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运动和力 周周测五(3.1-3.3,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运动和力 周周测五(3.1-3.3,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30 14:4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周测五(3.1-3.3)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下列运动形式中,是机械运动的是( )
A.骏马奔腾 B.禾苗成长 C.分子运动 D.阳光普照
2.如图甲、乙所示是同学们在学习时开展的活动,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上拉,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
A.作用点有关 B.方向有关
C.大小有关 D.任何因素都无关
3.下面是同学们上体育课时的一些场景,其中解释错误的是( )
A.运动员“百米赛跑 ”的成绩, 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判定快慢
B.投出去的实心球最终落到地面,是因为实心球在空中不受力的作用
C.“踢足球 ”时, 头球攻门是利用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做“俯卧撑 ”时,自身重力不变
4.如图, 站在运行中的自动扶梯上的顾客, 常觉得自己是静止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扶梯 C.墙壁 D.天花板
5.几名同学使用弹簧拉力器锻炼身体,每名同学都可以将弹簧拉力器拉开至两臂伸直,两臂伸直
时对弹簧拉力器拉力最大的是( )
A.几名同学都一样大 B.手臂长的同学
第 1 页(共 15 页)
C.体重大的同学 D.力气大的同学
6.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时, 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中力的三要素相同的是
( )
A.力的作用点 B.力的大小 C.力的方向 D.以上都相同
7.下列事例巾,运用了重力方向的是 ( )
A.检查相框是否挂正 B.用力拉弹簧
C.往墙上敲钉子 D.往前推箱子
8.CCTV 科教频道曾报道: 有一辆小车载人后停在水平放置的地磅上时,左前轮、右前轮、左后 轮、右后轮对地磅的压力分别为 4750N、4980N、4040N、3960N。假设该小车四个轮子的轴心围 成一个长方形,O 为几何中心, AB、CD 为两条对称轴,如图所示。若再在车上放一重物,能使整 辆车所受重力的作用线通过 O 点,则该重物的重心应落在( )
A.AOC 区域上 B.BOC 区域上 C.AOD 区域上 D.BOD 区域上
9.如图所示, 为水平仪放置于某桌面上时的情形,则该桌面( )
A.右面高,左面低 B.左面高,右面低
C.左右相平, 前高后低 D.左右相平, 前低后高
10.如图所示, 用撬棒撬石头,手握在撬棒的末端跟撬棒垂直用力比竖直向下用力要省力些;这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第 2 页(共 15 页)
A.力的大小 B.力的方向 C.力的作用点 D.施力物体
11.甲、乙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 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前 4 分钟乙同学的速度比甲同学的速度大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 0.5 米/秒
C.乙同学第 4 分钟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 240 米
12.在下列比赛项目中, 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头球攻门, 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 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 皮划艇才能前进, 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冲刺后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13.如图所示,小明家的窗外有条公路,他看到窗外的情景由图甲变为图乙,判断轿车是运动的。
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可能是( )
A.房子的窗户 B.路边的灯杆 C.行驶的卡车 D.轿车的司机
第 3 页(共 15 页)
14.甲、乙、丙三条完全相同的弹簧悬挂在一根水平横杆上, 甲弹簧无悬挂物品,乙弹簧悬挂重 为 G1 的钩码, 丙弹簧悬挂重为 G1 和 G2 的钩码, 静止平衡时,三者的长度关系如图所示。若三条 弹簧质量均很小,可忽略不计, 且乙、丙两弹簧在取下钩码后,均可恢复原长,由上述可判断
G1 ∶G2 为( )
A.1∶2 B.2∶1
C.2∶3 D.3∶2
二 、填空题(3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踢足球是学生喜欢的运动之一.小明用脚踢静止的足球, 足球向前滚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
体的 ;但最终足球会停下来, 是因为 .
