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
一、单选题
1.清末有人感慨:“从政治上观之,上海为外力侵占入首地、发轫地;从物质上观之,则上海又为全国文明发轫地。即以交通论,今者轮船纵横,邮电遍国,试推原此事之导线,则上海实开其先。”这反映出( )
A.上海社会生活的半封建特征 B.列强在中国攫取大量利益
C.开埠通商推动上海的城市化 D.中国交通取得了长足进步
2.中医药学以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典籍著称于世。下列典籍按问世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温疫论》 ②《黄帝内经》 ③《伤寒杂病论》 ④《本草纲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②①③④
3.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制定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其主要内容为“四苗防六病”,使儿童获得对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等疾病的免疫。1992年又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范畴。这表明( )
A.基础计划免疫实行确保了儿童健康 B.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
C.我国已建立了完备的医疗卫生体系 D.疫苗的普及得益于计划经济的完善
4. 19世纪30年代,英国成立了研究霍乱的特别委员会。1848年,英国通过了社会保健法。1850年,英国成立了国家卫生局。有关童工、女工、孕妇、职业病和卫生保健的法规也逐渐颁布。这些措施( )
A.确保疫病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B.完善了英国卫生法律体系
C.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D.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活动,重点是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的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这些做法( )
A.推动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 B.有利于增进群众的政治认同
C.提高了防疫人员的医疗水平 D.迅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面貌
6.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与应用,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下列古代医学成就为屠呦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是( )
A.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青蒿药效的记载
B.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
C.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有关青蒿药方的记载
D.唐朝的《新修本草》中关于药物性能功用的介绍
7.中世纪时,黑死病横行欧洲,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感染,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头顶戴着黑帽,戴上可过滤空气、状如鸟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护着,手着白手套,持一木棍,用来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或指挥病人如何疗病,后人称之为“鸟嘴医生”。“鸟嘴医生”的出现,说明了当时( )
A.将防疫与巫术连在一起 B.逐渐重视公共卫生防治
C.掌握了初步的防疫知识 D.已经建立疫病救治机构
8.下表所示为某学习小组搜集的相关史料。他们由此得出的推论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
秦始皇焚书诏令中,规定“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北魏周澹)尤善医药....太宗(明元帝)尝苦风头眩,澹治得愈,由此见宠,位至特进,赐爵成德侯 《魏书·周澹传》
有以医术人仕者,同明经(科举科目)例处分 《唐会要·医术》
A.政府主导医学发展 B.医学受到官方的重视
C.社会崇医之风兴盛 D.医者社会地位的提高
9.1969年,北京人口增多,政府为了解决出行困难,建成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开通后老百姓积极体验地铁。1978年后,中国地铁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大城市建成多条地铁干线,通勤时间大大缩短。这说明地铁建设( )
A.导致财政赤字严重 B.容易造成交通拥堵
C.符合人们出行需求 D.推动国际贸易繁荣
10.下图所示为2015~2020年我国高铁客运量及旅客周转量占比情况(单位:%)。据此可判断,我国( )
A.交通体系呈现立体发展的趋势 B.高铁发展冲破了传统运输的弊端
C.高铁核心技术发展领先于世界 D.技术进步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11.詹天佑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中说道:“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地……只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据此推断,京张铁路的修筑( )
A.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 B.使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
C.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D.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流
12.19世纪有一条运河的开辟被认为是“恢复通往东方的道路而且成为复活旧商路的重要一步”。但是,开辟这条运河的最初想法“却是由法国人推动的,其最终目的是制约英国”。这条运河是( )
A.米迪运河 B.伊利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苏伊士运河
13.唐代驿传制度也有很大发展。在水陆交通要道上,大约每三十里设一驿,全国共有驿一千六百四十三所,其中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驿二百六十所,水陆相兼驿八十六所。这说明了( )
A.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邮政制度 B.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和中外经济交流
C.加强基层政治的治理 D.便利官吏往来和政策颁行
