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同步习题精练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2.2017年11月24日,中国的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考察甲骨文的历史遗存,最适合去的地方是( )
B.
C.D.
3.春秋时期,很多成语故事和历史人物有关,其中哪个成语和春秋时第一位霸主有关( )
A.问鼎中原 B.尊王攘夷 C.退避三舍 D.卧薪尝胆
4.诗人胡曾在《流沙》一诗中这样写道:“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下列政权不属于诗中“七雄”之列的是( )
A.秦 B.楚 C.齐 D.晋
5.春秋战国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老子是春秋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代表人物。老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6.“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墟遗址它向人们展现了哪个王朝的社会(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7.下列两组图片共同反映了( )
A.青铜制作的同一性 B.文明交流的互动性
C.经济发展的原始性 D.手工生产的标准化
8.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人们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这充分表明春秋时期( )
A.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B.手工业高度发达
C.炼钢技术高速发展 D.畜牧业普遍发展
9.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在一系列变法措施中,与“平斗桶权衡丈尺”相关的是( )
A.确立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军功 D.废除井田制
10.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而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一位大教育家创办私学。下列选项符合这位大教育家思想的是( )
A.“顺其自然”“清静无为” B.“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C.“民贵君轻”“尊卑有序” D.“兼爱非攻”“互爱互利”
11.“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核心,是探索各地区社会如何由简单聚落发展为国家形态的过程。”以下有助于研究“国家形态”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黄帝的传说 D.安阳殷墟
12.如图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文字的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是( )
A.形声字 B.象形字 C.会意字 D.假借字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3.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以“ ”为号召扩充疆界。
14.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 国的变法,这场变法的主持者是 。
15.泉州清源山上的石像---老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错误: 订正: 。
16. 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年,吴派卫温率军队到达夷洲。
17.周口店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三.材料题(共3小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
——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据《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的差别。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并分析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史实?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意义。
19.【假如文物会说话】文物不是冷冰冰的典藏品,它也有鲜活的生命。穿过漫长的历史长河,文物会以它原本的姿态,讲述它的所有经历和故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请你写出材料一文物的出土地点。制作该文物的远古居民的主要食物是什么?通过观察这件文物,你获得了什么有效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
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鼎,重832.84千克,1939年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材料二的文物诞生于什么朝代?该文物的主要功能是什么?通过分析观察这件硕大而精美的文物,我们可以得知当时青铜铸造业的哪些情况?
材料三:
商鞅铜方量:出土于晚清时期,是商鞅亲自设计并监造的,是商鞅变法的重要物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3)材料三的文物铸造于什么历史朝代?这件文物与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哪一项内容密切相关?请写出商鞅变法在军事上的主要举措。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孔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获得世界人民的敬重。为弘扬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雕像双手合于胸前,目视前方,似巨石、似高山,气势磅礴,与庄严的国家博物馆建筑交相辉映,展示出中华文化的悠久灿烂与正大气象,天安门地区又添文化新地标。
材料三: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间不长。虽然他的政治活动失败了,但孔子的教育理念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材料一中的图一是谁的像?他是哪一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哪一部著作里?
(2)据材料二、图二及所学知识,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主张?这一主张是孔子儒家思想哪一内容的具体体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孔子在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两方面对教育事业留下了怎样的深远影响?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同步习题精练参考答案与解析
1.【考点】商朝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夏朝的灭亡.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知道夏、商、西周的灭亡是由于统治者的暴政。
【解答】根据材料“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的灭亡是由于统治者的暴政,B项正确;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者是禹,排除A项;启继承禹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考点】甲骨文.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故D符合题意;周口店遗址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地方,与甲骨文无关,排除A;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没有文字,河姆渡人遗址、半坡遗址与甲骨文无关,排除B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考察甲骨文的历史遗存,最适合去的地方是殷墟。
3.【考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春秋争霸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春秋时期,很多成语故事和历史人物有关,其中尊王攘夷和春秋时第一位霸主有关。春秋时期的齐国是东方大国,经济富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政,发展生产,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发展齐国势力;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受到周天子赏赐,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
4.【考点】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战国七雄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知道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赵、魏、韩。
【解答】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赵、魏、韩,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即齐、楚、燕、韩、赵、魏、秦。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5.【考点】老子和孔子.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老子的政治主张,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故C符合题意;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故排除A;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古代,排除B;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家创始人墨子 的思想观点,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老子的政治主张,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考点】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商朝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国君“汤”团结周围小国和部落,起兵攻夏,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在盘庚以前,商王朝政局混乱,同时黄河下游经常闹水患,商王朝的统治出现了危机。盘庚继位以后,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并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发展,社会富足繁荣,商王朝从此中兴。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故B项正确;“夏朝、西周、东周”与殷墟无关,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商朝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考点】青铜器;二里头遗址.
