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高二年级3月学情检测
参考答案
1.【答案】D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D“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可见并非“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故选D。
2.【答案】B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B.“所有人”错,文本第二段中说的是“大部分人”:“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故选B。
3.【答案】A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A.“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错。根据原文第四段“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可见,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故选A。
4.【答案】A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解析】B.“可见与屈原有关的文化传统并没有融入当地的乡土民俗中”错误。文中“屈原在我们那个地方并不神秘,因为我们从小的生活中就有他的存在,划龙船吃粽子,挂艾草熏艾草,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活”已明示了与屈原有关的习俗融入到了当地乡土社会,且“种橘与纪念屈原无关”并不是家乡人不理解作者写诗的主要原因。
C.“作者在回忆过往时多次提及具体的年月日”错误。文中完整提及具体年月日仅有两次,且“历史文化氛围与当下语境相结合,富有纵深感”稍有拔高。
D.“并在后文对屈原和杜甫的叙述中间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错误。一方面,作者在开头提出问题时,第一段结尾已有明确的答案:“我明白,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我不知道理解自己的时刻何时能够到来,又在何时突然消失。”说明作者知道自己是能否理解自己的,但这个时刻具有不确定性。另外,“间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误,后文的议论、抒情显白而直接,并非间接表意。
故选A。
5.【答案】B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
【解析】B.“一虚一实”错误。文中“拖拉机拖来了从没见过的橘树,叶子翠绿,像桂花树”(视觉)以及“我那时想象橘子挂满房前屋后的,甚至闻到了橘子的清香飘在空气里”(嗅觉)前者是回忆,后者是想象,都属于虚写。
故选B。
6.【参考答案】①“种橘”代指写作,也喻指文学创作。
②“种橘”取典屈原《橘颂》,蕴含着对屈原及其写作的缅怀与致敬。
③“种橘”是作者儿时故乡的农业活动,作者的父亲、仙叔都种过橘树,也体现了对故乡以及亲人的怀念。
④“种橘”也是一种对抗生命不确定性的心态与生活方式。文中写道“仙叔以种橘的方式度过了最悲伤的日子”,“种橘”也代表写作与生命的不确定性。(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解析】根据“写作如种橘”可知,“种橘”代指写作,以“种橘”喻指文学创作,作为诗集名,合理而自然。
根据“我第一次看到屈原写过的橘树”“于是我写下了关于屈原种橘的诗”可知,“种橘”取典屈原《橘颂》,作者以“种橘”为题,是对屈原及其写作的缅怀与致敬。
根据“种橘是一门技术活,记得童年时大部分人家欢天喜地种下幼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种满了橘树”“我现在想来父亲与我那地方的人都不是种橘树的能手,虽然仙叔后来在他家后山种满了橘树,有一年我与哥哥去给外婆上坟时顺道还去仙叔家的后山参观过,但我并没有看到橘子挂满枝头的景象”等可知,“种橘”是作者儿时故乡的农业活动,作者的父亲、仙叔都种过橘树,作者以“种橘”为题,体现了对故乡以及亲人的怀念。
根据“我记得仙叔是在他儿子突然病逝后才开始种橘的,仙叔以种橘的方式度过了最悲伤的日子”“我明白,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我不知道理解自己的时刻何时能够到来,又在何时突然消失。正如我不知道我的写作何时会顺畅,何时会突然变得艰难。写作的不确定性是写作的一部分”可知,“种橘”也是一种对抗生命不确定性的心态与生活方式。作者以“种橘”为题,回应了首段提出的写作与生命的不确定性。
7.【参考答案】①文学创作具有独特性,每个作者的创作都是独一无二的。屈原《离骚》与杜甫《蜀相》虽均为中国诗歌的经典,但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②文学创作并不都能获得他人的理解,文学创作应遵从内心,不以他人的理解与赏识为写作目标。屈原、杜甫生前的写作并未得到知音理解,但其作品《离骚》《蜀相》写出了诗人心志,流芳千古。
③文学创作如同种树一样,具有不确定性。屈原与杜甫看似均植下橘树(同样都是创作诗歌),但收获的果实不一定完全相同(骚体与律诗同为诗歌,但体式各异,体现了两种诗体的独特魅力),因此文学创作应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写作的顺利。(每点2分)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析】根据“写作如种橘”“每个人种下的橘树都有不同的气味”可知,“屈原种下的橘树与杜甫种下的橘树不是同一棵橘树”是说每个作者的创作都是独一无二的。屈原《离骚》与杜甫《蜀相》均为中国诗歌的经典,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根据“屈原与杜甫到死的时候是否真正理解了自己?他们或许永远带走了对自己的不理解”可知,文学创作应遵从内心,不以他人的理解与赏识为写作目标。根据“被他人顺利接受显然不是我写作的动力”“杜甫一定有被他人误解的时候”,屈原、杜甫生前的写作并未得到知音理解,但其作品《离骚》《蜀相》写出了诗人心志,流芳千古。
