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8 23:31:52

文档简介

邯郸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目中出土于两河流域的占卜文献属于直接真实反应古代两河流域历史面貌的原始资料,C项正确;古代两河流域通用楔形文字,故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卜辞是考究君权神授的方式之一,排除D。
2.答案:A
解析:从浮雕的图案看,当时埃及王权受到神的保护,出现了等级关系,“战利品”体现了埃及与周边地区发生了战争,这说明国家机器已经初步建立,故选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表述在题干中体现不出。题干没有涉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4000年前(世界)。材料中的信息是大降温使哈拉巴文明衰亡,沉重打击了古埃及文明,故材料解释了气候变化对文明的重要影响,气候与上古时期世界文明变迁的关系,B项正确;农耕与游牧文明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利益,气候变化是外在推动因素,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气候问题。与“地理位置与文明兴衰的关系”的角度不符,排除C项;“证明了不同文明发展趋势的一致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太阳神沙马什把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授予汉谟拉比;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靠至高神阿胡拉马兹达之佑统治王国”可知宣扬君权神授,D项正确;不体现完善的官僚体系,排除A项;题干不涉及行省制度,排除B项;不强调法律治国,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没有货币……货币出现200年以后,埃及才随着商品量增加,正式使用货币进行大量交易”可以看出,埃及从物物交换到大量使用货币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贸易规模制约货币使用,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统治者对待货币态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铸币技术,排除B项;D项与材料意思相悖,排除D项。故选:C。
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由22个字母组成,被称为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向东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了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腓尼基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所以①②③处分别是尼基字母、阿拉马字母、拉丁字母,故选B;其他选项均错误,故排除A、C、D。故选:B.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印度的种姓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区别,种姓制度主要维护婆罗门、刹帝利的贵族特权,C项正确;种姓制度不是职业等级,而是社会等级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宣扬神权至高无上,排除B项;古罗马法中保留同态复仇习俗,排除D项。故选:C。
8.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古印度文化强调忠实于种姓社会秩序而不是忠于国家”“‘像观看自然现象那样无动于衷’地‘静静地看着整个帝国的崩溃’”可知,这突出说明古印度文化对种姓制度的推崇以及国家观念的淡薄,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古印度的文化,不能体现奴隶制文明高度发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古印度文化中国家观念的淡薄,未涉及社会本身的秩序,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种姓制度对古印度带来的影响是,国家意识欠缺,不是在谈文化传统,排除C项。故选:D。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谷物来自埃及、西西里等地,腌鱼来自西班牙等地,木材和沥青来自马其顿,铅来自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可知,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产品来自不同地方,表明交流比较频繁,商品贸易繁荣,C项正确;希腊人没有建立殖民帝国,只是零星地对外扩张,排除A项;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希腊有很多别的地方的物品,并不是强调希腊文明的外传,排除D项。故选:C。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公元前20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巴达实行寡头贵族政治,设立检察官并由平民选出,体现了民主的一面,但同时设立国王,符合材料“那里有监察官”“像民主制度管理的国家”“它是贵族制度”“存在着王政”的描述,C项正确;波斯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雅典不存在王政,排除B项;罗马共和国没有国王,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雅典居民构成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并非所有雅典居民都有民主权利,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数不足雅典居民的一半,B项正确;外邦人并没有享有参与雅典政治生活的权利,排除A项;奴隶不可以担任政府公职,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并非所有雅典居民都有民主权利,排除D项。故选B。