16.体育课上, 小东和同学进行足球比赛,一记头球攻门十分精彩,在此过程中小东用头将飞来
的球顶入球门, 表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同时他觉得头疼, 说明力的作用是
的。
17.如图所示为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0~2 秒内, 物体做 运动, 第 3 秒时,物体处于 状态, 在 0~4 秒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米。
(2)如图乙所示,在 秒内物体处于加速直线运动状态,在 2~4 秒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为 米。
18.如图所示, 将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一端固定在桌边,在钢片另一端用细线挂钩码, 使钢片受
力而发生如图甲、乙、丙、丁所示的四种形变。
第 4 页(共 15 页)
(1)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乙中钢片的形变程度, 可以发现: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2)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丁中钢片的弯曲方向, 可以发现: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3)在图甲与图丙的实验中,控制力的 不变, 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科学上叫 法。
19.小金同学为了制作弹簧测力计,对一根弹簧进行了探究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钩码, 记录弹簧的长度与它受到的拉力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拉力(N) 0 0.5 1.0 1.5 2.0 3.0 4.0
弹簧长度(cm) 6.5 7.5 8.5 9.5 11.0 14.2 18.0
若用此弹簧制作弹簧测力计,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从表格信息可得, 它的最大称量是 N。
(2)若该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刻度为 0.1N,则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 cm (3)当该弹簧测力计悬挂 75g 的重物时,弹簧将伸长 cm。
三 、实验探究题(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某小组同学研究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如图(a)、(b)为他们设计的两种实验方案。
(1)他们应根据图 所示方案进行实验。
(2)图中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30s 时它的示数均为 牛,该小组同学经过
多次实验得出结论: 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 是相等的。
21.小华和小明同学在探究“弹簧长度与外力的变化关系 ”时,找来几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用一
弹簧做实验,并记录了相应的数据, 如下表:
第 5 页(共 15 页)
钩码质量/g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400
指针位置/cm 2 3 4 5 6 7 8 8
(1)分析数据,小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拉力不大于 N 的情况下,弹簧的 跟
钩码的拉力成正比;
(2)小华同学根据实验数据所作的“弹簧长度与外力的变化关系 ”图象,应该是下面图
(填序号) 所示的图象;
(3)这项研究在实际中应用 。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长方体物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 画出其所受力的示意图.
23.带着移居火星生活, 实现人类真正走出地球的梦想,“天问一号 ”火星探测器于 2020 年 7 月 23 日发射,历时 10 个月, 于 2021 年 5 月 15 日成功在火星着陆。中国成为第 3 个触摸这颗红
色星球的国家!
(1)“天问一号 ”火星探测器由“长征五号 ”运载火箭担任发射任务。几乎所有火箭发射都选 择朝东方向是因为地球 ,使火箭在地面未发射之前, 已经具有了一个向东的
速度, 从而节省推进剂。
第 6 页(共 15 页)
(2)探测器软着陆是最难的,需要经历减速、悬停、着陆等阶段, 在 9 分钟内从 2 万多千米/
小时的超高速, 减速到零。如图为探测器悬停阶段,与其重力相平衡的力来自
于 。
星球 月球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g 值大小 1.62 3.60 8.50 9.80 3.76 22.9 9.05 8.30 11.00
(3)科学家还发现,跟地球上一样, 在其他星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星球对它的吸引而受到力的 作用。下表为不同星球上 g 的大小。如果将体积为 100cm3,密度为 0.8g/cm3 的物体带到火星上,
则它在火星上受到的重力为多少牛?
第 7 页(共 15 页)
周周测五(3.1-3.3)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A
【解析】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解答】解:骏马奔腾是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属于机械运动; 禾苗成长是植物的生长变化, 但是位置没有改变,因此不属于机械运动;分子运动时属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是属于机械运动;
阳光普照是光的直线传播,不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 A.
2.A
【解析】根据题目的描述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和描述可知,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 只有力的作用点不同,因此说明力的作用
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故 A 正确, 而 B、C、D 错误。
故选 A.
3.B
【解析】(1)根据物体快慢的比较方法判断;
(2)对实心球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3)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静止变运动, 运动变静止,运动方向改变或速度大小改变;
(4)根据 G=mg 分析。
A.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成绩,记录的是跑完 100m 所用的时间,即时间越短,成绩越好,也就
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判定快慢, 故 A 正确不合题意;
B.投出去的实心球最终落到地面,是因为实心球在空中受到重力的作用,故 B 错误符合题
意;
C.“踢足球 ”时,头球攻门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即是利用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 C 正确
不合题意;
第 8 页(共 15 页)
D.做“俯卧撑 ”时, 人的质量不变, 根据 G=mg 可知,自身重力不变,故 D 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 B。
4.B
【解析】【解答】站在运行中的自动扶梯上的顾客, 相对于地面、墙壁、天花板的位置发生了变 化,所以相对于地面、墙壁、天花板是运动的,自动扶梯上的顾客相对于扶梯的位置没有变化,
所以顾客相对扶梯是静止的.