《离骚》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创作出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根据“写作的不确定性是写作的一部分”可知,文学创作如同种树一样,具有不确定性。屈原与杜甫“种下的橘树不是同一棵橘树”,是说他们同样创作诗歌,但收获的果实不一定完全相同,《离骚》为骚体诗的代表,《蜀相》我律诗,体式不同 ,体现了两种诗体的独特魅力,因此文学创作应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写作的顺利。
8.【答案】CE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析】句意:开花时,路过的人不能赋诗(写出其中之美),等到能够写出诗,没有不眷恋地问是谁家的。
“芳时”,做时间状语,不做强调时,可不在后面断开。
“过客不能赋”是完整的主谓句,中间不能断开,故在C处断开。
“即已能赋”与前面形成反差,可在后面断开。
“未有不眷然问谁氏也”,表示否定的判断,“问谁”是动宾结构,“未有不”是固定短语,“眷然”做“问”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故在E处断开。
故选CE。
9.【答案】C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解析】A.错误。“介之推,曾从齐桓公出亡”错误,介之推追随的是晋文公重耳。
B.错误。自由的。句意:生机自由繁盛。/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自由生活。
C.正确。句意:却偏偏为斋舍取了这个名字?/可是这座山偏偏用钟来命名。
D.错误。罕见,少/稀少疏落/静寂无声。句意:那么我也是世上罕有了/地广人稀:地方大,人烟少。/大音希声:最大的最美的声音是无声之音,形象地描绘了音乐的最高境界。
故选C。
10.【答案】C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C.“不必像林逋、严光那样与兰桂竹木相伴终老”错误,原文“孤山之梅,小山之桂”中,“孤山”指隐居西湖孤山的林逋,“小山”指汉代淮南王刘安门客淮南小山,他写的《招隐士》有“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之句,不是指严光。
故选C。
11.【参考答案】(1)如果有想去观赏的,没有不想走到尽头,来往成群结队,如行畅通大道的。
(2)只不过万物的繁华富丽,全不足以与此分出差异(高下),而我终老在这个地方。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析】(1)“目”,观赏,形容词做动词;“极”,走到尽头,名词做动词;“相属”,相继,一个接一个,“袂相属”,牵手一个接一个走(成群结队)。
“顾”,只不过;“举”,全;“异”,形容词做动词,分出差异。
【参考答案】示例:甲处句意是:只要有人,就会踩出小路。借“蹊”来比喻人的活动,进一步阐述自己观点:隐士不可能与世俗断绝往来,他们的生活与别人没什么不同,只是早已将功名利禄置之度外。(句意1分,手法1分,理解2分)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写作技巧的能力。
【解析】意趣指意向,旨趣。此处是指作者没有直言,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助意象,委婉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处用的手法都是比喻,借蹊和桃李,来阐述自己对隐居、他人对隐士的看法的评价。
赏析时候,先解释句意,再谈言外之意。言外之意包括意象的本意,也包括在上下文中作者的观点。比如甲句,作者借蹊来比喻人的活动,想阐述的观点“未尝不与人混,未尝求与人异,未尝不与人同乐”,有人的地方就有人的活动,就会有人的聚集,隐士也不可能不与人来往,他们的生活与别人没什么不同,只是早已将功名利禄置之度外。
参考译文:
蹊隐堂记
刘辰翁
龙泉康家为他儿子读书的斋院种了桃树和李树,向周围绵延达一里多。如云蒸霞蔚冰凝雪积,进入其中疑是仙境。春天落花浮于水面,随水流向远方,让远方之人想象这里有千棵树郁郁青青环绕屋舍,时常听到诵书弹琴之声。开花时,路过的人不能赋诗(写出其中之美),等到能够写出诗,没有不眷恋地问这是谁家的。于是有大人先生,引用司马迁《李将军列传》的赞语,给它取名为“蹊隐”。
有的人质疑说:“蹊,是山谷间的足迹,过去没有的。崎岖多石,不走的话又将被草木阻塞而消失。为什么康家的树下小路像这样呢?”我回答说:“不是这样的!这条路穿过杂乱丛生的林木,分开高过人头的野草,走入其中与猿猴争斗,出来与鹿猪为伍;草木快速聚拢,看不到先前的车辙,是因为行人稀少。至于桃李,就没有不美的。即使深山长谷,溪流回曲前路断绝,如果有想去观赏的,没有不想走到尽头,来往成群结队,如行畅通大道的,因为世上喜欢这里的人多。”
又问:“那么沿小路欣赏桃李的客人成百上千,谈何隐居呢?”我笑着说:“你认为隐士隐居的地方,必须有孤山的梅花,小山的桂树,竹林的茂密,兰畹的幽香吗?必定离人越远,在人们认为不好的地方才隐居,那么追求深山之缥缈,峡谷之幽深,即使现在没听过的地方,也是可以的。有杭州富春山的钓台,黄公望子久草堂的旧址,我曾经撩起下裳渡河经过,感叹到:‘介之推母子的话,谁能听到呢?谁又怎么知道那绵上发生的事情呢?’过去这座山,是樵斧砍伐开路才能攀援的地方,长镵不能翻土耕耘的地方,自从众位君子在这里选择定居,在这里蕃息,小路就产生了。因此凡是隐士都要踩出一条路来,也不能不踩出一条路。有了路就会有桃李,有了桃李就会与人邂逅,不曾不与人接触往来,不曾真正求得与人不同,不曾不与人同乐。只不过万物的繁华富丽,全不足以与此分出差异(高下),而我终老在这个地方。那些隐士,我就不知道(不了解)了。像古代的有道之士,种花吃菜,实际上没有离开人间,也不可追求荣华而谋取禄位,大概真的隐居吧。桃李怎么辜负隐居呢?当艳阳高照之时,开花如桃李,怎能不观赏?而深居在荒山野岭、容颜憔悴的人,斜视打量人间,目向远方,他们确实(真的)快乐吗?他们如果名望所归,深受众人敬仰,政事又怎能不成为他们的负累呢?这是人之情性,隐士难道排斥吗?”
