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卷B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卷B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8 23:4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
历史 B试题
考试时间: 2024年3月27 日上午10: 30-11: 45 试卷满分: 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小题, 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文字与文明密切相关,倘无此超越时空的传递与记录工具, 伟大文明则无由发展。史诗《吉尔伽美什》的书写文字是
2. 传统观点认为, 古希腊是以工商业为主的海洋文明;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随着考古学,碑铭学等材料的积累以及文献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认为农业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这表明
A. 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考证 B. 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C. 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D. 历史研究随史料丰富而不断深入
3. 公元前324年,在苏萨(今伊朗境内)举行了古代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集体婚礼,亚历山大带头娶了波斯国王的女儿,马其顿的许多将领也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同日参加婚礼的达一万对之多。后人称这一行动为“欧亚联姻”,而且整个婚礼是按照波斯人的传统习俗进行的。亚历山大此举意在
A. 融入波斯上层社会 B. 扩大帝国统治基础
C. 消除东西民族裂痕 D. 传播希腊民主政治
4. 考古发掘证明, 距今约5000年—3000年间,产于阿富汗的青金石(一种蓝宝石), 经陆上和海上两条“青金石之路”,运至两河流域,并转运埃及, 最后出现在古埃及图坦卡蒙面具、苏美尔人的神庙装饰及祭品等处。这可用于说明, 当时
A. 古文明多元一体的趋向 B. 百姓日常生活的改善
C. 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发展 D. 地区性大帝国的扩展
5. 从12世纪开始,西北欧出现一场广泛的“拓殖运动”, 被开垦的大量土地基本上是荒地、森林和沼泽,是封建地产范围以外的土地,这些土地具有“私产”性质。据此可知“拓殖运动”
A. 促进了庄园经济的瓦解 B. 引发了各国对土地的争夺
C. 推动了商业资本的扩张 D. 增强了欧洲封建领主势力
6. 与中世纪西欧不同,拜占庭皇帝不仅是国家首脑,同时也是最高宗教领袖,有权颁布神学理论、钦定教会法规、召开宗教会议、任命高级神职人员, 甚至有权剥夺教产。这说明东罗马帝国
A. 教权高于王权 B. 是政教合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
C. 王权高于教权 D. 是世俗王权为代表的近代民族国家
7. 公元5世纪以来,(阿拉伯)古莱氏人从游牧部落转化为专门从事经营商业的部落, 他们从胡扎阿人手中夺取了麦加,其中的商人贵族操纵了麦加的管理机构“马拉”。麦加社会的贫富分化和对立日益加剧,氏族制度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外壳。这说明
A. 商业发展推动阿拉伯的社会变革 B. 麦加地区区国际商业易迅速发展
C. 南北阿拉伯人进行了深度的融合 D. 各部落更大规模联合的发展趋势
8. 奥斯曼帝国认为被征服地区的统治者,只要对帝国苏丹宣誓效忠,接受某种附庸地位,就可以继续维持自己的贵族身份,甚至可以管理原来的领地。在奥斯曼征服其他地区的过程中,无论是军事精英还是宗教精英,通常都会不带歧视地被纳入奥斯曼人的管理体制中。这反映出奥斯曼帝国
A. 政教合一的管理模式 B. 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C. 政治体制极具包容性 D. 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9. 对图中地区文明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A. 建立以土地为纽带的等级制度 B. 发明“浮动园地”, 扩大耕地面积
C. 德里苏丹国实行政教合一统治 D. 出口象牙和奴隶, 买进马、布匹和盐
10. 随着穆斯林贸易深入非洲,伊斯兰教于985年首先在加奥扎根。然后于10世纪后期在加纳帝国扎根; 再由此向东传播到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这说明在古代
A. 对外贸易深刻影响非洲国家发展 B. 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对外政策开放
C. 非洲国家大都仰慕阿拉伯的文化 D. 非洲经济文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11. 15 世纪,帕查库蒂开疆拓土,奠定帝国大业,重建南美洲古城库斯科。在库斯科的中央广场上,宏伟的太阳神庙耸立在金字塔形的台基上,国王每年在此举行盛大的太阳祭。沿中央广场四个方向修筑的数千米驿道, 把库斯科与全国连接起来。重建的库斯科
A. 成为印加统治中心 B. 是玛雅城市建筑的典范
C. 见证阿兹特克文明 D. 借鉴了古埃及建筑风格
12. 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个人的发财愿望和国家的致富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义时代的特色。”该观点意在强调地理大发现
