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高一地理 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1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高一地理 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1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28 20:0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1张PPT)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新课标人教版
2 019


2
课程标准
区域
认知
运用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人地
协调观
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认识垂直高度上对流层内部的大气运动状况与近地面天气状况。
结合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绘制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示意图。
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描述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作用与环境的影响。
地理
实践力
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与热力环流示意图,分析“海陆风”“城市热岛”的形成过程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清代黄叔撒在《台海使搓录》(图2.8)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 “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 “台地”指台湾。
阅读材料
思 考
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目录








目录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
地球上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
地球上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原 理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能力就越强,波长就越短;
反之,相反。
太阳辐射—— 波辐射
地面辐射—— 波辐射
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 区


可见光和红外
50%
7%
43%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
(1)吸收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O3
吸收紫外线
吸收具有 性
选择
平流层
O3
吸收紫外线
海拔越高,温度越 ;

平流层大气
主要能量来源: ;
太阳辐射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
(1)吸收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O3
吸收紫外线
CO2
H2O
吸收红外线
吸收具有 性
选择
对流层
CO2
吸收红外线
H2O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
(1)吸收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O3
吸收紫外线
CO2
H2O
吸收红外线
吸收具有 性
选择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到地面。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
(1)吸收
(2)反射
参与 的大气成分:
特点:
云层和较大颗粒尘埃
无选择性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
(1)吸收
(2)反射
参与 的大气成分:
云层和较大颗粒尘埃
案例: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特点:
无选择性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
(1)吸收
(2)反射
参与 的大气成分:
特点: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有选择性
(3)散射
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
(1)吸收
(2)反射
(3)散射
案例:
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参与 的大气成分:
特点: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有选择性
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
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
(1)吸收
(2)反射
(3)散射
太阳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大气反射
大气散射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
① 太阳短波辐射,使地面升温→
太阳暖大地
② 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升温→
大地暖大气
(2)(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来源
(1)大气的受热过程
直接来源:
地面辐射
根本来源:
太阳辐射
大部分


目录








目录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增温的原因:
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a ,
b ,
c .
d ,
e ,
f 。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反射
大气辐射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
辐射
太阳辐射
射向宇宙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吸收
大气上界
Ⅰ太阳暖大地
Ⅲ大气还大地
Ⅱ大地暖大气
反射
散射
射向宇宙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现实生活中,每天最高气温并不是出现在太阳高度最大的正午12点,而是出现在14点钟。请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解释其主要原因?
思考
太阳短波辐射
地面吸收
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思考
① 为何高处不胜寒?
1
思考
② 说明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
2
a、观察图2.10,找出地球比月球多了哪些辐射途径。
b、说明上述辐射途径对地球昼夜温差的影响。
c、说明月球表面昼夜差比地球表面大的原因。
思考
② 说明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
2
a、观察图2.10,找出地球比月球多了哪些辐射途径。
答: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思考
② 说明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
2
b、说明上述辐射途径对地球昼夜温差的影响。
答:使地球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有利于地球生命的生存与发展。
思考
② 说明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
2
c、说明月球表面昼夜差比地球表面大的原因。
答:月球没有大气,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升得很高;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月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所以昼夜温度变化大。地球有大气存在,减少了气温的日较差。
思考
③ 在晚秋和寒冬的晴朗夜晚,为什么霜冻容易出现?
3
霜冻
思考
② 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4
A 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温室大棚
地面长波辐射不易散失;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温室大棚
思考
② 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4
B 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增加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增强逆辐射
烟雾防冻
思考
② 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4
C 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果园铺沙
思考
② 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4
D 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
果园铺沙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
1.随着大气环境治理的不断深入,2020年春季的青岛天空特别蓝。天空呈蔚蓝色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具有(  )
A.吸收作用   
B.反射作用
C.散射作用
D.保温作用
答案 :C
2.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答案 :D
读地面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3~4题。
答案 :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天,晴天比阴雨天气气温高,是因为晴天时④较多
B.天空呈现出蔚蓝色是因为②的缘故
C.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①比较弱
D.①为短波辐射
读地面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3~4题。
答案 :C
4.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2)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新课标人教版
2 019


2
课程标准
区域
认知
运用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人地
协调观
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认识垂直高度上对流层内部的大气运动状况与近地面天气状况。
结合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绘制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示意图。
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描述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作用与环境的影响。
地理
实践力
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与热力环流示意图,分析“海陆风”“城市热岛”的形成过程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目录