12.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西西里省在治理方面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如“行省总督在财政上只起监督作用”“具体事务由罗马国家派去的财务官负责”“当地居民一般案件的审判权由西西里的城市法庭掌握”,说明的是西西里省的设立提供了治理地方的经验,C项正确;材料与权力的制约平衡无关,排除A项;罗马属于奴隶主专制社会,排除B项;此时罗马处于共和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据材料“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城市市民,城市市民为争取自治权与封建主展开斗争,故选A项;城市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本身具有人身自由权,故排除B项;特许经营权属于经济层面,不是“政治权利”,故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城市自治权的获得,而非男女平等权的获得,故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末,法国国王在与教皇的斗争中,迫使教皇让步,控制了法国的征税权,反映出当时法国王权的强化,B项正确;教皇权威的沦丧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世纪欧洲民众信仰基督教,其宗教信仰并非多元的,排除C项;西欧国家的政教合一特征与法国国王同教皇间的斗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美洲文明。选择B:结合所学美洲文明的史实可知,马丘比丘城是印加人的文化成果。排除A、D:金字塔庙宇及20进制属于玛雅人创造的文化。排除C:“浮动园地”是阿兹特克人的发明。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玛雅文明。选择D:据材料“独特的文字”“历法纪年”“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神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属于中古时期美洲的玛雅文明。
1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史学界关于新航路开辟动因的两种对立观点说明,历史研究须辨析史料真伪,孤证不立,D项正确;仅有一个历史问题存在两种对立观点,不能说明历史研究“过于依赖主观判断”,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周一良、吴于廑的研究更符合事实,B项错误;在没有材料佐证的情况下,不能武断地将两种解释一并否定,C项错误。
1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而当他们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东岸航行时,不过是航行在早已由中国、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商人开辟的航线上”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古代的中西方文明的交流过程中,就存在东西方的航线,新航路开辟是对古代航线的扩展,因此新航路的开辟是古代文明与西欧扩张的共同结果,A项正确;“源于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往和联系”是对材料中古代文明交往的反映,而并没有反映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不能完全解读材料,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并不仅仅是航海技术的提高,排除C项;主要是因为西欧人对财富的追求,排除D项。故选A项。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选择D: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太平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航海家是麦哲伦,他最大的成就是其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排除A、B、C:发现美洲大陆的是哥伦布,发现好望角的是迪亚士,到达印度西海岸的是达·伽马,他们都没有进入太平洋。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德雷克的探险。选择C:据所学可知,英国的德雷克于1578年到达南美洲南端的合恩角,同时他还是继麦哲伦船队之后完成第二次环球航行的航海家。
21.答案:C
解析:材料中众多航海家的航线的开辟使得人们更多地去认识了世界,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选择C;新航线的开辟没有实现寻金梦,排除A;新航线的开辟没有建立世界范围内各大洲之间的联系,排除B;新航路的开辟使地中海沿岸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不是这些航路的开辟,排除D。故选:C。
2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反映的是中国与美洲之间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这一贸易在西班牙人的主导下横渡太平洋,故选D。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横渡太平洋,与大西洋和印度洋无关,排除A、B。三角贸易涉及奴隶买卖,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与此无关,排除C。
2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国内资金更多流向政府债券或土地,而不是国内商业,这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从而制约了西班牙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中心的变化,无法得出西班牙成为世界中心的结论,故排除A项;资金流向政府债权,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生产,这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故排除D项。
24.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新航路开辟。选择B: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知,第一、二期(两期合计)东南亚沉船中中国沉船的数量较多,说明当时中国经东南亚的海外贸易较为发达;第三、四期(两期合计),葡萄牙、荷兰在东南亚的沉船数量明显超过中国,这说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在对外贸易活动中逐渐占据主导权。排除A:“始终”的说法错误。排除C:海上争霸活动会影响到商业贸易,“摧毁”说法错误。排除D:由沉船的数量不能判定英国在海上获取了控制权,且材料没有涉及英国。