14.1955年5月,山西省高平县某乡成立卫生保健站,经费来源主要有三:农民群众的保健费、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益金和医疗业务收入,社员看病时只收药费。该举动得到卫生部肯定,并在我国部分地区推广。由此可知,当时农村( )
A.生产关系调整推动社会保障变革 B.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C.农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得以解决 D.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5.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放开交通运输市场、建立社会化融资机制方面进行开创性探索,积极扭转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交通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举措旨在说明( )
A.促进城市交通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B.交通网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需
C.有利于不同交通有序竞争 D.中国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中国驿道网络构建源于先秦时的信息传递,商代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称“驲传”,周代始筑“大道”用于王室同诸侯的联系。至周代驿道网络已见雏形。秦并六国后大修驰道,推行“车同轨”等政策,极大促进了国家驿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汉唐时期,驿道交通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网络也更趋完善。唐代以京城长安为中心修筑的驿道交通线覆盖全国。元朝疆域辽阔,各种军事行动频繁,因之所构建的驿道交通网络比前代规模更大,组织也更加严密。为加强对辽阔疆域和繁多政区的有效控制,清康、雍、乾三朝苦心经营,集历代驿道交通建设之大成,又据本朝特点加以“损益”,最终构建出中国历史上效率最高、驿路分布最广、组织也最为复杂的驿道交通体系,使中国古代交通达到了鼎盛时期。作为古代中国城市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众多行政中心城市的有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表明,与驿道交通建设一样,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动力最主要是来自于封建专制王朝的政治需要。为实现对各地城市的控制与管理,历朝统治者除了推行文官制度派出各级官员到各城市实现统治外,加强朝廷与各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也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中国驿道交通格外发达的原因之所在。通过驿道网络,朝廷便可以便捷地与各级城市进行信息、物资和人员的交流,从而实现王权对于辽阔疆域的控制与管理。这样也就形成了古代中国驿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紧密关联,驿道交通网络遂成为行政中心城市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性保障。
——摘自鲍成志《古代中国交通网络变迁对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通网络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交通网络变迁对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欧洲最早的一次鼠疫发生在6世纪的查士丁尼帝国。14世纪的欧洲战争频繁,加之粮食歉收,助推了“黑死病”在欧洲的肆虐。据记载,该病最初流行于亚洲内地,后经君士坦丁堡延至意大利、法国,14世纪中叶又传入英国、德国乃至俄罗斯,夺走欧洲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引发劳动力工资增长、货币租税形成以及采邑制度和契约义务的瓦解。在14世纪,该病在西班牙先后爆发了6次,在意大利爆发了3次;14~17世纪里,在法国爆发了6次。至1720年,马赛暴发的鼠疫,则是欧洲最后一次鼠疫。至20世纪,随着青霉素等药物出现,鼠疫才被人们制服。对于鼠疫,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写道: “健康的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触,就染上了病,那情形仿佛干柴凑着烈火那样容易燃烧起来……连信仰虔诚的教士也接连死去。”这不仅使得怀疑论兴起,还引发人们对人生的重新思考。
——摘编自高玉宽《中世纪欧洲鼠疫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920~1921年,东北鼠疫肇始于海拉尔(位于呼伦贝尔草原),当地旱獭是病菌的主要携带者。此时恰逢俄境动荡,沙俄白军“纷纷东窜,我境满海各站,俄兵充塞街衢”,车站秩序混乱。部分居民害怕被检查,发病时不敢报告,病死后或弃尸荒野,最终鼠疫经由铁路蔓延至东北全境乃至境外。面对疫情,奉天政府则颁布《各省区筹赈办法大纲》将救灾款项交由地方解决。疫情爆发后,哈尔滨防疫医院院长伍连德提出:“由华人力求清洁,自为预防”的建议,后亲赴海拉尔调查,通过化验确证为肺疫菌(鼠疫),并公布其病理及治疗方法等。政府则设立防疫总处,统计病例,并出版防疫日报,专门报道鼠疫的流行情况、政府的防疫措施。政府还发布了养阴清肺汤、神仙活命汤等供居民购买或配置。社会大型医疗机构对染疫患者进行收容及治疗,民间的个体医生也开门为鼠疫患者进行诊疗。此外,官商居民“不待警界之传谕,已各严行防范,均于住室、街道,满垫石灰”。
——摘编自梁坤莲《1920~1921年东北鼠疫流行与社会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鼠疫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1921年东北鼠疫流行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鼠疫防治的认识。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材料表明,上海作为列强侵华的首要之地,同时也是最早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成为全国文明的领头羊,交通通讯事业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可见上海通商客观上推动了自身的城市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上海社会生活的封建特征,排除A项;列强攫取中国利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中国交通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中医药的史实。①《温疫论》出现于1642年;②《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与西汉之间;③《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④《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撰写的。 