目录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最简单的运动形式。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1、气压:
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A
B
D
C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1、气压:
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A
B
C
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D
A>B>C >D
比较A、B、C 、D气压大小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1、气压:
2、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
比较A、B、C、D气压值大小。
高度
A
B
C
D
地表均一,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A>B>C=D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1、气压:
2、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
地表不均一,受热不均匀,等压面弯曲,像地形一样起伏不平
A
B
C
D
A=B>C=D
比较A、B、C、D气压值大小。
高度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A
B
C
假设地面冷热均匀
500hpa
900hpa
此时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如图:
假设,每个大气分子气压为50hp,则:
900hpa
900hpa
500hpa
500hpa
D
E
F
高度
近地面
高空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受热
冷却
冷却
假设地面冷热不均
A
B
C
500hpa
900hpa
900hpa
900hpa
500hpa
500hpa
D
E
F
近地面
高空
1000hpa
750hpa
1000hpa
400hpa
650hpa
400hpa
高度
不均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受热
冷却
冷却
假设地面冷热不均
A
B
C
D
E
F
近地面
高空
高度
不均
大气水平运动
大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
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
400hpa
650hpa
400hpa
1000hpa
750hpa
1000hpa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孔明正是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把求救信号发出去,从而成功脱险的。
大气水平运动
大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
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
等压面发生了弯曲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等压面的变化
高空
近地面
高空
近地面
变化前
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变化后
900hp
900hp
500hp
500hp
500hp
900hp
等压面发生了弯曲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高空
近地面
变化后
900hp
900hp
500hp
500hp
500hp
900hp
【方法】
一判气流升降(垂直)
等压面的判读
二推气压高低(垂直)
三定气流流向(水平)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同一垂直方向,海拔高气压低
近地面温高压低,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气压差小
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同一垂直方向,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类型相反
等压面的判读
【规律】
等压面发生了弯曲
高空
近地面
变化后
900hp
900hp
500hp
500hp
500hp
900hp
2000米
等压面
地面
A
B
1、把 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
2、A、B两点哪里受热,哪里冷却?
3、在图中画出近地面等压面。
> = >
受热
冷却
读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1-3题。
1
2
3




4、绘出热力环流过程箭头。
4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海陆风
城市风
山谷风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海洋
陆地
海风
海陆风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海陆风
海洋
陆地
陆风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谷风
山谷风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山风
山谷风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城市热岛效应与热岛环流
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送的热量也多
此外,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产业发达,汽车数量多,人们生活、生产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
城市风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效应与热岛环流
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送的热量也多
此外,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产业发达,汽车数量多,人们生活、生产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
所以,在静风或微风时,城市中心区气温一般比周围的郊区高,因此把城市中心区称为
城市风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中心区
郊区
郊区
中心区与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这种热力环流称为“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风
三、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常见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过程
中心区
郊区
郊区
“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风
1、要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最好在 地进行植树造林。
思考
2、卫星城或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A、B、C中的
地 。
A
B
C
B
C
目录








目录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种力
风的形成
大气水平运动
大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
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

水平气压梯度力
冷热不均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种力
风的形成
(1)气压梯度: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1030
1020
B
A
C
1010
(hPa)
图中AB之间气压梯度为 hPa
10
1、水平气压梯度力
等压线
同一平面内气压值相等的点的连线。
概念补充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种力
风的形成
1030
1020
1010
(hPa)
A
1、水平气压梯度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2)水平气压梯度力:
与等压线垂直,指向低压
(1)气压梯度:
方向:
影响:
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种力
风的形成
1、水平气压梯度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1)气压梯度:
1000
998
996hpa


绘制甲、乙两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2)水平气压梯度力:
与等压线垂直,指向低压
方向:
影响:
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力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种力
风的形成
1、水平气压梯度力
2、地转偏向力
方向:
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力
与风向垂直;
南左北右,赤道不偏
影响:
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1、水平气压梯度力
N

