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案+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案+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9 19:58:37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在传统教育中,人们会引导通过“格物”“致知”来实现儒家“平天下”的最高理想,在丁肇中的演讲中,“格物致知精神”应如何理解呢?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
知人论世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提出实现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知识链接
读准字音。
瞭望(   )   周刊(   )  授予(   )
荣誉(   )   缅怀(   )  恰当(   )
儒家(   )   埋没(   )  哲学(   )
凳子(   )   毅力(   )  彷徨(   )
正音释义
liào
kān

miǎn


dèng


qià
zhé
páng
解释词语。
〔修身〕
〔彷徨〕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正音释义
整体感知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由征文获奖引出演讲的主题——中国学生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12段):揭露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分析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年青一代提出希望。
文本研读
1.《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文本研读
  2.既然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早已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那么演讲者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因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传统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田地,这种教育只是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而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
文本研读
3.演讲者列举王阳明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举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因头痛而宣告失败的例子,说明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印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文本研读
  4.演讲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对现代的学生有哪些弊病?
  导致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验精神的培养。
文本研读
5.演讲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文本研读
  6.演讲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谈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的?
  ①从研究学术方面。我们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②从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方面。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合作探究
  1.这篇演讲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
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先讲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的例子;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
解决问题:演讲者以自己求学科研的经历,告诫中国学生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合作探究
  2.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证,有什么好处?
  ①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印证自己的观点,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
  ②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合作探究
  3.演讲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
合作探究
  征文活动的主题是“情系中华”,丁肇中写了《怀念》一文,深切怀念了自己的父亲。在颁奖会上,他谈起自己的父亲,并由父亲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自己则受中西方两种教育,自然地过渡到谈中国学生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话题。由于演讲者是科学家,而且接受中西方教育,深知二者差异,所以他谈教育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合作探究
  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演讲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演讲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事例加以印证,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阐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年青一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作者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提出教育要重视实践的观点。下列观点与作者的这一观点相似的一项是(  )
A.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B.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D.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的一颗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歌德)
2.下列对这篇讲演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B.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所以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C.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
卢新宁
①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
②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③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荫庇,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梦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④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
…………
⑤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⑥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世故老道,善于表演,懂得讨巧?而大学会不会像有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⑦我有一位多年前毕业的同事,在谈到社会、时代时,他很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需要的不是适应,而是坚守。”这让我想起中文系诞生百年时,陈平原先生的一席话。他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⑧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
⑨……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07月06日,有删改)
(1)选出下列对文意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⑥段中“粉碎机”是指具有否定、解构能力的怀疑心态。
B.⑦段中作者引用了同事的话,“这个社会需要的不是适应,而是坚守”。这里的“适应”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坚守”就是坚持正确的东西,坚守自己的道德、理想等。
C.本文议题比较严肃,但是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活泼,感人肺腑,发人深省。
D.在演讲中,演讲者以学姐的身份,真情投入,联系自己和在座同学的学习生活,对比当今和过去,深刻地分析了两个时代的不同特点,精辟论述了北大中文系学生最需要的思想品质,这对我们也很有启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照片上的西南联大时期的知识分子?阅读第⑦段,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4)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项,高尔基强调的是要有创意。B项,齐白石强调的是要有创意。C项,陆游强调的是实践。D项,歌德强调的是要有大胆的见解。
2.【答案】A
【解析】根据课文中“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这句话可知,A项的说法错误。
3.(1)【答案】B
【解析】这里的“适应”是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2)【答案】我们更需要信仰。
【解析】根据文章中“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进行归纳:我们更需要信仰。
(3)【答案】举例论证,是为了论证“我们更需要信仰”这一中心论点。西南联大时期的知识分子,虽然生活困窘,但是他们有坚定的信仰,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结合文中所举事例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注意分析清楚所举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观点。这是举例论证,是为了论证“我们更需要信仰”这一中心论点;结合“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分析,当时的知识分子,物质匮乏,生活困窘,但是他们有坚定的信仰,胸怀天下,追求学问,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他们值得我们学习。
(4)【答案】示例: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这句话,我们现在是中学生,还没有走上社会,但无论外界环境怎样变化,我们都应该守住自己的内心,看护好我们的“激情和理想”。
【解析】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围绕信仰、骨气、理想来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