时间先后顺序是②③④①,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公共疾病的防控,在儿童计划免疫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B项正确;“确保了儿童健康”说法绝对,排除A项;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包含很多内容,材料只涉及儿童计划免疫问题,排除C项;改革开放以来计划免疫工作的成就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据材料可知,英国设立卫生保健机构,颁布法令法规保障公共卫生事业,这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C项正确;疫病问题不可能解决, “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1848年“公共卫生法案”的通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案,由此开始建立起了全国性的公共卫生体系,故“完善”说法错误,排除B项;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与“英国通过了社会保健法……国家卫生局”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依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可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的健康的关怀,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材料知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城市卫生治理工作的重视,无法得出推动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排除A项;防疫宣传与防疫人员的医疗水平的提高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宣传活动,无法体现其产生的效果,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根据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B项正确;根据所学,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唐朝的《新修本草》都没有为屠呦呦的研究提供基础,排除A、C、D选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题干情境可知,中世纪时的“鸟嘴医生”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防止被病毒感染,说明当时已掌握了初步的防疫知识,C项正确;“鸟嘴医生”采用了比较科学的手段,没有与巫术联系在一起,排除A项;题干所述情形不属于公共卫生防治和救治机构建立的范畴,排除B、D项。故选C项。
8.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至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秦朝未禁医学之书,北魏时期的周澹因为擅长医药而得到皇帝的宠爱,位至特进,赐爵成德侯,《唐会要·医术》中提到有以医术人仕者,同明经(科举科目)例处分,说明医学在唐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科举科目,受到官方的重视,B项正确;秦始皇焚书时,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以保留,说明政府对医学的重视,而其他史料中并未提到政府对医学的推动作用,难以体现政府主导医学发展,排除A项;虽然医学在某些时期受到政府重视,但史料中并未体现出社会崇医之风兴盛的现象,排除C项;史料中只有唐代把医者地位的上升之道纳入科举,使其社会地位提高,故D项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7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69年,北京人口增多,政府为了解决出行困难,建成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开通后老百姓积极体验地铁。1978年后,中国地铁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大城市建成多条地铁干线,通勤时间大大缩短。这说明地铁是为了改善城市出行状况,C项正确;地铁建设导致财政赤字严重,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地铁的修建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排除B项;地铁主要是国内城市,不直接涉及国际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我国高铁客运量占铁路比重的37.9%,到2020年的五年内客运量占比达70.7%,也就是说在所有铁路运量中,高铁大概有三分之二的贡献量,同时我国高铁客运量占铁路比重与旅客周转率占比呈稳健上涨态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高铁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高铁的发展,不能说明交通体系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高铁客运量的情况,没有体现高铁发展的特点及与传统运输的对比,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中国高铁的发展,没有涉及中国高铁的技术,也没有涉及世界高铁的技术,不能反映高铁技术领先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地”可以看出京张铁路地理位置重要,可以促进经济交流,D项正确;由题中所述不能得出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的结论,排除A项;题中只涉及京张铁路的作用,无从体现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也没有谈及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排除B、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世纪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也即材料所述“恢复通往东方的道路”。苏伊士运河由法国推动开通,目的是与英国争夺殖民霸权,也即材料所述“由法国人推动”“目的是制约英国”,D项正确;法国米迪运河17世纪开通,排除A项;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 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与材料中“通往东方”“由法国人推动”不符,排除B项;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朝的驿路以长安和洛阳两京为中心,辐射至全国各地,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唐代驿传制度主要是供官吏往来和文书传递的,它便利了官吏往来和政策颁行,D项正确;古代专门接待往来官员和政府文书传递业务的组织制度以及为此而征发的徭役制度最早始于殷商,排除A项;唐代驿传制度当然也有利于商旅往来,但主要还是政治功能,且还是国内现象,排除B项;唐代驿传制度不是一种基层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年(中国)。