有的人又问:“康家儿子功名正显达,难道有意于隐居吗?却偏偏为斋舍取了这个名字?”我说:“对啊!康家教育儿子,就大有深意啊。如今静坐面对轩窗,行走吟诗花下,生意自由繁盛,一抬头观赏就足够了,不必等到游玩嬉戏,遥想远方风景,而光阴流逝草木枯荣,令人感慨无穷,那么学习所得,大概就在这里吧。园林如此,将来子孙做官倦怠,想着回归田园,就与松菊留注情意,居住在这里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也是这花的助力。对出世有什么感伤,对隐居又有什么遗憾呢?凡是草木盛衰,不曾不与桃李相同。近代以名次品相来标榜,认为到晚年才是长寿,遭遇风霜是清苦的。春花繁盛,黯然羞愧沮丧,谁能与我领会?而唯独我领会了,那么我也是世上罕有了。他们认为桃李俗气,我也不能不认为他们俗气。”
问的人高兴地说:“真奇怪啊!您说的这番话。为蹊写一篇记可以吗?”我说:“虽然这样,蹊中蕴藏深微的道理,世情正艰险,入世以隐为捷径,出世视做官为畏途。现在的隐士,难道不是后来显赫的人吗?桃李不言,我不得不说啊。”
13.【答案】D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析】D.“讥笑陈季陵太重个人得失,感情上不够大气”错。结尾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陈季陵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陈季陵振作起来。
故选D。
14.【参考答案】①上阕末尾以楚襄王爱慕神女而不得,代指佳人离友人而去以及友人罢职辞行,因后会无期而表现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也提醒友人不要心存幻想,认清现实,早日摆脱痛苦。②下阕末尾以“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勉励友人不用像江州司马青衫湿一样怀着忧愁,表面上看是笑陈季陵太多情,其实是要勉励陈季陵振作起来。(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解析】上阕末尾二句“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是说“即便佳人归来,和楚襄王梦高唐、赋行云一样,不过是梦幻而己,并非现实”,联系注释②,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一个假设句,说明后会无期。作者以楚襄王爱慕神女而不得,代指佳人离友人而去以及友人罢职辞行,因后会无期而表现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也提醒友人不要心存幻想,认清现实,早日摆脱痛苦。
下阕末尾“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是说“笑你太多情,连青衫都湿透了”,作者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笑陈季陵太多情,实是要激励季陵振作起来,用心之良苦,可想而知。
15.【参考答案】(1)噌吰如钟鼓不绝 舞幽壑之潜蛟
(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3)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4)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5)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解析】易错字词:噌吰、幽壑、潜蛟、姱、鞿(手写为简体)羁、謇、谇、扪、胁、膺、复、坐
16.【参考答案】A.不由自主(或“情不自禁”) B.顾此失彼 C.脱颖而出(或“出类拔萃”)(每空1分,共3分。其他成语,如符合句意亦可给分)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解析】A处,描述了手机一响,就无法控制自己去刷信息的情景,所以可填“不由自主”或“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B处,描述了当我们试图同时完成多件事时,由于精力过于分散,导致即使花费了很多时间,最终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可填“顾此失彼”。顾此失彼:是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忙乱或慌张的情景。
C处,描述的是通过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最终能够在某方面取得卓越的成绩,所以可填“脱颖而出”或“出类拔萃”。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本领全部显现出来。出类拔萃:形容卓越出众,不同一般。
17.【答案】C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析】A.指成就、成果。B.指杀死。C.用以指人事的最后结局,与选文中加点的“结果”意思和用法相同。D.指料理丧葬事项。故选C。
18.【答案】C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解析】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与其分散精力去做很多事情,不如集中精力去做好一件事情。这与③处的内容是高度一致的,两者都在强调专注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
文中首先描述了人们常常因为难以专注而分散精力,导致花费大量时间却收获甚微(即①处)。接着,强调了专注的重要性,指出一个领域的高手通常是那些非常专注并持续磨炼技能的人(即②处)。在这之后,提到要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以做好每件事(即③处)。此时,引入这句话,直接支持了专注于一个领域并深入钻研的观点,强调与其在多个方面浅尝辄止,不如在一个方面深入钻研,以取得更好的结果。最后,则是对未来的展望,表示通过打磨专注力,我们也能成为高手(即④处)。因此,放在③处最恰当。
