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9 08:4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问题。一个是社会分化,农村中富裕农户日益增多;另一个是价格调整不当造成城乡供销关系和工农关系紧张。为此,苏联( )
A.发展市场经济 B.调整新经济政策
C.解散集体农庄 D.优先发展重工业
2.20世纪初,俄国政府发表照会表示:政府的声明充满了获得解放的民主国家的新精神……全体人民要求把世界战争进行到取得决定性胜利为止的愿望只会继续加强……政府将充分履行其与协约国关系中规定的义务,将继续充满信心地与盟国团结一致,把目前的战争进行到胜利结束。据此分析,当时的俄国( )
A.政府决策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爆发
C.政府的执政将面临危机 D.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当苏俄通过建立“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的联盟”,将亚非拉地区的革命运动纳入“世界革命”的范畴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本土性革命就成为“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十月革命( )
A.导致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B.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C.加剧了东西方国家间的对抗冲突
D.客观上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4.如表所示为苏联1928—1940年的人均粮食产量统计情况。材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的苏联( )
时间/年 1928—1929 1930—1932 1933—1937 1938—1940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470 460 440—450 420—430
A.粮食生产深受战争影响 B.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
C.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弊端 D.农业人口出现了下降
5.1917年9月,列宁认为俄国的资本主义成了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到1921年,他又说:“看一下俄罗斯联邦的地图吧……乡村同铁路,即同那连接文明、连接资本主义、连接大工业、连接大城市的物质脉络往往相隔几十俄里,而只有羊肠小道可通,确切些说,是无路可通。”这说明列宁( )
A.强调发动苏维埃革命的必要性 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路径
C.主张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 D.洞悉俄国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
6.1929年后,苏联派出人员到西方进修或进行科学研究。同时在国内兴办了许多高等和中等技术学校,学习西方的技术,到1933年,约有110万学生在这些学校学习。苏联的这些举措( )
A.抓住了国外技术转移的时机 B.致力于落实新经济政策
C.建立了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 D.意在缓和与西方的关系
7.1940年集体农庄卖给国家99吨小麦就能买一辆“吉斯”汽车,1948年则要卖出124吨小麦,到1949年就必须卖出238吨小麦。1953年,集体农庄义务交售的粮食价格是成本的13.2%,马铃薯价格是成本的7.5%,牛肉价格是成本的5%。对这些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全球性经济危机波及农业生产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C.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成效甚微 D.工业化建设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8.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正在瑞士流亡的列宁急于回到俄国。如图是列宁回国的计划路线和实际路线。在这一回归路程中,德国政府帮助列宁是出于( )
A.认同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B.同布尔什维克党已经结成战争盟友
C.德国的马克思主义信奉者众多 D.支持列宁革命以摆脱两线作战局面
9.围绕推进工业化的任务,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此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建立起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立足于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10.下图是对苏俄(联)某一经济政策核心内容的叙述。该政策的实施( )
重新启动市场机制,利用贸易和商品经济连接小生产者、工业、农业和国内外要素资源,利用市场把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融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使它们共同服务于实现工业化、提升生产力的总目标。
A.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 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11.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在批评“左”倾反对派时,一度提出“忽视农业利益、损害农业利益,就不能推进工业”的说法。同时,斯大林也一度赞成布哈林“不搞工农业剪刀差,靠工业自身积累完成工业化”的主张。斯大林的这些主张( )
A.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有益探索 B.揭示了苏联工业化成就巨大的原因
C.在实践中促成了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D.开创了利用商品和货币的过渡道路
12.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
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 B.不利于“人”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C.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13.1932至1937年间,苏联先后同英法美等1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还与周边邻近国家等签订了一系列友好互助条约。受英法等国的联合邀请,1934年9月苏联正式加入国际联盟,并担任国联常任理事国。这一形势( )
A.改变了一战后的国际格局 B.有利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C.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D.有利于共同应对经济危机
14.《俄罗斯历史》中写道:“斯大林时代就类似太空中突然喷发出的一颗超新星,然后逐渐熄灭,但在它的光辉照耀下把我们向前推进了差不多40年。”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斯大林模式( )
A.给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只有灾难 B.在俄国的历史上仅仅存在了40年
C.对俄国的贡献主要局限于航天工业 D.曾经对俄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5.有学者指出,新经济政策是“被中断的”,因为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通过向群众意识中灌输“外部”和“内部”敌人形象的方式在国内营造了一种紧张的社会氛围,正是这种紧张的氛围证明了斯大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采取非常措施的必要性。材料旨在强调( )
A.苏俄经济面临着困境 B.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C.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D.苏联工业化的紧迫性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将东方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译本,连同自己的文化成果输往欧洲,从而奠定了西欧新文化的基础。与此同时,阿拉伯人还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及其帝国无愧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之美誉。
——摘编自晏绍祥、李隆庆《世界通史(古代中世纪卷)》
材料二 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是探索了一条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列宁提出的先夺取政权,然后在苏维埃先进制度的基础上赶上西欧文明,讲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还直接推动了东方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建立了一条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战线,使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摘编自黄宗良《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促进欧洲文化进步的角度,阐释“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举例阿拉伯帝国与唐代中国之间的人员往来情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列宁对“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所进行的重大探索,结合中国20世纪二十年代的相关史实,说明十月革命“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帝国主义时代,东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帝国主义的后方。十月革命后,列宁多次强调,能够把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从困难中拯救出来的是全欧洲的革命。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便拟定了在欧洲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到来的“直接战略进攻”,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潮,但很快陷入低谷。就在此时,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始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