故选 B.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
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5.B
【解析】根据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数量关系判断。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当拉动相同的弹簧时,同学的手臂越长,则弹
簧伸长的越多, 此时弹簧拉力器受到的拉力最大。
故选 B。
6.B
【解析】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据此分析两个力的要素, 然后进行比较即
可。
【解答】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作用在桌面上,方向竖直向下,大小等于茶杯的重力。桌面对茶杯的 支持力作用在茶杯上,方向竖直向上,大小等于茶杯的重力, 则相同的是力的大小,故 B 正确,
而 A.C、D 错误。
故选 B。
7.A
【解析】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根据重力方向的特点生
活中有很多应用,如重垂线,水平仪等。
A.检查相框是否挂正,图示工具是一个重垂线,利用了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A 正确;
B、用力拉弹簧,没有涉及重力, B 错误;
第 9 页(共 15 页)
C、往墙上敲钉子, 没有涉及重力,C 错误;
D、往前推箱子,没有涉及重力, D 错误。
故选 A
8.C
【解析】先进行前后比较:两前轮的压力:4750N+4980N=9730N>两后轮的压力: 4040N+3960N=8000N;则物体应放在后半部;
再进行左右比较:两左轮的压力:4750N+4040N=8790N<两右轮的压力:4980N+3960N=8940N;则 物体应放在左半部;
综上所述,若再在车上放一重物,能使整辆车所受重力的作用通过 O 点,则该重物的重心应落在 左后部,即 AOD 区域上。故答案为: C
9.B
【解析】水平仪的制作原理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锤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
向下的原理。
解: 通过图可以看出,垂线偏右,所以左面高,右面低, A.C、D 均不符合题意, 只有 B 符合题
意;
故答案为: B
10.B
【解析】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根据题目描述分析哪个因
素不同即可。
【解答】 手握在撬棒的末端跟撬棒垂直用力比竖直向下用力时,力的方向不同,因此说明力的
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故 B 正确,而 A.C、D 错误。
故选 B。
11.C
【解析】s-t 图线表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线上的每一个点对应着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由图
中可以读出相关的数据判断选项。
【解答】A.前 4 分钟乙同学的速度比甲同学的速度大, 前 4 分钟乙同学通过路程 240 米,甲同
学通过路程 120 米。相同时间路程大的速度大,所以乙同学速度大,说法正确, A 错误;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 0.5 米/秒,由甲图线可知,相同时间甲通过路程相同, 所
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在 10 分钟时间内通过了 300 米,所以甲的速度 v=s/t=300 米/600 秒=0.5 第 10 页(共 15 页)
米/秒,说法正确, B 错误;
C、乙同学第 4 分钟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乙图线中, 4 分钟后, 随时间变化乙的路程不变,
所以 4 分钟后乙保持静止,说法错误,C 正确;
D、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 240 米, 由图可知,甲、乙同学在 240 米处相遇,说法正确,D 错
误。
故选 C
12.D
【解析】【解答】解:
A.头球攻门, 改变球的运动方向,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 A 正确;
B、用力拉弓, 弓变弯, 力使弓发生形变, 故 B 正确;
C、用力向后划水,给水一个向后的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就会给船桨一个向前的力,
皮划艇才能前进,故 C 正确;
D、百米冲刺后很难停下,是由于运动员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 D 不正确.
故选 D.
(1)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3)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称为惯性, 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13.D
【解析】如果物体是运动的, 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断改变;如果物体是静止的,那么它相
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
对比甲和乙两幅图片可知,轿车相对房子的窗户、路边的灯杆、行驶的卡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因此可以选择窗户、灯杆和卡车为参照物,故 A.B、C 不合题意;
轿车相对轿车司机的位置保持不变, 此时轿车是静止的, 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14.B
【解析】根据弹簧的工作原理分析解答。
第 11 页(共 15 页)
在弹性限度内, 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即: 2 = 1;
解得: G1 :G2=2:1。
故选 B。
二 、填空题(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运动状态; 足球受到了摩擦阻力的作用
【解析】【解答】足球运动员用力把静止的足球踢出去,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足球最后停了下来, 这说明足球受到了摩擦阻力的作用.
故答案为: 运动状态;足球受到了摩擦阻力的作用.
