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8 21:1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鹿邑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
测试模块:必修下册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治学主张“博学”,即“多闻”“多见”,掌握广博的知识,成为多才多艺的人。孔子的“博学”思想源自其人性论观点,“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性本来都是相似的,只是因为后天习染而有所不同,人与人之间便有了差别。所以,在孔子看来,通过“学”,广泛地学习知识可以改变人、塑造人,使其成为德、才兼备之人。孔子之所以重“学”,是因为学可以去弊。《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与仲由的一段对话:“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六种品德之所以产生了六种弊端,原因在于人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不能去除各种鄙陋无知,因受蒙蔽而做事盲目,学则可以增加人的见识,提高人的辨别,分析、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葆有自身的德性。由此,“去弊成德”是孔子倡“博学”的目的所在。认识到“学”的重要性,孔子更加强调“好学”“乐学”。“好学”“乐学”是“博学”的前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实际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能够使他们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与获得感,求学的人只有具有主观能动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地勤奋努力。孔子的“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所学内容上,主张知识的积累和拓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其学习内容多是继承,积累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文明而有所得。在“诗”“礼”“乐”以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基础上,主张“博学于文”(《论语·雍也》),并将其拓展为“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四个方面。
孟子则不同,主张“约学”,认为学习只要提纲挈领,掌握要旨即可。孟子的“约学”思想源自其人性本善的性善论观点,认为学习就是对人之善端的存养,应该向内求,而不必向外学更多的知识。所以孟子“约学”的过程就是保养人之善端并扩而充之的过程,从逻辑上包含“求放心”“由博返约”“深适自得”三个过程。孟子有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治学、求学就是求得失去的良善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心本有的,但这四心也只是端倪而已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人应该将治学功夫用于求放心之上。然而“耳目之官不思,而弊于物”(《孟子·告子上》),“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人的本心是善的,由于人追求耳目之欲,压抑了本心,丧失了良心。求得丧失的良心更要养心,克制,减少欲望。“求放心”的过程就是“除恶养善”的过程,需要人内心中有足够的理性审视和判断能力,不因外物的迷惑而盲目纵欲,时刻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
(摘编自祖国华《为学:先秦儒家的德性圆满之道》)
材料二:
博学和自我反省的关系,同时涉及更广义上的学与思。前面提到的思虑、个体的反省等等,都属广义上的思。关于学和思之间的关系,荀子有一个简要的概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从早到晚.终日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内的学习过程更有收获。学离不开“思”,学与思无法相分。从逻辑上说,这里需要区分广义上的学和狭义上的学。广义上的“学”包括学和思两个方面,前面提到的博学和自我反省都属广义上的“学”。
荀子肯定创造性思想成果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对现有知识的把握之上,从学和思的关系来看,这里涉及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掌握和个体的创造性思考这两者之间的互动。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不能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无所知,如果从无出发,所提出来的看法可能只是重复已有的,不会有什么新的意义。掌握了前人已有的知识,才有可能在这一基础上往前走一步。在这一意义上,“思”以“学”为基础。另一个方面,如果仅仅停留在“学”之上,对整个认识没有新的推进,那就只是囿于前人之知。荀子提到“思”不能离开“学”,主要是肯定创造性的思考需要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积累的掌握之上。这一看法与前面提到的博学和自我反省之间的关联相互呼应。
(摘编自杨国荣《荀子的修身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博学”的治学主张要求多听、多看,掌握广博的知识,该思想源自其人性论观点。
B求学的人只有在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且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后,才能不断地勤奋努力。
C.孔子的“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上,而学习的就是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和文明。
D.从逻辑上说,“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博学”初“自我反省”都属于广义上的“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这句话表明了后天的习染会让人和人之间产生差别这一观点。
B.为了证明孔子重“学”的原因,材料一引用了《论语·阳货》中孔子与仲由的-段对话。
C.孟子的“约学”主张与其人性本善的观点密不可分,他认为学习就是保养并扩充人的善端。
D.荀子认为创造性的思考需要了解已有的知识经验,如果一无所知,学习本身就没有新意。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B.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C.“(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独观其大略。”(王粲《英雄记钞》)
D.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梳理荀子有关学与思关系的看法。(4分)
