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同步习题精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同步习题精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9 08:38:44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同步习题精练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到:“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好处”包括(  )
①统一货币
②焚书坑儒
③统一度量衡
④修建陵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有学者认为,“秦统一后,原六国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胜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民心是国家兴衰的根本 B.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3.以下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哪一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
A.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官府奖励
B.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
C.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D.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
4.“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这些举措(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B.解决了王国问题
C.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D.保障了经济繁荣
5.《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  )
A.时局动荡不安 B.地主兼并土地
C.宦官把持朝政 D.外戚势力膨胀
6.宋元时期,中外交通有了很大发展。成为这一时期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是(  )
A.陆上丝绸之路 B.秦朝的驰道
C.海上丝绸之路 D.京杭大运河
7.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倡导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
A.一些封建贵族信佛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封建国家统治有利
D.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8.秦统一后,秦始皇为了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兵(  )
A.修建了都江堰 B.修筑了长城
C.开凿了灵渠 D.修建兵马俑
9.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它高呼“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下列与它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武王伐纣 B.诸侯争霸 C.大泽乡起义 D.秦灭六国
10.如图系列文物中,最能够反映汉朝历史的是(  )
A.B.C.D.
甲骨文 司母戊鼎 瓦当 契丹鸡冠壶
11.七国之乱平定后……损黜王国官制及其职权,降低诸侯王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材料反映的是(  )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刘邦项羽楚汉之争
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D.西汉末年社会动荡
12.创建太平道的张角,历经十多年传教,积攒了数十万信徒,在东汉末年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以下关于该起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B.起义建立了新政权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D.起义推翻了东汉统治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3.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分别是公元前 年和公元前 。
14.东汉的 改进造纸术;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
15.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 。公元前 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6.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长平之战”。
错误: 改正: 。
17.为了巩固政权,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 的政策。
18.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的匈奴首领是 。
三.材料题(共3小题)
19.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根据材料,探究问题。
[兴盛篇]
材料一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放救济粮,减少租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他统治期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1)材料一中的刘秀的谥号是什么?“建武盛世”的另外一个名号是什么?
(2)材料一中,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
[衰落篇]
材料二 东汉和帝及其以后各帝的即位年龄和殇安顺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岁 1岁 13岁 11岁 2岁 8岁 15岁 12岁 14岁 9岁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导致了什么后果?
材料三“父子低首,奴事富人。”
--《政论》
(富人)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罪不容救)也。
--《太平经》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四 张角是一个伟大的组织者。他在平平常常的布道活动中,已经不动声色地把数十万徒众部署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自己的首领,都归他指挥。三十六方的教众,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甲子”年有“大吉”到来,而最近的一个甲子年是汉灵帝中平元年(184)。
--江建忠《话说中国 漫漫中兴路:公元8年至公元220年的中国故事》
(5)材料四与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次起义有关?这次起义是利用哪一宗教发动的?这次起义有何突出特点?
(6)分析材料二和材料四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要“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这种思想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依据。
——摘编自《文物秦汉史》
材料二:汉武帝规定国家在产盐、铁地区设置盐官、铁官,雇佣劳动力煮盐冶铁,盐官、铁官统属中央的大司农,直属中央调配,由国家统一经营。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五铢钱的重量、成色都有保证,使币制得到长时期的稳定。
——摘编自洪煜《评汉武帝》
材料三:西汉时代陆路交通的最高成就,莫过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了。这条由西汉长安通往中亚的运输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伟大公路之一。通过“丝绸之路”向西去的物品,主要是丝绸。中国的丝织品通过这条路辗转地传到西方后,不仅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而且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古代世界的声望。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采纳其主张对儒学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采取的措施。
(3)材料三中“‘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哪一历史事件紧密相关?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丝绸之路’的开辟”产生的历史意义。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是传说中的著名人物,传说他发明纺织,会煮盐,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材料二:东汉时,他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改进了造纸工艺。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材料三: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向名医求教,广泛搜集药方。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他终于写成一部医学巨著,该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涉及的是哪位人物的贡献?他制成的纸有哪些优点?(写出两点)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材料中的“医学巨著”指的是什么?
(4)三则材料中人物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同步习题精练参考答案与解析
1.【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长城和灵渠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焚书坑儒、修建陵墓属于秦始皇的暴政。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故秦始皇的好处包括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故C①③符合题意;而焚书坑儒、修建陵墓属于秦始皇的暴政,故排除含有②④A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秦末农民起义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民心的重要性,而是秦灭亡的多种因素,故A项错误;
B.材料中除了涉及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还提到秦朝的暴政,故B项错误;
C.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突出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可见秦灭亡的原因有旧贵族势力的强大、精英知识分子的不满、平民百姓的抱怨,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考点】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海景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文景之治。
【解答】汉文帝提倡节俭,在位二十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故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汉文帝提倡节俭,在位二十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
4.【考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汉武帝设立了刺史制度,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排除A。
B.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B。
C.根据材料“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及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主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大一统的需要,故C正确。
D.材料未涉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考点】东汉的兴衰.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以“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为切入点考查了外戚专权。
【解答】“章和二年(公元 88 年)章帝死,年仅 10 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外戚者,皇亲国戚也。皇帝的妻子,皇后娘家兄弟。与皇族宗亲没有丝毫关系。最有名的是太后的兄弟,也就是国舅。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观点。
6.【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知道宋元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解答】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考点】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佛教的传入。
【解答】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供和扶植。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佛教教义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供和扶植。
8.【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迁徙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故C符合题意;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排除A;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筑了长城,排除B;修建兵马俑与秦朝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无关,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
9.【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秦末农民起义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武王伐纣是周朝代替商朝,不是农民起义,排除A。
B.诸侯争霸造成社会破坏,不是农民起义,排除B。
C.根据所学可知,前209年,陈胜等发动大泽乡起义,高呼“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C项正确。
D.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不是农民起义,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考点】西汉的建立.
