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中考篇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 (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专用】中考篇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 (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9 10:26: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
对记诵积累有具体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能正确理解并默写要求背诵的诗文名句;掌握古诗文有关的文体和文学知识;正确划分浅易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
诗词鉴赏考查学生对课外古诗词的阅读和鉴赏。
所考查的对象侧重于诗词曲的理解,主要题型在于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以及重点诗句、字词的理解和把握。
答题策略:
(1)描绘画面,分析意境:
方法:抓住主要景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加以扩展再现,再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概括画面的特点、情调、氛围即可。常用词语有:孤寂、冷清(凄清、冷寂、凄凉)、恬静(恬淡、幽静、静谧)、优美(清幽、清新、秀丽)、雄浑壮阔、萧瑟、肃穆等。
意境常见的表达一般用二个双音节词,共四个字,例如:
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孤寂清冷、清新明丽、肃杀荒凉、朴素自然、清新飘逸、华美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生机勃勃、萧瑟凄清、繁华热闹、雄浑壮丽、迷蒙飘渺等。
(2)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
a.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b.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托物寓理、感物伤怀等)
表现手法:
烘托(反衬)、对比、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用典、白描、言此及彼、意在言外、由远及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修辞手法:
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对偶、设问、反复、反问、互文等。
(附 解题格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
准确指出写作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写作手法;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对象的什么特点;分析表达技巧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
注:诗词中表达技巧大多借助于对名句进行赏析
(3)赏析语言
答题思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总之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赏析思想内容
答题思路:分析表达的情感;揭示蕴含的哲理(常见于哲理诗,结合诗句准确概括即可)。
答题格式:诗歌通过描写了什么景色或刻画了什么人物等,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例1.(2022七上·德州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请你观察下面两幅图画,说说哪幅图画更符合本首诗歌所展现出内容,并说明理由。
(2)“秋风”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意象,常用来表现秋意清冷,衬托凄凉心境。下列诗句中并非借“秋风”传达悲伤凄凉情感的一项是(  )。
A.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D.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3)《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名词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①[名词之美]   
②[色彩之妙]   
【答案】(1)图二 理由:图二描绘了干枯的藤蔓,缠绕着衰老的树。黄昏时一群乌鸦正好回巢,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附近坐落着几处人家。一匹瘦马上驮着在外漂泊的游子的景象。与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的情感是一致。图一中马肥,树茂,这些与原诗句意不符,而且第一幅中的人显得不如第二幅中的人看上去有劳顿之苦。
(2)B
(3)“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秋景的萧瑟之感;“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使原本寂寞萧瑟的秋景变得多彩多姿,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
【解析】(1)本题考查古诗画面描绘。答题注意先指出景物,翻译古诗句,指出这句话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2)本题考查古诗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
(3)本题考查古诗赏析。从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用词的角度赏析。注意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修辞包括常考的比喻、拟人、借代、反问、设问等;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衬托,象征,想象,联想,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对比等。答题结合古诗内容,分析即可。
【译文】
【天净沙·秋思】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小桥下溪水潺潺,溪边人家炊烟缭绕。在瑟瑟秋风中骑着一匹瘦马,缓慢地走在荒凉的古道。夕阳西下,极度伤感的游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天净沙·秋】太阳渐渐西下,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了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孤寂的村庄,拖出那长长的影子。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十分鲜艳。
【点评】(1)《天净沙·秋思》开篇作者一连描绘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漂泊天涯的悲痛心情。图二比较符合。图一马肥树茂,不符。
故答案为:图二
理由:图二描绘了干枯的藤蔓,缠绕着衰老的树。黄昏时一群乌鸦正好回巢,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附近坐落着几处人家。一匹瘦马上驮着在外漂泊的游子的景象。与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的情感是一致。图一中马肥,树茂,这些与原诗句意不符,而且第一幅中的人显得不如第二幅中的人看上去有劳顿之苦。
(2)A翻译为: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B翻译为: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没有借“秋风”传达悲伤凄凉情感。
C翻译为: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小桥下溪水潺潺,溪边人家炊烟缭绕。在瑟瑟秋风中骑着一匹瘦马,缓慢地走在荒凉的古道。
D翻译为: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故答案为:B
(3)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因此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秋景的萧瑟之感。
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使原本寂寞萧瑟的秋景变得多彩多姿,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例2.(2023七上·河口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赏析诗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诗歌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示例一: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雪,将明月比作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示例二:运用对偶,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示例三: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2)沙、月(光);厌恶战争,渴望和平;思念家乡。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名句的赏析。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与情感分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点评】(1)这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月夜的大漠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烘托了诗人心境的愁惨凄凉。
示例:这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月色比作秋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故答案为:示例一: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雪,将明月比作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示例二:运用对偶,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2)诗歌的前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道出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内心,表达了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故答案为:沙、月(光);厌恶战争,渴望和平;思念家乡。
1.(2023七上·莱西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次”是停宿的意思。诗人于春夏之交,泊船北固山下。
B.开头两句中,“客路”“行舟”二词,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C.三、四两句写所见景色,江水与两岸齐平,风正帆悬,意境开阔。
D.最后两句,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引起读者对诗人情感的关注。
(2)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蕴含的哲理。
【答案】(1)A
(2)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而生。(或推陈出新,生生不息。)(意近即可)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思乡怀人;次北固山下
2.(2023七上·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提示:请用2B铅笔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区域的对应题号后】
A.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优雅的语言,描绘了郊野散步所见的景色。
B.“麦陇风来翠浪斜”中的“翠”字描绘出麦色,充满了浓郁的春天气息。
C.“草根肥水噪新蛙”写稻田里的肥水滋养着新生的青蛙,蛙声聒噪,使人心烦意乱。
D.“翠浪”“新蛙、”分别从视觉、听觉角度写了春天的景象,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的表达效果。
(3)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由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B.中国传统文化中狼通常是贪婪、凶恶、狡猾的形象,如“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C.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有“卧龙先生”之称。
D.“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场景。
【答案】(1)C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蝴蝶”人格化,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生动形象写出蝴蝶为野草花的鲜艳芬芳吸引,以致沉醉花丛,流连不去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对春日的喜爱,与内心的闲适。
(3)D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文化典籍;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名人事迹
3.(2022七上·宁津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答案】(1)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更显水面开阔;风势正顺,大江直流,白帆高高扬起。
(2)思念故乡的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次北固山下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再现诗中画面的能力。作答时,学生需要结合诗歌的内容以及具体的语境,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歌的能力。作答时,学生需要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作答。
【点评】(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在句意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
故答案为: 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更显水面开阔;风势正顺,大江直流,白帆高高扬起。 (言之有理即可)
(2)诗歌前三联写景,尾联集中表达了情感。从“乡书”、“归雁” 等关键词可以理解到诗人客居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
故答案为: 思念故乡的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2023七上·宁津月考)古诗文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的体裁是    ,押    韵。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忽传”表现消息来得突然,又极为迅速。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颔联中的“漫”同“慢”,此句写出妻子对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捷报并不在意,用以反衬诗人巨大的喜悦之情。
D.全诗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矫饰,情真意切,于质朴中见真情。
(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    的画面,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
【答案】(1)七言律诗;ang
(2)C