2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7世纪的英国,不仅购茶价格昂贵,而且茶叶供应量极小。后来,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逐渐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可知,17世纪以来,英国的茶叶供给量大增,说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B项正确;此时工业革命并未发生,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英国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中心,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茶叶受到了英国民众的普遍接纳,排除D项。故选B项。
26.答案:B
解析:根据“他们携带了各种农具、生产装备,并带上了欧洲的各种农作物种子和藤条、秧苗、葡萄藤、甘蔗苗等”可以看出,新航路的开辟把新的生产方式的物种带到了美洲等地,有利于当地的开发与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世界市场,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对美洲的影响,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屠杀印第安人,排除D。
2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中世纪天主教会宣扬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否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苦行禁欲,这也即材料提及的“中世纪纱幕”。14-17世纪欧洲兴起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也即材料所述“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成为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文艺复兴实质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地理位置和文化遗存是次要因素,排除A项、B项;当时西欧各国都面临宗教神权的束缚,这不能解释文艺复兴发端于意大利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8.D【详解】根据材料“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可知,材料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为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D项正确;宗教改革受益于文艺复兴运动,排除A项;启蒙运动提供了理性王国的蓝图,排除B项;文艺复兴引导人们开始关注人本身,排除C项。故选D项。
2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热”在欧洲流行,启蒙思想家论及中国文化,这说明中国文化西传影响了启蒙运动,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儒家文化的发展,排除A项;并不是所有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文化,排除B项;启蒙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对权力的使用,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会停止。……行政权从属于立法权,行政权是不专制了,如果议会至上,那么议会也会形成专制”可知,孟德斯鸠认为,权力被滥用是万古不变的经验,但是若遇到界限就会停止,说明权力要在限制的范围内行使,提倡分权制衡理论,A项正确;社会契约至上是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公平公正,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天赋人权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人民主权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1.答案:(1)土地的封赐。实质是封建等级制度。(4分)
(2)西欧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2分)
(3)政治:市民阶层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经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对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思想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气象促进了大学的兴起。(每个角度2分,共6分)
32.答案:(1)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市民对抗领主的斗争;得到王权的支持;行会力量的推动。(每点2分,共8分)
(2)内容:反对封建割据,支持集权统一;反对领主统治,争取城市自治;反对领主任意课税,要求减免赋税负担。(1点2分,2点3分)
积极作用:冲击了封建势力,推动了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市民政治地位上升,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1点2分,2点3分)
33.答案:(1)原因:宗教改革的影响;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人文精神的传播。(每点2分,共6分)
(2)评析:19世纪中后期,巴黎的社交方式向公共性、大众化方向发展。这种趋向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另一方面是因为在革命运动的推动下,法国共和制逐步确立,公民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这一转变反映了法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8分)邯郸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题