5.先秦儒家的为学思想对当下的青少年学习有哪些启发意义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穷苦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民住的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天气又黑又冷,但渔夫的茅屋里却温暖如眷,炉火还没有熄灭。挂着白蚊帐的床上有五个小孩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熟睡。冉娜的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她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旧式的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10点,11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冉娜直嘀咕。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她从早到晚忙着干活,又怎样呢 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光着脚跑路。吃的不是白面包,要是黑面包够吃,就算不错了。下饭的只有鱼。“咳,总算命好,孩子们没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这样想道,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他在哪儿呢 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可怜他吧!”她一边说,一边画着十字。
睡觉还嫌太早。冉娜站了起来,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一些了,灯塔上的灯是不是还亮着,能不能看得见丈夫的小船。但是,海上什么也看不见,风使劲地刮着她的头巾,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小屋的门,于是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还没有人去照料过她呢!”冉娜想道,敲了敲房门仔细听着……没有人应声。
“寡妇的处境真难啊! ”冉娜站在门口想道,"孩子虽然并不多,只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我进去看看她。”
冉娜又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应声。
“哎,街坊!”冉娜喊了一声。“出了什么事情了 ”她想道,推了一下门。门开了,冉娜走进了屋。
小木屋又潮又冷,冉娜提起灯,看看病人在哪儿。首先映入她眼帘的是正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躺着她的街坊。她如此安静地、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好像刚刚咽气一样。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不错,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张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死者一只苍白的手仿佛要去拿什么东西,落了下来.垂在草垫上,而就在死去母亲的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卷头发的娃娃,身上盖着件破衣裳,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看来,母亲在临终前还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自己的衣服把他们盖上。他们呼吸得匀称而平静,睡得香甜而酣畅。
冉娜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不知道,她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能不做她已经做了的事。
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自己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她激动得脸色发白,好像受到良心的折磨。“他会说些什么呢 ”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 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他会揍我一顿!那也活该,我该挨揍。他回来了!不是……唉,不回来更好。”
门吱呀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
“没人,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吗要做这件事 我现在怎么还敢看他的眼睛 ”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雨停了,天亮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
突然大门开了,一股新鲜的海上空气冲了进来,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剐破了的鱼网走进小屋,说道:
“我回来了,冉娜!”
“哎,是你!”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
“嘿,夜真黑啊,可怕极了!”
“是呀,多可怕的天气!咳,打了多少鱼 ”
“真是糟透了,糟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鱼网还剐破了。情况很坏啊……我告诉你,碰上了倒霉的天气。我好像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还说打什么鱼!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得啦,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事 ”
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
“我 ”冉娜说,脸色苍白,“我干了什么事……我在家缝缝补补……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害怕了。我真为你担心。”
“对,对,”丈夫低声说,“天气坏透了!有什么办法呢!”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你知道吧,”冉娜说“街坊西玛死了。”
“真的 ”
“不知是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吧,看来死时很痛苦。想必是心疼孩子。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不点呢……一个不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冉娜沉默下来。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
“是呀,这倒是件事!”他说道,不时地搔搔后脑勺,“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抱过来,要不他们就醒了,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好吧,就这么办吧,咱们总能熬得过去。快去领他们吧!”