A. 导致商业革命发生 B. 是王权和经济发展的结果
C. 推动经济自由竞争 D. 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西欧人不再被扩张中的伊斯兰教围困在欧亚大陆西端。相反, 他们已通过赢得对印度洋的控制,从南面包围了穆斯林世界, 而俄罗斯人则已通过征服西伯利亚,从北面包围了穆斯林世界。……现在一个能以全球规模而不仅仅是以欧亚大陆规模起作用的新的中心已崛起”。这段材料意在说明新航路开辟
A. 促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 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C. 引发了宗教战争 D. 推动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14. 西班牙以“马尼拉大帆船”开拓的太平洋贸易,沟通了亚洲与美洲的自由贸易, 但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种种规定,从航行次数、载重量、价值额等方面对大帆船贸易进行限制。对这一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A. 殖民地不服从宗主国管理 B. 白银流入中国损害其利益
C. 贸易量过大超出管控能力 D. 造船技术限制了贸易发展
15.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建于1600年, 是一家由100多个持股人组成的股份公司。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 给予它垄断“东印度”贸易的特权甚至为了利益发动战争的权利。由此可见东印度公司
A. 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垄断组织 B. 对外贸易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C. 体现了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 D. 由政府主导建立但由商人自主经营
二、材料题(本题共4小题, 共55分。)
16.【古代帝国】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前522—前486年), 波斯帝国几经扩张, 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大流士一世把波斯帝国划分为23个行省, 每个行省相当于一个被征服的独立国家或民族。各行省在保障中央的主权和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享有较多的自治权, 这些被征服地区“都保留着它们自己的特性、风俗和法律。有些邦国甚至有它们自己的国王; 同时每一国都有它的明显的语言文字、军备、生活方式和风俗礼制”。大流士还进行过法典的编纂工作,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法典,《贝希斯敦铭文》(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的石刻, 以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文字写就) 中多次提到“国王的法律”。
——摘编自亓佩成《古代西亚文明》等
材料二 秦始皇废诸侯, 立郡县, 郡下设县, 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秦朝还将人民改称为“黔首”。在政治空前统一的情况下, 始皇帝启动了致力于“书同文”的文字整合提升工程, 将书体各异的文字校正、规范为小篆, 并推出规范文本, 颁行全国, 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秦统一后, 还以商鞅变法以来的秦律为基础, 参照六国律,“明法度, 定律令”,缘法而治, 朝廷希望用律法统一人们的思想, 使“万民皆知所避就”。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 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大流士一世与秦始皇在巩固疆域辽阔的大帝国方面的异同。(8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世界大帝国建立和巩固的意义。(6分)
17.【社会治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公元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将原由元老院管理的元老院省以谷物形式上缴的赋税改为由元首支配, 它们主要被用于为平民提供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不久, 帝国还加强了对竞技运动的管理, 平民也能在竞技娱乐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这一时期, 罗马重建了克劳狄神庙, 修复了马尔采鲁斯剧场与卡皮托神庙。据统计, 仅图密善在位时期(81—96年) 新建的大型建筑就达21座, 修复的大型建筑有25座, 完成了其父兄在位时动工兴建的3座大型建筑。虽然当时的罗马人已经发明了新的建筑技术, 可以减少人工的使用并降低成本, 但是罗马皇帝仍尽量多地使用人工的力量。这一时期, 平民从元首的福利政策中获益, 丧失了参与政治的兴趣, 成为元首制的受益者和拥护者。
材料二 在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城市中,行会所奉行的契约性生产和逆市场主义经营保障了城市绝大多数工商业者的生存。现代意义上的民生含义包含了生存和发展两大方面, 在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中世纪西欧, 生存是民生问题的主要方面。行会管制小商品生产与经营是为了保障城市工商业者的普遍生存, 是民生保障的主要因素, 而救助行会内部的穷人与不幸者也是为了保障城市特殊工商业者的生存, 是民生保障的次要因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丁建定《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等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罗马帝国的主要治国之策,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行会对中世纪早期西欧城市民生的影响。(6分)