力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6.运动状态; 相互
【解析】
(1)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即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受到力的同时,也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
(1)小强用头将飞来的球顶入球门,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 表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同时他觉得头疼, 是因为球也给头一个作用力,说明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答案为: 运动状态;相互。
17.(1)匀速直线;静止; 40(2)0~2;80
【解析】(1)根据甲图可知, 0~2s 内, 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为一条倾斜的直线, 即做匀速直 线运动。2~4s 内时,物体的距离保持 40m 不变,即第 3 秒时,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0~4s 内,甲 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40m。
(2)根据图乙可知,该物体 0~2s 内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为一条倾斜的直线,即二者成正比, 因此处于加速直线运动状态。2~4s 内物体的运动速度为 40m/s,物体通过的路程为:s=vt=40m/s ×2s=80m。
18.(1)大小
(2)方向
(3)大小和方向; 作用点;控制变量
【解析】(1)比较甲和乙图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第 12 页(共 15 页)
(2)比较甲和丁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3)比较甲和丙图,分析哪些因素相同, 哪个因素不同, 从而确定探究目的。在探究某个因素
对物理量的影响时, 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 这就是控制变量法。
(1)根据图甲和图乙可知,只有钩码的个数不同, 即钩码对钢片的拉力大小不同, 那么可以发
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根据图甲和图丁可知,甲图中钢片受到拉力向下,丁图中受到拉力向上,那么可以发现: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图甲和图丙中,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只是力的作用点不同, 可以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与作用点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19.(1)1.5 (2)0.2 (3)1.5
【解析】(1)在弹性限度内, 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比较前两组数据找到它们之间的 数量关系, 然后再确定最大称量值即可。
(2)(3)利用前面两组数据计算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数量关系, 再根据这个关系计算即可。 【解答】(1)比较第 1 和 2 组数据可知, 当弹簧受到的拉力为 0.5N 时伸长:7.5cm-6.5cm=1cm。
那么当弹簧受到的拉力为 2N 时,弹簧应该伸长: 1cm×=4cm,此时弹簧的长度应该为:
6.5cm+4cm=10.5cm≠11cm,因此此时已经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那么该测力计的最大称量为 1.5N。
(2)设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 x,; 解得:x=0.2cm。
(3)当该弹簧测力计悬挂 75g 的重物时,弹簧受到的拉力为 F=G=mg=0.075kg×10N/kg=0.75N;
设此时弹簧伸长距离为 y,; 解得:y=1.5N。
三 、实验探究题(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1)(b)
(2)5;大小
【解析】
(1)根据图 a 可知,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纸片上, 这个应该是探究的平衡力的大小关系。而图 b 中, 两个测力计直接相连,则左边的测力计测右边施加的拉力,右边的测力计测左边施加的拉
力,且这两个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那么探究的是相互作用力的条件, 故选 b。
(2)根据图 c 可知,30s 时两个测力计的示数都是 5N,那么得到结论: 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
的大小是相等的。
第 13 页(共 15 页)
21.(1)3;伸长
(2)B
(3)弹簧测力计
【解析】(1)从所给数据看:弹簧原长 2.5cm,在拉力小于或等于 3N 以前,钩码拉力增加弹簧 的伸长量也增加,且成正比;(2) 拉力达到 3N 以后, 弹黄的伸长量与拉力便不再成正比了,我
们在实践中,正是依据弹簧的这种性质制成了测量力的工具。
【解答】(1)从表中数据知: 钩码的拉力每增加 0.5N,弹黄的伸长量也增加 0.5cm,所以弹黄的
伸长量与钩码的拉力是正比例关系, 前提是钩码的拉力不能大于 3.0N。
(2)弹簧本身有原长, 所以当外力为“0”时,应该有一定的长度, 故 A 不正确; C 中当外力保 持不变时, 弹簧的长度还在增加,故 C 也错误; B 即体现了弹黄的伸长量与钩码的拉力是正比,
也说明当外力保持不变时,弹簧的长度不变, 说法正确。
(3)我们在实践中,正是依据“弹黄的伸长量与钩码的拉力成正比”的这种性质制成了弹簧测
力计。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解答】解:长方体物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 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 它们
是一对平衡力, 从小车的重心沿力的作用线作出各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解析】对长方体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然后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作用线作出长方体物块受力的示
意图.
23.(1)自西向东自转
(2)探测器喷出的气体
(3)根据表格可知,火星上的 g=3.76N/kg,
第 14 页(共 15 页)
则这个物体在火星上的重力: G=mg=ρVg=0.8×103kg/m3 ×100×10-6m3 ×3.76N/kg=0.3008N。
【解析】(1)当火箭的发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时,火箭相对地面的速度就是二者速度之和,
从而使火箭速度变大,节约火箭的燃料;
(2)当探测器向后喷出气体时, 根据相互作用力原理,气体会对火箭产生向上的推力。这个推
力与重力平衡, 从而使其悬停在空中。
(3)根据 G=mg=ρVg 计算即可。
(1)几乎所有火箭发射都选择朝东方向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使火箭在地面未发射之前,
已经具有了一个向东的速度,从而节省推进剂。
(2)如图为探测器悬停阶段,与其重力相平衡的力来自于探测器喷出的气体。
(3)根据表格可知,火星上的 g=3.76N/kg,
则这个物体在火星上的重力: G=mg=ρVg=0.8×103kg/m3 ×100×10-6m3 ×3.76N/kg=0.3008N。
第 15 页(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