结论:
(3)性质:
(5)意义:
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给中共中央写信,明确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实质上是对“两个凡是”错误观点的批判总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 1978年12月 地点 北京
主要内容 思想 政治 组织 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邓小平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概况
(1)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思想
政治
组织
伟大转折
后
“两个凡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以阶级斗争为纲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盲目个人崇拜
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前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意义
材料1: 胡乔木(中国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谈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时说:“我们不是为革命而革命,不是为阶级斗争而斗争,我们的目的还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来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材料1: 邓小平首先强调一定要解放思想,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彻底纠正了“ ”的思想错误
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纠正了 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确立了 的领导地位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
博古
毛泽东
左
邓小平
是 以来党的历史上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建国
遵义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拨乱反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和错误,正本清源,使党和国家的工作走上正轨的一项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
——习近平
1977年恢复高考
1980年刘少奇追悼会现场
1981年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
3)文化教育上: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2)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
拨乱反正意义:
1)使他们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2)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要坚定不易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拨乱反正
1)政策上:调整和落实知识分子、民族、宗教政策等;
4)思想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请结合所学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八大的关系?
中共八大
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转变
“文化大革命”
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转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中共八大的继承与发展
课堂思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vs中共八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世纪中国复兴之路历经艰辛与坎坷,三位世纪伟人先后为了实现“救国之梦”“建国之梦”“强国之梦”进行了不懈探索,改变了中国前进方向。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救国之梦”
“建国之梦”
“强国之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世纪中国复兴之路历经艰辛与坎坷,三位世纪伟人先后为了实现“救国之梦”“建国之梦”“强国之梦”进行了不懈探索,改变了中国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中心)的转移:
历史事件 工作重心(中心)的转移
秋收起义失败后
从城市转入农村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从乡村转向城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知识拓展:
两年徘徊
十一届
三中全会
思想解放运动
“两个凡是”
导致
促使
真理标准问题
的大讨论
掀起
奠定
基础
改革
开放
拨乱
反正
保障
作出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堂小结
1.《共和国之路》记载,各地就这一主题召开的讨论会达 70余次,发表文章 650 多篇。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这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意义
2.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12日《人民日报》便转载这篇文章,随即点燃了如火如荼全国性辩论的火花。这场“辩论”主题是( )
A.真理标准问题 B.姓“资”姓“社” C.党的工作中心 D.平反冤假错案
A
A
课堂小练
3.习近平总书记嘱咐青年学生要多学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的交汇点是()
A. 1921年 B.1949年 C. 1956年 D.1978年
4.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文章指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人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