说明: 1. 本试卷共8页, 满分 100分, 时间75 分钟。
2. 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选题(每题2分, 共 60分)
1. 古代两河流域居民通过观察牲畜内脏卜,统称为脏卜。脏卜内容包罗万象,数量众多。出土的古巴比伦时期的占卜文献中,有 88%属于脏卜卜辞。
以下对脏卜卜辞的史料价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卜辞用象形文字书写而留存与于后世
B. 占卜为迷信行为,脏卜卜辞无史料价值:
C. 卜辞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的第一手史料:
D.卜辞可印证君权神授的历史事实
2.下图浮雕中,纳尔迈高坐九级台阶上的殿堂,上方有保护他的女神,身后是其随从,前方是牛、羊、俘虏等战利品。据此推知,当时的埃及 ( )
A. 初步具备国家形态 B. 对外征战无往不胜
C. 建立完备官僚系统 D.农业生产备受重视
3.有学者认为,在距今4000年前,地球经历过一场大降温的过程,结束了早前人类的“黄金时代”,使两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衰亡,沉重打击了古埃及文明,更使得印欧人不得不向四周迁徙,冲击着欧亚各临近文明。这( )
A. 说明了农耕与游牧文明冲突根源
B. 诠释了气候变化对文明的重要影响
C. 分析了地理位置与文明兴衰的关系
D. 证明了不同文明发展趋势的一致性
4.《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上半段有一幅浮雕,太阳神沙马什把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授予汉谟拉比;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宜称靠至高神阿胡拉马兹达之佑统治王国。这反映两个国家统治的共同点是( )
A. 建立完善官僚体系 B. 实行行省制度
C. 依靠法律进行统治 D. 宣扬君权神授
高一历史试题(共8页)第1页
5. 古代社会,没有货币人们也能够相处,物物交换是重要的形式。古埃及作为一个中央集权控制的。经济体,拥有大量财富,但货币出现200年以后,古埃及才随着商品量增加,正式使用货币进行大量交易。这说明( )
A. 统治者不支持货币使用 B. 当时货币铸造技术落后
C. 贸易规模制约货币使用 D. 物物交换的形式更便利
6. 文字是一个文明的重要标志,如图是字母文字起源与演化表(缺失)。
下列选项中,对该表补充完全正确的是( )
字母文字起源与演化
A. ①拉丁字母②腓尼基字母③阿拉马字母
B. ①腓尼基字母②阿拉马字母③拉丁字母
C. ①阿拉马字母②拉丁字母③腓尼基字母
D. ①腓尼基字母②拉丁字母③阿拉马字母
7. 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
这说明种姓制度 ( )
A. 强调职业等级贵贱分明 B. 宣扬神权至高无上
C.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D. 保留同态复仇习俗
8. 古印度文化强调忠实于种姓社会秩序而不是忠于国家,种姓等级制度的地位甚至“比任何政治制度都要高”;当印度帝国遭遇分崩离析危机时,不同种姓的村民却能够“像观看自然现象那样无动于衷”地“静静地看着整个帝国的崩溃”.这突出说明,古印度( )
A. 奴隶制文明高度发达 B. 社会等级秩序森严
C. 文化传统根深蒂固 D. 人们国家观念淡薄
9. 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谷物来自埃及、西西里等地,腌鱼来自西班牙等地,木材和沥青来自马其顿,铅来自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这些史实可以用于说明( )
A. 希腊人建立了殖民帝国 B.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环地中海地区贸易繁荣 D. 希腊文明扩展到欧亚大陆
10. 在谈论某一政体时,柏拉图认为:“它在我看来确实像独裁制度(那里有监察官),可是,有时我觉得它非常像由民主制度管理的国家。但话说回来,要否认它是贵族制度明显又是愚蠢的,那里还存在着王政。”柏拉图论述的是( )
A. 波斯帝国政体 B. 雅典政体-
C. 斯巴达政体 D. 罗马共和政体
高一历史试题8(共8页) 第2页
11.下列对图数据的分析,与史实相符的是 ( )
A. 外邦人同样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B. 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数不足雅典居民的一半
C. 占据人口近半数的奴隶可以担任政府公职
D. 全体自由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
12. 公元前241年. 西西里省成立,行省总督在财政上只起监督作用,具体事务由罗马国家派去的财务官负责;当地居民一般案件的审判权由西西里的城市法庭掌握;同时还设立了专门审理控诉行省总督案件的特殊法庭。
西西里省的设立( )
A. 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平衡 B. 推动了罗马民主政治的建立
C. 提供了有效治理地方的经验 D. 巩固了罗马帝国的扩张成果
13.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 城市自治权 B. 人身自由权
C. 特许经营权 D. 男女平等权
14. 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了敕令,规定各地的教士在没有得到教皇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向世俗的君主纳税。法国国王随即宣布法国境内的臣民未经自己允许、不得将金银货币等战略物.资输送出国。次年,教皇不得不允许教士自行纳税,无需经过教皇同意。这反映了当时( )
A. 教皇权威的沦丧 B. 法国王权的强化
C. 欧洲民众多元的宗教信仰 D. 西欧国家的政教合一特征
15. 西班牙殖民者到达美洲以前,印第安人以其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印加人创造的“独特”文化是 ( )
A. 金字塔庙宇 B. 马丘比丘城
C.“浮动园地” D. 20 进制
16. 以下是某同学的历史学习大纲选录,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一、独特的文字 二、复杂的历法纪年 三、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四、有壁画装饰的神庙
A. 印加文明 B. 阿兹特克文明
C. 古巴比伦文明 D. 玛雅文明
高一历史试题(共8页) 第3页
17.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周一良、吴于虚认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控制传统商路。”而雷海宗则认为:“阻塞原有东方贸易路线的正是西欧人,而土耳其人想要继续维持旧商路反被西欧人所阻挠。”这说明( )
