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同步习题精练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战乱使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B.造成了国家分裂的局面
C.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的统一为实现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2.据西晋史料记载,从北方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中,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后代;匈奴的铁弗部认为自己是大禹后代。这些历史现象说明( )
A.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
B.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产生认同
C.鲜卑族匈奴族完全融入汉族
D.内迁民族受到西晋的残暴统治
3.下列各项内容来自于某历史公众号推送的一个学习资源包:
①论文:《我国古代北方作物在南方的推广》
②图片:《南朝青瓷莲花尊》
③视频:《北民南迁与水稻生产技术的进步》
④地图:《东晋形势图》
由此可知,该期推送的历史专题是( )
A.农业的进步 B.政权的更替 C.江南的开发 D.贸易的发展
4.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这些现象说明( )
A.匈奴人完全汉化 B.西晋贵族奢侈无度
C.民族间相互交融 D.西晋实行民族平等
5.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为其提供物质条件的是( )
A.甲骨文 B.造纸术 C.百家争鸣 D.“文景之治”
6.如图是我国各个时期南北方经济的比重图,图中的①处应该填写( )
A.东汉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7.《三国志 孙权传》记载:“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与之相关的战役( )
A.给秦朝腐朽残暴的统治以致命打击
B.阻滞了游牧民族南下侵扰江南地区
C.为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奠定了基础
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8.历史上的八王之乱发生在( )
A.春秋战国时期 B.汉初
C.西晋初年 D.南北朝时期
9.如图是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该图信息反映了( )
A.呈现由北向南的趋势 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造成中原人口大量锐减 D.呈现由政府组织的特点
10.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这一变化是由于( )
A.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 B.中外文化交流密切
C.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D.民族关系趋于紧张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祖冲之是 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 、 和 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12.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 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13.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 (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14.西晋的建立: 年,魏灭 。 年,司马懿的孙子 自立为帝,改国号为 ,以 为都,史称 。他就是 帝。 年,西晋灭 ,统一了全国。
15.公元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 ”,这一时期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 。
三.材料题(共3小题)
1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敦煌壁画)
材料三: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历史事件在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此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各民族?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孝文帝这次改革的意义。
(4)根据材料四,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
17.识读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中字体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被称为什么?汉字书写在东汉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图二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摹本,其真迹的作者是谁?
(2)图三是建于北魏时期的巩义石窟寺石窟,其反映了雕刻技艺在不断成熟和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境内还有哪个著名石窟?
(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哪些因素导致这一时期的文化有如此成就?对此你有何感想?
18.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星河中,有无数闪耀着民族智慧和创新精神的杰出人物,谱写下一曲曲壮丽辉煌的时代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秦汉时代的社会主题,思想学术的统一,也势在必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不断改造……这促使统治集团向儒家倾斜,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
一一滕福海《董仲舒与罢黜百家》
材料二 秦汉在我国语言文字学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这一时期汉字字体由小篆演变隶书,确定了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把小篆的长方形变为扁方形,把均称弯曲的线条变为平直的笔画,彻底消灭汉字中的象形面貌,基本确定了此后汉字的方块形状、笔画特点字体结构,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选自《中国文化通史》
材料三 西汉一朝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集中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这些代表人物的许多活动其成果,都是具有开创性的、集大成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巨大的、长久的影响。
——摘编自甘霖《变局》
材料四 从《齐民要术》达到的水平看,它是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农业科学技术的一系统总结,是标志着我国传统农学臻于成熟的一个里程碑。
——薛彦斌、崔效杰《对20世纪以来<齐民要术>国内研究学者与成果的分类》
(1)材料一中图片人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哪一举措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对教育的垄断?由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统治集团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时期的文字字体发生了怎祥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叙述述统一文字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举出一例汉武帝时期在对外交流方面具有“开创性、集大成”特点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果。
(4)根据材料四并所学知识,概括《齐民要术》的价值。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同步习题精练参考答案与解析
1.【考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
【答案】D
【分析】本题以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为切入点,考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解答】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因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局部的统一为实现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故选:D。
【点评】本题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考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据西晋的史料记载,从北方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中,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后代;匈奴的铁弗部认为自己是大禹后代”可知,这种现象说明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并没有体现民族间的交融,排除A项;题干现象不能说明鲜卑族匈奴族完全融入汉族、内迁民族受到西晋的残暴统治。排除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以及表现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考点】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的开发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能得到开发的原因。
【解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战乱少,相对稳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人口逐渐南迁,他们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另外,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等都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因此推断研究的课题是江南的开发。ABD三项只是反映了其中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能得到开发的原因,学生需熟练掌握。
4.【考点】北方民族大融合.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知道题干现象说明民族间相互交融。
【解答】根据“……匈奴人……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的习俗相互影响,是民族交融的具体体现,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匈奴人完全汉化,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不能体现西晋贵族奢侈无度,排除B项;西晋歧视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考点】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
王羲之与《兰亭序》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书法与造纸术。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解答】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为其提供物质条件的是造纸术。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提高了质量,降低了成本,使纸得以广泛使用。我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历程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书写工具的演变: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丝帛→纸。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和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6.【考点】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的开发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图片反应的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故C正确;东汉时经济重心南移还没开始,排除A;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还未完成,排除B;元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7.【考点】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并结合所学可知,与题干相关的战役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曹军是北方人,不服水土,又流行疾病,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这次战役是赤壁之战不是秦末农民起义,排除A项;赤壁之战是阻止曹操南下,曹操不是游牧民族,排除B项;为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奠定了基础的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机会,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赤壁之战以及影响。
8.【考点】西晋的建立及八王之乱.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八王之乱。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解答】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初年。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初年。
9.【考点】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的开发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东晋南朝时期北人南迁,因此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呈现出由北向南的趋势,故A符合题意;西晋时期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B;北方长期战乱造成中原人口的减少,不是人口迁移造成的,排除C;魏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为了躲避战乱,北人南迁,都是自发的行为,政府组织的说法错误,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人口迁移呈现由北向南的趋势。
10.【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不是服饰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
石窟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民族交融,体现不出中外文化交流密切,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主佛的服饰变化正是汉化政策的表现,C项正确;
石窟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民族交融,说明不了民族关系趋于紧张,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
11.【考点】祖冲之与圆周率.