(3)疾速飞驰;迫不及待、归心似箭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和韵脚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掌握诗歌的体裁类型,结合诗歌的特点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注意结合写作背景和关键语进行理解和把握诗歌的主旨,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体裁和韵脚。第一空,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额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前联的对句和后联的出句的关系则称为邻句关系。律诗句子字数整齐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是七字八句,是唐代诗人 杜甫 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第二空,押韵,也作"压韵”。作诗词曲赋等韵文时在句末或联未用同韵的字相押,称为押韵。诗歌押韵,使作品声韵和谐,便于吟诵和记忆,具有节奏和声调美。律诗押韵的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结合诗中“ 裳 (shang )"”狂 (kuáng)"“ 乡(xiāng) ”“ 阳(yáng) ”可知,本诗押ang韵。
(2)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颔联中的漫"并不是通“慢""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本诗句写的是: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影响了诗人,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对诗文主旨的理解。"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急切想回到家乡的心情。
5.(2023七下·东明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源铺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拦得溪声日夜喧”一句中的“拦”字意在表现群山有情,不舍得溪水离开自己温暖的怀抱。
B.“万”字体现出阻挡重重,“堂堂”二字写出了溪水峰回路转,突围而出,成江成海的气势。
C.后两句诗描写了山村溪流的景致,又蕴涵着积极的人生态度:苦难和困境终有尽头,生命总要奔流,无可阻挡。
D.溪水从山中发源,曲曲折折流淌,这本来是一种常见的地貌,诗人却将这种常见地貌人格化,阐发了一种“奔流”的人生哲学。
(2)赏析“万山不许一溪奔”中“奔”字的妙处。
【答案】(1)A
(2)“奔”,“奔流”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溪在群山万岭间奔流,被万山阻挡的情景,表现了溪水充沛的流量与奋勇向前的精神。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与分析。先阅读整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再结合选项逐一分析,找出不符合题意的一项。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先理解词义、词性,再结合诗句内容品读诗句,揣摩诗歌情感或寓意。
【诗歌译文】
溪群山阻隔水向前奔流,拦得那溪水在山间日夜喧闹不停。
等到它终于来到前边的山脚尽头,蜿蜒小溪已汇聚成大的溪流流出了前方的村庄。
【点评】(1)A:“拦得溪声日夜喧”意思是拦得那溪水在山间日夜喧闹不停。“拦”是阻拦的意思,说明群山不许溪水向前奔流,所以“表现群山有情,不舍得溪水离开自己温暖的怀抱”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
(2)“万山不许一溪奔”意思是:群山阻隔溪水向前奔流。“奔”是奔流的意思,这里表现溪水被群山阻挡,却仍奋勇前行的情景。表现溪水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也展现了溪水充沛的流量。
6.(2023七下·肥城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这首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____
A.诗的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之塔,可想而知,塔该有多么的高了。
B.诗的第二句说,登上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诗的后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浮云”在古代诗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
D.“最高层”表达了诗人既然居于朝廷权力的中央就要重任在肩改革到底的决心。
(2)诗人触景生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义,下列与这句诗没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____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湾《次北固山下》)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答案】(1)B
(2)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这种类型的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有:体味字词的妙用,描绘诗词情景,感知诗词中的艺术形象,理解诗词中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技巧等方面,学生只要读懂诗词大意,结合作者、写作背景等一般都能解答。
(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首先要把握诗句大意,然后从遣词、深刻含义、修辞手法、描写角度、写作方法、表达情感、蕴含哲理和启发等方面进行理解,理解时一定要扣住主旨,还要结合作者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这类题相对有点难度。
【参考译文】
登飞来峰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赏析正确;B第二句没有写登上飞来峰的高塔,顺序错误;C赏析正确;D赏析正确。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告诉我们: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高度决定眼界等道理,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应该志存高远,有相同含义;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喻站得越高,看得越远,有相同含义;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告诉我们时不我待,应奋发进取,是珍惜时间方面,含义不同;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含义有相同。
故答案为:C
7.(2023七下·莱芜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唐〕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向我们透露了写作季节是秋日,题写内容是诗人朋友窦员外的新居。
B.首联点出看到街西风景优美,忍不住喜笑颜开,“开颜”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C.颔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铺陈描摹,写院内的景色,寓情于景。
D.尾联中的“在此间”表现出诗人的向往之情,也写出他与窦员外志趣相投。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答案】(1)C
(2)运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前句写稀种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是实写;后句写多栽芍药,等明年春天花开时就可观赏,是虚写。虚实结合,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窦员外新居优美环境的喜爱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这种类型的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有:体味字词的妙用,描绘诗词情景,感知诗词中的艺术形象,理解诗词中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技巧等方面,学生只要读懂诗词大意,结合作者、写作背景等一般都能解答。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首先要把握诗句大意,然后从遣词、深刻含义、修辞手法、描写角度、写作方法、表达情感、蕴含哲理和启发等方面进行赏析,赏析时一定要扣住主旨,还要结合作者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这类题相对有点难度。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A理解赏析恰当;B理解赏析恰当;C颔联是实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不是写院内的景色,所以理解赏析不恰当; D理解赏析恰当。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遣词、深刻含义、修辞手法、描写角度、写作方法、表达情感、蕴含哲理和启发等方面进行赏析,赏析时一定要扣住主旨,还要结合作者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颈联“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是写院内之景: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是实写;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是写想象之景,是虚写;虚实结合,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窦员外新居优美环境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 运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前句写稀种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是实写;后句写多栽芍药,等明年春天花开时就可观赏,是虚写。虚实结合,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窦员外新居优美环境的喜爱之情。
8.(2023七下·菏泽月考) 阅读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   的景象。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   的景象。
(2)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乱离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语意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答案】(1)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国都残破、乱草丛生
(2)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适当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这里可以简单概括。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雄伟的形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故答案为: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国都残破、乱草丛生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赏析。
B项“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错误,“家书抵万金”意思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不是家中书籍的珍贵,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故答案为:B。
9.(2023八上·莱西月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睛,返照②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萍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③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血洗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返照:阳光倒影。③不道:不是说。
(1)下列对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B.颈联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初春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
C.尾联用“最爱”一词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D.全诗紧扣“早春”着笔,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
(2)《南湖早春》尾联采用什么表现手法?与《钱塘湖春行》的尾联相比,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1)B
(2)表现手法:以乐景衬哀情。
不同:《钱塘湖春行》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南湖早春》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写出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出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现代诗歌意象
10.(2023八上·薛城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句,诗人用“亭亭”描写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简洁生动。
B.诗中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两个“一何”使抒情意味更浓厚。
C.“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既写出松树成长环境的严酷,又体现青松“端正”的本性。
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情深意长。它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在见长。
(2)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3)“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在一问一答中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
【答案】(1)D
(2)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
(3)诗人赞美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表明自己志向之坚贞,也寄寓了对堂弟的无限期望。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做此类题, 要想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次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
(2)本题考查表达的不同。做此类题,要注意结合诗句的意思,还有写作意图主旨方面来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结合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进行分析。
【点评】(1)ABC.正确。
D.有误,“送别诗”有误。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故答案为: D.