但冉娜没有动地方。
“你是怎么啦 不愿意吗,冉娜 ”
“他们就在这儿。”冉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
(节选自《外国微型小说名篇鉴赏》,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体现出当时天气和环境的恶劣,烘托了冉娜丈夫出海时
的凶险。
B.“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劳、不畏艰辛、勇于担当的人。
C.冉娜一家人勉强糊口,她也从早到晚都忙着干活,但她认为还算“命好”,没什么可抱怨的,体现出她的乐观。
D.冉娜在街坊寡妇西玛去世以后将她遗留的两个孩子带回了家,可见这里民风淳朴和谐,居民平时也会互相帮助。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小屋的门”这一细节设置巧妙,自然地引出下文冉娜去查看街坊的情况,使情节更连贯。
B.天气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构成了文章的一条线索,虽然波涛仍汹涌、风仍呼啸,但“雨停了,天亮了”,渔夫平安归来。
C.冉娜的丈夫主动提出收养邻居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已经多处埋下相应的伏笔。
D.“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运用神态描写,渔夫听到街坊去世的消息后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也符合现实逻辑。
8.将街坊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冉娜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请简要概括。(4分)
9.有学者认为本文体现了“富与穷的矛盾冲突”,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许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从元裕学,年十五,以儒生中词赋选,河东宣抚司又举楫贤良方正孝廉。楫至京师,平章王文统命为中书省掾,以不任簿书辞,改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许衡深器重之。一日,从省臣立殿下,世祖见其美髯魁伟,问曰:“汝秀才耶 ”楫顿首曰:“臣学秀才耳,未敢自谓秀才也。”帝善其对,授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兼承发司事。
未几,立大司农司,以楫为劝农副使。时商挺为安西王相,遇于途,楫因言:“京兆之西,荒野数千顷,宋、金皆尝置屯,如募民立屯田,岁可得谷,给王府之需。”挺以其言入奏,从之。三年,屯成,果获其利。寻佩金符,为陕西道劝农使。
至元十三年,宋平,帝命平章廉希宪行中书于荆南府,以楫为左右司员外郎。荆南父老舆金帛求见,楫曰:“汝等已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抚字汝辈,奚用金帛以求见 ”明年,擢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冈富民有殴死出征军人者,阴以家财之半诱其佃者,代己款伏。楫审得其情,释佃者,系富民,人服其明。改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命招讨使郭昂讨叛贼董旗,兵士俘掠甚众,楫询究得良民六百口,遣还乡里。
二十三年,授中议大夫,徽州总管。桑哥立尚书,会计天下钱粮,户部尚书王巨济,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 生耶 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楫考满去。徽之绩溪、歙县民柯三八,汪千十等,因岁饥阻险为寇。行省右丞教化以兵捕之,相拒七月,乃使人谕之。三八等曰:“但得许总管来,我等皆降矣。"行省为驿召楫至,命往招之。楫单骑趋贼垒,众见楫来,皆拜曰:“我公既来,请署榜以付我。”楫白教化,请退军一舍,听其来降。不听。会以参政高兴代教化楫复以前言告之兴从其社贼果隆。
二十四年,授太中大夫、东平总管。谢事二年卒,寿七十。
(节选自《元史·许楫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会以参A政高兴B代教化C楫复D以前言E告之F兴G从其计H贼果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指与……交好,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思相同。
B.以,文中用作介词,可译为把、将,与《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中的“以”意思不同。
C.奚,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何,与《齐桓晋文之事》“奚暇治礼义哉”中的“奚”意思不同。
D.谢事,文中指辞官。同样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乞骸骨、致仕、请辞、告老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楫是太原忻州人.幼年时跟从元裕学习.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凭借儒生的身份参与词赋科选拔考试并入选。