——摘编自黎世红《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中国北方大革命运动》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一段时间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经验,但毛泽东很快感觉到不能照搬苏联的做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每个方面的阐述,几乎都要谈到苏联和斯大林的错误,都要谈到应当吸取的教训。党的八大之后不久,毛泽东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都表明,中国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整个国际共运来看,中苏两党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争论,推动了各国共产党开始尝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力求自主地解决本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问题。
——摘编自李明斌《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国际“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表
产品项目 1913年 1928年 第一个五年初步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最佳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追加数 实际完成数(1932年)
煤(万吨) 2910 3550 6800 7500 6400
石油(万吨) 920 1160 1900 2200 2100
生铁(万吨) 420 338 800 1000 1700 616
汽车(万辆) 0.07 10 20 2.93
拖拉机(万台) 0.13 5.5 17 4.89
材料二 1921-1929年世界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增长性率
国家 苏联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日本
年平增长率 24.3% 17% 9.4% 7.1% 4.3% %
(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历史原因是什么?苏联在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其历史特征如何?
(2)根据材料,概括苏联工业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工业发展状况的原因。
(3)苏联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哪些隐患?
(4)从苏联的经济建设出发,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
19.银行国有化是国家所有制经济形成过程中的一条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年以前,在俄国各商业信贷银行的股份中,外国资本占了42%。1917年12月27日,苏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银行国有化法令》,规定全部私人银行一律收归国有,与国家银行合并,关闭贵族土地银行和农民土地抵押银行以及相互信用公司,取消外国银行设立的分支机构。银行国有化以后,原俄国家银行改组为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人民银行,原商业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转入人民银行。列宁指出:“为了俄国土地上不仅消灭地主,而且要根本铲除资产阶级的统治,铲除资本压迫千百万劳动群众的可能性,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之一,便是过渡到银行国有化。”只有实行银行和铁路的国有化,才使苏维埃政府“有可能着手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经济”。
——摘编自王帅《前苏联金融制度演进过程综述》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随着根据地的扩大而逐渐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根据地银行体系。1948年,以根据地银行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银行。1950年的“全国金融业联席会议”确立了私营行庄的社会主义改造总体思路。1952年,为配合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决定将所有私营行庄及合营银行合并为一个大的公私合营银行。1954年实现了公私合营银行和人民银行各级储蓄机构的合并。195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公私合营银行机构、人员、业务财产移并我行处理原则》,将公私合营银行的机构、人员、业务财产,全部转移入中国人民银行。
——摘编自信瑶瑶《新中国70年银行制度建设:思想演进与理论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7年俄国银行国有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917年俄国银行国有化与新中国初期银行国有化在过程上的异同,并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苏联。根据材料概况可知:可以判断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B正确;苏联之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排除A;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正在发展集体农庄,排除C;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无法解决社会分化和供销紧张、工农关系紧张等问题,排除D。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俄国)。据材料可知,二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继续参加一战的决定,违背了俄国人民的意愿,其执政将面临被推翻的危机,C项正确;政府决策违背了人民的愿望,而非反映意愿,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时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爆发,且建立了临时政府,排除B项;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17年(苏俄)。根据材料“将亚非拉地区的革命运动纳入‘世界革命’的范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本土性革命就成为‘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发展,B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月革命并未导致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东西方国家间的对抗冲突,C项过度解读材料,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就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据材料可知,1928年—1940年,苏联的人均粮食产量持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苏联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采取了损害农业发展的手段,C项正确;“粮食生产深受战争影响”只能说明1938-1940年的粮食产量变化原因,排除A项;在农业集体化之后,苏联农业技术得到发展,而“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农业集体化政策”,而“农业人口出现了下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17至1921年的俄国。根据材料可知,“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提出了十月革命前列宁认为俄国具备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乡村同铁路,即同那连接文明、连接资本主义、连接大工业、连接大城市的物质脉络往往相隔几十俄里,而只有羊肠小道可通,确切些说,是无路可通。”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行前后,列宁认为俄国农村十分落后,物质基础薄弱。由此可知,两段话都体现了列宁对国情的认识,1921年的认识比较客观,其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受挫的背景下出现的,是列宁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路径的体现,B项正确;苏维埃革命指的是十月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列宁此时未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排除C项;“俄国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是十月革命前列宁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的苏联。依据材料概括可知:1929年后,苏联派出人员到西方进修或进行科学研究。同时在国内兴办了许多高等和中等技术学校,学习西方的技术,这一时期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压力,努力向外国销售过剩的商品,其中也包括科学技术,而苏联则抓住了国外技术转移的时机发展本国科技,A项正确;此时新经济政策以被斯大林模式所取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内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的改革,不能得出建立了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C项;此项活动的目的在于发展本国科技,从本国利益出发,不是为了缓和与西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1948年则要卖出124吨小麦,到1949年就必须卖出238吨小麦。