(2)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故答案为: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
(3)“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享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诗人希望堂弟能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
故答案为: 诗人赞美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表明自己志向之坚贞,也寄寓了对堂弟的无限期望。
11.(2023八上·文登期中)阅读诗词,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颔联、颈联大胆使用叠词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①   ,用“历历”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   。
(2)两位同学围绕本诗展开讨论:
甲同学: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由此可见李白对崔颢诗的推崇。
乙同学: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神异渺茫、明丽如画、朦胧凄迷的景色前后三变。
请你从乙同学的讨论“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中任选一点分析本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答案】(1)白云;草木茂盛
(2)①远近结合:首联描绘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②虚实结合:既有“昔人已乘黄鹤去”的神话传说,又有“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实景描写。神异渺茫、明丽如画。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寄情山水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用典、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分析。“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用‘ 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由此可知,第一空,为“白云”;第二空,为“草木茂盛”。
故答案为:白云;草木茂盛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写景手法的理解。在写景上,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①远近结合:首联描绘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②虚实结合:既有“昔人已乘黄鹤去”的神话传说,又有“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实景描写。神异渺茫、明丽如画。
12.(2023八上·山东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太原早秋
[唐]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①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②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农历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 火”。②故国:家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众芳歇”和“大火流”含蓄地交代了诗歌所描绘的季节。
B.颔联中“早”“秋”二字巧妙点题,从视、听角度写出太原早秋的 特点。
C.颈联两句梦境与现实相互交织融合,诗歌由前两联的写景转入 抒情。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结构严整,格调高远,可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
(2)从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两句。
【答案】(1)B
(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思乡之情比作绵绵不断的汾河水,借其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的浓烈、绵长。示例二: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诗人将抽象的思乡之情化作绵绵不断的汾河水,借其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思乡之情的浓烈、绵长。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赏析句子时,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精彩巧妙之处。这样,既写出具体手法和它的作用就符合题意了。
【点评】(1)B.有误,颔联“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意为: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早”“秋”二字巧妙点题,从视角度写出太原早秋的特点,并无听觉;
故答案为:B。
(2)“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意思是我对于家乡的思念,就像长长的汾水一样没有尽头,没有一天心里不充满相思之愁。将思乡之情比作绵绵不断的汾河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以水喻情,化虚为实,以连绵不断之水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
故答案为: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思乡之情比作绵绵不断的汾河水,借其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的浓烈、绵长。示例二: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诗人将抽象的思乡之情化作绵绵不断的汾河水,借其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思乡之情的浓烈、绵长。
13.(2023八上·城阳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相关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意思是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晴川和汉阳两地的树木历历可见,鹦鹉洲上的花草衰败不堪
C.“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意思是自己远渡出了荆门,来到了楚地游览。这一句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意思是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
(2)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两首诗都是唐代律诗,所描之景都是宏大开阔,体现了盛唐文人心胸的境界。
B.两首诗都是首联点题,颔联和颈联写景,尾联抒情。两首诗颈联是对仗句,《渡荆门送别》为实景。
C.两首诗都写乡愁,但是《黄鹤楼》感叹世事苍茫,离家千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虽对故乡恋恋不舍,但义无反顾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浓重的思乡之情结尾,与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
【答案】(1)B
(2)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把握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判断,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点评】(1)B.“芳草萋萋”是指花草长势非常好,非常茂盛,而不是“衰败不堪”;
故答案为:B。
(2)B.《渡荆门送别》的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虚景,是想象、夸张的笔法。
故答案为:B。
14.(2023八下·冠县期中)诗歌赏析。
峡口①进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下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峡口花飞欲尽春”意思是: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季节。
B.“天涯去住泪沾巾”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送客惆怅心情。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情怀是一样的。
C.末句“今日翻成送故人”表明是与友人惜别之情。
D.这首《峡口送友》,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反客为主,自难为情,更何况又“万里”之远。
【答案】B
【知识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其次,也可以通过寻找关键词判断。
【点评】《峡口送友人》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作品。此诗写送别,作者使用多个意象来描摹当时春天的景色,采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写出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惆怅心情。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A、“峡口花飞欲尽春”意思是: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 无误。
B、 《峡口送友人》是司空曙与好友离别后所作,此诗使用多个意象来描摹当时春天的景色,作者采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有误。
C、 无误。
D、“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意思是,来的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 无误。
故答案为: B
15.(2023八下·东明期末)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各题。
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②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③。
【注释】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②浓烂:形容鲜花灿烂。③离声:离别歌曲。
(1)这是一首送别诗,开头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春光的明媚、   、   ,以乐景衬哀情,采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
(2)“柳”与“留”谐音,故“柳”是送别诗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请准确写出含有“柳”字、前后连贯的另外两句送别诗。