【答案】C
【分析】考查西汉的建立。
【解答】A.甲骨文反映的是商朝的历史,排除A项。
B.司母戊鼎是商朝铸造的青铜器,反映的是商朝的历史,排除B项。
C.“汉并天下”瓦当反映了西汉的统一,C项正确。
D.契丹鸡冠壶是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考点】推恩令.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推恩令,需要考生掌握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史实。
【解答】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材料“损黜王国官制及其职权,降低诸侯王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反映了汉武帝时期为彻底解决王国问题而实行了“左官律”等措施,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配套措施,C项正确;秦始皇先后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了全国,排除A项;楚汉之争发生在汉朝建立前,排除B项;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发生在汉朝建国六十多年时,不是西汉末年,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推恩令,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考点】黄巾起义.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巾起义的相关史实。东汉末年爆发的一场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是黄巾起义。
【解答】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A符合题意;黄巾起义没有建立新政权,排除B;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排除C;张角起义没有推翻东汉统治,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黄巾起义的相关史实。
13.【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为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发展与西域各国友好关系,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故答案为:
138;119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主要史实。
14.【考点】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纸的发明和改进.
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答案】蔡伦;张仲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医圣”张仲景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蔡伦的科学成就、张仲景的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
【解答】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使得造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从而使纸逐渐普遍使用,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故答案为:
蔡伦;张仲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蔡伦改进造纸术、“医圣”张仲景的相关史实。
15.【考点】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夏朝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
【答案】夏朝;221。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夏朝的建立和秦朝统一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秦国先后灭掉六国,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故答案为:
夏朝;221。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夏朝的建立和秦朝统一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秦末农民起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以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楚汉之争.
【解答】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
故答案为:
错误:长平之战;改正:楚汉之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17.【考点】西汉的建立.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以“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汉高祖的政策。
【解答】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故答案为:
休养生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识记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18.【考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冒顿单于.
【解答】秦汉之际,匈奴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故答案为:
冒顿单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9.【考点】光武中兴.
【答案】(1)光武帝;光武中兴。
(2)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放救济粮,减少租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裁并郡县,精简官员。
(3)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4)东汉后期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
(5)黄巾起义;太平道;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6)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外戚和宦官替专权,统治腐败是黄巾起义的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汉的建立和衰落以及黄巾起义,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解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刘秀的谥号是光武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武盛世”的另外一个名号是光武中兴。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刘秀的为政之策有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放救济粮,减少租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裁并郡县,精简官员。
(3)仔细观察框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4)据材料“父子低首,奴事富人。”“(富人)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罪不容救)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说明了东汉后期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
(5)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与黄巾起义有关;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6)据材料二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外戚和宦官替专权,统治腐败是黄巾起义的原因;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土地兼并严重,外戚和宦官替专权,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
故答案为:
(1)光武帝;光武中兴。
(2)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放救济粮,减少租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裁并郡县,精简官员。
(3)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4)东汉后期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
(5)黄巾起义;太平道;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6)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外戚和宦官替专权,统治腐败是黄巾起义的原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东汉的建立和衰落以及黄巾起义的相关历史史实。
20.【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专卖.
丝绸之路
【答案】(1)核心观点:大一统思想。影响: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措施: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历史事件:张骞出使西域。历史意义: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古代世界的声望;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董仲舒的核心观点、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的历史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可知,董仲舒的核心观点是大一统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张,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2)根据材料二“武帝规定国家在产盐、铁地区设置盐官……盐官、铁官统属中央的大司农,直属中央调配,由国家统一经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样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张骞出使西域紧密相关。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三“通过‘丝绸之路’向西去的物品,主要是丝绸。中国的丝织品通过这条路辗转地传到西方后,不仅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而且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古代世界的声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古代世界的声望;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
(1)核心观点:大一统思想。影响: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措施: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历史事件:张骞出使西域。历史意义: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古代世界的声望;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董仲舒的核心观点、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的历史意义等知识。
21.【考点】纸的发明和改进;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炎帝和黄帝.
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答案】(1)炎帝。
(2)蔡伦;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4)勇于创新、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热爱科学、善于总结和思考等。
【分析】本题考查炎帝、蔡伦、张仲景。掌握三位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
【解答】(1)由“他是传说中的著名人物,传说他发明纺织,会煮盐,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炎帝。
(2)“东汉时,他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改进了造纸工艺。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反映的是东汉蔡伦的历史贡献。“蔡侯纸”的优点: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3)由“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向名医求教,广泛搜集药方。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他终于写成一部医学巨著,该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可知,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因此材料中的“医学巨著”指的是《伤寒杂病论》。
(4)我们要学习炎帝、蔡伦、张仲景三人,勇于创新、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热爱科学、善于总结和思考等优秀品质。
故答案为:
(1)炎帝。
(2)蔡伦;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4)勇于创新、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热爱科学、善于总结和思考等。
【点评】本题以炎帝、蔡伦、张仲景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