B商挺将许楫所说的话上奏,建议最终被接纳。三年后,屯垦完成,果然获利。因此,许楫升任左右司员外郎。
C.武冈有个富民打死了出征的军人,却暗中利诱他家佃户代自己服刑,许楫查明情况后将佃户释放并关押富民。
D.柯三八、汪千十等人做了盗寇,行省右丞教化派兵追捕,双方相持了七个月,许楫只身骑马前往贼寇处招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募民立屯田,岁可得谷,给王府之需。(4分)
(2)公欲百姓死耶 生耶 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4分)
14.《元史》将许楫纳入“良臣”之列,请简要说明其作为“良臣”的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⒉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万里瞿塘月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以“万里”开篇,极言空间之寥廓、邈远,将诗歌置于宏大的背景之中。
B首联中的“六上弦”与最后一句中的“夜久”相呼应,体现诗人望月时间之久。
C.“时时”“故故”相对,都是时常、常常的意思,月光常常照亮暗室,洒满蓝天。
D“风襟静”与乌鹊南飞视听结合,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乌鹊久久盘旋。
16.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比冉有更谦虚,从“ , ”两句可以看出。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水的景象,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苏轼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江水的汹涌。
(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
的道理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搭子社交”在年轻人中有多火 ①根据一项关于年轻人社交的调查报告显示,②一半以上的年轻人有搭子,③而在31%的没有搭子的年轻人中,④仍然有超过一半的人想要个搭子。⑤不同于传统黏稠式的社交,⑥搭子社交无需大量的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关系、情感的培育,⑦带着明确的任务和目的精准出击,⑧双方能共同分享完成某项任务的快乐,⑨因此能保持较为清晰的边界感和分寸感,不会造成太大的社交压力。而如今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以及用户画像颗粒度的不断细化,都让精准搜索兴趣和精准匹配成为可能。
不仅如此,"搭子社交"在某种程度上让年轻人打破了自己的社交圈层和边界。在传统的社交中, A ,以及社交惯性、环境等因素,只能在一些狭窄的空间内、重复的场景内进行社交活动。基于“趣缘”打造的社交关系.则突破了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藩篱”,大大丰富了社交的开放度和多样性。 B ,浅于朋友、重于同事的浅社交所产生的“弱关系”,因为彼此之间资源的异质性,或还在短暂的陪伴之外带来其他的社会支持。
18.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
意。(6分)
19.请在文中第二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冬天是被一场场北风送来的。北风随意一点,天就蓝了,天底下的事物纷纷变身。叶子变得五彩斑斓后,四处投递着消息。土地变得坚硬而冷峻,收获了庄稼之后,它们敞开的襟怀犹如无边的莽原。空气变得干燥,人们念着“开北风了”去晒瓜干。秋地瓜被切成薄薄的晾晒在大地上,在北风和日头的双重照料下,很快成了脆响的口粮。北风抚摸着田野,大地上作物越来越少,麦苗嫩嫩的小腰身接过时令衔接的大旗。
冬天是被萝卜送来的。菜园里汹涌的白菜萝卜在做最后的冲刺,一天一个样子地生长。“立冬收萝卜,小雪收白菜。”立冬了,不能再把萝卜放在露天撒野。而从霜降到小雪,正是白菜越长越壮实的时候。立冬后,早晚会有些霜冻,但是白菜的筋骨结实,越冷,越长得瓷实;越冷,越生得鲜美。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场场”“纷纷”薄薄”,说说它们和“场”“纷”“薄”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21.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2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哈姆雷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人生在世,难免会陷入两难之境。但两难之境中隐藏着改变人的巨大力量,学会选择,勇敢突破,才能在两难之境中找出一条出路。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鹿邑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学习的就是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和文明”错,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其学习内容多是继承,积累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文明而有所得”“在‘诗’‘礼’‘乐’……‘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四个方面”可知,学习的内容并不止“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和文明”]