【答案】(1)春花的烂漫;柳丝的轻扬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答案不唯一)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然后从内容和艺术手法等层面去分析和概括。
(2)本题考查诗词的积累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领会题干的旨趣,把握传统的古诗词的意象,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和积累情况去填写和补充。
【点评】(1)首句“花光浓烂柳轻明”意思是:花光多么绚烂浓郁,绿柳丝丝轻柔鲜明。“花光浓烂”写出了春光明媚,“柳轻明”写出了柳丝的轻扬,以春天的光景融和、鲜妍明媚来反衬离别的不舍。
故答案为:春花的烂漫;柳丝的轻扬
(2)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够写出含有“柳”字、前后连贯的另外两句送别诗即可。示例: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故答案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16.(2023八下·宁津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甲】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乙】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释】《孤雁》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词牌名   ,本册教材中还有一首相同词牌名的词,这首词的作者是   ,题目是   。从题材看,《孤雁》是一首    诗。
(2)【甲】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3)中国文化中,“雁”常常被赋予浓厚的感彩。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两首诗中“孤雁”和“孤鸿”分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卜算子;陆游;咏梅;咏物
(2)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3)苏词借心怀幽恨,又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暗示自己谪居黄州的失意落寞,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反省,对理想的坚守。杜诗中诗人以孤雁自比,通过刻画孤雁失群哀鸣,不饮不啄的执着,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颜沛的孤独和对知己亲朋的思念。
【知识点】词的文学常识;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家作品
【解析】(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意象的能力。“意象”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因此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点评】(1)卜笪子,词牌名,又名“卜笪子令”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以苏轼《小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正体。另有双调四十
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双调四十五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陆游《卜算子·咏梅》。
根据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和“词牌名”的提示,可知,应填“卜算子”;根据“本册教材中还有一首相同词牌名的词”的提示,回顾八年级下册学过的词,以“卜算子”为词牌的只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此处应填“陆游”和“咏梅”。
古诗中常见的诗歌题材有赠友送别诗、咏物感怀诗、羁旅怀乡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闲适隐逸诗、生活杂感诗,忧国伤时诗、闺怨诗等。
《孤雁》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律。这是一首咏物诗,是杜甫托物言志诗歌的代表作。这首诗描写了一只失群的孤雁哀
鸣着寻找雁群的孤独形象,哀其声,悲其生,悯其情。诗人将孤雁自比,把自己流落在外,思念故士的情感融入其中。据此可
知第④空应填:咏物。
故答案为:卜算子;陆游;咏梅;咏物;
(2)结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可知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作者通过对于“缺月”疏桐”“幽人”孤鸿”的描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渲染出孤寂、凄清的气氛。
故答案为: 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3)《孤雁》诗人以“孤雁”象征自己,表达了自己对于同伴的渴望,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独自漂泊在外,孤独寂寞难以忍受,且还身处“野鸭聒噪”的环境中,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不饮不啄 思念寻找伙伴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诗人把“幽人”比作“鸿”,而鸿是一种不肯随便栖息的动物,“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干寂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词人以象们手法,斤心独运地诵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借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写怀,表达了被贬黄州时孤独的心境和高洁的志趣,是词人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守。
故答案为: 苏词借心怀幽恨,又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暗示自己谪居黄州的失意落寞,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反省,对理想的坚守。杜诗中诗人以孤雁自比,通过刻画孤雁失群哀鸣,不饮不啄的执着,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颜沛的孤独和对知己亲朋的思念。
17.(2023八下·海阳期末) 阅读回答问题。
五绝 小满
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1)发挥想象,描述一下画线诗句展现的画面。
(2)诗中加点“笑”字用得很精妙,请说说其妙处。
【答案】(1)示例:夜莺在茂盛的绿柳枝头自由自在啼唱,皎洁的明月照亮了夜空。
(2)拟人生动写出小满时节,麦子茁壮成长在风中微摆的可爱情态,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理解。描绘画面的题目,一般要抓住诗中的意象,合理加以想象,描述出符合主题的景象。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点评】(1)描绘画面的题目,一般要抓住诗中的意象,合理加以想象,描述出符合主题的景象。示例:初夏夜晚杨柳依依,偶尔传来夜莺动听的歌声。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皎洁的月光照亮夜空。
故答案为:示例:夜莺在茂盛的绿柳枝头自由自在啼唱,皎洁的明月照亮了夜空。
(2)依据“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诗句意思可知,未成熟但已灌浆饱满的麦子于风中微摆,好似嘲笑着那些落花。其中句中的“笑”用来描绘小麦。显然本句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麦子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满时节,百花渐落,麦子茁壮成长的景象和未成熟但已灌浆饱满的麦子于风中微摆的娇憨可爱。表达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故答案为:拟人生动写出小满时节,麦子茁壮成长在风中微摆的可爱情态,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18.(2023八下·宁津月考) 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文不可能出自 ____
A.《放翁长短句》 B.《子瞻文集》
C.《宋词集粹》 D.《唐宋八大家文选》
(2)全词的核心形象是     ,词人上片用     、漏断人静来烘托它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不肯随意栖息的行为来表现它     的形象。
(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A
(2)孤鸿;缺月疏桐;孤傲又遭遇冷落
(3)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知识点】词的文学常识;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掌握。解答时要求结合作者及诗词的特点等进行理解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通读诗词,理解词的大概意思,结合提示和问题,从词中找到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理解词意,结合词人的写作背景,抓住词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和理解。
【参考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而《放翁长短句》是陆游的作品集,按照古人文化典籍的归类方法,苏轼的作品不可能归在陆游的作品集中, 故答案为: A。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解答。上片有“月、桐、人、鸿”等意象,中心形象是“鸿雁”,分别用修饰词“缺”“疏”“幽”“孤”,来加以修饰,营造凄清孤寂悲凉的氛围。下片“不肯栖"表现了诗人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3)本题考查诗歌中写作手法的运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结合诗句理解。本词主要采用象征的手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即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形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一情境极具象征意味,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19.(2022九上·薛城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长于律诗,有“杜律”之称。《春望》为五言律诗,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
B.艾青是“土地的歌者”,代表作《我爱这土地》,诗节形式自由,句子长短错落,不讲究押韵和对仗。
C.甲诗颈联写出了战争离乱中人们共有的一种心情,能够引起广泛的同情和共鸣。
D.两首诗都是基调沉郁、感情凝重,深沉中蕴含着炽烈昂扬,悲愤中预示着新生希望。
(2)甲诗以“   ”字领起前四句,由远及近,视域开阔;乙诗以“   ”一词统领四句,由近及远,虚实相映,以声夺人。
(3)才情到深处,诗人泪目。杜甫和艾青之“泪”有什么相通之处?