根据材料“经费来源主要有三:农民群众的保健费、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益金和医疗业务收入,社员看病时只收药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期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方面采取合作社的方式进行,说明当时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推动社会保障变革,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并且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建立,排除B项;农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得以解决说法过于绝对,这时期我国农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还未得到解决,排除C项;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扭转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加快了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说明交通网建设已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需,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城市交通多样化、立体化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不同交通有序竞争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16.(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政府的推动;具有历史传承性;与政治目的紧密相连。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地方控制的需要;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政府的重视等。
(2)影响:对于古代中国行政中心城市体系的形成及运转至关重要;推动了行政中心城市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显示出古代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新趋向;改善了沿线城市的交通环境,促进了传统城市的新发展,同时催生了一些新兴城市,大大地推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国驿道网络构建源于先秦时的信息传递”可知,起源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商代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称‘驲传’,周代始筑‘大道’用于王室同诸侯的联系”可知,政府的推动;从发展的情况来看,具有历史传承性;根据材料“元朝疆域辽阔,各种军事行动频繁,因之所构建的驿道交通网络比前代规模更大,组织也更加严密”可知。与政治目的紧密相连。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可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地方控制的需要、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及政府的重视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影响:根据材料“通过驿道网络,朝廷便可以便捷地与各级城市进行信息、物资和人员的交流,从而实现王权对于辽阔疆域的控制与管理”“这样也就形成了古代中国驿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紧密关联,驿道交通网络遂成为行政中心城市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性保障”和所学可知,可从对于古代中国行政中心城市体系的形成及运转至关重要、推动行政中心城市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显示出古代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新趋向、改善了沿线城市的交通环境,促进了传统城市的新发展、催生了一些新兴城市,大大地推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等角度进行分析。
17.(1)特点:与饥荒、战争并行(引发原因多元);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具有明显的反复性;传染性强、危害性高。
(2)原因:人口增加对自然环境开发的加速;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流动加速;社会公众的公共卫生意识淡薄;北洋军阀混战,政府对抗疫支持力度较弱;交通发展,区域经济联系增强。
认识:政府和人民对于疫病发生应先做好预防工作;政府须充分发挥领导协调职能;防疫工作须政府与社会携手合作;防疫工作应立足实践、勇于创新、科学防疫;持续完善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中世纪(欧洲)。特点:根据材料一“14世纪的欧洲战争频繁,加之粮食歉收,助推了‘黑死病’在欧洲的肆虐。”可得出与饥荒、战争并行(引发原因多元); “该病最初流行于亚洲内地,后经君士坦丁堡延至意大利、法国,14世纪中叶又传入英国、德国乃至俄罗斯”可得出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 “在14世纪,该病在西班牙先后爆发了6次,在意大利爆发了3次;14-17世纪里,在法国爆发了6次。”可得出具有明显的反复性; “‘健康的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触,就染上了病,那情形仿佛干柴凑着烈火那样容易燃烧起来’”可得出传染性强、危害性高。
(2)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20~1921年(中国)和中世纪(欧洲)。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东北地区开发发展,可得出人口增加对自然环境开发的加速;根据材料二“此时恰逢俄境动荡,沙俄白军‘纷纷东窜,我境满海各站,俄兵充塞街衢’,车站秩序混乱。”可得出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流动加速; 材料二“部分居民害怕被检查,发病时不敢报告,病死后或弃尸荒野,最终鼠疫经由铁路蔓延至东北全境乃至境外。”可得出社会公众的公共卫生意识淡薄;据材料二“面对疫情,奉天政府则颁布《各省区筹赈办法大纲》将救灾款项交由地方解决。”可得出北洋军阀混战,政府对抗疫支持力度较弱;据材料二“最终鼠疫经由铁路蔓延至东北全境乃至境外。”可得出交通发展,区域经济联系增强。第二小问认识,从当时奉天政府应对疫情角度看,政府和人民对于疫病发生应先做好预防工作;政府须充分发挥领导协调职能;从社会民众层面看,防疫工作须政府与社会携手合作;从实践中看,防疫工作应立足实践、勇于创新、科学防疫;持续完善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