S
地转偏向力
初始运动方向
偏转方向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种力
风的形成
1、水平气压梯度力
2、地转偏向力
方向:
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力
与风向垂直;
南左北右,赤道不偏
影响:
1030
1020
1010
(hPa)
偏转角度由低纬向高纬增大
1、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A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种力
风的形成
1、水平气压梯度力
3、摩擦力
方向:
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力
与风向相反;
影响:
1030
1020
1010
(hPa)
A
1、水平气压梯度力
2、地转偏向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种力
风的形成
理想状态风
1
高空的风
2
近地面风
3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种力
风的形成
理想状态风
2
水平气压梯度力
形成条件:
1030
1020
1010
(hPa)
A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种力
风的形成
理想状态风
2
水平气压梯度力
形成条件: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风向:
风速:
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力越大,风速越大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种力
风的形成
形成条件: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高空的风
2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顺时针旋转90°方向,与等压线平行
北半球
500
498
496
494
492
气压/hpa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种力
风的形成
形成条件: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高空的风
2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逆时针旋转90°方向,与等压线平行
南半球
500
498
496
494
492
气压/hpa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种力
风的形成
高空的风
2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南半球高空
北半球高空
北半球梯度力顺时针90°方向
南半球梯度力逆时针90°方向
风向规律:
(北梯顺90,南梯逆90)
500
498
496
494
492
气压/hpa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种力
风的形成
近地面的风
2
形成条件:
风向:
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
气压/hpa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顺时针旋转小于45°方向,与等压线斜交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种力
风的形成
近地面的风
2
形成条件:
风向:
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
气压/hpa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逆时针旋转小于45°方向,与等压线斜交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种力
风的形成
近地面的风
2
北半球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
气压/hpa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南半球近地面
北半球近地面
风向规律:
北半球梯度力顺时针小于45°方向
南半球梯度力逆时针小于45°方向
(北梯顺45,南梯逆45)
等压面的判读
1.高低压中心的判读:
高压中心;
低压中心;
高压脊;
低压槽。
低压中心
低压中心
高压中心
高压中心
高压脊
高压脊
低压槽
低压槽
等压面的判读
2. 判断风向的步骤
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
确定地转偏向力 (注意区分近地面和高空) ;
确定风向
等压面的判读
3. 判断风力(风速)大小的方法
同一副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
等压面的判读
4. 判断季节
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陆地温度高: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
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陆地温度低: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
气温高,气压低。
等压面的判读
5. 判断天气状况
低压多雨,高压晴
思 考
比较甲、乙两地的气压梯度大小?
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
比较甲乙两地风速大小并说明理由.
图示季节是 季。
课堂小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热 力 环 流
太阳暖大地
大气水平运动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受热过程
大气运动
读“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1、2题
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
答案 :B
读“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1、2题
2. 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 (  )
A.大气受热过程 B.水循环
C.热力环流 D.全球变暖
2
答案 :B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了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局地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读城市风示意图,完成3~5题。
答案 :B
2. 市区和郊区相比,近地面 (  )
A.气温高,气压高 B.气温高,气压低
C.气温低,气压低 D.气温低,气压高
3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了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局地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读城市风示意图,完成3~5题。
答案 :C
2. 若在图中规划布局某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的污染,应选择在(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了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局地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读城市风示意图,完成3~5题。
答案 :D
2. 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该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选择在 (  )
A.市区 B.农村 C.远郊 D.近郊区
5
沿海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据较新的研究表明,海陆风的影响范围可达上百千米。图1为某年天津市春季、夏季、冬季和全年热岛强度平均日变化曲线图,图2为天津市简图。结合图文信息,完成6、7题。
答案 :A
3. 据图1可判断天津市 (  )
A.大体上日出前后,热岛效应最强
B.太阳辐射越强,热岛效应越强
C.与春、夏、冬季相比,全年热岛效应最强
D.全年热岛效应平均日变化最大
6
沿海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据较新的研究表明,海陆风的影响范围可达上百千米。图1为某年天津市春季、夏季、冬季和全年热岛强度平均日变化曲线图,图2为天津市简图。结合图文信息,完成6、7题。
答案 :B
3. 天津热岛效应会导致海风势力增强显著的地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7
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风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条件下,风向和风速都是不同的。联系所学知识,回答8、9题。
4. 上图中,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的力是 (  )
A.只有③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①和④
8
答案 :A
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风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条件下,风向和风速都是不同的。联系所学知识,回答8、9题。
4. 一架飞机在南半球高空中自东向西飞行,如果飞机是顺风飞行,则高压在飞行员的 (  )
A.南侧 B.北侧
C.东侧 D.西侧
9
答案 :A
答案 :B
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5. 图中a、b、c、d四处,气压最高的是 (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0
答案 :A
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5. 图中甲处的风向为 (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11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间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回答12、13题。
答案 :C
8. 若该图表示北半球高空,且P1数值小于P2数值,则O点的风向可能为(  )
A.③ B.④
C.⑦ D.⑧
12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间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回答12、13题。
答案 :C
8. 若该图表示南半球近地面,且P1数值大于P2数值,则O点的风向可能为(  )
A.③ B.④
C.⑥ D.⑦
13
下图为某气象科学家绘制的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回答14、15题。
答案 :B
9. 图中风速最大的点为 (  )
A.甲 B.乙
C.丙 D.丁
14
下图为某气象科学家绘制的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回答14、15题。
答案 :B
9. 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依次是 (  )
A.东南、西南、东南、西南
B.东北、西北、东南、西北
C.西北、东北、西北、东南
D.东南、西南、东南、西北
15
16. 读“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示意图”,回答问题。
答案 :C
16
(1) 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力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
(2) a与等压线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其方向由________指向_________。
(3) 若无d,只受a、c影响,b最终将与___________平行。
(4) 在近地面大气中,b与等压线之间__________。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垂直
高压
低压
等压线
成一夹角
17. 读甲、乙两地高空等压面与等高面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9
(1) 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气压由低到高依次是
          。
(2) 图中甲、乙两地相比,甲地温度    ,大气垂直    (填“上升”或“下沉”);乙地温度    ,大气垂直    (填“上升”或“下沉”)。
(3) 若图示甲为海洋,乙为陆地,则近地面盛行    (填“海”或“陆”)风,此时为    (填“白昼”或“黑夜”)。
③<①=②<④
高 
上升

下沉

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