【答案】(1)D
(2)望;歌唱
(3)因为他们都有一腔爱国热情,而且国家都在遭受战争的摧残。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春望;我爱这土地
【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甲诗前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悲哀感叹;后两联写自己心念亲人境况,充满离情愁绪。“深沉中蕴含着炽烈昂扬,悲愤中预示着新生希望”的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 D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分析诗句可知,甲诗前四句围绕“望”字展开,前两句写诗人望见的沦陷后的长安的破败景象,三四句写诗人看见花鸟而伤情;乙诗中“歌唱”一词引出了四个对象,以声夺人。
故答案为: 望 ; 歌唱
(3)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阅读。作答本题,考生要结合诗句内容及诗歌创作背景具体分析。甲诗是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乙诗作于国难当头之时,当时饱经沧桑的祖国正遭受日寇铁蹄的无情践踏。诗中饱含诗人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这片土地遭受灾难的悲伤之情。故两位诗人的“泪”都是忧国伤时,深爱祖国的悲伤之泪。
故答案为: 因为他们都有一腔爱国热情,而且国家都在遭受战争的摧残。
20.(2023九上·莱芜竞赛)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闻杜鹃①
[宋]洪炎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②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③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注】①洪炎为北宋末年诗人,此诗作于金兵侵宋,洪炎逃难到江南之时。②区区:辛苦。③归:杜鹃啼叫声似“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江南早春,花草开尽,杜鹃哀鸣,表达了诗人的伤春之感及对时光易逝的无奈之情。
B.颔联中写到江南绿树成荫的环境中,却有哀鸣泣血的杜鹃,更加衬托了哀伤的气氛。
C.颈联写更深夜静,诗人在北窗下,却又听到南山杜鹃悲鸣,一南一北,突出了不绝如缕的思念。
D.作者身在江南,却体会不到一点江南景色的美丽,悲伤之情溢于言表。
(2)赏析“言归汝亦无归处”中“亦”的好处。
【答案】(1)A
(2)“言归汝亦无归处”的意思是你叫着“不如归去”其实你也无处可归,一个“亦”字,由己及物,借杜鹃的叫声“不如归去”与自己实际无处可去的强烈反差,含蓄地表现自己虽思念家乡却有家难回的痛苦感情,“亦”为“也”的意思,妙就妙在融思考于形象之中,使已有的思乡之情更深一层。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1.(2023九上·莱西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②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③,风尘④何处期?
【注释】①故关:故乡。②少孤:从小就成了孤儿。③相向:相对。④风尘:纷乱的世境,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1)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自然地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
B.颔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色调和谐,与首联一起构成一幅美丽的晚春送别图。
C.“多难识君迟”,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D.本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抒情多于写景,基调悲凉。
(2)从全诗看,尾联的“掩泪空相向”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
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3)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它出自哪个故事情节?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
在山神庙里刚坐下,没喝上几口酒,便听见草料场那边必必剥剥地爆响。他从门逢中朝外一看,只见火焰冲天,草料场燃起了大火。他提了花枪,正待开门去救火,却听得有人说话:“……便逃得了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会干事。”
(4)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主人公是谁?他是因为什么被赶出学校的?
【答案】(1)B
(2)①对友人的不舍。②对坎坷人生的悲叹:自幼失父、远役他乡等。③缺少知音的孤寂。④现世纷争(社会动乱),后会无期的凄凉。
(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 陆谦
(4)保尔·柯察金,因为12岁时一时的淘气,往瓦西里神父家的复活节蛋糕面团上撒了烟灰,使得他提前离开了学校。(意思正确即可)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水浒传》
22.(2023九上·薛城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2)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在这首诗中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   ,   .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3)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D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忠而获罪的悲愤忧伤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2)本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诗歌思路和线索的把握,对精彩细节的揣摩。
(3)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点评】(1)D.尾联表现了诗人的满腔悲愤,而不是从容、宁静、乐观。
故答案为:D。
(2)韩诗:“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故本诗中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李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一样。
故“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有异曲同工之九江。
故答案为:(1)云横秦岭家何在,;(2)雪拥蓝关马不前;(3)欲渡黄河冰塞川;(4)将登太行雪满山。
(3)从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可知,早晨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诗人因一封谏书而获罪被贬,离开京城八千里之遥,这不仅写出了贬谪的原因,也表达出无罪遭贬的愤慨;从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可知,诗人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有表白,有愤慨,而表达却颇为含蓄。“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故而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国为民老而弥坚的忠诚与坚强意志;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意思为: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家何在”“马不前”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结语沉痛而稳重,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
故答案为:忠而获罪的悲愤忧伤。
23.(2023八上·济南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唐 工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首联“望”字点题,“东皋”交代   “薄暮”交代   ,“徙倚”表现诗人   的心情。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答案】(1)地点;时间;惆怅、孤寂
(2)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予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1)考查对于古诗的语句理解。把句子进行翻译就能够很好的做题。
(2)考查诗句的理解。解答时要在通读文本,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点评】(1)考查对于文本的理解。首联”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心情。地点是东皋,时间是薄暮,诗人徙倚欲何依,心情惆怅,孤寂。故答案为:地点,时间,惆怅、孤寂。
(2)考查对于诗句的理解。回答时候首先要翻译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写出表现的思想感情。秋色,落晖,表现了衰败,寂寞的感情。故答案为: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予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4.(2023九下·牟平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曹璩①归越中旧隐诗
〔唐〕刘禹锡
行尽潇湘万里余,少逢知己忆吾庐。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地远何当随计吏②,策成③终自诣公车④。
剡中⑤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注释】①曹璩(qú):越中人,和刘禹锡算是同乡。曹璩求官、求名不得志,就拜刘禹锡为师。此诗是诗人被贬为连州刺史时所作。②随计吏:后指求取功名。计吏,即地方上送物产去京城的官吏。③策成:指学有所成。④诣公车:后指贤者被荐入京公车待诏。⑤剡中:地名,这里指代剡中的亲朋好友。
(1)曹拜刘禹锡为师,本诗中刘禹锡对曹璩有什么告诫呢?