1953年,集体农庄义务交售的粮食价格是成本的13.2%,马铃薯价格是成本的7.5%,牛肉价格是成本的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化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工业化建设期间,苏联不断增加农畜产品征购量,且不断压低农畜产品收购价格,以保证高速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此举严重牺牲了农民的利益,D项正确;20世纪四五十年代并未发生世界性经济危机,且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影响不大,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后被废弃,排除B项;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经济政策,不是苏联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俄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俄国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没有满足人民的需求。而此时德国正在两线作战,因此将列宁送回俄国,推翻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符合德国利益的,因此德国护送列宁回国目的是支持列宁革命以摆脱两线作战局面,D项正确;德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不会认同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排除A项;“同布尔什维克党已经结成战争盟友”与史实不符,布尔什维克党与德国并没有结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德国的马克思主义信奉者,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是建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因此材料所述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发展经济反映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苏联并没有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苏俄)。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苏联第二次五年计划完成,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排除C项;1929年苏联开始进行农业集体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忽视农业利益、损害农业利益,就不能推进工业”与“不搞工农业剪刀差,靠工业自身积累完成工业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斯大林的这些主张用渐进的,均衡的方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有益探索,A项正确;“苏联工业化成就巨大的原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苏联工业化以重工业为主,“在实践中促成了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开创了利用商品和货币的过渡道路”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说明当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长期落后,而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人文关怀,这不利于“人”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B项正确;材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而非肯定,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忽视了人们的日常所需,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下,经济结构长期失衡,不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显示,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并加入国联,这改善了苏联的外部环境,提高了其国际地位,有利于国内工业化建设,B项正确;“改变了一战后的国际格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苏联改善外交环境,与“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有利于共同应对经济危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苏联)。据材料“斯大林时代就类似太空中突然喷发出的一颗超新星,然后逐渐熄灭,但在它的光辉照耀下把我们向前推进了差不多40年”及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发展五年计划和工业化建设,使得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对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模式推动了俄国经济发展,并非只有灾难,排除A项;斯大林去世后,苏联仍旧采用斯大林模式,虽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进行了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斯大林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并非主要贡献局限在航天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据材料“通过向群众意识中灌输‘外部’和‘内部’敌人形象的方式在国内营造了一种紧张的社会氛围”“非常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非常措施”即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之所以能形城与斯大林的个人认知以及他推行的措施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材料主要是在剖析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B项正确;材料只是分析了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体现不出苏俄经济面临着困境,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新经济政策是“被中断的”,强调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苏联国内加快建设工业化的紧张氛围是人为制造出来的,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D项。故选B项。
16.(1)意义: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并将其输往欧洲,奠定了欧洲新文化的基础;中国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或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举例:杜环被阿拉伯军队俘虏后,随军西行,最远到达北非。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2)探索:创建布尔什维克党;形成列宁主义;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新经济政策。
桥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促成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兴起;以城市为中心的工农武装起义;各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西方)。第一小问历史意义:根据材料“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再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并将其输往欧洲,奠定了欧洲新文化的基础;中国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或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第二小问人员往来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环被阿拉伯军队俘虏后,随军西行,最远到达北非。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7年(俄国)。第一小问探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为挽救俄国创建了布尔什维克党;形成列宁主义;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实行新经济政策。第二小问桥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4年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失败后开始以城市为中心的工农武装起义;各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等其它方面回答。
17.(1)十月革命胜利,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对苏维埃俄国进行了封锁和扼杀;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风潮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为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基础;避免了苏联的部分错误,带领中国走向了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