2.D(“如果一无所知,学习本身就没有新意”错,原文是“如果从无出发,所提出来的看法可能只是重复已有的,不会有什么新的意义”,并未提及学习行为本身是否有新意。〉
3.C(材料一第二段主要阐述了孟子的“约学”主张、即“学习只要提纲挈领.掌握要旨即可”。C项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三人认真精读.而诸葛亮从总体上把握书本的大致内容.诸葛亮的读书方法符合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A项,孔子的意思是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这体现的是孔子的“博学”主张。B项孔子的意思是让他在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体现其活到老学到老的好学精神,这是孔子的“博学”主张。D项,表达的是孔子对“学与思”的关系的思考。)
4.①“思”“以”学为基础“思”“离不开”“学”。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习掌握了前人已有的知识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往前走一步:创造性思想成果的形成也需要建立在对现有知识的把握之上。②“学”也离不开“思”。荀子认为仅仅停留在“学”之上,没有“思”,对整个认识没有新的推进.那么也只是被前人的知识困住。(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提倡“博学”:孔子认为.广泛地学习知识,可以改变人,塑造人,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这对于当今青少年来说.启示他们要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②主张“除恶养善”:孟子认为人心本善,只是由于追求耳目之欲而丧失了本心,因此,需要“求放心”。即找回失去的本心。这个过程需要有足够的理性审视和判断能力,不因外物的迷惑而盲目纵欲。这对于当今青少年来说.启示他们应该时常自我反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要学会自我管理和约束.克制自己的欲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③强调“思辨”:荀子认为,学习不能离开思考,思辨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当今青少年来说,启示他们要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避免盲目接受知识。(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D(“可见这里民风淳朴和谐,居民平时也会互相帮助”错,选文并无交代。)
7.C(“前文已经多处埋下相应的伏笔”错,丈夫最后的决定完全是意料之外,前文对他着墨不多,并无相应的伏笔。)
8.①担心丈夫回来以后会责怪甚至殴打自己.宁愿丈夫不回来。②听到门响却不是丈夫回来以后,冉娜开始产生动摇,不敢面对即将回家的丈夫.心里十分沉重。③丈夫回来后.冉娜犹豫要不要主动告诉丈夫自己带回街坊孩子的事情,并进行了试探。④在听到丈夫确定的回答后·冉娜放下心来,告诉丈夫孩子已经在这儿了。(每点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物质“穷”与精神“富”的矛盾:孩子们没有鞋穿,日常餐食只有黑面包和鱼,冉娜和渔夫的辛苦劳作等,都体现出当时人们贫困,艰难的生活.物质条件恶劣。但冉娜,渔夫不顾自己生活苦难选择主动收养失去父母的孩子的善良,以及街坊西玛临死也不忘孩子的伟大的母爱.都展现出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②人性“富”与社会环境“穷”的矛盾:冉娜、渔夫、西玛身上都展现出了人性的温暖.但他们都不得不面对现实的苦难v寄寓了作者对“穷苦人”的深切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每点3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FH(原文标点为:会以参政高兴代教化,楫复以前言告之,兴从其计,贼果降。)
11.A(“帝善其对”中的“善”指认为……好,形容词意动用法。B项“以无厚人有间”中“以”的意思是用。C项,“奚暇治礼义哉”中的“奚”意思是哪里)
12.B(“因此,许楫升任左右司员外郎”错,前后因果不成立,且许辑担任左右司员外郎是至元十三年。)
13.(1)如果召募百姓马上去屯田,每年可收获的谷物,能够供给王府的需要。(“立”“岁”“给”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阁下是要百姓死 还是要百姓活 如果要百姓死,即使万锭也可以征敛。(“……耶 ……耶 ”“虽”“征”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才德兼备。②善于进言,重视农耕。③查案细致,秉持公正。(每点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许楫字公度,是太原忻州人。幼年跟随元裕学习,十五岁的时候,凭借儒生的身份参与词赋科选拔考试而入选,河东宣抚司又推举他为贤良方正孝廉。许辑到了京城后,被平章王文统任命为中书省下属官员,(许楫)拒绝接任文簿官,而改任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许衡非常器重许楫。一天(许楫)随省臣立在殿下v元世祖见他胡须飘飘,身材魁伟,问;“你是秀才么 ”许楫顿首回答说:“臣在学做秀才罢了,不敢自称是秀才。”皇帝觉得他答问很好,任命他为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并兼承发司事。