(2)下列选项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待了诗人的贬谪经历,“少逢知己”可见他乡遇故知的不易,更见兴奋之情。
B.联中“数间茅屋”交待住所的简陋,“秋灯夜读”则展现其挑灯夜读的情形,画面感极强。
C.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连州山水的赞美,也是对故乡亲友的安慰。
D.此诗为送别诗,且写于诗人被贬之时,全诗充溢着抑郁之情,及对故知的依依不舍之情。
【答案】(1)勉励曹璩静心读书,不要急于求成,学成后自然会被征召,功到自然成。
(2)D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的意思“这里离京城遥远,什么时候能求得功名,只有刻苦读书,学成后自然会被征召”,结合[注]①“曹璩求官、求名不得志,就拜刘禹锡为师”可知,这两句诗勉励曹璩静心读书,不要急于求成,学成后自然会被征召,功到自然成。
故答案为: 勉励曹璩静心读书,不要急于求成,学成后自然会被征召,功到自然成。
(2)ABC.正确。
D.有误,根据尾联“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意思“故乡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在连州的情况,就说我这里的山岭景色不错,比画还美”可知,连州的美景让作者感到心旷神怡,暂时忘掉了谪官的苦闷,表达了对连州山水的赞美以及对故乡亲友的安慰,而非“充溢着抑郁之情,及对故知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D
25.(2023九下·莱州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①
[宋]辛弃疾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注释】①这首词是词人被重新起用,出任绍兴知府,经过浙江常山时写的一首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两句写农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早稻丰收的喜悦之情,展现出一幅自然和谐的江南农村画卷。
B.“沽酒”和“煮纤鳞”极具画面感,生动再现了农家生活的美好恬静,传神地表现出了淳厚朴实的乡风。
C.“卖瓜声过竹边村”一句让人想象到卖瓜人在绿竹丛生的村庄叫卖的场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整首词运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多角度描绘了农家生活,也间接表达了落寞之情。
(2)“更无留影霎时云”句中“更”字使用准确而妥帖,请赏析其妙用。
【答案】(1)C
(2)“更无”是“绝无”的意思,加强了否定的程度,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带雨的云一眨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情景,突出了夏天天气变化之快,诗人宠辱不惊的淡定心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点评】(1)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C.有误,“卖瓜声过竹边村”这一句并非想象,是作者眼前真实地出现了卖瓜人在绿竹丛生的村庄叫卖的场面。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诗词的炼字。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意思是忽然凉风吹拂,接着飘来几星细雨,抬头望天,带雨的云一眨眼又无影无踪了!表现出了夏天独特的天气变化,内容倒平常无奇,但表达上有不凡之处,形式上少了几分词的随意灵活,多了几分诗的整饬和表意的含蓄及理趣。“忽有”,“更无”,既见笔势挺峭劲,更觉空灵跳动,生动地表现出夏日多变的山村气象。
故答案为: “更无”是“绝无”的意思,加强了否定的程度,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带雨的云一眨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情景,突出了夏天天气变化之快,诗人宠辱不惊的淡定心情。
26.(2023九下·嘉祥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事①
王维
轻阴阁②小雨,深院昼慵③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注】①书事: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②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的意思。这句是说,细雨初停,天尚微阴。③慵(yōng):湖。这句是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即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B.一个“阁”字,采用拟人手法,表现出诗人的主观感受: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了。
C.开头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和疏懒的个性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
D.三四句与《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力地烘托出大山的幽静。
(2)品味诗歌第四句中“上”字的妙处。
【答案】(1)B
(2)“上”是动词,与“苔痕上阶绿”中的“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化静为动,写出了青苔的绿色浓郁,仿佛染绿了衣服,给人以生机盎然、富有活力的感觉。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选出最符合命题人意图的一项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炼字艺术的把握能力。诗歌的炼字艺术,主要彰显的是诗人的语言艺术的高超,要善于从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入手,品味作者的艺术匠心。
【点评】(1)ACD.正确;B.有误,“阁”字没有采用拟人手法。
故答案为::B。
(2)“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意为坐下来静观苍苔,那可爱的绿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看着,看着,诗人竟产生一种幻觉:那青苔好象要从地上蹦跳起来,象天真烂漫的孩子,亲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来。“上”字化静为动,将静态的青苔化为动态,巧妙地表达出诗人欣喜、新奇的独特感受。
故答案为:“上”是动词,与“苔痕上阶绿”中的“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化静为动,写出了青苔的绿色浓郁,仿佛染绿了衣服,给人以生机盎然、富有活力的感觉。
27.(2023九下·鄄城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春思
贾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释】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1)第一、二句描写了春天的景物   ,写出了春天   的特点。
(2)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答案】(1)草、柳、桃花、李花;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明媚可人。
(2)示例一:“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
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示例上:“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长,产生麼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
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译文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喘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景物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手法技巧的能力。鉴赏语句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解答此题时,先确定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方法,然后根据方法分析效果,最后写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即可。
【点评】(1)本题,诗歌所描写的景物有:草、柳、桃花、李花等,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体现出春天的春意盎然的特点。据此整理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草、柳、桃花、李花;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明媚可人。
(2)“惹”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据此整理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
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示例上:“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长,产生麼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
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译文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喘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28.(2023九下·峄城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注:[乙]诗是作者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大庾岭时所作。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甲]诗中“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2)请简要分析[乙]诗中作者“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3)联系[甲]诗,说说[乙]诗尾联“俄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取”和“照”二字,简捷有力,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3)以死明志、誓死报国的决心。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把握诗歌文本,然后从炼字的角度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创作的背景,从主题表达、诗人的情感等角度分析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重点诗句,往往体现的是诗人的情感态度,我们要从字里行间带有情感的字眼,以及诗人的创作背景等角度品味和概括出诗人的情感来。
【点评】(1)“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作者以死报国,精神永照史册的决心。“取”和“照”字,昂扬有力,情调高亢,有极大的激励和感召力,震撼人心。
故答案为:“取”和“照”二字,简捷有力,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归乡如不归”,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表达作者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的心理。
故答案为: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3)“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借用伯阳、叔齐饿死首阳山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说明其志向是恢复大宋江山,以死报国。
故答案为:以死明志、誓死报国的决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
对记诵积累有具体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能正确理解并默写要求背诵的诗文名句;掌握古诗文有关的文体和文学知识;正确划分浅易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
诗词鉴赏考查学生对课外古诗词的阅读和鉴赏。
所考查的对象侧重于诗词曲的理解,主要题型在于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以及重点诗句、字词的理解和把握。
答题策略:
(1)描绘画面,分析意境:
方法:抓住主要景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加以扩展再现,再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概括画面的特点、情调、氛围即可。常用词语有:孤寂、冷清(凄清、冷寂、凄凉)、恬静(恬淡、幽静、静谧)、优美(清幽、清新、秀丽)、雄浑壮阔、萧瑟、肃穆等。
意境常见的表达一般用二个双音节词,共四个字,例如:
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孤寂清冷、清新明丽、肃杀荒凉、朴素自然、清新飘逸、华美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生机勃勃、萧瑟凄清、繁华热闹、雄浑壮丽、迷蒙飘渺等。
(2)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
a.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b.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托物寓理、感物伤怀等)
