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秦腔》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2《秦腔》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8 20:4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第7-2课
秦 腔
贾平凹
情景导入
喜怒哀乐吼一吼
陕西有句老话言:“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在作者贾平凹笔下,“秦腔如烈酒,五味杂陈,不可一饮而尽”。秦腔慷慨激昂,苍劲雄壮,气势磅礴,不仅唱出了秦人的魂,更唱出了大西北黄土地的千年风情神韵。秦腔、秦人、秦地存在怎样的联系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秦腔》。
学习目标
1.了解贾平凹和其散文的风格特点及成就;
2.了解秦腔的有关知识和秦地秦人的风俗;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艺术手法;
4.品味语言,体会场面细节描写的出神入化;
5.品读重点句,感悟厚重的文化意蕴。
古老的秦腔
文学常识
秦腔,也称“乱弹”。别称“梆子腔”,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因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又因早期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秦腔又名“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同时也是最大地方剧种。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秦腔的唱腔音色高亢激昂,用真嗓音演唱,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演出最好在露天的场所,“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这是陕西人民对家乡戏曲艺术的赞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知人论世
作者作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浮躁》;1993年出版长篇小说《废都》;2005年出版出版长篇小说《秦腔》,并凭借这一小说获得2007年度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在80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
代表作:长篇小说《废都》《秦腔》,中短篇小说《黑氏》《美穴地》《五魁》,散文《丑石》《商州三录》《天气》等。
写作背景
贾平凹与秦腔
秦腔广泛流行于中国西北这块土地上,秦腔已经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漠一样,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五大要素。
贾平凹生于斯并生活了19年。自小就对秦腔钟情,三岁记事,就骑在大伯的脖子上看戏,六岁懂事,自己趴到台角上,听那花旦青旦唱悲戚戚的调子,不觉得就泪流满面,常常挨了舞台监督的脚踹还不动弹。正月十五三月三,端午中秋寒食节,是秦腔牵着他的春夏秋冬。从秦腔里,他知道了奸臣害忠良,小姐思相公,杨家将英武等等,秦腔故事是他道德启蒙的第一课,也是他在感慨世事时引用得最多的内容。当“故乡将不再是过去的故乡”时,他难以掩饰对变革中的故乡之传统生存方式正走向消亡的痛苦,“我就是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农村说出真正想说出的话”。
“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作者对秦腔和秦川之地的人民生活饱含热爱之情,创作了不少具有浓郁的陕西地方特色的散文,此文即其一。
整体感知
初读识字词
犁铧(huá) 石磙(gǔn) 碌碡(liùzhou)
妊娠(rènchén) 泾(jīng)阳 敦(dūn)厚
疙瘩(gēda) 涤(dí)荡 熨(yùn)平
帽翎(líng) 人头攒(cuán)拥
往外扛(gāng) 偌(ruò)大 冷颤(zhàn)
文绉绉(zhōu) 甭(béng)说 伺(cì)候
珍馐(xiū) 咂(zā)摸 嗻(zhē)
整体感知
结构梳理
文本研读
舍不下秦腔
1.阅读1-3段,秦地之人对秦腔有着怎样的情感?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
2.“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痴迷。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热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原因:
①唱秦腔成了 ……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
②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是他们 。
有了秦腔, ,高兴了……痛苦了……
③秦腔于他们,要和……牛肉泡馍一样成为 。
④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 。
比喻和移就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川人心灵的抚慰。
做人最体面的事
大苦中的大乐
生活便有了乐趣
生命的五大要素
使他们喜怒哀乐
补充资料
移就 移情 移觉
"移就",指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法。 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及移物于物三类。具有使文句更简洁生动、使语句表达力强、给人想象的空间给人以无穷诗意的作用。基本要素为含有词语被移用。
移人于物: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移物于人:一齐投入生命的熔炉铸炼成金色的希望
移物于物:不敢相信日历里会埋着这个苍白的日子
“移情”,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基本要素是有情感的转移。如“恐美人之迟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移觉",也就是沟通了人的感觉,即"通感"。凭借感觉相通,相互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和深化诗文意境的效果。基本要素是感官之感受的转移。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文本研读
痴迷的样子
3.阅读4-8段,作者从哪些角度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的?
4.通过哪些场面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从排演时的演员的角度:①来源,家庭成员平等;②排演的艰辛,衬托热爱。
从看排演时的观众的角度:①年龄跨度大,观看时间长;②观众的殷勤讨好。
从演出前后热闹场景的角度:①占位早;②热闹,小吃叫卖不绝;③台上锣鼓不停,台下你呼我应;④拥挤,杂声一片;⑤秦腔宪兵维持秩序。
文本研读
痴迷的样子
5.第5段中,作者对所谓“二杆子”的人物有怎样的评价?