18.【商业贸易】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5世纪末16世纪初期, 一方面由于日本入华朝贡的使节不断生事, 另一方面, 日本国内政局出现极大动荡,导致贸易秩序混乱。1548年明朝政府拒绝了日本使者进行贸易的请求。日本商人只有退而求其次, 绕道东南亚。与此时把持东南亚贸易的葡萄牙商人进行贸易以获得来自中国的生丝。同时葡萄牙占据了中国的澳门, 由于澳门背靠中国大陆, 所以获得中国的生丝和丝制品十分容易。而葡萄牙人正是靠着向马六甲、印度果阿和日本出售生丝,赚取白银, 成为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葡萄牙人在中国和日本之间来回奔波就是想获得日本的白银, 几乎每年都能获得60万两左右的白银。这批数目巨大的白银使葡萄牙商人们在中国市场上如鱼得水。他们用白银和中国人交易瓷器、茶叶、生丝、黄金等价值连城的货物。
——摘编自赵文红《17世纪上半叶欧洲殖民者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材料二 商业的发展,首推法兰德斯的安特卫普。它是当时欧洲最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信贷业的中心。有不少满载美洲金银和商品的西班牙船首先在这里停泊,然后将货物转运欧洲各地。欧洲各国的出口商品也大都在这里集散。安特卫普的港口可同时停泊大小船只2000 多艘。街上每日往来的外商达5000—6000人。各国的金融家、大商人在城内交易所大厦都设立了办事处,从事证券交易和投机买卖。安特卫普也是南部的经济重心。北部最大的城市是阿姆斯特丹, 它的海运业和捕鱼业十分发达, 拥有强大的海上舰队, 同英国、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和俄国保持活跃的贸易关系, 与西班牙的联系则比较少。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1)依据材料一,分析葡萄牙、澳门与日本三方进行三角贸易的原因。(9分)
(2) 依据材料二, 分析安特卫普能够成为商业中心的有利条件。(6分)
19.【文明交流与社会进步】材料: 人类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 (12分)
区域 时间 史料
欧洲 前5—前1世纪 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 1世纪 《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 箕子去朝鲜建国, 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 646年 日本颁布《改新之诏》, 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 771 年 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美洲 15 世纪 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 共45分。)
1 2 3 4 5 6 7 8
D D B C A B A C
9 10 11 12 13 14 15
C A A B D B C
1. D【解析】《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的英雄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故选 D项。①中的文字属于字母文字,②中的文字是印度图章文字, ③中的文字属于埃及象形文字。
2. 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考古学、碑铭学等材料的积累和文献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改变了对希腊文明的看法,认为农业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这说明历史研究会随着史料丰富而不断深入,故选D项; 材料强调史料对于历史研究的影响,且“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考证”表述有误, 排除A项;材料强调新材料对于历史研究的影响,并不能得出“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排除 B项; 综合多种史料是得出合理结论的重要方法, 但并非绝对,“即可”一词说法有误, 排除C项。
3. B【解析】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东方(波斯)文化, 逐渐形成“希腊化时代”,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 故选B项。亚历山大在征服波斯中还有着屠杀波斯居民、焚烧波斯王宫、劫掠波斯古都的行为, 故排除A、C两项。希腊民主政治这个说法不准确,希腊有诸多城邦,雅典是民主政治,而斯巴达是寡头政治,故排除D项。
4. C【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产自中亚的青金石在西亚和北非地区得以交换和使用,有利于各地区经济联系, 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的经济往来,而不涉及古代文明的多元一体趋向,排除A 项;材料反映了统治者对青金石的使用,而不是百姓日常生活,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古埃及和苏美人国家,而没有涉及某个帝国的扩展,排除D项。故选 C 项。