不久,朝中设立大司农司,把许楫任命为劝农副使。当时商挺任安西王相,途中与许楫相遇,许楫便说:“京兆的西郊,有几千顷荒地,宋、金之时曾经屯垦过,如果召募百姓马上去屯田,每年可收获的谷物.能够供给王府的需要。”商挺将此话奏于皇上,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三年后,屯垦完成.果然获利。不久.许楫被授予全符.并被任命为陕西道劝农使。
至元十三年,宋朝被平定,皇上命中书平章政事廉希宪在荆南府行中书之职,任命许楫为左右司员外郎。荆南的父老抬着金帛来求见,许楫说:“你们已经是大元的百姓,现在设立官吏来安抚教导你们,为何要用金帛来求见 ”第二年,(许楫)升为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冈有一个打死了出征军人的富民,暗中以一半家产利诱他家佃户,代自己服刑。许楫察知实情后.释放了佃户,关押了富民,人们都很佩服他的英明。后来(许楫)改任江西逍提刑按察副使,行省下令招讨使郭昂讨伐叛贼董旗,俘获的贼兵很多,经许楫查问后发现有良民六百多人.都遣返还乡。
至元二十三年.(许楫)被授以中议大夫,徵州总管。桑哥设立尚书,总管全国钱粮,户部尚书王巨济.仗势剥削百姓,派遣官吏征徽州人民的钱.多了二千锭。王巨济还觉得少而发怒.要再加千锭,许楫至巨济处对他说:"阁下是要百姓死 还是要百姓活 如果要百姓死,即使万锭也可以征敛。"巨济消除了怒气,徽州幸免征赋。许楫任期满后政绩考核合格便离去。微州的绩溪,歙县民众柯三八,汪千十等.因饥荒险阻做了盗寇。行省右丞教化派兵去追摘,双方相持七个月,才派人前往说服。三八等人说:“只要许总管来.我们就投降。"行省立即发驿书召许楫,命他前往招降。许楫只身骑马前往贼寇处,众人见许楫到来.都拜倒说:“许公既然来了,就请签署招降文书交给我们。"许楫回报教化,请退兵一舍的距离,让他们自己来投降。(教化)不听他的话。正逢朝廷用参政高兴代替教化.许楫再把原来的话告诉高兴(高兴)听从他的建议,做盗寇的民众果然投降。至元二十四年,(许楫被)授予太中大夫.东平总管。他辞官二年后逝世,终年七十岁。
15.D(“视听结合”错误.这里静中有动,应是动静结合。)
16.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孤独寂寞的月夜与悠远绵长的思情相织相融。②直抒胸臆:“泪脸”描写诗人挂满泪痕的脸,突显诗人内心的凄苦与悲痛。③借物抒怀:南飞乌鹊疲倦地落在江边栖息,也是诗人的自况,展现诗人在外漂泊之孤苦。(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非曰能之愿学焉(2)白露横江 卷起千堆雪(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得分)
18.语句①可修改为:一项关于年轻人社交的调查报告显示。语句⑥可修改为:搭子社交无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关系.情感的培育。语句⑨可修改为:又能保持较为清晰的边界感和分寸感。(语句①“根据”与“显示”句式杂糅,可删去其中一个;语句⑥“大量的”语序不当,应修饰“时间和精力”;语句⑨“因此”关联词不当.前后是并列关系。序号正确各1分,修改正确各1分,其他改法酌情给分)
19.A年轻人囿于时间和精力有限B相比熟人社交的“强关系”(每处2分,符合大意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三个重叠形式“场场”“纷纷”“薄薄”与“场”“纷”“薄”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场场”突出刮北风的次数之多;“纷纷”表示接二连三地.表现天底下发生变化的事物范围之广“薄薄”意为很薄,更突出被晾晒的秋地瓜的外在特征。(3分,酌情给分)
21.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叶子以人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叶子通过颜色变化来传达着冬天的到来的现象;②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收获庄稼后的土地与无边的莽原类比.突出冬日土地的平旷。(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越冷”后的两个逗号将季节特点“越冷”独立出来,起强调作用,突出立冬后天气的变化。“越长得瓷实”后的逗号将白菜的生长情况分隔开.让语言具有韵律感,体现白菜瓷实,鲜美的特点。(3分,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两难之境指生活中遇到的难以抉择的处境。《哈姆雷特》以及《孟子》中都有写到人生的两难之境。哈姆雷特的延宕、犹豫让他错失复仇良机,孟子则认为面临两难之境时"取义"更为重要。对此,我们可以展开思考如何在两难之境中进行选择,如何应对两难之境,这需要我们有着更高的目标和精神追求,需要我们拥有直面自我,敢于突破的勇气……能够突破两难之境,则是树立我们独特人格、改变自我的契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