A. 历史研究过于依赖主观判断
B. 周一良、吴于廑的研究比较符合事实
C. 两种解释均背离了历史真实
D. 历史研究须辨析史料真伪,孤证不立
18. 有学者指出,当西班牙和葡萄牙15 世纪末开辟新航路时,欧洲沿大西洋东岸的航线已经被他们熟悉,而当他们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东岸航行时,不过是航行在早已由中国、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商人开辟的航线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新航路开辟( )
A. 是古代文明与西欧扩张的共同结果 B. 源于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往和联系
C. 取决于西欧的航海技术和航线探索 D. 主要是因为亚洲商人对财富的追求
19. 他率船队进入欧洲人所说的“大南海”后,历经100多天的航行,一直没有遭遇到狂风大浪,他的心情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他就给“大南海”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太平洋”。这位航海家最大的成就是 ( )
A. 发现美洲大陆 B. 发现了好望角
C. 到达印度西海岸 D. 其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20. 1578年,一名英国航海家到达南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即合恩角。他是继麦哲伦船队之后完成第二次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据此判断这是( )
A. 迪亚士的发现 B. 达·伽马的航行
C. 德雷克的探险 D. 哥伦布的远航
21. 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纽芬兰岛;16世纪,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航海图; 1642—1643年,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这些航线的开辟 ( )
A. 实现了西欧人的寻金梦 B. 建立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直接联系
C. 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 D.导致欧洲贸易中心移到大西洋沿岸
22. 全球航路开辟后,形成了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和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下图反映的8是( )不
A. 大西洋贸易 B. 印度洋贸易 C. 三角贸易 D. 太平洋贸易
23.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通过殖民扩张获得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但人们执着于投资卡斯蒂利亚的政府债券,而非投资商业。当政府债券给出百分之七的利率时,资金就流向它们; 当利率下调到百分之五时,资金就会流到土地上。据此可知,这一现象( )
A. 使西班牙成为世界中心 B. 促进了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
C. 阻碍了西班牙社会转型 D. 根源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高一历史试题(共8页)第4页
24. 下表为东南亚海域沉船数量(单位:艘) 及来源地(部分) 统计表。
据此可知 ( )
沉船编年 中国 葡萄牙 荷兰 西班牙 总计
第一期(约 1480—1567年) 3 2 0 0 5
第二期(约1570—1590年) 5 3 0 6 14
第三期 (约 1590—1650年) 4 11 14 5 34
第四期(约 1690--1730年) 3. 1. 11 1. 16
总计 15 17 25 12. 69
A. 西方殖民者始终掌握着东亚贸易主动权
B. 沉船的来源地折射贸易主导权变迁
C. 殖民者的海上争霸活动摧毁了商业贸易
D. 英国凭借武装帆船获得海洋控制权
25. 17世纪的英国,不仅购茶价格昂贵,而且茶叶供应量极小。后来,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逐渐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 1690年输入茶叶 41471 磅, 1712 年时已增长到约 16 万磅, 1717年时“茶叶已经代替丝绸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这一变化得益于
A. 工业革命提升了民众消费能力 B. 全球商品贸易的逐步发展
C. 英国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中心 D. 英国民众普遍接纳了茶叶
26. 1493—1496年,哥伦布率西班牙船队第二次航渡美洲时,船队随行人员除了水手和军士,还有农夫、工匠等,他们携带了各种农具、生产装备,并带上了欧洲的各种农作物种子和藤条、秧苗、葡萄藤、甘蔗苗等。
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 )
A.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推动了新大陆的经济开发
C. 丰富了欧洲的经济生活 D. 导致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
27.《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写道:(中世纪) 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意大利最先打破这层纱幕主要是因为( )
A. 独特的地理位置 B. 保留了古典文化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宗教神权的束缚
28.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一事件( )
A. 受益于近代科学的兴起 B. 提供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C. 引导人们开始关注人本身 D. 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29. 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多位启蒙思想家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这说明( )