5. A【解析】据材料“封建地产范围以外的土地,这些土地具有‘私产’性质”可知,大量土地的开垦使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冲击, 这促进了庄园经济的瓦解, 故选A 项;“拓殖运动”是在西北欧内部进行的,不属于领土争端,“引发了各国对土地的争夺”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的“拓殖运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材料没有涉及商业资本的描述,“推动了商业资本的扩张”与材料主旨不符, 排除C项;大量“私产”出现使封建领主势力受到削弱, 而不是增强, 排除D项。
6. B【解析】材料提及拜占庭皇帝身兼国家首脑、最高宗教领袖,有权颁布神学理论,钦定教会法规、召开宗教会议、任命高级神职人员, 甚至有权剥夺教产,可知拜占庭帝国的政权和宗教权力的合二为一, 故选 B项;“教权高于王权”不合题意,与材料拜占庭皇帝“不仅是国家首脑,同时也是最高宗教领袖”相悖, 排除A 项;“王权高于教权”不合题意,与拜占庭皇帝是政教合一的首脑相悖, 排除C项;“近代民族国家”概念不明,近代民族国家开始于 15 世纪前后的西欧国家, 排除D项。
7. A【解析】据题干可知,当(阿拉伯)古莱氏人夺取了麦加之后,麦加社会的“贫富分化和对立日益加剧”,其“氏族制度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外壳”, 说明古莱氏人转化为商业部落之后,推动了阿拉伯半岛旧氏族制度的解体和社会变革, 故选 A项; 题干述及的是(阿拉伯)古莱氏人促进了麦加地区社会的变化,并没有述及该地区的商业发展情况,排除B项;
题干仅述及了(阿拉伯)古莱氏人, 并没有述及其他部落, 也就无法得出南北阿拉伯人进行了“深度的融合”, 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阿拉伯) 古莱氏人“夺取”了麦加,并没有述及“联合”,并且, 据所学可知,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各部落处于相互混战状态,而不是“联合”, 排除D项。
8. C【解析】奥斯曼帝国政府的这种统治策略体现出其政治体制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所以能够在不同民族、宗教、文化地区维持长时间的统治,C 项正确。政教合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A 项;材料主旨是奥斯曼帝国的地方管理策略,并非文化的生命力,排除B 项;材料内容并非因俗而治,排除D项。
9. C【解析】图中地区指的是南亚的印度半岛,结合所学可知,13世纪初在印度半岛建立的德里苏丹国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故选C项;建立以土地为纽带的等级制度的是西欧,与题干所述地区不符,排除 A 项;发明“浮动园地”以扩大耕地面积的是美洲的阿兹特克文明,位于今墨西哥地区,与题干所述空间不符, 排除B项;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这是西非国家对外贸易的写照,与题干所述空间不符, 排除D项。
10. A【解析】根据材料“随着穆斯林贸易深入非洲,伊斯兰教于985年首先在加奥扎根。然后于 10世纪后期在加纳帝国扎根;再由此向东传播到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可知,由于穆斯林贸易深入非洲,伊斯兰教随之在加奥、加纳、马里、桑海等国扎根,这说明对外贸易深刻影响非洲国家发展,A 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伊斯兰教”在非洲的发展,而不是“强调对外开放政策”, 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伊斯兰教”在非洲的发展,而不是“阿拉伯文化”, 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非洲经济文化的影响”, 而是强调“伊斯兰教在非洲的传播”, 排除D项。
11. A【解析】由“南美洲”、“宏伟的太阳神庙”、“国王每年在此举行盛大的太阳祭”可得,库斯科成为了南美洲印加国家的统治中心,故选 A 项; 玛雅城市建筑的典型建筑为金字塔庙宇, 题干信息中并没有这一信息,排除B项;阿兹特克文明位于中美洲地区,与题干所述“南美洲”不符,排除C项;古埃及文明兴起于公元前3500年,起典型的建筑是金字塔,但题干信息并未出现金字塔,所以库斯科并未借鉴古埃及建筑风格, 排除D项。
12. B【解析】据材料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个人的发财愿望和国家的致富目标结合在一起”可知, 地理大发现是国家(王权)、个人和商品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选 B项;“商业革命”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是地理大发现与重商主义理论的关系相悖, 排除 A项;“经济自由”不合时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重商主义逐渐被自由主义所取代, 排除C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不合题意,与材料论述的是地理大发现的实质相悖, 排除D项。
13. D【解析】据材料“西欧人不再被扩张中的伊斯兰教围困在欧亚大陆西端”“现在一个能以全球规模……新的中心已崛起”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使得西欧人找到了一条新的商路,推动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推动了世界格局发生改变,故选 D项;材料意在说明西欧在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没有欧、亚、非、美四各大洲之间的联系, 不体现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说法正确,但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后西欧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不是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排除B项;宗教战争是不同宗教或教派之间为各自利益而进行的战争, 材料未涉及宗教战争,排除 C项。