甲骨文和青铜器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与三星堆遗址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玉牙璋是玉器,与青铜器无关,排除A。
B.根据题干图片可知,二里头遗址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牌都有绿松石镶铜兽面纹饰,二里头遗址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牙璋,形制相似,这说明不同地区的文明具有一定的交流、互动,故B正确。
C.题干内容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
D.夏商时期还未形成规范标准化的手工业,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二里头遗址与三星堆遗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8.【考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都江堰和铁器牛耕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时期农业方面出现的新变化以及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在史书和考古发现中有铁犁牛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手工业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炼钢技术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畜牧业发展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时期农业方面出现的新变化以及意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9.【考点】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需要考生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
【解答】平斗桶是计算容积的衡器,权衡是计算重量的衡器,丈尺是计算长度的衡器,因此反映了统一度量衡的措施,B项正确;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排除A项;商鞅变法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排除C项;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考点】老子和孔子.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重点掌握孔子的教育成就。
【解答】材料“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一位大教育家创办私学”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提出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注重道德教育,B项正确;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排除A项;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考点】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早期国家的建立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安阳殷墟是中国商朝时期的遗址,商朝是我国早期的国家,我国早期的国家主要是夏商周时期,D项正确;北京人、河姆渡人、黄帝都生活在我国早期国家建立之前,排除AB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早期国家的建立等知识。
12.【考点】甲骨文.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关键。
【解答】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指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图中“人”字就是根据人作揖形象演变而来,属于象形字,B项正确;形声字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主要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原有基础上改编而成,根据字体表示事物的类别,排除A项;会意字是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这种造字法就叫作会意,排除C项;假借字是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字或意,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13.【考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春秋争霸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解答】春秋时期,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春秋五霸中最先取得霸主地位的是齐桓公。
故答案为:
齐桓公;尊王攘夷。
【点评】本题以春秋争霸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春秋五霸的知识点的记忆能力。
14.【考点】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商鞅变法
【答案】秦;商鞅。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商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故答案为:
秦;商鞅。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考点】老子和孔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老子.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解答】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故答案为:
错误:儒家;订正:道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与《道德经》.
16.【考点】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答案】约公元前1600年;230年。
【分析】本题考查商朝灭亡、三国鼎立。识记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解答】由于夏桀的暴政,商汤起兵反夏,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亳。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舰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
故答案为:
约公元前1600年;230年。
【点评】本题以商朝灭亡、三国鼎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7.【考点】文字的演变;北京人.
甲骨文和青铜器
【答案】北京人遗址;甲骨文。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甲骨文的知识点。
【解答】(1)生活于北京周口店地区的北京人遗址,出土了骨骼化石、石器等,共十万件以上,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2)商朝时期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故答案为:北京人遗址;甲骨文。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北京人、甲骨文和秦朝的疆域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8.【考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都江堰和铁器牛耕
【答案】(1)差别: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
(2)重要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史实:秦统一货币样式;历史意义: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分析】本题考查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区别,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推广的影响,秦朝统一货币的史实及意义。
【解答】(1)根据材料一“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及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可知,反映的是秦朝统一货币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统一货币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故答案为:
(1)差别: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
(2)重要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史实:秦统一货币样式;历史意义: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区别,识记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推广的影响,识记理解秦朝统一货币的史实及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9.【考点】商鞅变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青铜器.
商鞅变法
【答案】(1)陕西西安半坡村;小米饭(粟);半坡人会制作彩陶等。
(2)商朝;礼器;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3)战国时期;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人、青铜器、商鞅变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材料一文物的出土地点是陕西西安半坡村,制作该文物的远古居民是半坡人,主要食物是小米饭(粟)。通过观察这件文物,我获得的有效的历史信息是半坡人会制作彩陶等。
(2)材料二的文物诞生于商朝,该文物的主要功能是礼器,通过分析观察这件硕大而精美的文物,我们可以得知当时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3)材料三的文物铸造于战国时期,这件文物与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统一度量衡密切相关。商鞅变法在军事上的主要举措是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故答案为:
(1)陕西西安半坡村;小米饭(粟);半坡人会制作彩陶等。
(2)商朝;礼器;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3)战国时期;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半坡人、青铜器、商鞅变法等相关史实。
20.【考点】老子和孔子;儒家.
【答案】(1)人物:老子;学派:道家;著作:《道德经》(或《老子》)。
(2)主张:以德治国;思想:“仁”的学说。
(3)影响:在教学对象上,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因材施教,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孔子的思想主张。
【解答】(1)根据所学可知,图一是老子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2)根据所学可知,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这是孔子核心思想“仁”在政治上的具体体现。
(3)根据材料三“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间不长。虽然他的政治活动失败了,但孔子的教育理念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及所学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他因材施教,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
(1)人物:老子;学派:道家;著作:《道德经》(或《老子》)。
(2)主张:以德治国;思想:“仁”的学说。
(3)影响:在教学对象上,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因材施教,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老子的思想主张,识记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