表现手法:
烘托(反衬)、对比、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用典、白描、言此及彼、意在言外、由远及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修辞手法:
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对偶、设问、反复、反问、互文等。
(附 解题格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
准确指出写作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写作手法;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对象的什么特点;分析表达技巧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
注:诗词中表达技巧大多借助于对名句进行赏析
(3)赏析语言
答题思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总之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赏析思想内容
答题思路:分析表达的情感;揭示蕴含的哲理(常见于哲理诗,结合诗句准确概括即可)。
答题格式:诗歌通过描写了什么景色或刻画了什么人物等,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例1.(2022七上·德州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请你观察下面两幅图画,说说哪幅图画更符合本首诗歌所展现出内容,并说明理由。
(2)“秋风”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意象,常用来表现秋意清冷,衬托凄凉心境。下列诗句中并非借“秋风”传达悲伤凄凉情感的一项是(  )。
A.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D.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3)《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名词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①[名词之美]   
②[色彩之妙]   
例2.(2023七上·河口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赏析诗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诗歌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023七上·莱西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次”是停宿的意思。诗人于春夏之交,泊船北固山下。
B.开头两句中,“客路”“行舟”二词,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C.三、四两句写所见景色,江水与两岸齐平,风正帆悬,意境开阔。
D.最后两句,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引起读者对诗人情感的关注。
(2)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蕴含的哲理。
2.(2023七上·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提示:请用2B铅笔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区域的对应题号后】
A.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优雅的语言,描绘了郊野散步所见的景色。
B.“麦陇风来翠浪斜”中的“翠”字描绘出麦色,充满了浓郁的春天气息。
C.“草根肥水噪新蛙”写稻田里的肥水滋养着新生的青蛙,蛙声聒噪,使人心烦意乱。
D.“翠浪”“新蛙、”分别从视觉、听觉角度写了春天的景象,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的表达效果。
(3)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由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B.中国传统文化中狼通常是贪婪、凶恶、狡猾的形象,如“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C.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有“卧龙先生”之称。
D.“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场景。
3.(2022七上·宁津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4.(2023七上·宁津月考)古诗文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的体裁是    ,押    韵。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忽传”表现消息来得突然,又极为迅速。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颔联中的“漫”同“慢”,此句写出妻子对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捷报并不在意,用以反衬诗人巨大的喜悦之情。
D.全诗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矫饰,情真意切,于质朴中见真情。
(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    的画面,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
5.(2023七下·东明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源铺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拦得溪声日夜喧”一句中的“拦”字意在表现群山有情,不舍得溪水离开自己温暖的怀抱。
B.“万”字体现出阻挡重重,“堂堂”二字写出了溪水峰回路转,突围而出,成江成海的气势。
C.后两句诗描写了山村溪流的景致,又蕴涵着积极的人生态度:苦难和困境终有尽头,生命总要奔流,无可阻挡。
D.溪水从山中发源,曲曲折折流淌,这本来是一种常见的地貌,诗人却将这种常见地貌人格化,阐发了一种“奔流”的人生哲学。
(2)赏析“万山不许一溪奔”中“奔”字的妙处。
6.(2023七下·肥城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这首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____
A.诗的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之塔,可想而知,塔该有多么的高了。
B.诗的第二句说,登上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诗的后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浮云”在古代诗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
D.“最高层”表达了诗人既然居于朝廷权力的中央就要重任在肩改革到底的决心。
(2)诗人触景生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义,下列与这句诗没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____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湾《次北固山下》)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7.(2023七下·莱芜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唐〕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向我们透露了写作季节是秋日,题写内容是诗人朋友窦员外的新居。
B.首联点出看到街西风景优美,忍不住喜笑颜开,“开颜”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C.颔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铺陈描摹,写院内的景色,寓情于景。
D.尾联中的“在此间”表现出诗人的向往之情,也写出他与窦员外志趣相投。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8.(2023七下·菏泽月考) 阅读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   的景象。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   的景象。
(2)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乱离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语意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9.(2023八上·莱西月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睛,返照②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萍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③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血洗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返照:阳光倒影。③不道:不是说。
(1)下列对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B.颈联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初春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
C.尾联用“最爱”一词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D.全诗紧扣“早春”着笔,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
(2)《南湖早春》尾联采用什么表现手法?与《钱塘湖春行》的尾联相比,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10.(2023八上·薛城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句,诗人用“亭亭”描写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简洁生动。
B.诗中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两个“一何”使抒情意味更浓厚。
C.“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既写出松树成长环境的严酷,又体现青松“端正”的本性。
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情深意长。它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在见长。
(2)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3)“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在一问一答中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
11.(2023八上·文登期中)阅读诗词,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颔联、颈联大胆使用叠词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①   ,用“历历”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   。
(2)两位同学围绕本诗展开讨论:
甲同学: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由此可见李白对崔颢诗的推崇。
乙同学: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神异渺茫、明丽如画、朦胧凄迷的景色前后三变。
请你从乙同学的讨论“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中任选一点分析本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12.(2023八上·山东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太原早秋
[唐]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①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②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农历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 火”。②故国:家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众芳歇”和“大火流”含蓄地交代了诗歌所描绘的季节。
B.颔联中“早”“秋”二字巧妙点题,从视、听角度写出太原早秋的 特点。
C.颈联两句梦境与现实相互交织融合,诗歌由前两联的写景转入 抒情。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结构严整,格调高远,可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
(2)从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两句。
13.(2023八上·城阳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相关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意思是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晴川和汉阳两地的树木历历可见,鹦鹉洲上的花草衰败不堪