A. 儒家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B. 启蒙思想家普遍推崇中国文化
C. 中学西渐影响启蒙运动
D. 中国的政治制度受到西方青睐
高一历史试题(共8页) 第5页
在孟德斯鸠看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对权力的使用,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会停止。”行政权从属于立法权,行政权就不专制了;如果议会至上,那么议会也会形成专制。基于此孟德斯鸣( )
A. 提倡分权制衡理论 B. 坚持社会契约至上
C. 强调天赋人权原则 D. 认同人民主权观念
、材料题 (31题 12分, 32题 16分, 33 题 12分, 共40分)
. 某中学高一(2)班正在开展“中古时期的欧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12分)
【制度建立】
材料一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11 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乡村形式】
材料二
【城市兴起】
材料三 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一些比较富裕的L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而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最终都取得城市的自治L。城市兴起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1) 材料一中的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纽带是什么 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4分)
(2) 材料二反映的欧洲出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有何特征 (2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乙。(6分)
高一历史试题(共8页) 第6页
32.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为
材料一:在中世纪城市形成之初,城市所在领地的领主往往在城市中享有一系列经济特权,但是,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市民也开始对封建领主进行斗争,他们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改变领主课税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在西欧的国家中,城市市民通常是王权反对封建剔据的天然同盟军,为王权战胜封建领主、建立统一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的自治力量一般来自于行会。在很多城市。当行会力量强大起来之后,就进入政府,由行会成员担任政府要职,参与城市决策和管理。最有名的当数佛罗伦萨,其行会政府使城市实现了自治。然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在行会中也出现了一些商业贵族和犬商人,大金融家,他们逐渐控制了行会政府,并且使自治政府变为其个人或小集团的工具,成为新的领主对城市进行控制。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西欧,称雄一方的封建领主掌握着城市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他们想访设法地加大对城市的榨取和勒索力度,如茱菌河上领主设置的关卡12 世纪为/19 座,13世纪末增加到35 座,15世纪高达60座。西欧城市兴起后,很快便展开了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在英王亨利二世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在那些国王无力实现统一的国家里,中世纪城市则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领主抗衡。米兰市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将领主米兰大主教及其所属军队逐出了城外,取得了自治地位; 热那亚、威尼斯甚至在取得完全自治的基础上成立了城市共和国。尼德兰的圣奥梅尔以每年支付30镑的代价,从领主佛兰德尔伯爵处,为行会成员和市民换取了在两个港口的免税权。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因素。(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后反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8分)
高一历史试题(共8页) 第7页
33. 城市的发展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信仰自由,政治环境宽松,是欧洲宗教异端人士的重要避难所,也是启蒙运动书籍的出版中心。当地的经济环境优越,对艺术的需求空前高涨,吸引了伦勃朗等众多画家来到这里。在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等城镇,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艺术品,集市。市镇居民选购艺术品的目光,也从过去比较流行的历史和宗教主题逐渐转向风景、风俗和静物题材。
—摘编自朱平《文化传播视角下荷兰艺术商业的影响力及其启示》
材料二:18世纪,法国巴黎流行一种特殊的社交形式——沙龙。贵族与富有市民、艺术家与学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远离宫廷和教会的新的公共空间。19世纪后,随着沙龙主人政治文化影响力的日渐缩小,沙龙日趋衰败。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产阶层群体日益壮大、一种更开放、更大众的生活方式来到人们身边。1866年,巴黎公共舞会达到1000多个,1870 年前后,适应大众阅读与休闲的咖啡馆有2万多家。此外,各种音乐团体、俱乐部、文学阅读室层出不穷。
—摘编自汤晓燕《十九世纪巴黎社交生活的演变》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阿姆斯特丹文化艺术发展的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世纪中后期巴黎社交方式的转变。(6分)
高一历史试题(共8页) 第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