故选C。
19.【参考答案】(示例)①共同对气候产生影响(或“共同对气候产生作用”)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或“意义非常重大”)③造成降水增加(或“大陆降水亦相应增加”)(每处2分,共6分。内容贴切、语言连贯、意思接近即可。字数超过限制需酌情扣分)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解析】第①处,前文提到冰雪圈和其他四个圈层共同组成了地壳表层的五大圈层,根据下句“构成全球变化的复杂系统”可知,提到它们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因此,此处可填“共同对气候产生影响”或“共同对气候产生作用”之类的语句。
第②处,前文提到冰雪的反射率和冰川融化对地表热量平衡的影响,而后面以青藏高原的积雪异常为例说明了这种影响,说明。因此冰雪圈在地表热量平衡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处可填“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或“意义非常重大”之类的语句。
第③处,前文提到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扩大,蒸发量增加,而这也导致了降水的增加。因此,此处应该是描述这种因果关系,可填“造成降水增加”或“大陆降水亦相应增加”之类的语句。
20.【参考答案】(示例)冰雪圈不但(不仅)通过冰雪反射和冰川融化来平衡地表热量,而且(还)通过水循环影响气候。(内容齐全,2分;语句通顺,语言简练,2分;能使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字数超过限制需酌情扣分)
【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学生用规定的句式概括要点的能力。
【解析】第二段主要阐述了冰雪圈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冰雪圈对气候有重要的反馈作用,二是冰雪圈还通过水循环对气候产生影响。
题干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进行归纳,作答时可使用“不但……而且……”“不仅……还……”等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连接以上概括出的主要内容为:冰雪圈不但(不仅)通过冰雪反射和冰川融化来平衡地表热量,而且(还)通过水循环影响气候。
注意字数限制。
21.【审题】审题时要分析三则材料的内涵,找到它们的联系,然后再联系提示语和写作要求展开作文。第一则材料是说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到达终点,做出成就;第二则材料引用历史上坚持本心的人物言论,强调初心的价值;而第三则材料针对我们每一个个体,材料中“那支持你我努力走下去,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人生”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初的发自内心深处的信念和坚守。写作时还要注意要求中“适当引用材料中的名言”这一写作任务。
参考立意:
1、初心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源泉;
2、砥砺前行,勿忘初心;
3、愿将初心同筑梦,且以实干共践行;
4、青春需要信念的支撑,在奉献中实现自我;
5、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6、精神力量(初心)是人生旅途中的指路灯。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YQKEggiAAIBAABhCUQXSCECQkACACIoOxFAMIAAACQFABA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YQKEggiAAIBAABhCUQXSCECQkACACIoOxFAMIAAACQFABA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YQKEggiAAIBAABhCUQXSCECQkACACIoOxFAMIAAACQFABA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YQKEggiAAIBAABhCUQXSCECQkACACIoOxFAMIAAACQFABA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YQKEggiAAIBAABhCUQXSCECQkACACIoOxFAMIAAACQFABA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YQKEggiAAIBAABhCUQXSCECQkACACIoOxFAMIAAACQFABA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YQKEggiAAIBAABhCUQXSCECQkACACIoOxFAMIAAACQFABA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YQKEggiAAIBAABhCUQXSCECQkACACIoOxFAMIAAACQFABA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YQKEggiAAIBAABhCUQXSCECQkACACIoOxFAMIAAACQFABA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YQKEggiAAIBAABhCUQXSCECQkACACIoOxFAMIAAACQ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