祖冲之和圆周率
【答案】南朝;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
【分析】本题考查祖冲之。理解掌握祖冲之的历史贡献。
【解答】祖冲之,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第一个人。
故答案为:
南朝;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
【点评】本题以祖冲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2.【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十六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的统一,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故答案为:十六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的统一,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考点】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国鼎立的形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以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出行和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三国时期经济发展、《齐民要术》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公元230年,吴主孙权派卫温航海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故答案为:
夷洲;齐民要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时期经济发展、《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
14.【考点】西晋的建立及八王之乱.
【答案】263;蜀;266;司马炎;晋;洛阳;西晋;晋武;280;吴。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晋。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解答】263年,魏灭蜀司马懿控制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他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国,统一了全国。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故答案为:
263;蜀;266;司马炎;晋;洛阳;西晋;晋武;280;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司马炎建立西晋统一全国的史实。
15.【考点】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答案】南朝;建康。
【分析】本题考查南朝的更替,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定都建康。建康是这一时期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故答案为:
南朝;建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南朝的更替相关知识。
16.【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炎帝和黄帝;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1)形成:华夏民族是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
(2)事件:张骞通西域。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机构:西域都护府。
(3)措施: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等。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作用:促进了民族团结、培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分析】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了华夏族、张骞出使西域、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解答】(1)形成:据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民族是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
(2)事件:根据材料“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敦煌壁画)”结合所学,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张骞通西域。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西域各国也认识了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机构:结合所学,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可知,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各民族。
(3)措施:根据材料“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结合所学,孝文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等。意义: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作用:根据材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可知,民族交往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培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故答案为:
(1)形成:华夏民族是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
(2)事件:张骞通西域。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机构:西域都护府。
(3)措施: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等。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作用:促进了民族团结、培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点评】本题考查了华夏族、张骞出使西域、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概括能力。
17.【考点】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文字的演变.
王羲之与《兰亭序》
【答案】(1)甲骨文。王羲之。
(2)龙门石窟。
(3)特点:科学技术成就突出;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因素: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感想:我国古代的艺术多姿多彩、辉煌璀璨,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为此,我们应该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分析】本题以三幅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甲骨文、王羲之、石窟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等知识。
【解答】(1)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根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2)根据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包括:科学技术成就突出;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成就的因素包括: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具有多姿多彩、辉煌璀璨的特点,对此感想是我国古代的艺术多姿多彩、辉煌璀璨,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为此,我们应该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故答案为:
(1)甲骨文。王羲之。
(2)龙门石窟。
(3)特点:科学技术成就突出;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因素: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感想:我国古代的艺术多姿多彩、辉煌璀璨,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为此,我们应该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点评】本题考查学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掌握甲骨文、王羲之、石窟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等知识。
18.【考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老子和孔子;文字的演变;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
【答案】(1)核心思想:仁;举措:创办私学;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由小篆到隶书,确定了汉字的基本形态;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直接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4)《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董仲舒、贾思勰、张骞和汉字的演变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材料一中图片人物是孔子。其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他的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对教育的垄断。据材料一“统一是秦汉时代的社会主题,思想学术的统一,也势在必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不断改造儒……这促使统治集团向儒家倾斜,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集团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的主要措施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根据材料二“秦汉在我国语言文字学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这一时期汉字字体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确定了汉字的基本形态”,可知秦汉时期的文字字体发生的变化是指由小篆到隶书,确定了汉字的基本形态。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由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直接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4)根据材料四并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
故答案为:
(1)核心思想:仁;举措:创办私学;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由小篆到隶书,确定了汉字的基本形态;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直接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4)《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
【点评】解答材料解析题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