14. B【解析】西班牙以“马尼拉大帆船”开拓了太平洋贸易,按理来说,贸易量越大越好,但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对大帆船贸易进行较为严格的限制, 这是因为大帆船贸易使得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损害了其经济利益, 故选B项;16世纪前后,殖民地尚未有大规模且对宗主国造成巨大威胁的反抗活动,所以殖民地不服从宗主国管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当时大帆船贸易量确实很大, 但是尚未超出西班牙的管控能力,之所以出现上述限制行为, 是由于大帆船贸易使得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从而相对损害了西班牙殖民者的利益,所以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西班牙的造船技术是领先世界的,并不是造船技术限制了贸易发展, 排除D项。
15.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家由私人持股人组成的股份公司,同时受到国家的支持,体现了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 C 项正确;材料强调东印度公司是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资本主义性质的垄断组织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 排除A项;东印度公司“垄断‘东印度’贸易的特权甚至为了利益发动战争”, 体现了其经济目的, 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东印度公司受到国家的支持,但未体现由政府主导建立,排除D项。故选 C项。
二、材料题(本题共4小题, 共55分。)
16.【答案】(14分)
(1) 同: 都确立了新的地方行政制度体系; 都注重法制建设。(4分)
异:波斯帝国地方自治性较强,秦朝地方管理模式高度统一;波斯帝国对域内不同文化较为宽容, 秦朝推行了强硬的文化统一措施。(4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意义: 有利于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制度创新;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物质文化交流; 有利于推动公共交通工程建设; 有利于构建和传播民族自信。(6分,答出三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7.【答案】(14分)
(1) 治国之策: 扩大元首的财税支配权; 提高罗马平民生活保障水平;推动平民对娱乐活动的参与;兴办工程,维持并扩大帝国对奴隶(人工)的需求。(4分, 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强化了皇帝的权威(强化了罗马平民对帝国政体的认同);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加重了对奴隶阶级的剥削。(4分,答出两点即可)
(2) 评析: 发挥了保护城市工商业者的主体作用(填补了政府和教会在民生领域的缺位);形成了限制工商业者恶性竞争的机制;有助于保障城市基础产业的完整性;(4分, 答出两点即可)救助对象主要限于行会成员,范围狭小;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只能勉强保障受助者的生存; 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城市经济发展。(2分, 答出一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答案】(15分)
(1)中日两方由于政治等原因传统贸易商道断绝;日本对于中国生丝有极大需求; 澳门背靠中国大陆,容易获得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葡萄牙人对日本白银的渴求。(任意三点9分)
(2) 商业历史悠久,从中世纪开始就是商品的交汇之地;商业政策上较为开放;地理位置处在交通枢纽,便于进行商业贸易;商业机构和设施完善,是当时欧洲重要的金融信贷中心;海岸线曲折, 多优良港湾。(任意三点6分)
19.【答案】(12分)
示例: 文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进步。(2分)
经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原产美洲马铃薯从美洲传到欧洲并进一步传到世界各地,丰富了饮食种类,改变了饮食结构, 提高全球粮食产量, 促进人口增长。商周时期,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传到朝鲜, 有利于朝鲜丝织技术进步。
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字母文字传到东西方,推动文化发展与交流。阿拉伯人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科学文化进步。
制度交流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日本学习唐制,开展大化改新,走上封建道路。
文明交流的方式多元,内容丰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