C.“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意思是自己远渡出了荆门,来到了楚地游览。这一句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意思是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
(2)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两首诗都是唐代律诗,所描之景都是宏大开阔,体现了盛唐文人心胸的境界。
B.两首诗都是首联点题,颔联和颈联写景,尾联抒情。两首诗颈联是对仗句,《渡荆门送别》为实景。
C.两首诗都写乡愁,但是《黄鹤楼》感叹世事苍茫,离家千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虽对故乡恋恋不舍,但义无反顾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浓重的思乡之情结尾,与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
14.(2023八下·冠县期中)诗歌赏析。
峡口①进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下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峡口花飞欲尽春”意思是: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季节。
B.“天涯去住泪沾巾”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送客惆怅心情。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情怀是一样的。
C.末句“今日翻成送故人”表明是与友人惜别之情。
D.这首《峡口送友》,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反客为主,自难为情,更何况又“万里”之远。
15.(2023八下·东明期末)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各题。
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②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③。
【注释】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②浓烂:形容鲜花灿烂。③离声:离别歌曲。
(1)这是一首送别诗,开头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春光的明媚、   、   ,以乐景衬哀情,采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
(2)“柳”与“留”谐音,故“柳”是送别诗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请准确写出含有“柳”字、前后连贯的另外两句送别诗。
16.(2023八下·宁津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甲】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乙】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释】《孤雁》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词牌名   ,本册教材中还有一首相同词牌名的词,这首词的作者是   ,题目是   。从题材看,《孤雁》是一首    诗。
(2)【甲】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3)中国文化中,“雁”常常被赋予浓厚的感彩。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两首诗中“孤雁”和“孤鸿”分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7.(2023八下·海阳期末) 阅读回答问题。
五绝 小满
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1)发挥想象,描述一下画线诗句展现的画面。
(2)诗中加点“笑”字用得很精妙,请说说其妙处。
18.(2023八下·宁津月考) 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文不可能出自 ____
A.《放翁长短句》 B.《子瞻文集》
C.《宋词集粹》 D.《唐宋八大家文选》
(2)全词的核心形象是     ,词人上片用     、漏断人静来烘托它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不肯随意栖息的行为来表现它     的形象。
(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9.(2022九上·薛城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长于律诗,有“杜律”之称。《春望》为五言律诗,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
B.艾青是“土地的歌者”,代表作《我爱这土地》,诗节形式自由,句子长短错落,不讲究押韵和对仗。
C.甲诗颈联写出了战争离乱中人们共有的一种心情,能够引起广泛的同情和共鸣。
D.两首诗都是基调沉郁、感情凝重,深沉中蕴含着炽烈昂扬,悲愤中预示着新生希望。
(2)甲诗以“   ”字领起前四句,由远及近,视域开阔;乙诗以“   ”一词统领四句,由近及远,虚实相映,以声夺人。
(3)才情到深处,诗人泪目。杜甫和艾青之“泪”有什么相通之处?
20.(2023九上·莱芜竞赛)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闻杜鹃①
[宋]洪炎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②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③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注】①洪炎为北宋末年诗人,此诗作于金兵侵宋,洪炎逃难到江南之时。②区区:辛苦。③归:杜鹃啼叫声似“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江南早春,花草开尽,杜鹃哀鸣,表达了诗人的伤春之感及对时光易逝的无奈之情。
B.颔联中写到江南绿树成荫的环境中,却有哀鸣泣血的杜鹃,更加衬托了哀伤的气氛。
C.颈联写更深夜静,诗人在北窗下,却又听到南山杜鹃悲鸣,一南一北,突出了不绝如缕的思念。
D.作者身在江南,却体会不到一点江南景色的美丽,悲伤之情溢于言表。
(2)赏析“言归汝亦无归处”中“亦”的好处。
21.(2023九上·莱西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②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③,风尘④何处期?
【注释】①故关:故乡。②少孤:从小就成了孤儿。③相向:相对。④风尘:纷乱的世境,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1)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自然地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
B.颔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色调和谐,与首联一起构成一幅美丽的晚春送别图。
C.“多难识君迟”,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D.本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抒情多于写景,基调悲凉。
(2)从全诗看,尾联的“掩泪空相向”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
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3)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它出自哪个故事情节?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
在山神庙里刚坐下,没喝上几口酒,便听见草料场那边必必剥剥地爆响。他从门逢中朝外一看,只见火焰冲天,草料场燃起了大火。他提了花枪,正待开门去救火,却听得有人说话:“……便逃得了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会干事。”
(4)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主人公是谁?他是因为什么被赶出学校的?
22.(2023九上·薛城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2)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在这首诗中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   ,   .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3)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3.(2023八上·济南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唐 工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首联“望”字点题,“东皋”交代   “薄暮”交代   ,“徙倚”表现诗人   的心情。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4.(2023九下·牟平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曹璩①归越中旧隐诗
〔唐〕刘禹锡
行尽潇湘万里余,少逢知己忆吾庐。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地远何当随计吏②,策成③终自诣公车④。
剡中⑤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注释】①曹璩(qú):越中人,和刘禹锡算是同乡。曹璩求官、求名不得志,就拜刘禹锡为师。此诗是诗人被贬为连州刺史时所作。②随计吏:后指求取功名。计吏,即地方上送物产去京城的官吏。③策成:指学有所成。④诣公车:后指贤者被荐入京公车待诏。⑤剡中:地名,这里指代剡中的亲朋好友。
(1)曹拜刘禹锡为师,本诗中刘禹锡对曹璩有什么告诫呢?
(2)下列选项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待了诗人的贬谪经历,“少逢知己”可见他乡遇故知的不易,更见兴奋之情。
B.联中“数间茅屋”交待住所的简陋,“秋灯夜读”则展现其挑灯夜读的情形,画面感极强。
C.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连州山水的赞美,也是对故乡亲友的安慰。
D.此诗为送别诗,且写于诗人被贬之时,全诗充溢着抑郁之情,及对故知的依依不舍之情。
25.(2023九下·莱州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①
[宋]辛弃疾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注释】①这首词是词人被重新起用,出任绍兴知府,经过浙江常山时写的一首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两句写农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早稻丰收的喜悦之情,展现出一幅自然和谐的江南农村画卷。
B.“沽酒”和“煮纤鳞”极具画面感,生动再现了农家生活的美好恬静,传神地表现出了淳厚朴实的乡风。
C.“卖瓜声过竹边村”一句让人想象到卖瓜人在绿竹丛生的村庄叫卖的场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整首词运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多角度描绘了农家生活,也间接表达了落寞之情。
(2)“更无留影霎时云”句中“更”字使用准确而妥帖,请赏析其妙用。
26.(2023九下·嘉祥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事①
王维
轻阴阁②小雨,深院昼慵③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注】①书事: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②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的意思。这句是说,细雨初停,天尚微阴。③慵(yōng):湖。这句是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即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B.一个“阁”字,采用拟人手法,表现出诗人的主观感受: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了。
C.开头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和疏懒的个性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
D.三四句与《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力地烘托出大山的幽静。
(2)品味诗歌第四句中“上”字的妙处。
27.(2023九下·鄄城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春思
贾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释】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1)第一、二句描写了春天的景物   ,写出了春天   的特点。
(2)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28.(2023九下·峄城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注:[乙]诗是作者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大庾岭时所作。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甲]诗中“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2)请简要分析[乙]诗中作者“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3)联系[甲]诗,说说[乙]诗尾联“俄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