【解析】【小题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欧洲。根据材料一“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便拟定了在欧洲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到来的‘直接战略进攻’”并结合所学得出是十月革命胜利,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再结合所学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对苏维埃俄国进行了封锁和扼杀;根据材料一“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潮,但很快陷入低谷。就在此时,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始高涨”得出是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风潮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小题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材料二“推动了各国共产党开始尝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力求自主地解决本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问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为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一段时间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经验,但毛泽东很快感觉到不能照搬苏联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避免了苏联的部分错误,带领中国走向了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
18.(1)特点: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原因:苏联工业发展不充分,经济上依赖资本主义工业国;要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必须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实现经济上的彻底独立。特征:苏联在1928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工业上除生铁外,其他重要产品指标都超过了一战前的水平;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完成,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2)状况:苏联的工业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增长速度快,苏联由相对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一些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原因: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28年加速进行工业化建设,工业增长速度更快
(3)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社会主义可以有计划经济,也可以有市场经济,计划.市场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我们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尽快发展国民经济。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苏联。第一小问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一“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表”的信息可知,“汽车”与“拖拉机”的数量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第二小问历史原因,根据材料一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国家独立等角度分析。从经济上,苏联工业发展不充分,经济上依赖资本主义工业国;从国家独立上,要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必须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实现经济上的彻底独立。
第三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一“第一个五年初步计划:800”与“1913年:42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1928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工业上除生铁外,其他重要产品指标都超过了一战前的水平;根据材料一“第一个五年初步计划6800”与“第一个五年初步计划:190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完成,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2)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苏联。第一小问状况,根据材料二“ 1921-1929年世界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增长性率”中“苏联的年平增长率:24.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工业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增长速度快,苏联由相对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根据材料一“汽车:0.07万辆”“拖拉机:0.13万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些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1913年”与“192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据材料一“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表”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根据材料一“第一个五年初步计划6800”与“第一个五年初步计划:190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加速进行工业化建设,工业增长速度更快。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苏联。根据材料一信息“第一个五年初步计划6800”与“第一个五年初步计划:1900”与“实际完成数(1932年):640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根据材料一“汽车:0.07万辆”“拖拉机:0.13万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一“汽车:0.07万辆”“拖拉机:0.13万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可以有计划经济,也可以有市场经济,计划.市场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根据材料二“ 1921-1929年世界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增长性率”中“苏联的年平增长率:24.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尽快发展国民经济。
19.(1)积极影响:打击了俄国资产阶级和外国干涉势力;增强了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实力;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任答2点即可)
(2)异:①俄国采用国家法令形式并快速国有化;中国在银行体系内逐步改革并分段实施。②俄国时间短;中国时间较长。(任答1个对比点即可)
同:都设置了人民银行作为统一管理机构。
原因:①俄国十月革命后面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威胁;新中国成立初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逐步恢复。②俄国银行外国资本占比大,需要摆脱外国资本的控制;新中国结合国情对民族工商业(包括银行)采用赎买方式实施社会主义改造。③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前缺乏办银行经验;中国共产党曾在民主革命时期积累了办银行的经验。(任答2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7年俄国。积极影响:据材料一“1917年以前……外国资本占了42%”“苏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银行国有化法令》”并结合所学苏俄国际国内形势可以得出:打击了俄国资产阶级和外国干涉势力;根据材料一《银行国有化法令》规定的内容可得出:增强了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实力,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根据材料一“只有……国有化,才使苏维埃政府‘……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7年俄国、新中国初期。不同点:根据材料一“《银行国有化法令》”、材料二“全国金融业联席会议”“将所有私营行庄及合营银行合并为一个大的公私合营银行”“《公私合营银行机构、人员、业务财产移并我行处理原则》”及所学,可以得出:俄国采用国家法令形式并快速国有化;中国在银行体系内部逐步改革并分段实施。根据材料所述时间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俄国时间短;中国时间较长。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中“人民银行”、材料二中“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得出:都设置了人民银行作为统一管理机构。原因:根据材料一“1917年12月27日,苏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银行国有化法令》”、材料二“1950年的‘全国金融业联席会议’确立了私营行庄的社会主义改造总体思路”并结合所学中俄两国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得出原因:俄国十月革命后面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威胁;新中国成立初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逐步恢复。根据材料一“规定全部私人银行一律收归国有……取消……分支机构”和材料二“1950年……确立了私营行庄的社会主义改造总体思路。1952年……国家决定……合并为一个大的公私合营银行”并结合所学可知原因:俄国银行外国资本占比大,需要摆脱外国资本的控制;新中国结合国情对民族工商业(包括银行)采用赎买方式实施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材料一“外国资本占了42%”和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了……根据地银行体系。1948年……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并结合所学可知原因: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前缺乏办银行经验;新中国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曾在民主革命时期积累了办银行的经验。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