6.第7段中写了哪两类观众?各有什么特点?选他们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
有贬有褒。贬的是他们拿树条儿打人,褒的是虽然彻夜不得看戏,但他们忠于职责,维护秩序,这从侧面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忠诚,也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本身的喜爱,不仅仅流于戏曲内容。
“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因不能承受拥挤,便“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听戏,从秦腔中获得难以言传的艺术享受;
“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他们在观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他们虽非正常享受秦腔艺术,但同样痴迷。
好处:对比鲜明、概括性极强,从侧面写出了村民们炽烈的感情以及对秦腔的痴迷热爱之情。
文本研读
秦地 秦腔 秦人
7.阅读9-10段,秦腔对秦人有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8.结合开头三段说说秦地、秦腔、秦人各有怎样的特点?
9.秦川、秦人、秦腔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
三方面:最高级的招待、最崇敬名角、迎生送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形成一种独特独特文化。广漠旷远的秦川大地,养育了豪爽粗犷的秦人,这需要大喊大叫的秦腔才能更好交流,这样的秦地秦人和秦腔形成一种高度的内在统一,因而三者之间是血肉联系、不可分割的。
文本研读
秦地 秦腔 秦人
10.文章以“秦腔”作为标题,有何作用?
11.你从本文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①结构上,“秦腔”是文章线索。文章以“秦腔”为核心,按照先介绍秦腔基本信息,再详细描写秦腔所形成的特殊文化风俗,最后感悟思考秦腔厚重的文化精神和情感内涵安排文章结构。
②内容上,揭示文章的内容
③主题上,暗示文章的主旨。
①理解秦人。他们劳动的艰辛,生活的不易,理解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意义。
②欣赏秦人。秦人面对艰辛的生活不屈服,懂得用秦腔进行自我慰藉。
③热爱秦人、秦川。理智而深刻,专注而执着的热爱,使得作者能够满怀激情地为秦腔文化呐喊、辩护,能够将秦腔文化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
归纳总结
文章主题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营造出一个特别的具有浓郁风情的艺术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这种传统文化的喜爱,传达了作者对秦川文化的领悟,并在对文化的把握中透视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
归纳总结
艺术特色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
归纳总结
艺术特色
2.文章采用哪些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如何?
①点面结合。写“戏班排演”时,先交代背景——夏天蚊虫多,冬天寒冷,但热情不减。接下来再进行叫骂、准备夜餐等细节描写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②以言行为主多种描写结合。如看戏时的盛况,“台下就乱了……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尽管很粗俗,但显现出来的是农民的豪爽与直白,甚至幽默。
③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文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塑造了一个宽广的天底下人大吼大叫的形象,彰显了一种生命力量的狂放与张扬。
④表现角度独特。笔墨在秦腔之外,写秦地、秦人,再写到秦腔,很少正面写秦腔艺术本身。真意在写秦人的生存状态生命意志和精神面貌。
⑤浓郁秦川风情。秦地苍凉辽远、茫无际涯,《秦腔》大气厚重,文风激越,相得益彰。
比较《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莫让“非遗”在传承中留憾
华阴老腔早在2006年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6年的春晚可谓是“一炮打响”,才让全国人民一睹了华阴老腔艺人们的风采。
  其实像华阴老腔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全国“非遗”10个类别中曲艺类的一种,可在全国大多数的“非遗”中,又有多少被世人熟知,又有多少人在关注它们,又有多少“非遗”能够像华阴老腔一样幸运登上春晚一展风采后闻名全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承载着人类社会传统文化和历史见证的珍贵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可是,被遗忘与失去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软肋。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的魅力,才能让“非遗”在传承中再次发出昔日的光彩。
拓展延伸
考题模拟
当下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频频告急,源起西周的秦腔,始自宋代的评书,传统工艺刺绣……不少凝结先人智慧才智的传统艺术渐行渐远。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观点一: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方能显活力。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应该千百年来从内容到形式一成不变,因此,传统文化艺术只有“活”起来,紧跟时代步伐,吸收时代与生活的“源头活水”,创新形式,善用最新的手段,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真正常新常“火”起来。
观点二:传统艺术要在形式多元和传播活跃度方面进行突破。例如京剧,可以借助现代舞台光影技术丰富表演内容和形式。在传播方式上可以选择网络直播这种时下流行的宣传方式。
观点三:青年要担负起传承传统艺术的责任。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物质的或者非物质的传统文化,我们要自觉地了解它,学习它,传播它,让民俗成为我们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的日常,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之火生生不息。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