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件2023~2024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件2023~2024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8 19:4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单元导入: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49年
1976年
1956年
1978年
两年
徘徊
社会主义
探索时期
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
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十一届
三中全会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转折点
准备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对内改革
1980年
第9课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改革
开放
实践
1982年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理论形成
与发展
理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解释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49年
新中国的成立
1978年
改革开放
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
当家作主站起来
——摘自八下部编教材
思考: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民族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
中国人民富起来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材料三:李先念:据初步估算,“文革”十年我国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如果再不重视生产建设,那我们离亡党亡国可就不远了
材料二:“仅中央、国家机关副部长和地方副省长以上的高级干部,被立案审查的即占总人数的75%左右。在审查中,滥用专政手段,大搞逼供信,制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冤假错案,加上受牵连的亲属和有各种社会联系的人,全国被株连的群众达1亿人。”
——《“文化大革命”简史》
材料四:“学校‘停课闹革命’,大学停止招生,教育事业受到极大摧残。学校关闭,文盲大量增加;文艺界百花凋零,万马齐暗;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被错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知识分子被当作‘臭老九’。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经济困难
文化凋敝
材料一:文化大革命”也大大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把多年辛苦建立的各级人民政权机构打碎了,把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机构公、检、法砸烂了,特别严重的是,我们专政的领导力量共产党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金春明《大变动年代的探索》
冤假错案
阅读材料:“文革”后的中国面临的问题?
政治混乱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国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材料五: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各地都有人赴京上访。他们在文革中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上访高峰期,在北京守候者达数十万人,接待站无法应付,一些上访者只好露宿街头,在街头的餐馆里捡剩饭吃。
(2)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民心所向)
1、背景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上访要求平冤的信件、百姓
人民的要求能在短期实现吗?为什么?
(3)“两个凡是”错误思想方针的提出。
(实质:“左”倾错误的继续)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
危害:
阻碍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和大量冤案的彻底平反。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背景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阶级斗争为纲
否定“两个凡是”就是否定毛泽东思想吗?
凡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不符合实际的东西,就应当改变……毛主席说:“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不但在于当自己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有错误时须得善于改正”
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冒充毛泽东思想的谬论……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毛主席的部分文章标题及内容
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一日)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九二七年三月)
3. 反对本本主义(一九三〇年五月)
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二、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三、反对本本主义
四、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
五、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
六、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七、调查的技术
引导区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
“两个凡是”引起普遍不满
此时,中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阅读p33-35回答有关真理标准大讨论的问题?
阶级斗争为纲
(1)时间:
(2)经过:
1978年
《光明日报》发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发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开始标志
(4)结论:
(3)性质:
(5)意义:
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给中共中央写信,明确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实质上是对“两个凡是”错误观点的批判总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 1978年12月 地点 北京
主要内容 思想 政治 组织 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邓小平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概况
(1)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思想
政治
组织
伟大转折

“两个凡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以阶级斗争为纲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盲目个人崇拜
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意义
材料1: 胡乔木(中国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谈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时说:“我们不是为革命而革命,不是为阶级斗争而斗争,我们的目的还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来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材料1: 邓小平首先强调一定要解放思想,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彻底纠正了“ ”的思想错误
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纠正了 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确立了 的领导地位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
博古
毛泽东

邓小平
是 以来党的历史上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建国
遵义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拨乱反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和错误,正本清源,使党和国家的工作走上正轨的一项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
——习近平
1977年恢复高考
1980年刘少奇追悼会现场
1981年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
3)文化教育上: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2)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
拨乱反正意义:
1)使他们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2)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要坚定不易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拨乱反正
1)政策上:调整和落实知识分子、民族、宗教政策等;
4)思想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请结合所学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八大的关系?
中共八大
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转变
“文化大革命”
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转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中共八大的继承与发展
课堂思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vs中共八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世纪中国复兴之路历经艰辛与坎坷,三位世纪伟人先后为了实现“救国之梦”“建国之梦”“强国之梦”进行了不懈探索,改变了中国前进方向。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救国之梦”
“建国之梦”
“强国之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世纪中国复兴之路历经艰辛与坎坷,三位世纪伟人先后为了实现“救国之梦”“建国之梦”“强国之梦”进行了不懈探索,改变了中国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中心)的转移:
历史事件 工作重心(中心)的转移
秋收起义失败后
从城市转入农村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从乡村转向城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知识拓展:
两年徘徊
十一届
三中全会
思想解放运动
“两个凡是”
导致
促使
真理标准问题
的大讨论
掀起
奠定
基础
改革
开放
拨乱
反正
保障
作出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堂小结
1.《共和国之路》记载,各地就这一主题召开的讨论会达 70余次,发表文章 650 多篇。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这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意义
2.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12日《人民日报》便转载这篇文章,随即点燃了如火如荼全国性辩论的火花。这场“辩论”主题是(  )
A.真理标准问题 B.姓“资”姓“社” C.党的工作中心 D.平反冤假错案
A
A
课堂小练
3.习近平总书记嘱咐青年学生要多学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的交汇点是()
A. 1921年 B.1949年 C. 1956年 D.1978年
4.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文章指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人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